首页 > 穿越架空> 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第296节

  张宏城负责收尾他在沪上没干完的事,同时把李部长交代的几件事都办好。

  而楚描红则对内展开工作,大家的去留问题也需要提前通个气。

  兵团内部的变化比张宏城想象中的要快得多。

  李部长来电话后的第二天,一个消息便从其他的渠道传到了沪上这边。

  在最新的头头会上,张宏城被人拿出来点了名。

  问题有三个。

  第一、不务正业,主业经营惨淡到了极点!

  第二、拿兵团的资产当人情换来换去,喜欢让当地的单位占兵团的便宜,给自己博了一个“及时雨”的名号,却给兵团弄了一个傻子好欺负的形象出来。

  第三、手里握着大量的资金,却不思进取,帮扶效果也差强人意。

  本来点名的人是想把这三点写进张宏城的档案里的,但没有得到多数的支持。

  除了不务正业那点有些说不过去,其余两点都无法落实较真的。

  人家小张换来换去的,说到底还是自己这边赚大发了。

  至于这半年来不思进取的问题,大家也别大哥说二哥,彼此都差不多。

  再说了,这要是就直接进档案,底下人谁以后还敢认真办事?

  张宏城这样的人物都落这么个下场,下头人都会寒了心。

  人家可不欠兵团什么。

  点张宏城名的人也是新调来兵团的,可以故意装作不知道张宏城的功劳,但几个留下的老人却不能。

  那人也不是真的想这么干,不过是要表明一件事,准备接管老李工作的老康,怕是起了沪上换人的心思。

  抱病参会的李部长呵呵一笑,同意那人和老康的意见,让人整理了会议记录发给沪上。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换秦某人的话来说:莫须有。

  本来心情有些低沉的张宏城见到这两句话,顿时眼睛一亮。

  第二天便写了一封汇报寄去东北。

  坚决服从兵团的会议精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新来的大佬们能错么?

  当然不能,所以还是他小张做差了。

  不记入档案的情,他张宏城领了,他马上按照领导们的意图“改”。

  再说这些事都是李部长之前吩咐过的,他只需要多发挥一下就行。

  苗佳新觉得张宏城这个兄弟自己这辈子是交值了!

  人家招待所下属木工车间里最值钱的是什么?

  在他看来就是BOSS'S SISTER辣酱的配方和外地生产调配网络。

  张宏城二话不说以“振兴招待所主业”的理由,把这一块捐给了友诚外贸。

  苗佳新一开始以为他在开玩笑,直到人家部门的大章盖在纸上,苗佳新才欣喜若狂的抱住了这天上掉的馅饼。

  接下来是处理曜变茶碗。

  “洛哥我没什么好说的!这个人情哥哥我记在心里了。”

  电话那头的洛科长热情洋溢。

  “你那两个老师傅,我给他们提两级工资,待遇照旧,就去我们公司在沪上的一个点上班,窑口的事简单。”

  张宏城没有直接动木工车间这个空壳,而是把最核心的两个老师傅送给了洛科长。

  陈师傅和宋师傅当然没意见,京属企业自然比兵团企业更有格调。

  反正张宏城打着“振兴主业、自我反思”的借口,把手里所有的业务都给转了出去。

  洛科长立即投桃报李。

  早前他一直在联系的一个埃及客商,总算被他忽悠来了沪上见苗佳新(张宏城没资格直接见外商)。

  不是说我半年来不思进取、扶助项目没有进展么?

  账上的六十万二一添作五,三十万给了新省建设兵团农科所程立顺小组当研究经费,剩下的三十万由洛科长和苗佳新出面找埃及客商购买棉花种子。

  一听不需要相关的种植技术,这个价格让埃及商人根本无法拒绝,一口答应了下来。

  “主业不好,是因为房间太过富丽堂皇,价格太高,必须改!”

  张宏城找到沪上棉纺厂的老关系。

  “听说你们第二招待所很破,最近想着要改建......?”

