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71节
这场技术攻坚的序幕,就此拉开。
第310章 提前十年问世的《流浪地球》
就在时光科技全力研发的同时,拾光映画也没有闲着,编辑部虽说不至于连夜的灯火通明,但也经常亮到很晚。
这边忙碌的,自然是被洛珞寄予厚望的下一部戏的剧本了。
初夏的蝉鸣撞进落地窗,温岚将一沓资料拍在长桌中央,九位核心编剧围坐,空气里凝着咖啡豆和茶水混合的香气。
中央长桌上,散落着打印资料和笔记本电脑——正是温岚拍下的一份项目策划书,封面上,简陋却充满力量感的行星发动机剪影与“拾光映画”的Logo并置。
温岚环视围坐的九位核心编剧团队,目光最后落在坐在主位旁的一位头发微卷、穿着朴素夹克、脸上带着些许学者拘谨又掩不住兴奋的儒雅男子身上——刘慈欣。
这位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科幻作家,此刻正被洛珞邀请,作为原作者深度参与这场意义非凡的剧本改编会议。
“洛总的要求很明确”
温岚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的沉寂,她指尖点了点策划书封面:
“三个月,定稿,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剧本,它将是承载拾光乃至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方舟’。”
“它要震撼,要有哲学深度,更要——为即将诞生的‘流形引擎’量身定做,全方位展示我们能达到的3D沉浸视效巅峰。”
“这部戏,就是要让观众坐在电影院,真正‘体验’被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蓝色等离子体光柱推向深空的感觉!”
她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响起一片轻微的吸气声。
编剧们脸上混合着压力与亢奋,刘慈欣更是眼睛发亮,身为原作者,他比任何人都渴望看到自己笔下宏大的想象被视觉化,但3D电影这种目标,毕竟之前没有人有过经验。
然而,拾光在《源代码》上展现的技术实力,以及洛珞在会议开始前简单向他们阐述、代号“流形”的神秘3D渲染核心的构架理念,让他看到了难以言喻的可能性。
“大刘老师”
温岚转向刘慈欣,语气诚挚而尊重:
“您的原著是无比坚实的基础,从‘流浪地球’计划启航到木星危机,那个在冰冷宇宙法则下挣扎求存、团结与牺牲并存的壮阔故事,核心骨架我们坚定不移。”
“这次改编的重心,是如何将这场横跨两千五百年、牵扯数十亿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浓缩在一部电影的时空内,同时,让它成为视觉奇观与技术革新的载体。”
刘慈欣连忙点头,推了推眼镜:
“温总,感谢信任,能参与这个项目是我的荣幸,《流浪地球》的改编难点在于尺度的平衡,书中‘历史片段’的叙事方式在电影里需要具象为人物故事线。”
“而且,要将那些冰冷的物理法则和社会学推演,转化为能打动普通观众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共鸣。”
是的,这正是这次拾光的核心项目,洛珞都对其寄予厚望的3D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其实早在拾光映画成立之初,洛珞便把已经问世的那些具有改编价值的小说版权搜罗了一遍,这几年更是几乎全盘买了回来,《流浪地球》正是其中之一。
此次就由拾光的编剧们,联合原作者刘慈欣共同改编电影剧本。
作为当年被誉为推开国产科幻大门的著作,洛珞对于电影的剧情到现在还仍记得比较清晰。
不过他也没有再把编剧的活揽到自己身上。
现在的他也不再是两三年前大把空闲时间,写剧本,拍戏,演戏,啥都不耽误的他了。
单单是在《白夜》拍摄期间,他就离组去了时光科技一次,去了趟长五的研发基地,还回了趟水木。
虽然有时候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像是句空话,但洛珞确实不打算把时间再浪费到绞尽脑汁写剧本上面,也该给编辑部的编剧们找点事情做。
再加上,他也想看看,在不同编剧加上刘慈欣的手上,这部电影剧本会不会有些其他的火花碰撞出来。
“这正是我们需要群策群力的地方。”
洛珞接过话题,神态沉稳,仿佛这史诗级的挑战只是日常。
“大刘老师提的很好,我们需要塑造几个核心角色作为观众情感的锚点,比如…”
洛珞翻开策划书内页,上面已有初步的设想,有些正是他的思路:
刘培强: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到在空间站服役多年、肩负使命却饱含愧疚的中年父亲。
他是“领航员”空间站的象征,是连接地球与方舟的纽带,他的选择,关乎全局的成败。
这个角色需要体现理想主义、牺牲精神和深沉的父爱。
韩子昂:一个经历过黄金时代繁华、又在地球停转后的冰封末日挣扎求生的“老冰棍”。
他身上浓缩着旧时代的记忆和新时代的坚韧,是末世下普通人的脊梁,可以担任叙事者,带着观众经历地下城的变迁。
韩朵朵:韩子昂领养的孙女,代表了成长于末世冰封的一代,她可能成为联结年轻人希望与叛逆的关键人物。
她的视角可以展现地下城的教育、生活,以及青少年对头顶那颗巨大木星的恐惧与好奇。
只是适合他的角色,还没有想好。
正常来讲肯定是原剧本中刘启的角色最适合他,不过就像《源代码》开拍前,他费尽心思给陆星衍重新设计身份,果然不负期望,接连两个S级任务。
他对《流浪地球》的期望更高,这里面的科技树,哪怕是掉下几片叶子,也足够这个时代的人们受用不尽了。
所以,这个角色的定位一定要慎之又慎,可不能马虎了。
“我同意!”
