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12节
是每月三千二百元,而给梅兰芳的,只有一千四百元。王凤卿为梅兰芳再三 说情,甚至愿从自己的包银中匀出四百元给他,许少卿才答应将梅兰芳的包
银增加到一千八百元。
到上海以后,一件意外的事情又引起了许少卿的不满。 就在戏馆快要开始演出之前,一位金融界姓杨的朋友托人来找王凤卿,
要王、梅二人在他结婚的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所托之人是王凤卿的 老朋友,于是,王凤卿答应了。谁知许少卿马上出来阻止,理由是:新到的
角儿,没有在他的戏馆里演唱之前,不能到别处唱堂戏。万一唱砸了,他的 损失太大。王凤卿已经答应了人家,不肯失信于人,坚持要唱。而许少卿的
态度也十分坚决。双方闹成了僵局。最后,还是邀唱堂会的朋友从中刻意周 旋,才勉强得到了许少卿的同意。
面对第二天的这场堂会,头天晚上,梅兰芳怎么也睡不着了。这场堂会, 关系重大。许少卿的不合作态度,分明是对我的不信任。这也难怪。与舞台
声誉和艺术地位极高的王凤卿相比,我还只是个没有得到观众认可的小后 生。这出戏,只能唱好,不能唱砸。
被触伤了自尊心的梅兰芳,第二天一早,就跑去给王凤卿鼓劲儿。
“没错儿。”年长的王凤卿显得十分轻松。他微笑着调侃道:“老弟, 不用害怕,也不要矜持,一定可以成功的。”
王凤卿的从容,使梅兰芳顿时平静下来。 堂会的地点,设在张家花园——一处高雅而阔大的所在。花园里休息场
所之一的安垲第里有一个大厅,就是这次喜庆堂会的礼堂。道贺、吃席、扮 戏······胸有成竹的梅兰芳,把满身憋足了的劲儿,化作了舞台前后一丝不苟 的严谨。
台帘一掀,梅兰芳刚一亮相,就得到了一个满堂的彩声。接下来,不论 是〔西皮慢板〕,还是对口的〔快板〕,都是在叫好声中唱完的。不光是唱
段,就是身段的运用,观众们看得也很仔细。王宝钟进窑出窑的动作,与薛 平贵对白时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赢得了太多的彩声。谢幕之时,红包、戒
指、耳环、项链、手镯等赏赐之物,扔得满台都是。
梅兰芳成功了。随着这批堂会观众的四处分流,梅兰芳的名字在上海不 胫而走。
丹桂第一台头三天的“打泡戏”,场场座满。
三天之后,许少卿请王凤卿和梅兰芳去吃消夜。桌子上堆满了极其丰盛 的菜肴和各种各样的甜咸点心。许少卿的脸上也堆满了笑容。他一边不停地
往梅兰芳的盘子里夹菜,一边不住嘴地恭维着:“观众们都说,这次新来的 角色,有扮相,有嗓子,无可挑剔。”
“许老板,我们没有给你唱砸吧?”坐在一旁的王凤卿不失时机地将了 他一军。
“哪里的话。你们的玩意儿我早就知道是好的······”许少卿呐呐地解释 着。
王凤卿把话头引到梅兰芳身上。“上海滩上的角儿,都讲究压台。你何 不让我这位老弟,也有个机会来压一次台呢?”
“只要你王老板肯让码,我一定遵命。” 在演戏界,一般是没有人肯让出自己的压台戏的。王凤卿奖掖后进的精
神,再一次感动了梅兰芳。 一个星期以后,许少卿果然来找梅兰芳商量演出“压台戏”的事情。“压
台戏”,也叫“压轴戏”,是每天演出中质量最好、分量最重的一出,舞台 的组织者往往用它来吸引观众。许少卿态度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使梅兰
芳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用什么戏来压台?观众的期待值在哪 里?梅兰芳感到有些踌躇。
恰好这时梅兰芳的几位老朋友冯耿光、李释戡从北京赶来。家就在上海 的舒石父、许伯明等,闻讯也赶了过来。大家一起研究了这些天的演出情况
后,一致认为,专重唱工的老戏是无法胜任的,而刀马旦的扮相和身段,则 比较好看,建议梅兰芳学几出刀马旦的戏。梅兰芳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决定
先向茹莱卿学《穆柯寨》。
十一月十六日,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压台,演出《穆柯寨》。英武的扮 相,潇洒的风度,精湛的武功,漂亮的身段,甜美清脆的京白,一下子就吸
引了全场观众的耳目。而这出刀马旦戏居然是由一个“抱肚子”的青衣来演 出的,这就又增添了几分新鲜别致。整个演出过程中,喝彩声几乎就没有断 过。
细心的朋友们发现梅兰芳在演出时常常低头,影响了形象,就和他约定 好:以后演出时,一旦发现梅兰芳再低头,就以鼓掌为号,暗中提醒他的注
意。于是,梅兰芳后来的几次演出中,除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外,还时不 时地响起几片鼓掌声······
