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836节

  那时的他肯定不会想到,这两个年轻人未来会有多么惊人的成就。

  此刻,面对叔叔拉曼的问题。

  钱德拉塞卡人虽小,但看过的科学期刊可不少。

  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我看过瑞利教授对于天空是蓝色的解释。”

  “他在论文里还提到,海水的颜色,就是反射天空的蓝色所致。”

  拉曼闻言,心中一惊。

  这个回答,可远远超越了11岁孩子的水平。

  他的心中无比欣慰,仿佛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呵呵,小卡,你能回答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科学研究,就是要打破权威。”

  “瑞利教授说的也不一定对。”

  “你不是很好奇我在做什么研究吗?”

  “我就是在思考海水颜色的问题。”

  “喏,你把这个东西放在眼睛前,透过它,然后再看海水是什么颜色。”

  “它可以消除天空的颜色,让你看到海水本身的颜色。”

  说着,拉曼递出一个特殊的棱镜。

  钱德拉塞卡接过仪器后,迫不及待地开始试验。

  他惊讶地大叫一声:

  “咦,怎么还是深蓝色的?”

  “这说明海水的颜色,并不是反射天空导致的。”

  拉曼摸了摸钱德拉塞卡的头,笑着说道:

  “海水颜色的问题,细究起来,是非常复杂的。”

  “甚至还要用到我最新的理论。”

  钱德拉塞卡忽然问道:

  “那布鲁斯教授懂吗?”

  拉曼哈哈大笑。

  “这次要是有幸能见到布鲁斯教授,你可以当面问问他。”

  钱德拉塞卡听后,开心地笑了,小脑袋中满是期待。

  意大利,罗马。

  博学多才,惊为天人的达芬奇,现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

  往日的意大利科学灿烂辉煌,指引着人类文明的方向。

  但是近代以来,意呆利在科学领域迅速衰弱。

  虽然此前有马可尼因为无线电报获得诺奖。

  但是在纯学术界,他的成果显然不够看。

  如果要问谁能继承意大利的科学荣光,那非费米莫属。

  当然,是未来的费米。

  真实历史上,费米在学术领域,有两大非常重要的成果。

  第一个成果。

  自从物理学家弄清楚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的本质后,就开始更深入研究这些射线。

  其中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β射线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1914年,查德威克发现,原子在发生β衰变时,电子只带走了总能量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能量竟然失踪了!

  换句话说,在发生β衰变的过程中,能量不守恒了。

  玻尔当场就跳了出来,大声呼吁:能量守恒定律错了!

  当然,他又错了。

  1930年,泡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认为在β衰变中,中子除了变成质子,并产生一个电子外,同时还产生了另外一种粒子。

  他根据计算,预测这个未知的粒子,应该是静止质量为零、电中性、非光子的粒子。

  只不过以当时的探测手段,检测不到这种粒子而已。

  正是这个未知的神秘粒子,带走了消失的那一部分能量。

  能量守恒定律依然成立!

  1932年,费米将泡利提出的这种粒子,正式命名为“中微子”。

  在泡利中微子假说的基础上,他认为自然界存在一种全新的力,在支配着β衰变的过程。

  1933年,费米首次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概念,来描这种力。

  接着,他又提出了著名的“四费米子理论”。

  即在β衰变过程中,中子、质子、电子、中微子,四个粒子在某一点发生弱相互作用。

  这就是费米的第一个成就。

  费米有个博士生,叫李政道。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简单理解,就是宇宙中的“左”和“右”是不对称的。

  比如你对着镜子笑,但是镜子中你的却在哭。

  泡利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一定是对称的。

  劳伦斯有个女博士生,叫吴健雄。

  1957年,吴健雄通过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的正确性。

  泡利又错了一次。

  (注:海森堡有个博士生,叫泰勒,被誉为“氢弹之父”;泰勒有个博士生,叫杨振宁。)

  第二个成果。

  费米是第一个用中子轰击元素的物理学家。

  当时,已知的元素周期表最后一位元素就是铀。

  所以,寻找超铀元素成为了所有科学家的梦想。

  1934年,费米用中子轰击了铀元素,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元素。

  他以为那就是传说中的“超铀元素”,于是发表了实验结果。

  意大利兴奋了。

  意大利教育部长高调地宣布:

  “在FXS的统治下,意大利再现古圣贤荣光”。

  后来证明,费米发现的并不是超铀元素,而是核裂变现象。

  虽然这是他科学生涯最大的尴尬,但不妨碍结果是深刻影响了世界。

  以上,就是费米在纯物理学术界,最大的贡献。

  而现在,费米还只是个20岁的大学生。

  他就读的学校是比萨高等师范学院。

  这所由拿破仑建立的大学,位于意大利的中部,伽利略的故乡,比萨市。

  这座历史名城因为比萨斜塔闻名世界,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此参观。

  不过,此刻的费米不在学校,而是在罗马的家中。

  一家三口正在吃饭。

  他的父亲是交通部的一名官员,母亲是小学老师。

  当费父听说自己儿子收到了布鲁斯会议的邀请后,简直喜不自禁。

  连忙给费米传授所谓的经验。

  “儿子,你记住,到了会议现场,要少说多听。”

首节 上一节 836/1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