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548节
岳凌吞咽了口口水道:“好看,很好看。”
这种羞赧的小表情,也恰好适配她这一幅眼镜。
听了岳凌的夸赞,香菱顿时脸颊臊起了几抹粉红。
两人的互动,让一旁站着的探春十分无语,“侯爷,你要求的配眼镜,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帮香菱姐姐?”
“哈哈哈,那不然呢?”
……
正堂内,
林黛玉拿着手上的家书,满脸的不可置信,连手腕都在颤抖。
下一刻,恰巧岳凌进门,林黛玉便迫不及待的来到他面前,解读如今所面临的状况。
不过在此之前,林黛玉还是习惯性的轻轻嗅了嗅岳凌身上的味道,但只闻到淡淡的皂荚味,便猜测应是回来的路上,撞见了哪个小丫鬟了,便也没什么好计较。
“岳大哥,你快来看,爹爹他怎能如此安排,竟都不提前知会我们一声?”
听出林黛玉话音中的急促,岳凌也不敢耽搁,脱掉外面包裹的大裳,便来到林黛玉身旁,接过信笺细细读了起来。
原来,信中提到的是林府两位姨娘。
因为林如海早就知道自己明年就该入京述职,而后留在京城出任京官了,然林府的两位姨娘已有身孕,待产后自然不能进京,乃至孩童较小时,都不能长途跋涉。
一家人就这般分别几载,有了前车之鉴的林如海委实内心难安,遂在医师的建议下,让胎体平稳的两位姨娘,先行走水路慢慢的往京城赶了。
这一路上虽说舟车劳顿,但也没急着赶路,沿路停停歇歇,经常补足药物,粮食,新鲜水果等等物资,还有随行的郎中和稳婆,两个半月顺利抵达京城。
然而在京城又住了一个月后,随行人员一商议,还是觉得要将自家这两位姨太太送到定国公府更好些。
首先定国公府的环境更好,利于两位姨娘休养。
再者,定国公府有更宽裕的条件,甚至能请太医来问诊,以备不时之需。
只是她们一帮下人看顾着两位姨娘,若是出了岔子,是没有任何人能担待得起的。
尤其到了京城她们才知道,自家老爷林如海,早就被满京城的人视为定国公的岳丈了,便更没什么可避嫌的了。
再之后就拟成了这封信笺,并有两位姨娘一致同意,好似她们还很期待过来。
岳凌捂脸非常无奈道:“这个节骨眼上送两位姨娘入京,亏他做得出来。”
可下一秒,岳凌再看看如今抽条的如花似玉的林黛玉,便也坦然了。
毕竟林黛玉和自己入京的时候,都还是个小豆丁大小,再兼她那病根子,还经历重大创伤,丧母之痛,真不好说比孕妇哪个更虚弱。
这种让人无语的事,林如海他是真的干得出来。
“岳大哥,那你的意思是?”
岳凌不置可否,“这不能马虎呀!快遣人备马,将两位姨娘接进来吧!”
第474章 催婚大队已抵达
隆祐帝的辍朝一连持续了数月,从盛夏至晚秋。
而京城的动荡却丝毫没有平息的征兆。
但朝事不可废,群臣不遗余力的谏言,又主动向隆祐帝低头认错,揽下如今京城乱象的罪责,终于宫中传出的口风松了些。
一些紧急的朝事,隆祐帝已在处置,门下省也开始了收发奏折,而科举改制一事,仍没有一个定论。
不过,文臣主持的‘经筵大辩’被许多人所推崇。京城学子也巧妙的将争斗,改为了宣扬‘经筵大辩’,来一场道统的旷世之战。
因为在他们眼里,他们是有必胜的把握。
岳凌不应战,那便是当了缩头乌龟,改革事宜自然不能服众,甚至隆祐帝或许都会因此动摇。
若是应战,一个武夫出身的勋贵,如何同熟读四书五经的儒生争辩?
他们甚至觉得,无需硕儒登场,便是随便在翰林院挑选出几位,便已足够了。
没有什么事比能看仇家笑话更振奋人心的了。
所以京城里风雨飘摇,又飘上了另一个高潮。
一行学子满街宣扬“经筵大辩”,口干舌燥,也没了太多脚力,便在一处茶摊内吃茶歇息。
尽管腿上闲了下来,但嘴上依旧是忘不了对岳凌有诋毁之词。
“便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一介武夫,没有半点师承,连蒙师都无从考证,竟然就堂而皇之的指导起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学子读书来,还妄图更改上千年流传下来的科举,他的底气从何而来?”
“仁兄消消气。他的底气自然是从皇城里来。”
旁边人一面斟茶,一面宽慰,“不过,近来在皇城里传出了好消息,应当是陛下也忍受不住了,想要促成这‘经筵大辩’,万千学子的宏愿,终于要在不久之后降临了!”
随着慷慨激昂的陈词,周遭之人也愈发蠢蠢欲动,纷纷加入这场“经筵大辩”的讨论之中。
“你们可听闻了,近来已有江南四大硕儒世家顾、陆、朱、张,先后遣传人入京。尤其是顾家,更是家主顾炎亭与当今衍圣公并称为文坛两大泰斗,亲至京城,为我等学子站台请命!”
一旁人惊愕问道:“难道就是那个桃李满天下,家中曾几度任帝师的顾家?听闻,当今顾家家主的学生,也是遍布朝堂啊。”
“自然是这个顾家了,难不成,还有人敢在这个时节冒充顾家的名头打秋风?”
