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687节
这就是现在的华夏,可以说举步维艰。
纵然李奇维在物理领域一骑绝尘,领先世界。
但他也不能让华夏在其它领域都一步登天。
在科学领域,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从来没有所谓的弯道超车。
该有的底蕴没有积累,那么将来就会后患无穷。
为什么李奇维的前世,动不动就被卡脖子,那就是因为基础领域的差距。
比如各种先进材料。
人家用了几十年,做了几百万次实验,才找到了最合适的配方。
怎么可能轻易地分享出来。
你要想自主生产,这些时间和次数一个也不能少。
也得按照人家的方法,一点一滴去试。
最多是因为科技发展,可以优化步骤,节省一点时间。
这是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奇维在物理学领域一往无前,不断超越极限。
但是他也需要一个坚强的后盾,为他落实科学带来的好处。
这是相辅相成的。
“高博、福元、炳然,你们为了华夏的天文事业辛苦了。”
“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你们的汗水不会白费。”
“我会用我的关系,去促成此事。”
高鲁闻言,甚至直接站了起来。
“李教授,我代表全体天文从业人员感谢您!”
但是李奇维紧接着说道:
“但是我建议你们放弃首都,去南京建设天文台。”
哗!
李奇维的话让高鲁三人一惊。
他们当然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但是从李教授嘴里说出来,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教授,你.难道也支持.”
李奇维挥手打断。
“我对政治没有任何倾向。”
“只是觉得南京的紫金山很不错,很适合建设大型天文台。”
“你们可以去考察考察。”
高鲁听后点了点头。
紫金山他也去过,那里确实很适合。
最后,李奇维给三人打气道:
“你们不要妄自菲薄。”
“华夏人不比任何人差。”
“吴有训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能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成就,你们在天文学领域也可以。”
谈到吴有训,常福元和蒋炳然呼吸急促,满脸羡慕。
对方只比他们小几岁,但现在已经是华夏的传奇了。
他没有依靠李奇维教授,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世界性的学术成果。
让全世界再一次对华夏刮目相看。
高鲁三人来欧洲前,华夏科学社早已大肆宣扬了吴有训的事迹。
如此年纪,做出这样的成就,简直就是第二个李奇维教授再世。
吴有训的事迹足以说明,华夏在科学领域,潜力无限。
“高博,你要注重年轻学者的培养。”
“他们才是华夏天文学步入现代化的关键。”
高鲁深表赞同。
“李教授,你放心吧。”
“我已经通过教育部,观察了几个好苗子。”
“他们在国外学习的都是天文学。”
“等他们毕业回国后,我就让他们参与到天文台建设中来。”
“一边建设,一边学习。”
李奇维满意地点点头。
管中窥豹,从天文学就可以看出华夏其它领域的发展。
虽然艰难,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可以排除一切困难。
而李奇维的作用,就是在幕后,为他们保驾护航,参与到国际科学界的氛围中来。
只有多多交流,才能更快地成长。
李奇维起身笑道:
“走吧,成立大会就要开始了。”
第415章 双策惊全场!世纪大辩论!一言可定天文未来!
大都会酒店的会场内,此刻已经人满为患。
来自三十多个国家,近三百位的天文学者们,将要在此成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这是整个天文学领域里程碑的事件,标志着天文学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天文学领域的大佬和新秀们,悉数到场。
当李奇维入场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台长,戴森,早已等候多时。
他一步上前,红光满面,欣喜道:
“布鲁斯教授,大家就等你了。”
“你要是再不出现,他们还以为我在撒谎呢。”
周围众人大笑。
李奇维笑道:“哦,我刚刚在和我们华夏的天文学者们交流。”
戴森之前见过高鲁,对他道:
“哦,高台长,我们又见面了。”
“你在天文学领域的造诣,让我受益匪浅。”
花花轿子抬人,高鲁老脸一红。
他很清楚自己的天文学水平,和在场的大佬相比,完全不够看。
更不用说戴森这种天文学领域的权威了。
但是因为李教授的存在,别人非但不会嘲讽,反而以礼相待。
这一刻,高鲁直观地感受到了李奇维在欧洲的影响力。
寒暄过后,戴森接着说道:
“布鲁斯教授,我再给你介绍一些朋友。”
“这位是美国天文学会创始人之一、威尔逊山天文台台长,海耳教授。”
海耳算是美国天文学领域的实权大佬了。
他被称为“现代太阳观测天文学之父”。
海耳毕生只研究太阳,其首次发现太阳黑子周围有磁场的存在。
他在1893年至1905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天文学教授期间,主持建造了两座大型天文台。
同时它们也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
叶凯士天文台和威尔逊山天文台。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