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2节
根本原因正在于京剧一直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这块丰沃的厚土,因而异彩纷 呈,繁星灿烂。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方针指引下,京剧更密
切了与人民大众的联系,几度形成过好戏连台、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传记乃史,治史是一门社会科学,要求谨严。对于京剧发展史中每个时 期继往开来、独树一帜,为世所公认、堪称“泰斗”的表演艺术家,虽应力
求峰巅,却也须衡量允当。尚未列入本书丛的张二奎、余三胜、汪桂芬、孙 菊仙、王瑶卿、龚云甫、言菊朋、高庆奎、尚小云、筱翠花、郝寿臣、侯喜
瑞、萧长华、姜妙香等以及当代的李少春、叶盛兰、谭富英、杨宝森、叶盛 章、袁世海等,理应在书丛中占有位置。据编者告知,这将在前言中有所说
明。我想会有妥善安排,毋庸我来赘言了。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九日
序
张庚郭汉城
在全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呼声中,“京剧泰斗传记” 书丛的编辑、出版,是一件有功当世且影响深远的事。
这套书丛的第一辑,由十二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传记汇集而成。从纵向 来看,这十二位表演艺术家分别处于京剧形成、发展、高峰各个时期;从横
向来看,也包含了京剧的主要行当和流派。在京剧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名 家辈出,流派纷呈,仅这一辑“京剧泰斗传记”书丛显然不能十分完整地展
现其全貌。但纵览宏观,从中也可以看出大致的源流、脉络,具有相对的完 整性,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宝贵资料和有益的借
鉴。况且“京剧泰斗传记”书丛是一套多辑丛书,它存在的不足以后还可以 弥补。
编辑这套书丛的意义,在于从演员与剧种的关系这一角度,取得足以为 今天借鉴的成功经验,以推动京剧推陈出新的发展,促使它尽快地从深陷的 困境中摆脱出来。
一个剧种的兴衰,有各种复杂的原因,是否出现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 大演员,则是一个最突出的标志。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来看,杂剧、南戏、
传奇以至于地方戏无一例外,集中国戏曲大成的京剧更是如此。可以说,无 论哪一个剧种,有大演员,剧种就兴盛;无大演员,剧种就衰亡。因为剧种
的艺术很大程度蕴涵在演员身上,凡称得起大演员的,那么他不仅是本剧种 艺术的忠诚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本剧种艺术的勇敢的突破者、革新者。只能
继承不能突破的演员,顶多只能称为好演员,而不能称为大演员。只能继承 不能革新的剧种,也就停止了发展,与不断运动着、前进着的时代拉开了距
离,自然难免被社会所抛弃。汇集在这套书丛里的各个行当、各种流派的代 表人物,他们都称得起大演员。他们最可贵的精神,就是不拘泥祖法、不墨
守成规的革新创造精神。现在有不少人自称这个流派、那个流派,但恰恰缺 少这点革新精神,所以也成不了自成一家的代表人物。
对一个演员来说,守成易,创新难,自觉地创新更难。所谓创新,并非 只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是植根于时代前进、生活激变的基础上的审美
理想、审美趣味变化的问题。一个演员如果不理解人民需要什么、喜爱什么, 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他就感受不到时代的脉搏,就会失去革新创造的自
觉性,成为一个因循的守成者。其实守成也并不容易,如果因守成而失去剧 种前进的动力,在不停地向前滚涌的时代洪流面前,那么这“成”也是“守” 不住的。
京剧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曾经风 靡全国,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但它在艺术上的完整性、成熟性也相应地
带来了更多的凝固性,受时代的挑战也更严峻。它的丰富、深厚的艺术蕴涵 必须尊重,必须继承,但面对当前的现实,更需要重视革新发展。唯有革新
发展,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困境,走向与时代结合的康庄大道。我们十分希 望京剧界重视这套丛书,仔仔细细地读一读,从这些大演员的生活道路和艺
术道路中,经过辨别、思考,汲取他们的有益的经验,化作自己的营养,努 力成为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时代需要我们继往开来,