众人面面相觑,又有人不禁疑问,“旧时定国公曾在江南赈灾抗倭,对苏杭两地百姓都有大恩,顾大师入京来,真会是为我等站台的吗?”
由于京中的学子,并非万众齐心,还有如“清风学院”这样的奇葩,高举支持定国公的大旗,常常引发摩擦。
又有江南之地的学子,不少谈及定国公在江南之地的作为,为定国公开解说,“就事论事,不能磨灭以前的功绩”,与众人的观念相悖。
所以不少人都更加谨慎了些。
“放心,已有人去顾家临时落脚的馆驿探过口风了。先前顾家家主受邀到两广讲学,与定国公素未谋面,二人并无旧交。”
“而且顾家主入京第一站便是造访的梅家。那个梅家,你们身为土生土长的京城人,难道还不知?”
众人登时瞪大了双眼,眼中更是激动,多了几分殷切的期盼,“你是说,如今的翰林院掌院,梅大学士也会参与其中。”
讲述者讲述着泰然自若的点了点头。
周遭少不了拍手叫好的人,“梅大学士的经历可谓传奇,幼年便已是闻名已久,以神童著称。后家族陡遭变故,不得已走上求学之路。这一路来自然是艰辛,却也铸成了他高于一般人的眼界。”
“最终学成回京,一举中第,别提有多神了。如今更是在翰林院编修史书,而且如今国子监修习的经义注释,都有他重新注脚,五十年来未有更改。如此天纵之才,竟然也愿意屈尊降贵,代表吾等学子,登上‘经筵大辩’,何愁不胜?”
讲述者笑道:“胜自然是胜,要彻头彻尾的胜。要在陛下面前,在文武百官面前,在满城学子面前,揭露定国公才疏学浅的本性。”
“女真不是要南下吗?定国公刚好武力超群,要他去辽东戍边就好了。”
旁人哄笑一团,“那不就相当于送定国公流放苦寒之地吗?”
讲述者摊摊手,“谁让那些‘清风书院’的奇葩说我们数十万学子都敌不过一个定国公呢?论武力或许他真能以一敌万,那去辽东对抗女真人的铁蹄不是刚好?到时候倒真要看看他能不能以一敌万!”
……
皇城内,坤宁宫,
隆祐帝心情不佳,难以排解时,便会不自觉的走来皇后寝宫。
待隆祐帝皱着眉走进来,皇后已然是了有所悟了。
吩咐宫女去外面煮羹汤,床帏之间留他们老夫老妻说话。
皇后扶着隆祐帝坐下,褪去绣鞋,跪坐在床榻上,为他轻轻揉捏起额头来。
“陛下操劳已久,再歇歇也未尝不可。”
隆祐帝不觉叹了口气道:“九边今日有报,北蛮吐吉可汗之弟整合草原各部,隐隐有卷土重来之势。不过,他们在边境陈兵,又主动与边关将士联系,想求娶公主,与我朝联姻结秦晋之好。”
“或许是感受到女真人的威胁,不得已而寻求庇佑。”
皇后十分困惑,“可如今朝中并无公主,那郡主?”
隆祐帝叹道:“或许并无不可,但谁人能愿意将自己女人嫁到那种苦寒之地呢?和亲亦非朕所愿。”
皇后几乎是下意识,道:“那让岳凌再统兵深入漠北,又或者去辽东犁庭扫穴?”
隆祐帝摇摇头,“他如今已是够忙的了。难为他将自己长久以来积攒的名声,在这一次作为赌注,对抗滚滚民意。接下来,京城里的事,仍是非他不可。”
“是‘经筵大辩’吧?”
隆祐帝知道这满京城宣扬的消息,是瞒不过皇后的,便也未感惊讶,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皇后又追问道:“陛下是如何计划?”
隆祐帝答道:“依照朕和岳凌的密信往来,据他说是操办的越隆重越好,朕实不知他有什么自信,要将这一场弄得如同旷世之辩一般。”
“到时候不但朕会出席,是连文武百官,万千学子都会旁听,怕是满满一个文华殿也容不下。”
念及此,隆祐帝又有些不解,“对方可是宫廷大学士梅家,还有江南的硕儒四大家,论辩术恐怕朝中无人能敌。尤其岳凌如今还不得人心,又如何争辩的过他们?”
皇后攥了攥掌心,气愤道:“这些人,怎么统统来为难他呢?明明他也是为陛下做事,竟是也不把陛下放在眼里。”
隆祐帝心里门清,依旧与皇后分辨道:“这已是道统之争了,是朕也无法阻止的。万千学子以科举立命,学阀世家更是以此为根基掌控权利,若是根基都被动摇了,他们便与死去无异。”
“变革本身就是一场利益输送,被剥夺利益的一方,自然不能心甘情愿。旧时朕以雷霆之力镇压勋贵也好,处置贪官也罢,都是他们有罪在身,朕也是惩恶扬善。”
“可如今,岳凌反而是万千学子心目中恶的一方,是连朕也不得不顾及民意了。”
皇后又担心问道:“那岳凌若是输了这一场,会有什么后果?”
隆祐帝似是早早在心中推演过许多回了,不假思索道:“不会涉及他的性命,最差不过出京避一避风头,去边关发挥他的长处。待有了军功在身,就又有回京的理由了。”
皇后沉吟良久,望着屏风之外,书桌上要送到定国公府的信笺,叹了口气道:“倘若真有那一日,陛下还是早早为他赐婚了,勉励他不至于心灰意冷了吧。”
上一篇:三国:兵仙从助刘备守住徐州开始
下一篇:大明:开局青莲地心火,震惊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