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84节
而且别说是他们这样的学者,但凡懂点千禧难题和N-S方程的重要性也要清楚,这个论文证明的通过,比所谓的菲尔兹奖要重要的多。
就像是2006年整个数学界都明白,留给他们竞争的只有三个名额,佩雷尔曼提前锁定了一枚奖牌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就因为他证明的庞加莱猜想论文,在这一年被数学界确认过稿。
那么以千禧难题的重要性,任何奖项的评审会,除非他本人不要,再出了终身成就奖这种同样限制年龄的奖项,否则都必定要考虑他的存在。
洛珞也是同理,在真正懂行的人眼里,N-S方程的证明过稿,比菲尔兹奖可重要多了。
“夸张?必须比上次还有声势。”
秦主任那边安排一点没停,居然还顾得上这边的电话,大概凭陈教授的话语猜到了洛珞那边在说什么,连忙也反驳道。
“稿子写完别着急发啊,先给我看看。”
“王老师,条幅做了没有啊,还有充气拱门,要最大的那个!”
“我去信息中心那边再看一眼。”
……
洛珞这边苦笑一声,还没等说话,便听到那边秦主任说完一句后,声音便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当即有些无奈,毕竟据他所知:
“这一块系里应该有专门负责的老师吧,秦主任怎么还亲自盯着啊?”
“太开心了吧,就想着亲力亲为了。”
陈教授解释道。
“毕竟要不是菲尔兹奖一个人只能领取一次,下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你必然要再次预定一个了。”
陈教授继续说道。
然而话音刚落,他便突然话锋一转:
“不过也无所谓,N-S方程都证明了,再拿一枚菲尔兹奖也意义不大了,即便是再给你颁发一枚高斯奖对你来说也谈不上什么荣光,真要说还有什么能匹配这份成就的重量……那就只剩下……”
他的语气变得认真而深邃,像是在描绘一个清晰可见的未来图景:
“……只剩下用你的名字,命名一个奖项了!哈哈哈哈!”
随即便是一阵大笑声。
“老师!”
洛珞的惊呼隔着电话线都能听出窘迫和难以置信:
“您这越说越夸张了啊!我刚二十三岁!”
即便是面对着电话,洛珞也是连连摆手,什么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奖项啊,他才多大,这念头让他头皮都麻了一下。
“等到那一天,国内甚至国际的数学家协会,自然会发起一项关于“洛珞数学奖”的申请提案,就是不知道你的奖,会不会跟你的学术成果一样出色了,哈哈哈哈。”
陈守仁的笑声更大了,仿佛很享受学生难得的慌乱:
“不过当然不是现在了,怎么也得等你老了,七老八十,或者我们都驾鹤西去之后的事了,你当然不好意思看,我也没机会看了嘛。”
他收了几分笑意,语气变得沉凝而笃定,带着洞悉学术传承规律的智慧。
虽然就像洛珞说的,他才二十三岁,但以后只要没有太大的意外,“洛珞数学奖”的成立是注定的了,就如同那每一个随着时光流逝,但学术成就都将屹立在数学史上的每一位天才一样。
这一点,他看得清清楚楚!就像菲尔兹奖纪念菲尔兹一样,阿贝尔奖纪念阿贝尔,高斯奖纪念高斯……
洛珞的名字,连同他解决的N-S方程,必将刻在人类智识的殿堂上,后世的人们需要一个载体来铭记和激励,那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
国际上的高斯奖,阿贝尔奖,国内的陈景润奖,华罗庚奖。
虽然超越高斯这难度有点突破天际,但洛珞的学术成果,怎么都是超越后面几个的。
只不过就像他说的,剩下的就要看奖项的含金量了,这一点跟洛洛的学术成果相关,但却并不是完全的由他本人说了算,还跟后世的发展,以及这个奖项所富有的传奇色彩衍变有更直接的关系。
就像作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成立,菲尔兹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个奖发展到现在,在数学界的影响力可谓是独一无二,但他本人却并不是一个在学术方面多么了不起的天才,唯一的学术成就也仅仅是证明了黎曼-罗赫定理。
这放在数学界二百年内的历史里,甚至连前一百都挤不进去。
但作为一名数学事业的组织、管理者,菲尔兹却是功绩卓著的。
1924年,大会没有邀请德国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的数学家。
在此之前的1920年大会,因为是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举行,德国拒绝参加。
这些事情触发了菲尔兹发起一项国际性奖金的念头,因为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该是国际性的。
当菲尔兹知道了1924年大会的经费有结余时,他就建议以此作为基金设立一项这样的奖。
菲尔兹奔走欧美谋求支持,并想在1932年苏黎世大会亲自提出正式建议,结果未及开幕他就逝世了。
多伦多大学数学系的悉涅,把菲尔兹的这个建议和一大笔钱,其中也包括1924年大会的结余和菲尔兹的遗产提交苏黎世大会,大会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
按照菲尔兹的意见,这项奖金应该就叫国际奖金,而不应该以任何国家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来命名。
但是国际数学家大会还是决定以菲尔兹的名称将其命名为菲尔兹奖。
也正是因为他的传奇经历,以及菲尔兹奖作为首个国际大奖的重要性,才有了如今的影响力。
洛珞握着电话,一时无言。
老师描绘的未来宏大得让他有些恍惚。
“好好拍你的电影,也别忘了你的数学……小子,你的路,才刚开始,长得很呢!”