  “张所长,你是我们的大亲人啊!!!”

第265章 鲜美的桃子

  新省建设兵团。

  这里是一望无垠的棉田。

  一个破破烂烂的地窝子,封住入口的破棉被被人从里头掀开,钻出一个须发鸠结、浑身破烂的叫花子来。

  这个叫花子看不出实际的年纪,眉毛胡子几乎连成了一片,皮肤黝黑且满是褶皱。

  叫花子的手中还抓着一支秃头铅笔和皱巴巴的小本子。

  这人蹲在一株棉花植株边仔细的观察了一下与土壤的交接处和棉花的根叶。

  思索一番后飞快的在小本子上记载着什么。

  过了几分钟,地窝子里响起了悉悉嗦嗦的声音。

  两个和之前那个差不多装束的人爬了出来。

  其中一个人刚爬出来就热得不行,直接将烂得不成样子的棉袄脱了下来。

  新省昼夜的温差太大,晚上在地窝子里睡觉不穿棉袄根本扛不住。

  正用小本子记着植物情况的人回头笑了笑。

  “熬过这几天就好了,东北建设兵团那边拨来的七万块听说已经到账。”

  “这回我就以公谋私一回,给咱们仨换一身好装备,起码晚上睡在这里不会冻手冻脚的。”

  最后爬出来的那个人下意识的开心笑了笑,但旋即不知想到了什么,神情又变得恹恹起来。

  他和第二个爬出来的人隐蔽的对视了一眼。

  两人在琢磨着要不要把自己打听到的那个消息告诉程工。

  其实那七万块钱早一个月就到了兵团的账上。

  但建设兵团各处都缺钱,如今那笔钱还剩多少,他们俩也不敢细问。

  程工在得知得到兄弟单位资助的时候,高兴的两天没睡着觉,熬夜拿出了新品种的孕育计划。

  尤其是东北建设兵团驻沪上招待所寄来的一份资料,让他们几个都如痴如醉。

  这是人家向驻沪各领事馆打听到的情况,原来埃及有一种长绒棉,非但质量比他们开发的要好,亩产甚至达到了一百四十多斤!

  人家驻沪招待所已经托外贸公司去买这种种子了。

  而且人家还会陆续收集这方面的种植资料寄过来。

  程工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番,如今正带着他们四处寻找最合适埃及棉花种植的试验田。

  开发这样一个亩产上百斤的棉种,其中的花费肯定是如流水一般,一般来说只有靠最上头的拨款才能支撑得住。

  人家东北兄弟单位拨来的七万块看着非常多,但也只够他们进行第一期和第二期试验的。

  程立顺没有看到两个助手研究员私下的小动作,他脑子里全部都是未来亩产百斤的那种棉花。

  直到三人赶回所里,从兵团部打来一个电话,直接点名找程立顺。

  十几个研究员互相对视的一眼,唉声叹气的摇摇头,看来上头终于瞒不住准备和程工摊牌了,也不知那笔钱还剩下几个子?

  兵团部打电话过来确实是谈项目拨款的事。

  人家也很诚恳的告诉程立顺,头一批七万块,如今还剩下两万出头……。

  程立顺还没来得及暴跳如雷,兵团那边又笑嘻嘻的告诉他,人家东北建设兵团驻沪招待所的后续三十万拨款已经到位。

  这三十万兵团只拨走五万,其他的都会落实到他们组的项目里。

  程立顺咬牙切齿的答应了下来,他知道兵团这样做已经算是相当给面子了。

  毕竟兵团处处缺钱,有很多比研究棉花更重要的事情。

  “我勒个去,”有人听程立顺说完这件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兵团那边是不是得了失心疯,居然这么大方能把二十七万放到我们手里?”

  “程工,他们不是跟你开玩笑吧?”

首节 上一节 296/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巨鱼求生:我能听到巨鱼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