一个月的演出期限很快就要到了,可丹桂第一台的观众丝毫不见减少。 在许少卿的再三请求下,他们又续了半个月的演出合同。
载誉而归的路途中,梅兰芳又一次失眠了。在火车包厢里那片深黄色的 暗淡灯光下,五十天来在上海的所见所闻,走马灯般地一一展现出来。
观众的热情,舆论界的热情,戏院老板的热情,温暖着梅兰芳年轻的心。 更加使他印象深刻的,则是上海那种开放的文化氛围和演剧界耀目的革新。
半圆形的新式舞台对旧式四方形舞台的取代,新的舞台灯光装置和灯彩砌 末,新的服装设计,新的改良化装方法,以及夏月润、夏月珊兄弟经营的“新
舞台”上演的新剧目《黑籍冤魂》、《新茶花》、《黑奴吁天录》,欧阳予 倩的春柳剧场演出的那些讽世警俗、开化民智的时事话剧······对,欧阳予情,
和欧阳予情的结识也是梅兰芳这次上海之行的重要收获之一。那是一次非常 偶然的机会。为了唱好堂会,梅兰芳和王凤卿提前赶到了堂会即将举办的地
点——张家花园。张家花园占地很大,前门通到静安寺路,后门通到威海卫 路。园内花草繁盛,景色宜人,假山凉亭,小桥游廊。春秋佳日,男女游客
们驾着自己拉缰的马车逛张园,在当时的上海来说,也可以算是风行一时的 事。梅兰芳也曾在朋友们的陪同下,到张家花园去玩过几次。在精雕细刻的
游廊里走了一会儿之后,梅兰芳与王凤卿坐了下来。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 一边议论着即将到来的堂会演出。正在这时,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朝他们走来。
这人也就二十岁出头的样子,眉目端秀,温文儒雅,鼻梁上的那副金边眼镜 更为他增添了一些学者的风度。走近之后,他微笑着向梅兰芳伸出了手:“您
是梅兰芳先生吧?我是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梅兰芳的眼睛一下子睁 得大大的,随即跨前一步,紧紧地握住了对方的手。尽管没有见过面,欧阳
予倩的名字对梅兰芳来说却是绝对不陌生的。这位当时中国戏剧界的翘楚人 物,早已使梅兰芳心仪。欧阳予倩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书香官宦家庭。其祖
银增加到一千八百元。
到上海以后,一件意外的事情又引起了许少卿的不满。 就在戏馆快要开始演出之前,一位金融界姓杨的朋友托人来找王凤卿,
要王、梅二人在他结婚的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所托之人是王凤卿的 老朋友,于是,王凤卿答应了。谁知许少卿马上出来阻止,理由是:新到的
角儿,没有在他的戏馆里演唱之前,不能到别处唱堂戏。万一唱砸了,他的 损失太大。王凤卿已经答应了人家,不肯失信于人,坚持要唱。而许少卿的
态度也十分坚决。双方闹成了僵局。最后,还是邀唱堂会的朋友从中刻意周 旋,才勉强得到了许少卿的同意。
面对第二天的这场堂会,头天晚上,梅兰芳怎么也睡不着了。这场堂会, 关系重大。许少卿的不合作态度,分明是对我的不信任。这也难怪。与舞台
声誉和艺术地位极高的王凤卿相比,我还只是个没有得到观众认可的小后 生。这出戏,只能唱好,不能唱砸。
被触伤了自尊心的梅兰芳,第二天一早,就跑去给王凤卿鼓劲儿。
“没错儿。”年长的王凤卿显得十分轻松。他微笑着调侃道:“老弟, 不用害怕,也不要矜持,一定可以成功的。”
王凤卿的从容,使梅兰芳顿时平静下来。 堂会的地点,设在张家花园——一处高雅而阔大的所在。花园里休息场
所之一的安垲第里有一个大厅,就是这次喜庆堂会的礼堂。道贺、吃席、扮 戏······胸有成竹的梅兰芳,把满身憋足了的劲儿,化作了舞台前后一丝不苟 的严谨。
台帘一掀,梅兰芳刚一亮相,就得到了一个满堂的彩声。接下来,不论 是〔西皮慢板〕,还是对口的〔快板〕,都是在叫好声中唱完的。不光是唱
段,就是身段的运用,观众们看得也很仔细。王宝钟进窑出窑的动作,与薛 平贵对白时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赢得了太多的彩声。谢幕之时,红包、戒
指、耳环、项链、手镯等赏赐之物,扔得满台都是。
梅兰芳成功了。随着这批堂会观众的四处分流,梅兰芳的名字在上海不 胫而走。
丹桂第一台头三天的“打泡戏”,场场座满。
三天之后,许少卿请王凤卿和梅兰芳去吃消夜。桌子上堆满了极其丰盛 的菜肴和各种各样的甜咸点心。许少卿的脸上也堆满了笑容。他一边不停地
往梅兰芳的盘子里夹菜,一边不住嘴地恭维着:“观众们都说,这次新来的 角色,有扮相,有嗓子,无可挑剔。”
“许老板,我们没有给你唱砸吧?”坐在一旁的王凤卿不失时机地将了 他一军。
“哪里的话。你们的玩意儿我早就知道是好的······”许少卿呐呐地解释 着。
王凤卿把话头引到梅兰芳身上。“上海滩上的角儿,都讲究压台。你何 不让我这位老弟,也有个机会来压一次台呢?”