勇于开拓,勇于进取!时代急切地呼唤大演员、大艺术家出现!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三日
梅兰芳传
第一章兰芽清香
梨园世家
一八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清光绪甲午年九月二十四日),梅兰芳诞生 于北京李铁拐斜街梅家老宅。
当时的大清帝国,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东海岸线吃紧。此前与列国 数次争战失败之后,大清帝国已经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银,掏
空了国库,此时仍在各大帝国的觊觎之下,准备着进一步的失败赔偿和出卖 主权。清政府长期向百姓转嫁危机,百方盘剥,抽缴苛捐重税,至此人们已
经习以为常。前方的炮声似乎和这远在大后方的国都生活毫无干系。皇室贵 族长期在京城周围大兴土木,建筑园林,遮掩衰象,假饰繁华,为人们所经
见。古都北京的巷弄和四合院里,每日里发生的仍是那些再熟悉不过的事情, 人们在其中倘佯、消遣、寻开心,享受那一份温馨与和睦。
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土地庙、花儿市等庙会上的珠玉、绮罗、古 玩、字画、花鸟、虫鱼、杂耍、小吃前,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白云观外
跑马场的赛马、大钟寺的豆汁、厂甸的风筝,又吸引了多少闲散游客。春日, 到妙峰山进香的善男信女夜以继日,人不停足,香不断烟。平常时,街头巷
尾、树阴下、空坪上聚集着人们看架鹰、遛雀、咬鹌鹑、斗金鱼。戏园子里 日日笙歌、夜夜灯火,前门至天桥一带的广和楼、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
华乐园、同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第一舞台等,云集着众多唱红京华、名 震南北的戏子,放亮嗓,展娇喉,飞刀枪,猛扑跌,赢来那一迭连声的“好”
字。仕宦显贵、旗人汉民趋之若鹜。演出开场前,戏园门前的巷道里,车水 马龙,人头攒动,人们顶着瓜皮圆帽,拖着细结长辫,穿着缎子马褂,套着
银狐小袄,蹬着方头布鞋,拿着滤水烟枪,互相揖着、客套着,迤逦而行, 鱼贯而入,去寻找那歌舞升平、声光色影中的心理满足······
梅家是当时京城颇有名气的梨园世家。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曾学艺于昆曲名师杨三喜、皮黄行家罗巧福门下,
切了与人民大众的联系,几度形成过好戏连台、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传记乃史,治史是一门社会科学,要求谨严。对于京剧发展史中每个时 期继往开来、独树一帜,为世所公认、堪称“泰斗”的表演艺术家,虽应力
求峰巅,却也须衡量允当。尚未列入本书丛的张二奎、余三胜、汪桂芬、孙 菊仙、王瑶卿、龚云甫、言菊朋、高庆奎、尚小云、筱翠花、郝寿臣、侯喜
瑞、萧长华、姜妙香等以及当代的李少春、叶盛兰、谭富英、杨宝森、叶盛 章、袁世海等,理应在书丛中占有位置。据编者告知,这将在前言中有所说
明。我想会有妥善安排,毋庸我来赘言了。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九日
序
张庚郭汉城
在全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呼声中,“京剧泰斗传记” 书丛的编辑、出版,是一件有功当世且影响深远的事。
这套书丛的第一辑,由十二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传记汇集而成。从纵向 来看,这十二位表演艺术家分别处于京剧形成、发展、高峰各个时期;从横
向来看,也包含了京剧的主要行当和流派。在京剧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名 家辈出,流派纷呈,仅这一辑“京剧泰斗传记”书丛显然不能十分完整地展
现其全貌。但纵览宏观,从中也可以看出大致的源流、脉络,具有相对的完 整性,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宝贵资料和有益的借
鉴。况且“京剧泰斗传记”书丛是一套多辑丛书,它存在的不足以后还可以 弥补。
编辑这套书丛的意义,在于从演员与剧种的关系这一角度,取得足以为 今天借鉴的成功经验,以推动京剧推陈出新的发展,促使它尽快地从深陷的 困境中摆脱出来。
一个剧种的兴衰,有各种复杂的原因,是否出现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 大演员,则是一个最突出的标志。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来看,杂剧、南戏、
传奇以至于地方戏无一例外,集中国戏曲大成的京剧更是如此。可以说,无 论哪一个剧种,有大演员,剧种就兴盛;无大演员,剧种就衰亡。因为剧种