刘慈欣连连点头,眼中带着激动:
“这些人物方向非常契合故事的灵魂。”
“刘培强在空间站的坚守、与家人情感纽带的脆弱性;韩子昂这种底层人物身上的历史厚重感和黑色幽默;韩朵朵面对末日时独特的希望感……这些都是把宏观史诗具象化的重要支点。”
而除了剧情和人物设定外,关于布景和道具,同样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提前确定。
道具组提出了第一个技术性难题:“洛总,温总,大刘老师,原著中地下城生态、行星发动机的运行场景极其庞大复杂。”
“比如,‘地下城生态链展示’、‘行星发动机内部涡轮结构’这些场景,如何设计才能在3D视角下既保证科学的可信度,又能带来视觉冲击?我们现在需要考虑布景和CG配合的极限。”
洛珞仿佛早已深思熟虑:
“实景与特效深度融合,部分有代表性的地下城街区可以用实景搭建,结合大面积的立体投影背景和窗口外的虚拟城市景观,构建层次感,至于行星发动机内部……”
他顿了顿,脑海中似乎已经浮现出“流形引擎”驱动的画面:
“‘流形’引擎核心解决视差补偿后,我们可以设计超震撼的内部镜头——巨大的涡轮转子在眼前转动,被3D放大的金属构件带着冰冷的压迫感,金属氢燃料输送管如同巨兽的蓝色血管脉动。”
“焦点转换间,宏大的工程奇迹与微观机械的运动同时呈现,这是传统2D镜头无法达到的临场感。”
另一个工作人员接着道:
“那外部场景呢?木星危机爆发,空间站视角下地球被巨大木星引力捕捉的场景?还有那关键的、点燃木星氢气的计划?”
木星危机,这赫然就是这次电影的主旋律了,也是特效组的重中之重。
相比于《源代码》里只有多次重复的爆炸场面,虽然做的很好,但过于单一。
如果能把这里的特效做好,那才是真正意味着国产科幻的崛起。
“这就是‘流形’的炫技时刻了。”
洛珞眼中闪烁着技术狂人独有的光芒:
“想象一下:镜头穿过冰冷的宇宙空间,空间站的全貌在眼前展开;然后镜头猛然俯冲,掠过巨大的空间站机械臂,最后定格在刘培强面部的特写头盔视窗玻璃面罩上——”
“巨大的木星红斑几乎占据整个背景,红棕色风暴的纹理清晰可辨,地球则变成木星旁边一颗渺小的蓝色玻璃珠。”
“这种深空中的巨大尺度对比,只有在3D环境下才能带来最极致的心理冲击,至于点燃木星……”
洛珞目光扫过编剧们和刘慈欣:
“那段将是全片的视效高潮,全球行星发动机集体过载,射向木星的等离子光柱,在空间站引燃木星大气后爆发的席卷地球表面的巨大蓝白色火风暴!”
“‘流形’引擎的实时立体渲染能力,会让这片火海带着焚毁一切的能量从银幕上‘扑’向观众,形成真实的视觉温度!”
事实上,光是洛珞的描述,已经让在座的编剧们甚至连刘慈欣都感到一阵热血沸腾。
这种技术主导的奇观展现,让他们对原著的精神有了具象的期待。
就连刘慈欣也不例外,作为故事的创作者,他必须要承认,文字有文字的美,但要是能通过这么先进的技术,具象化的呈现出来,那将是多么壮阔啊。
而另一边的编剧,也是趁着今天洛珞好不容易在场,打算一口气把问题都问完,继而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洛总,原著里关于‘抽签’进入地下城的残酷设定,以及‘火种’计划背后蕴含的存续与牺牲伦理,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讲清楚并引发思考?社会层面的宏大命题会不会冲淡人物和故事?”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尤其一旦涉及人性和牺牲,换做面对别人,他断不会这么问,但谁让对方是洛珞呢。
《源代码》中洛珞在最后关于人性和伦理的那番话,现在都还被网友们引做经典,什么个性签名、企鹅日志、博客热搜,发的比比皆是。
所以,他想看看洛珞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这正是精华所在。”
还没等洛珞回答,刘慈欣便忍不住插话,声音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执着:
“‘存续’的代价是巨大的牺牲和对过去文明的怀念,这种内在张力极其重要。”
“这点我同意大刘老师。”
洛珞赞许地看了一眼刘慈欣:
“这正是我们电影要探讨的主题核心之一——希望与代价,我们不能回避抽签带来的痛苦和恐慌,这可以通过闪回和韩子昂这类人物的经历,比如失去未能抽中签的亲人、旧日同伴的回忆来展现,点到为止,但让观众感知那份沉重。”
“韩朵朵在学校里接触到的人类文明遗迹、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则可以承载对逝去黄金时代的复杂情绪。”
“至于‘火种计划’,可以在一位参与决策的联合政府高官在面临绝境时提出的备选方案中被明确提出来,与刘培强等人坚守的‘带地球一起走’的希望形成强烈戏剧冲突。”
洛珞喝了口水,继续道:
上一篇:财富自由:从三十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