“知道了,老师。”
洛珞最终只是轻轻应了一声,心头的激荡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取代,还夹杂着一丝被老师巨大期待“砸中”的赧然。
他看向窗外怀柔基地尚未散尽的晚霞,不由的暗自想道:
“如果真的有洛珞数学奖,奖牌得设计成什么样子呢?”
先一章,正在努力码
第323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伴随着电话挂断,收工后的寂静被车内暖气轻柔的打破。
刘艺菲靠在另一边的椅子上,窗外飞驰掠过的树影映照着她眼底的遗憾,她确实不懂学术圈的事情,但她知道那可是诺贝尔奖啊。
“要是早一点,说不定这次诺贝尔物理奖你就拿到了啊。”
突然,身后传来了刘艺菲遗憾的感叹,把洛珞拉回了现实,不过内容却让他哭笑不得。
他的唇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并非苦涩,更像是一种洞悉后的了然。
“诺贝尔奖才不会以《数学年刊》的定论为标准呢,甚至整个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建议,他们也只是参考,而不是完全信任。”
刘艺菲的眼睛微微睁大,带着好奇和一丝迷茫,这还有什么区别的嘛。
“首先,数学界对我证明的全面接受,才刚刚开始。”
洛珞缓缓解释道。
“《数学年刊》的过稿是敲钟,但钟声要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顶尖理论物理和数学系引发共鸣、讨论、乃至对衍生理论的构建,这需要时间。”
“这第一步,就像在湍流中固定一根锚链,数学家们会在深水区反复拉扯、检验它的每一个焊接点是否足够抵抗任何暴烈的涡旋。”
“这本身可能就要耗费好几年——直到我的证明变成教科书里不再需要反复证明的基础常识。”
他想到了过去一年那些集中提交的补充说明,那些面对质疑的回答,仅仅是庞大验证过程的开端。
“但这只是开始,数学的完美线条,要刻在真实的流体上。”
洛珞继续补充道:。
“诺贝尔物理奖看重的,是它如何改变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规则,物理学家们需要一场‘爱因斯坦式的判决实验’——不是复现已有的流体现象,那太廉价了。”
是的,这才是诺贝尔物理奖评选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此,爱德华·威腾和布赖恩·格林,想必很有发言权。
他们一个是拿了许多纯粹数学家终其一生都没能拿到的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一个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弦理论有过重大贡献,尤其是一本弦论的著作。
作为理论核心试图将自然界所有基本力和基本粒子统一到一个单一的理论框架中的理论。
顾名思义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不是点状粒子,而是微小的、振动的“弦”,它需要额外的空间维度。
弦的特征尺度比目前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所能达到的能量小约10^15倍。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技术几乎不可能制造出能直接探测弦或额外维度的实验装置。
弦论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框架,存在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每种都可能对应一个不同的低能物理世界,这使得它难以做出唯一的、可被当前实验证伪或证实的精确预言。
所以,尽管弦论深刻影响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镜像对称、几何的进步,并启发了其他领域,如AdS/CFT对偶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
它仍然是量子引力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但其直接实验验证遥遥无期。
如果有一天这一理论被验证成功,那想必这两人,将有很大可能共同领取一次诺贝尔物理奖,只不过……以诺贝尔奖无法提名离世之人的规定,恐怕是没有这一天了。
而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就像源代码里讲述的那样、除了弦论以外的量子引力理论、暗物质粒子的具体模型、暴胀模型的细节等太多了。
这些“高级”理论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并非因为其不够深刻或不够重要,而是严格的评选标准——要求理论必须经受住实验的终极检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它们代表了人类智慧在探索未知时达到的巅峰,同时也凸显了实验验证在科学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诺奖委员会极其看重实验或观测的证实,一个理论再优美、再深刻、影响再大,如果缺乏决定性的实验证据支持,通常也很难获奖。
不过,他的N-S方程倒不至于像上面这些理论一样,想要获得验证近乎遥遥无期,只是也并不容易罢了。
上一篇:财富自由:从三十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