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555节

  “今日我便开诚布公,论新学为何并非离经叛道……”

  而后,木槌落在场中央的巨鼎上,苍然钟声再次在殿前响起。

  文华殿内,

  太后悠悠开口问道:“此人便是岳凌?倒是有几分机敏。”

  隆祐帝不答,而是皇后颔首笑笑,“少年老成,先有轻视他的人,都吃了不小的亏。”

  应声,三位皇子赶来,与太后,皇帝纷纷见礼,落座在皇后身后,聚精会神的听了起来。

  然太后见了这一个个半大的孩子,再抬眼看到隆祐帝身上,而后喟然长叹。

  岳凌的演讲持续了一刻钟,自经文入始,论述了先贤对于“器”的看法,如今的“器”又在何方。

  以此来为自己的科举改革,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下方之人,尽数认真倾听,待岳凌缄口后,竟是场中沉默了数息,都未有反应。

  回过神来,也只是重新审视起岳凌来。

  在刚才的表演过后,才知道岳凌并非一般武者,而是文武兼修的儒将。

  尤其滔滔不绝的讲述经文,未有任何停顿,一切都好似浑然天成,竟在阵仗上也不输方才的大学士梅翰林,便引起了不少人心底暗暗惊叹。

  不过,岳凌说的固然有他的道理。

  但并非是让他们有所改观,今日的事便能了结,关键在于道统之争,还要看岳凌和其他硕儒的辩论。

  终于,在梅翰林同场外学子一般沉默几息之后,便顺势开口反驳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顾家家主顾炎亭,也在柴朴的暗示下,一步步登台,接着梅翰林的话讲述的更通俗些,“治国之本在教化人心,教化之本在通晓经义、明辨是非、涵养德性。科举选拔的是‘以德驭才’的君子,而非精于‘奇技淫巧’的匠人。实用之学,重器轻道,诱人逐利,败坏人心,动摇国本。此乃舍本逐末,祸国殃民!”

  顾炎亭与梅翰林配合无间,两名硕儒如今同时登台与岳凌对垒。

  梅翰林自信让岳凌开口,寻其漏洞,而在下方落脚的顾炎亭也很好的发挥了这一点,一登场便直指岳凌的关键症结所在。

  原本才稍稍恢复一点的天平,此时情况又是急转直下了。

  这本就不公平的辩会,出现了更不公平的一幕,未等岳凌发言,梅翰林再次补充道:“敢问定国公,你之前所言的算学,能教人忠孝节义否?工造,能使人明礼知耻否?若科举改制,举国皆逐利忘义之徒,纵有坚船利炮,国可存乎?民心安在?”

  本被岳凌影响了的学子们,此刻也被两位硕儒的话,点拨的清醒过来,回归本心。

  今日道统之争的背后,还有科举改制之争,是他们切身的利益,可不能轻而易举的偏听偏信了。

  唯有两位在文坛上,举足轻重的硕儒都败下阵来,才是他们该缴枪的时候。

  岳凌不作应答,沉吟着,周遭便有学子开始起哄,高喊着“学识不通,再回去精挑细琢。”

  台下被岳凌开始的表现唬了一跳的贾宝玉,此刻也是回过神来,轻拍着胸口,道:“原是如此,竟是被他一下镇住了场子,此等轻薄之言,犹如无根之萍,漏洞百出,安是两位大儒的对手?”

  夏金桂则是牙咬着指甲,对岳凌始终气定神闲的态度微微侧目,“这定国公当真不俗,竟需两位大儒联手制衡。”

  再看看身边的废物,也清楚为什么贾家的那些姑娘,他身边是一个留不住了。

  若是没有岳凌还好说,见过月亮之后,谁又留意萤火微光。

  思虑了不过两盏茶的功夫,岳凌便轻松的笑了笑,礼数周到的作揖后,才道:“二位口口声义利二字,而却皆落在了私利,私义,如此狭小的眼界中。我且问二位,府官治理不力,遭逢灾年,民无粟米充饥,饿殍遍野,义在何处?”

  “蛮军南下,铁蹄踏破山河,血流漂橹,民不聊生,利又在何处?”

  岳凌北抗蛮人,南赈灾民,皆是有事实可循的,无人能在这两者与其争辩。

  岳凌一开口就将主动权牢牢的攥在了自己手中,继续炮轰两位大儒。

  “精研算学,可清丈田亩、均平赋税,使国库充盈,百姓负担减轻,此乃为国谋‘大利’,为民谋‘大利’,是谓大仁大义!”

  “通晓工造,可兴修水利,保万顷良田丰收,亦可改良器械,强我军旅守土卫民,此乃活万民、护社稷,是谓至善至义!尔等空谈仁义,坐视黎民受苦,国家积弱,难道不以为羞愧吗?!”

  “难道如今各地府官,并非是从科举一道出身的吗?”

  嘘声戛然而止,两位硕儒本是轻松搓着胡须,眯眼听着岳凌的话,也不禁慢慢张大双眼,面露微愕。

  柴朴暗叫不妙。

  隆祐帝再次畅快的斟起一杯茶来。

  林黛玉美眸中闪动着异彩,暗暗拍桌,将她攥得水淋淋的手帕,丢在了一旁。

  忽而,清风书院中站出一名学子,双手捧在嘴边,高声呼唤道:“两位文坛巨擘,论‘义利之辨’只顾个人私利,未有大利大义,空谈什么家国天下?和视民生疾苦,妄称‘渡人苦难’却又高高在上收着香火钱的秃驴,有什么两样?”

