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15节

骡车的车厢形式,上圆下方,两旁厢上有窗,后面有档,前面空着,挂 一个窗帘。车厢里外都有车围子。外围一律都是用蓝布做的,内围就大有区

别了。普通的车用布和绸做,讲究的是夏天用亮纱,冬天用灰鼠或是鹿皮。 车帘也是按季节更换的,夏天用亮纱,冬天用棉布。车帘当中还嵌着一块小

玻璃。底下的坐垫,大半是用布、呢、缎做的。

戏曲界的名角们,都喜欢装饰自己的骡车。因为等级的限制,无法在尺 寸和样式上争奇斗艳,就只好在其他方面别出心裁,来显示自己骡车的与众

不同。例如以车厢上多开窗户为时髦。有一位名角,在不大的车厢周围,竟 然开了十三个窗户,美其名曰“十三太保”。

在那段坐骡车往返于各个戏园的日子里,梅兰芳充分品尝了戏曲艺人的 生活滋味:赶场。

当时的京戏演出,惯例是在大轴戏前邀请名角唱折子戏,这些名角通常 不用从头到尾陪场,只要在自己的折子开场前赶到,不误了演出就行,演完

了也可以离开。在这种环境里,一些名角为了增加收入,也为了观众和戏园 的需要,一天内在数个戏园子里唱戏,这里唱完一个折子,再匆匆赶到那里, 这就叫赶场。

梅兰芳刚从上海回到北京时,正赶上新年。本来新年期间,戏园里的买 卖就不会错,而观众们对梅兰芳的特殊喜爱更使他处处受欢迎,常常是一天

内要唱三、四个地方。因而,梅兰芳疲于奔命起来。

一次,梅兰芳在一天内连演了三场《樊江关》。那天下午,先在陆宅堂 会上演出。唱前半出时,梅兰芳觉得情绪很好,演得很带劲。可是唱后半出

时,下一场演出组织者催场的电话铃响起来了,这还不算,他们还派了人来 接梅兰芳。当时,梅兰芳正在舞台上表演,看见检场的对着他比比画画,要

他“马前”(希望演员唱得快一点叫“马前”,慢一点叫“马后”),心里 顿时不踏实起来。好不容易唱完,一进后台,催戏的早迎了上来:“馆子怕

您赶不过来,在台上贴了一张‘梅兰芳因事告假’的条子,看客不答应,又 把它撕掉了。现在只好让谢老板(宝云)垫一个《吊金龟》。”梅兰芳一听,

便心急火燎地上了车,向天乐园赶去。谁知他急骡车不急。北京的街道宽窄 不一,骡车转动也不太灵便,交通管理更差,因而,逢到路窄车多时,就容

易塞车。戏园子集中的鲜鱼口一带,最容易塞车,这次梅兰芳又被困在了那 里。好在天乐园离鲜鱼口不远,梅兰芳看车实在过不去了,连忙跳下来步行

赶到了剧场。由于赶场,这场戏也唱得十分紧张。

两场戏唱下来之后,再赶到德泉茶园唱第三场,梅兰芳感到十分疲乏, 精神不足,演起来没精打采的。终于把戏打发完之后,梅兰芳大为懊恼:今

天这三场《樊江关》,没有一出是令人满意的。在陆宅是显得慌张,天乐是 赶得紧张,德泉则是唱得疲乏。

一段时间之后,梅兰芳演出《穆柯寨》,也是从戏馆子里出来又赶堂会。 在戏中扮演孟良的金秀山一见梅兰芳就说:“今儿我已经赶了三个地方了。”

梅兰芳一听就急了:怎么赶场的都凑到一块儿了,看来今天这出戏是唱不好 了。

谁知到了台上以后,金秀山表演得从容不迫,一招一式都十分到家,让 人们一点也看不出他是已经赶过三场而来的角色。甚至进了后台之后,他还

是那副安闲自得的神色。梅兰芳不由得对这位老艺人佩服之至,立即向他请 教,金秀山就将赶场的诀窍告诉了梅兰芳:“我们这一行,到了正月,馆子

座儿好,堂会再多几处,忙起来是免不了要赶场的。今儿要赶几处,你的心 里先得有个谱儿。把自己这一点精力,匀开了来唱。不能在哪一个地方,使

劲傻唱。可也不能因为唱累了就偷懒马虎,敷衍了事。”

老人说到这里,将话题引到了艺术修养上:“再说,就是不赶场,演员 在台上的玩艺儿,本来也应该留些有余不尽的意味。如果你老用浊劲乱喊,

听的人听腻了,也分不出哪一句是你在那里卖力,那么这个劲头不是白费了 吗?你要知道每一个演员都有他的长处,也准有他的短处。你得会躲开自己

的短处,让观众瞧不出来。比如瞧自己的武工不好,就少打几下。嗓子不够, 就少贴唱工戏。人家在这一点上要彩,我就另找俏头。找着了俏头,还不能

老是拿它使出来。”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从前有一位票友,人家管他叫‘灯 笼王’,是专学程大老板的。有一天登台表演《文昭关》,使了一个大老板

的腔,台底下叫了他一个满堂好,都说真像大老板唱的。他在台上高了兴, 一会儿又把这腔使上,台底下已经够腻味的了。他还不知趣,第三次再用这

个腔,观众在这时候可都沉不住气了,来了个敞笑说:‘大老板的好腔,每 出戏里只用一次的。’说完,纷纷离座,就开了闸(不等戏演完,大批观众

散去)。可见凡事得意不可再往,要彩也得有个范围。要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以为这样可以迎合观众的喜欢,其结果是反而不会讨好的。”听完这一大套

经验之谈,梅兰芳明白了演员在台上要“善用其长,不可过火”的道理。从 此以后,再遇到赶场,他便学着有计划地提前分配好自己的精力。这样一来,

确实不像原来那样紧张了。那个时候,由于梅兰芳知名度的提高,专门录制 戏曲唱片的百代公司找到了梅兰芳。从此,梅兰芳的声音就随着电唱机的普

及走向了广大社会。其唱片的销售量不断增加,最高时仅次于百代公司第一 期录制的谭鑫培的那两张钻石针唱片。第二章新枝茁长

《嫦娥奔月》

成名之后,梅兰芳没有沾沾自喜于已获得的成功,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 迈进。

两次上海之行对梅兰芳的最大影响,是激发了他的革新意识。 在后来写的自传里,他提到自己当时的热情:“辛亥革命以后,我的观

众多起来了。一九一三年我初次赴上海演戏,回来之后,开始排演新戏,其 中包括时装戏和古装戏,并且学唱昆曲。这是因为我感觉到单演旧的皮黄戏,

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所以要添些新花样。在那几年当中,在观众的鼓励和 朋友的帮助之下,我的劲头很足,对发展戏曲艺术和选择加工传统剧目、排

演新剧目做了些努力,因而也侥幸获得了一点虚名。”

第一次从上海回京之后,梅兰芳排演了一个反映妓女悲惨生活的时装新 戏《孽海波澜》。由于未把握好革新的基调以及准备不足,在社会上的反响

不是很大。但梅兰芳认准了一点:戏曲的前途和发展趋势,是随着时代的前 进而变化的。尝试的成功与失败,都不能阻挡他的步伐。

总结排演新戏的经验教训,梅兰芳想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文化界的诸多 朋友。

他求助于齐如山先生。 齐如山满怀热情地接受了。但第一次为梅兰芳编戏,齐如山也觉得心里
首节 上一节 15/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