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42节

  “但是如果真要论,是谁开启了这个领域,有一个人其实比汤姆逊教授还要早。”

  威尔逊和理查森一愣,不约而同地问道:“是谁?”

  李奇维笑道:“就是荷兰莱顿大学的洛伦兹教授。”

  真实历史上,洛伦兹和他的助手兼同胞塞曼,共同获得了1902年的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是: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塞曼效应)

  由于理查森刚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不久,还属于物理小白,所以李奇维对他科普了一番。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开始研究光和磁的关系。”

  “他把能产生光谱的光源,放在了强磁场中。”

  “他发现在磁场作用下,光源发射的光谱发生了变化,一条谱线竟然会分裂成好几条谱线。”

  “这种现象就是塞曼效应。”

  “后来塞曼把这个现象告诉了洛伦兹教授,后者非常感兴趣,于是进行研究。”

  “在同一年,洛伦兹就创立了著名的【电子论】。”

  “他认为电本身是由微小的实体组成,电具有原子性。”

  “要知道,当时电子还没有被发现呢。”

  “关于电流的本质,所有物理学家都不清楚。”

  “洛伦兹教授纯粹是从理论上假设有电子这种东西存在,然后以电子概念为基础,解释了物质的电性质。”

  “并且他从电子论推导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这就是洛伦兹力。”

  “有了电子论后,洛伦兹就可以完美解释塞曼效应了。”

  “他把物体的发光解释为,由原子内部电子的振动而产生。”

  “所以,当光源放在磁场中时,由于电子受到磁场的力,振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发出的光谱分裂。”

  “他还根据磁场强度、电子振动频率等,直接从理论上计算出谱线的个数和宽度。”

  “电子论完美解释了塞曼效应。”

  当李奇维说完后,发现理查森正听的如痴如醉,过了好久,对方才说道:

  “布鲁斯,你讲的也太好了。”

  “我感觉你特别适合当物理老师,能做你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如此复杂深奥的理论,被你说出来后,就感觉浅显易懂,好像我上我也行。”

  “哈哈哈。”说的威尔逊和李奇维哈哈大笑。

  这时,威尔逊也感叹,“这样分析的话,洛伦兹教授确实更胜一筹。”

  “他直接从理论上预测了电子的存在,就和当初麦克斯韦预测电磁波存在一样。”

  李奇维也十分佩服,“是呀,洛伦兹教授确实算是新一代理论物理学家的领袖级人物。”

  “他根据电子论,甚至还直接计算出了电子的荷质比,和汤姆逊教授的测量结果基本吻合。”

  “所以,我有预感,今年的物理诺奖,很可能会颁发给洛伦兹和塞曼。”

  果然,当然也是必然,1902年10月15日,第二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

  获奖者为荷兰莱顿大学的洛伦兹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塞曼。

  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受到无数物理学家的热议。

  李奇维的这段分析,也被威尔逊和理查森传了出去。

  因为他们俩对李奇维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他娘预测的也太准了!

  有了李奇维的影响加持后,很多之前不熟悉洛伦兹成果的物理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洛伦兹。

  之前在相对论研讨会上,洛伦兹给大家的感受主要是口才好。

  没想到仔细研究才发现,人家的物理实力比口才还要好。

  果然应了那句,聪明人干什么都能显示出聪明。

  随着第二届物理诺奖的公布,原本就流行的原子领域更是如火上浇油一般。

  无数学者纷纷跨入这个研究领域,想做出一番成就。

  其实也还很好理解。

  第一届物理诺奖的量子论,自从李奇维发表光电效应后,好像就没有更深入的进展了。

  至于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太魔幻了,很多物理学家都望而却步,更不要提其他人了。

  而原子结构研究就不同了。

  之前的放射性,现在又被诺奖承认的电子论,都证明了原子内部大有乾坤。

  作为以研究原子出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如今在物理学界,几乎快要成为第一实验室了。

  不仅培养出了卢瑟福、李奇维这样的青年物理学家,而且还有汤姆逊这样的资深大佬坐镇。

  一时间,无数人都想申请在卡文迪许做博士或者访问研究。

  面对这种物理热潮,李奇维淡淡一笑。

  就让这愈演愈烈的东.不.原子热,成为他的原子核式结构发表的前奏吧。

  行星模型的博士论文,注定又将在物理学界,掀起无尽的震荡!

  他又要开始装逼了。

第137章 原子行星模型,震惊物理学界!

  自从第二届物理诺奖公布后,关于原子结构的研究开始成为主流。

  由于现有的光学显微镜无法直接观测到原子和电子,所以物理学家们主要通过想象来研究原子结构。

  就和洛伦兹想象电子存在一样。

  当前世界上,除了卡文迪许等少数顶级实验室,想要开展针对原子的研究还是很艰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连威尔逊都那么受欢迎,他的云室现在成了抢手稀罕货。

  现在这个时代,研究微观粒子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磁场。

  只要粒子带电,通过磁场偏转就很容易计算出它的性质,如质量、电荷等。

  而威尔逊的云室,更是直接能让物理学家们观测到粒子的运行轨迹,因此显得非常高端。

  汤姆逊的枣糕模型,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被提出的。

  其实在这之前,开尔文勋爵曾提出实心带电球模型。

  他认为电子是均匀带正电的球体,里面埋藏着带负电的电子,正常状态下处于静电平衡。

  后来这个模型被汤姆逊加以发展,就变成了枣糕模型。

  枣糕模型认为电子分布在球体中,就像枣子点缀在糕点表面一样。

  模型不仅解释了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

  而且还能解释阴极射线现象和金属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发出电子的现象。

  汤姆逊还根据模型,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约0.1纳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正是因为枣糕模型能解释很多现象,所以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

  但是有了狭义相对论的例子在前,现在什么理论都不敢号称权威了。

  大家发现理论完全可以超越实验,甚至指导实验。

  虽然汤姆逊有着卡文迪许这样好的实验室,但是他的理论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原子结构也许另有乾坤。

  于是,这段时间以来,每天都有不同的论文发表,设想原子如何包容电子,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10月20日,法国物理学家佩兰(1926物理诺奖),在法国物理学会上,通过猜想,提出了一种原子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带正电的粒子,外围是一些绕转的电子。

  电子绕转的周期对应于原子发射的光谱频率,最外层的电子抛出就发射阴极射线。

  佩兰的模型基本已经和核式结构很接近了。

  然而他没有实验数据,因此无法描绘出原子正电中心的具体大小等性质。

  10月22日,德国物理学家莱纳德(1905物理诺奖),提出了中性微粒动力子模型。

  他认为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无所有的空间,刚性物质只占据十万分之一的位置。

  他还设想刚性物质就是原子内部正电粒子和负电电子的结合体。

  10月28日,扶桑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在东京数学物理学会上,提出了“土星模型”结构,并将论文发表在了英国和德国的期刊上。

  他在论文里批判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认为正负电不能相互渗透。

首节 上一节 142/1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