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43节

  时间在九号院的地下变得粘稠而模糊。

  日历被熬到深夜的灯光一页页烧穿,不知何时翻到了深秋。

  当第一场寒霜悄然覆盖怀柔的山峦时,“尘埃之怒”项目已悄然完成了一次战略转移的壮举。

  装载着核心设备和无数保密数据的车队,如同迁徙的钢铁巨兽,碾过漫长的路途,一头扎进了川西横断山脉深处早已准备好的大型综合外场实验基地。

  这里,代号“玄武”,是专门为极限环境和高风险武器测试打造的秘密堡垒。

  巨大的穹顶式试验场深嵌山腹,足以承受超乎想象的冲击。

  此刻,试验场中央的控制大厅里,灯火通明,空气却凝结着比山外的寒风更凛冽的凝重。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正同步投射着试验场核心区域——一片模拟现代化军事基地的复杂标靶群。

  而在标靶群的中心,安静矗立着那个耗费了项目组无数心血与夜晚的造物:

  通体银灰色的“尘埃之怒”原型弹,代号——流星。

  它已不再是图纸上的幻想,而是凝聚了尖端材料科学、能量物理、量子信息学的结晶。蜂巢外壳幽冷流线,晶尘立方核心在特制的力场护罩下散发着稳定的微光。

  项目总师王院士、材料胡老、结构李工等人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大厅主控台前那并肩而立的两人身上——总顾问洛珞,以及“银弦”系统负责人张总工程师。

  空气凝重的像注了铅。

  连续数日,他们的心血都卡在了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上:引力波动态熵变密钥的精确环境耦合。

  屏幕上,无数条代表不同环境变量的曲线实时跳动着。

  与之对应的,是根据洛珞核心方案设计的引力波调制发生器,正努力模拟着相应的“引力纹波”特征信号。

  然而,数据反馈图上,象征密钥生成同步率的“耦合精度”曲线,如同一条狂躁的游蛇,在70%-90%的区间剧烈波动,距离98%的稳定触发阈值始终差着那决定性的临门一脚。

  “还是不行……”

  张总的声音带着疲惫,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边缘:

  “设备本身的物理噪声比预想的还要复杂,动态补偿模型已经调校到极限了,但这最后几个百分点的精度,像是有生命一样,怎么都抓不住。”

  他调出引力波发生器的内部监控数据瀑布流:

  “你们看,核心磁约束线圈的热扰动、压电陶瓷驱动片的非线性回滞效应……这些微乎其微的系统性抖动,在毫秒级、微秒级尺度的反复叠加下,累积的误差正好压过了我们的补偿能力上限。”

  这所谓的“一点点”,在微观尺度上,就是密钥无法精准“对齐”环境变量瞬间耦合,从而导致防御系统识别异常,要么提前触发昂贵的纳米防护层,要么在需要其激活时延迟了极其关键的几毫秒。

  王院士眉头紧锁:

  “一点办法都没有吗?误差来源清晰吗?”

  张总苦笑:

  “来源非常清晰,但成因复杂且耦合紧密,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小到可以忽略,甚至都在设备出厂参数的‘优秀’范围内。”

  “但它们在这个极端应用场景下的非线性组合……超出了现有工业基准的容差极限,要么我们彻底更换核心元件,选用物理特性更极端、更稳定但制造难度高几个数量级的材料…这时间…”

  他没继续说下去。

  项目已经移师外场,爆炸实测试验在即,更换核心硬件无异于天方夜谭,时间和成本都不允许。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洛珞。

  似乎这个时候别无他法,只有期待这位总顾问还能带来什么好消息了,就像之前每次遇到困难时一样。

  洛珞的目光像是焊在了屏幕上那几道跳跃着微弱杂讯的监控曲线上,眼神沉静得可怕。

  他没有像之前突破“蜂巢之心”或“虫群协同”时那样灵感迸发,眉头反而微微蹙起。

  “不是材料,是模型。”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

  “我们之前建立的‘噪声-补偿’模型,是在设备‘工作点’附近做的小偏差线性近似。”

  每次遇到这种,因为材质和系统的差别,导致跟他依据【记忆沙漏】修改出来的方案有所不同的地方,都会让他十分头疼。

  “它适用于大部分情况,但在生成引力密钥这种需要极限动态性能、涉及复杂相互作用的‘大信号’切换时,它失效了。”

  张总精神一振:

  “非线性?您是说…设备在高频动态下的状态,和我们基于静态或小波动建立的状态模型不一样?”