的艺术很大程度蕴涵在演员身上,凡称得起大演员的,那么他不仅是本剧种 艺术的忠诚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本剧种艺术的勇敢的突破者、革新者。只能
继承不能突破的演员,顶多只能称为好演员,而不能称为大演员。只能继承 不能革新的剧种,也就停止了发展,与不断运动着、前进着的时代拉开了距
离,自然难免被社会所抛弃。汇集在这套书丛里的各个行当、各种流派的代 表人物,他们都称得起大演员。他们最可贵的精神,就是不拘泥祖法、不墨
守成规的革新创造精神。现在有不少人自称这个流派、那个流派,但恰恰缺 少这点革新精神,所以也成不了自成一家的代表人物。
对一个演员来说,守成易,创新难,自觉地创新更难。所谓创新,并非 只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是植根于时代前进、生活激变的基础上的审美
理想、审美趣味变化的问题。一个演员如果不理解人民需要什么、喜爱什么, 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他就感受不到时代的脉搏,就会失去革新创造的自
觉性,成为一个因循的守成者。其实守成也并不容易,如果因守成而失去剧 种前进的动力,在不停地向前滚涌的时代洪流面前,那么这“成”也是“守” 不住的。
京剧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曾经风 靡全国,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但它在艺术上的完整性、成熟性也相应地
带来了更多的凝固性,受时代的挑战也更严峻。它的丰富、深厚的艺术蕴涵 必须尊重,必须继承,但面对当前的现实,更需要重视革新发展。唯有革新
发展,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困境,走向与时代结合的康庄大道。我们十分希 望京剧界重视这套丛书,仔仔细细地读一读,从这些大演员的生活道路和艺
术道路中,经过辨别、思考,汲取他们的有益的经验,化作自己的营养,努 力成为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时代需要我们继往开来,
勇于开拓,勇于进取!时代急切地呼唤大演员、大艺术家出现!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三日
梅兰芳传
第一章兰芽清香
梨园世家
一八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清光绪甲午年九月二十四日),梅兰芳诞生 于北京李铁拐斜街梅家老宅。
当时的大清帝国,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东海岸线吃紧。此前与列国 数次争战失败之后,大清帝国已经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银,掏
空了国库,此时仍在各大帝国的觊觎之下,准备着进一步的失败赔偿和出卖 主权。清政府长期向百姓转嫁危机,百方盘剥,抽缴苛捐重税,至此人们已
经习以为常。前方的炮声似乎和这远在大后方的国都生活毫无干系。皇室贵 族长期在京城周围大兴土木,建筑园林,遮掩衰象,假饰繁华,为人们所经
见。古都北京的巷弄和四合院里,每日里发生的仍是那些再熟悉不过的事情, 人们在其中倘佯、消遣、寻开心,享受那一份温馨与和睦。
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土地庙、花儿市等庙会上的珠玉、绮罗、古 玩、字画、花鸟、虫鱼、杂耍、小吃前,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白云观外
跑马场的赛马、大钟寺的豆汁、厂甸的风筝,又吸引了多少闲散游客。春日, 到妙峰山进香的善男信女夜以继日,人不停足,香不断烟。平常时,街头巷
尾、树阴下、空坪上聚集着人们看架鹰、遛雀、咬鹌鹑、斗金鱼。戏园子里 日日笙歌、夜夜灯火,前门至天桥一带的广和楼、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
华乐园、同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第一舞台等,云集着众多唱红京华、名 震南北的戏子,放亮嗓,展娇喉,飞刀枪,猛扑跌,赢来那一迭连声的“好”
字。仕宦显贵、旗人汉民趋之若鹜。演出开场前,戏园门前的巷道里,车水 马龙,人头攒动,人们顶着瓜皮圆帽,拖着细结长辫,穿着缎子马褂,套着
银狐小袄,蹬着方头布鞋,拿着滤水烟枪,互相揖着、客套着,迤逦而行, 鱼贯而入,去寻找那歌舞升平、声光色影中的心理满足······
梅家是当时京城颇有名气的梨园世家。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曾学艺于昆曲名师杨三喜、皮黄行家罗巧福门下,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