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47节

  “想当年,我”

  说的多了,就让学生们很无语。

  小年轻们经常私下里说凯斯教授能力不行,就喜欢给别人灌鸡汤。

  今天,当凯斯教授看到了夏元瑮的论文后,他又想到了那个下午,那束光。

  于是,夏元瑮就惨了。

  凯斯教授仿佛打了兴奋剂一样,一连问出了好几个问题。

  全都是针对论文里模糊不清的地方,或者是实验步骤,或者是计算公式。

  而且这些问题都一针见血,不仅需要答辩者本身的知识积累足够,还需要能够发散思维。

  如果你只是单纯做了实验,机械地记录数据,没有分析,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基本回答不出这些问题。

  它需要答辩者对自己的研究,从头到尾有系统级的视角和广度。

  当然就算回答不出,也不代表不能毕业。

  毕竟只要实验是自己做的,论文是自己写的,那么毕业就不会有问题。

  但是在这么多人面前,只要是个正常的年轻人,就没人能忍受回答不出问题的屈辱。

  一个还好,要是接连几个都答不上来,那么只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夏元瑮被问的口干舌燥,他的大脑疯狂运转,一行行推导过程在眼中飞快闪现。

  从开题的原因,到中间实验出现过那些问题,他是如何发现并分析的。

  最后到结果的推导,以及论文的创新性等等,内容非常全面,

  幸好他准备的很充分,而且经过了李奇维的提前指点,这才勉勉强强回答完凯斯教授的问题。

  后者满意地点点头,在纸上写下了优秀的评语。

  显然,如果这些问题对方回答不出,那么凯斯教授就会只给一个合格的评价。

  甚至更简单的也回答不出,那只能不予通过。

  短短十几分钟的提问,在夏元瑮眼里却仿佛一个有世纪那么漫长。

  他现在终于体会到李奇维的良苦用心了。

  毕业答辩是对自己成果的一次总结。

  如果评审老师的问题,基本都回答不上来,说明你的学习还停留在表面。

  没有对自己的研究深入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这一次的答辩经历,也深深影响着夏元瑮未来的教学风格。

  多年之后,很多从夏元瑮手下答辩毕业的学生,都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领军者,德高望重。

  但是当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后,都会像小孩子一样,兴致勃勃地比赛某一样成绩:

  毕业答辩时,坚持了夏教授几个问题。

  “我只坚持了3个问题。”

  “那伱不行,太菜了。”

  “胡说,我那一届我是回答问题最多的。”

  “我坚持了6个问题。”

  “牛逼!失敬失敬,敢问大佬目前在哪高就。”

  “过奖过奖,本人暂时忝为奇维理工的一级教授。”

  “哇!”

  “我坚持了9个问题。”

  “巨佬!请收下我的膝盖,您至少是个院士吧?”

  “嗯。”

  “我坚持了12个问题。”

  “嘶!”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可惜目前只拿了一个物理诺奖,成果平平。”

  “神!您是我们的大师兄!”

  最后一人。

  “我坚持了15个问题。”

  “.”众人全部噤声。

  而此刻,那个被后世无数学生敬仰的夏教授,现在却和他们一样,被答辩折磨的欲仙欲死。

  夏元瑮长舒一口气,总算结束了。

  然后他不怀好意地看向何育杰和徐启泰,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

  把两人看的直哆嗦,刚才他们也被惊到了,现在大脑还是一片空白呢。

  很快,轮到何育杰上场,他的本科论文是关于热学领域的。

  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和夏元瑮一样,何育杰也经历了提问的洗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紧接着,就是徐启泰了,他的本科论文是关于铀的放射性研究,顿时引起一片惊呼。

  因为这个方向有点高端,不像本科生能研究的领域。

  不过在李奇维出面简单解释后,众人就明白了。

  好家伙,这个徐启泰竟然还属于卢瑟福的半个学生。

  于是,对他的提问更多了,远远超过了何夏两人。

  徐启泰欲哭无泪。

  看着台上三人在答辩前后,从紧张到意气风发的样子,李奇维心中感慨万千。

  他没有选择给星火三人组诺奖级的成果,心里有一点小愧疚。

  当初徐启泰和王路遥在火车上讨论X光的衍射时,只要自己稍微提一句。

  那么以徐启泰的动手能力,想必肯定能发现X光的衍射现象,未来获得物理诺奖轻轻松松。

  但是李奇维没有选择这样做。

  对星火三人组,他自信能让他们每人都获得物理诺奖。

  但是这样对他们来说未必是好事。

  三人在此刻的华夏当然属于精英级别,但是离那些真正的物理天才还有不小的距离。

  如果把诺奖级成果给了他们,无异于揠苗助长,反而会影响他们回去执行星火计划的初心。

  李奇维给三人的定位,是华夏物理的奠基者,开创者。

  是让他们作为种子,生根发芽,为华夏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所以注定了三人的重心是教育,而不是个人的研究。

  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属不属于自私的行为,但是他一定会好好补偿三人。

  因为他们会将一生都奉献给国内的理工教育事业,这样的人值得拥有美好的未来。

  于是,当答辩结束后,李奇维上台夸奖了三人。

  三人现在非常激动,通过答辩后,感觉脱胎换骨一般。

  连眼界都跟以前不一样了。

  从今天起,他们不再是普通人,而是剑桥大学毕业的物理学本科生。

  李奇维拍了拍三人,笑着说道:“你们都是好样的。”

  “等回到国内后,就是属于你们的时代了。”

  “诸君,未来可期!”

  三人的右手以李奇维为核心,紧紧地握成三角,将支撑起华夏科学的未来!

第141章 哥本哈根大学的讲座与偶遇

  1902年12月3日,李奇维带着王路遥踏上了去往丹麦的旅程。

  随着罗福玉被调回国内,他和周围人的安全不再受到威胁,于是这次就不让李三跟着了。

  就算遇到什么问题,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也足以应付。

  这次的路线和之前去瑞典参加诺奖颁奖典礼一样,都是横跨北海。

  不过,路程却比去斯德哥尔摩近了一半多。

  伦敦距离哥本哈根的直线距离也就900多公里,坐最快的轮船只要三天就能达到。

首节 上一节 147/1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