  顾炎亭毕竟不是官场出身,不像梅翰林一般,即便被骂也会唾面自干,脸色已有些不好看了。

  岳凌的辩论,实在是钻了空子。

  二人针对他的要害,指出“奇技淫巧”追逐的是私利,他不自辨是非,转而抛出了一个“大利大义的观点来”,反驳二人目光狭窄,学识匹配不上德行,空谈误国。

  这完全是两回事,可就是这样联系起来了。

  登台之后吃了个败仗,梅翰林和顾炎亭这边自然不好看。

  但岳凌的话也提醒了二人,岳凌不过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武夫,两位大儒若是追着细枝末节紧咬不放,便是胜了也是胜之不武。

  不能掉入这个陷阱中纠缠,第一道议题的失误,只能如此忍下了。

  二人相视一眼,尽皆颔首。

  并未急于出声反驳,便证明了二者如今思路还在一处。

  如此二人还可安下心来,再做批判。

  方才清风书院中有学子仗义执言,只差点没指着二人的鼻子骂过来,便让顾炎亭有些耿耿于怀。

  如今旁边听众众多,文武百官不会轻易的下场说出自己的想法来战队,毕竟隆祐帝此刻还在文华殿中。

  只有这些学子,可以打破这些束缚,起到方才岳凌那种出其不意的效果,让对方一时无措。

  跟着顾炎亭入京的,当然也有江南籍的学子,眼球转动,顾炎亭声音复又高亢起来,问道:“国公爷!您可知江南一塾,为延请一位经学名师,需耗费多少白银?如今又需算学、工造名师几何?这些‘新学’资源,恐尽握于京畿新贵、北地豪强之手!此改非为求才,实为另立门槛,堵塞寒门,倾轧江南!”

  “祖制虽有不足,尚存一线公平!此改若行,天下寒士,江南学子,出路何在?!”

  大儒并非官场出身,隐喻的还是较为明显。

  百官都能听出,这是在暗示岳凌在其中牟取私利,毕竟这些新科目的老师,或许大多数都出自方才为岳凌仗义执言的“清风书院”中,这岂不全是岳凌的班底了?

  长此以往,朝堂格局或就因此完全倾覆。

  若在官场论,此话稍显浅薄,但在学子们耳中,这就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了。

  科举比的不但是勤学苦练,还有资源。

  此言极具煽动性,不仅江南士子群情激愤,许多非江南籍但出身普通的学子也深受触动。

  台下骚动,质疑声四起。

  最终,隆祐帝的脸色也慢慢沉了下来……

第480章 祭出杀招,唯物辩证法!

  皇城外,

  学子们紧挨着城墙,已经聚齐了数万之众,只为等文华殿内的最新消息。

  更外圈,还有看热闹的京城百姓,将皇城脚下围的水泄不通。

  未能进入文华殿内的清风书院学子,在人海之中,好似一叶孤舟,焦急的等待着。

  终于,皇城内一羽林军骑马跑出,将手中的纸张分给临近的其余羽林军。

  而后这些禁军士兵便骑马绕着皇城分散开来,将手中接到的消息,张贴皇榜,并宣读道:

  “第一辩,翰林院掌院梅大学士与江南顾家家主顾炎亭一同提出……实用之学,重器轻道,诱人逐利,败坏人心,动摇国本。此乃舍本逐末,祸国殃民之举。”

  原本嘈杂的四周,一瞬间陷入沉寂。

  京城学子脸上满是激动的神色,而清风书院的学子无一例外,皆是陷入深思,深知两位大儒的高明之处。

  思虑片刻,两两又相互议论起来,只不过未过多久,再一次有消息传来。

  “定国公辩词,锱铢必较,善用其器,乃为大利大义,空谈仁义,才是祸国殃民之举……”

  “第一阵,定国公胜!”

  听了来龙去脉,清风书院的学子们便沸腾起来,和周遭学子形成了鲜明对比,自然招致旁人的敌视。

  当第二辩题传出皇城之后,便少不了他们嘲讽的话语。

  “科举一途,乃是寒门改命的唯一途径。倘若如定国公这般大刀阔斧的改过,可还有公平可言,可还有信誉可言?”

  另有人道:“难怪你们这群妖孽这般追随着定国公,竟是从沧州赶来京城,原是定国公在为你们谋福祉,用全国而养一地。”

  很快,人群被煽动的群情激奋,与文华殿如出一辙。

  受岳凌启发,顾炎亭选择了成为家乡学子的代表,尤其是顾家作为江南四大儒学世家,他也有资格,有理由站在台前质问这些问题。

  而且,旁观者的情绪被煽动,便不是一时能平息的了。

  哪知岳凌这一次的考虑时间,竟是比上一次还短,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便就开口,环视众人高声答道:“公平?顾老要的是什么公平?又在为谁索取公平?”

  “遍翻历年中举学子,江南十占其七,难道这就是顾老所谓的公平?”

  岳凌一言蔽之,满场哗然。

  京城是北方学子的主战场,随着顾炎亭入京的江南学子,比清风书院的学子都少,这下岳凌的话自然比顾炎亭的话更能让人共鸣了。

  南北地科举选士的名额有差额,已是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北蛮南下袭扰整个晋中及京畿地区,更是让本就不稳固的教育资源千疮百孔,需要数十年的恢复。

首节 上一节 555/5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兵仙从助刘备守住徐州开始

下一篇:大明:开局青莲地心火,震惊朱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