  “对”

  洛珞走到控制台前,调出几组历史测试的深层次对比图,指尖点在几个微小的拐点上:

  “看这里,当指令要求振幅在特定频段快速上升时,压电陶瓷的响应初期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粘滞’区,这在我们静态线性化模型里被平滑掉了。”

  他没有用任何术语,而是点出了设备在高强度、高速率工作状态下那些微妙的不完美。

  “再看这里,磁约束线圈在大电流瞬变时,磁场边缘效应会引入微小的畸变……我们需要修改‘银弦’的核心算法。”

  洛珞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

  “不再是预测设备‘会抖多少’,而是要精确预测它在这种高强度动态指令下‘会怎么抖’。”

  “把设备的物理反应,包括它的‘惰性’、‘粘滞’、‘边缘畸变’这些在高阶动态中被忽略的物理特性,完全纳入模型。”

  他看向张总工:

  “不是换材料,是换思维方式,基于设备动力学,重构一个‘物理-响应’的深层模型。”

  “将我们之前的补偿逻辑,从‘减掉预测的噪声’,变成‘预判设备的行为’,然后让指令在生成之初就主动‘绕过’或‘抵消’掉这些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

  张总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思路要求对设备在极限状态下的物理行为有近乎本质的理解和建模能力。

  难度极高,但理论上是可行的!是在现有硬件条件下,挖掘最后一点潜力的唯一途径!

  “好!”

  张总猛地一拍操作台,眼中疲惫一扫而空,换上的是老猎手遇到终极挑战时的亢奋:

  “算力没问题!难点在模型构造!洛总,我需要核心物理参数组的绝对授权!构建‘设备动态行为深层嵌入模型’,写入‘银弦’核心V2.0!”

  因为保密性,即便是系统设计的总工程师,他也一样没有全部授权,整个项目组,只有王院士和洛珞有这个资格。

  洛珞对此只有两个字:

  “批准!”

  接下来的日子,主控大变模样,屏幕上不再是目标模拟场景,而是密密麻麻的设备内部力、热、电耦合的多物理场模拟图,以及大量的原始波形对比数据。

  第54小时,一个基于设备“瞬态热-力-电全耦合”非线性模型的核心模块完成构建。

  第68小时,包含“压电陶瓷高频粘滞响应预补偿”、“磁约束瞬态畸变主动补偿”等核心功能模块的“银弦”V2.0算法,在超算上完成了初步集成和仿真验证。

  仿真屏幕上,当同样的“大信号”环境变量指令再次输入时,那令人头疼的“耦合精度”曲线,不再剧烈摆动,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平稳,紧紧地贴合着设定的理想曲线,最终稳稳地定格在了99.3%!

  短暂的死寂后,主控大厅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混杂着极致疲惫与狂喜的低吼!

  张总看着屏幕上的数字,握紧的拳头指节发白,眼眶微红。

  这最后一道门槛,终于在不更换硬件、没有惊天动地的设备故障或千钧一发的爆炸威胁下,被最纯粹、最深层的物理建模和算法优化硬生生砸开了!

  洛珞也长长舒了一口气,高强度聚焦带来的压力稍减,看着屏幕上那稳定跃升的指标,一丝笑意爬上嘴角。

  他的指令响起,带着尘埃落定的沉稳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激昂:

  “‘银弦’系统核心指标达到要求!立刻进行全套闭环地面安全测试!测试通过后,‘流星’转入……实爆准备阶段!”

  最后的堡垒被攻破,通往终极验证的道路,铺平了。

第282章 尘埃之怒卫星群的银色葬礼

  川西,玄武试验场。

  地下三百米的隧道尽头是一座巨大空腔——这里模拟着近地轨道的真空与低温环境。

  顶部被巨大的弧形合金板封闭,镶嵌着密密麻麻的传感器探头,冰冷得像星空本身的眼睛。

  试验场中央,距离“尘埃之怒”原型弹“流星”百米开外,三颗用于测试的1:1靶星静静待在试验场中,外壳上复杂的太阳能帆板和通讯天线在模拟的星光下泛着冷光。

  指挥大厅位于空腔侧上方,三层厚的防爆玻璃后,空气近乎凝滞。

  总装曹部长、装备发展司钱司长端坐中央观礼席。

  今天是“尘埃之怒”历时半年研发,终于要进行第一次实战试验的日子,曹部长当然要亲自来见证这一幕。

  王院士坐在曹部长身侧,紧抿的嘴唇透出极力克制的紧绷。

  洛珞站在主控台前,侧影挺拔如岩,只有他身后屏幕高速滚动的实时数据瀑布,昭示着无声的倒计时。

  “‘流星’已完成最终状态自检,引力波密钥防护模拟系统耦合精度99.8%,动态熵变密钥生成稳定。纳米弹体集群自检就绪率99.1%。聚变核心充能预热完成。”

  洛珞跟曹部长对视了一眼,微微颔首:

  “开始吧。”

  随着洛珞下达指令。

  “收到!发射通道开启,电磁导轨预热,倒计时启动:10…9…8…”

  幽深隧道尽头,一道狭窄的合金闸门无声滑开,露出了后面幽暗、光滑如炮管内膛的电磁加速通道。

  通道入口处,一层微不可察的蓝色电离辉光开始涌现。

首节 上一节 243/3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财富自由:从三十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