“只要你王老板肯让码,我一定遵命。” 在演戏界,一般是没有人肯让出自己的压台戏的。王凤卿奖掖后进的精
神,再一次感动了梅兰芳。 一个星期以后,许少卿果然来找梅兰芳商量演出“压台戏”的事情。“压
台戏”,也叫“压轴戏”,是每天演出中质量最好、分量最重的一出,舞台 的组织者往往用它来吸引观众。许少卿态度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使梅兰
芳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用什么戏来压台?观众的期待值在哪 里?梅兰芳感到有些踌躇。
恰好这时梅兰芳的几位老朋友冯耿光、李释戡从北京赶来。家就在上海 的舒石父、许伯明等,闻讯也赶了过来。大家一起研究了这些天的演出情况
后,一致认为,专重唱工的老戏是无法胜任的,而刀马旦的扮相和身段,则 比较好看,建议梅兰芳学几出刀马旦的戏。梅兰芳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决定
先向茹莱卿学《穆柯寨》。
十一月十六日,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压台,演出《穆柯寨》。英武的扮 相,潇洒的风度,精湛的武功,漂亮的身段,甜美清脆的京白,一下子就吸
引了全场观众的耳目。而这出刀马旦戏居然是由一个“抱肚子”的青衣来演 出的,这就又增添了几分新鲜别致。整个演出过程中,喝彩声几乎就没有断 过。
细心的朋友们发现梅兰芳在演出时常常低头,影响了形象,就和他约定 好:以后演出时,一旦发现梅兰芳再低头,就以鼓掌为号,暗中提醒他的注
意。于是,梅兰芳后来的几次演出中,除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外,还时不 时地响起几片鼓掌声······
一个月的演出期限很快就要到了,可丹桂第一台的观众丝毫不见减少。 在许少卿的再三请求下,他们又续了半个月的演出合同。
载誉而归的路途中,梅兰芳又一次失眠了。在火车包厢里那片深黄色的 暗淡灯光下,五十天来在上海的所见所闻,走马灯般地一一展现出来。
观众的热情,舆论界的热情,戏院老板的热情,温暖着梅兰芳年轻的心。 更加使他印象深刻的,则是上海那种开放的文化氛围和演剧界耀目的革新。
半圆形的新式舞台对旧式四方形舞台的取代,新的舞台灯光装置和灯彩砌 末,新的服装设计,新的改良化装方法,以及夏月润、夏月珊兄弟经营的“新
舞台”上演的新剧目《黑籍冤魂》、《新茶花》、《黑奴吁天录》,欧阳予 倩的春柳剧场演出的那些讽世警俗、开化民智的时事话剧······对,欧阳予情,
和欧阳予情的结识也是梅兰芳这次上海之行的重要收获之一。那是一次非常 偶然的机会。为了唱好堂会,梅兰芳和王凤卿提前赶到了堂会即将举办的地
点——张家花园。张家花园占地很大,前门通到静安寺路,后门通到威海卫 路。园内花草繁盛,景色宜人,假山凉亭,小桥游廊。春秋佳日,男女游客
们驾着自己拉缰的马车逛张园,在当时的上海来说,也可以算是风行一时的 事。梅兰芳也曾在朋友们的陪同下,到张家花园去玩过几次。在精雕细刻的
游廊里走了一会儿之后,梅兰芳与王凤卿坐了下来。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 一边议论着即将到来的堂会演出。正在这时,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朝他们走来。
这人也就二十岁出头的样子,眉目端秀,温文儒雅,鼻梁上的那副金边眼镜 更为他增添了一些学者的风度。走近之后,他微笑着向梅兰芳伸出了手:“您
是梅兰芳先生吧?我是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梅兰芳的眼睛一下子睁 得大大的,随即跨前一步,紧紧地握住了对方的手。尽管没有见过面,欧阳
予倩的名字对梅兰芳来说却是绝对不陌生的。这位当时中国戏剧界的翘楚人 物,早已使梅兰芳心仪。欧阳予倩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书香官宦家庭。其祖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