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23节

这,就是他出国演出的信心和把握所在。 但是,梅兰芳生性谨慎。在八字还没有一撇之前,他不愿意把事情想得

太好。因而对这次日本人的来访,他采取了漠然置之的态度,宁肯相信他们 不过是随口说说而已。

可齐如山却上了心。他自恃是龙居濑三多年的老朋友,便特意跑到旅馆 里又去找他,向他打听大仓喜八郎的真意。齐如山没有白跑。原来,这件事

还真和龙居濑三先生有关。

龙居濑三先生是日本当时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 都颇有研究。他特别爱看梅兰芳的戏。每次到北京来,必得看梅兰芳的表演,

并且无一日间断。他和大仓喜八郎是好朋友,便把对梅兰芳的喜爱告诉了他。 大仓喜八郎在龙居濑三的影响下,也逐渐对梅兰芳的演出产生了兴趣。

一次,龙居濑三先生从北京回国后,写了一篇介绍梅兰芳的文章,盛赞 梅兰芳的戏剧表演。他说,即使不谈梅兰芳演剧技术的高妙,仅就他那面貌

之美,如果到日本来演出一次的话,也会将日本的美人都比成粪土了。这篇 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以后,激起了许多日本人的反对。当即就有几家报纸起而

争辩,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但梅兰芳的名字却随着这场文字纠纷,在日本 先声夺人了。

基于这件事情,龙居濑三先生便产生了一桩心愿,一定要请梅兰芳到日 本去做一次演出。大仓喜八郎和他对梅兰芳的造访,正是他的主意。齐如山

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便加强了和他们的联系。又经过了两次接洽, 梅兰芳访日演出的事情终于定了下来。带什么剧目赴日呢?梅兰芳的《天女

散花》一类歌舞剧当时在舞台上正受欢迎,大仓喜八郎和龙居濑三先生对这 些歌舞剧也十分喜爱。可是,秉性倔强的齐如山却不同意只带歌舞剧去日本。

他认为,这次出访,不是梅兰芳到外国演戏,而是中国戏去外国演出。歌舞 戏无法代表中国戏曲的全部。好脾气的梅兰芳从来都十分注重倾听别人的意

见,更何况他对齐如山先生一直是敬佩有加呢。于是,赴日演出的剧目按照

齐如山的意见进行了排列:以《御碑亭》、《女起解》、《武家坡》、《游 龙戏凤》等旧戏为主,还带上了《游园惊梦》、《思凡》等一、两出昆曲戏。

当然,经日本人要求,也没有忘记《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黛玉葬 花》等歌舞剧。剧目定下来后,他们又对同去的演员进行了挑选。老生贯大

元、高庆奎(兼演花脸),旦角姚玉芙、芙蓉草,小生姜妙香,武旦陶玉芝, 武生王毓楼,乐队茹莱卿、高连奎、何庆斌等。领队自然是高参齐如山了。

四月下旬,梅兰芳一行三十余人,离开了北京。 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六日的日本《都新闻报》报道了梅兰芳到达东京车

站时的情况:“昨晚八点半,支那名伶梅兰芳一行三十五位到达东京站。很 多人到站台去欢迎,都想看看这位名伶。各社摄影记者为了拍摄这个场面拥

挤得像打架一样。梅本人不用说了,就连同来的所有的人也没有一位能走动 一步。”

几天之后,当时中国驻日本代办公使柯先生,举行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酒 会。出席者,不但有各国的大使,还有日本整个的内阁,甚至总理也来了。

酒后演了一出小戏,大家欢迎的情绪极其热烈。赞美赏识之言辞,不绝于耳。 柯代办和使馆工作人员,都高兴极了。

柯代办专门找到齐如山说:“一个代办公使请客,所能请到的最高官员, 也就是外交次长了。总长很难到的。而这次请客,内阁总理都惠然前来,真

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这都是梅兰芳的面子。”

“也可以说是中国戏的力量。”齐如山补充了一句。 演出在帝国剧场进行。帝国剧场是当时东京唯一一座规模最大、设备最

全、舞台也最现代化的剧场。 日本方面的组织者龙居濑三先生等人,接受了上次文章的教训,对这次

演出进行了周密的策划。他们安排的演出次序是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穿插出 场,借以扶植本国的民族艺术。这一招还真灵,本来歌舞伎的特等票价仅四

元,插演京剧后,票价增至十元。就是这样,售票处还是人山人海,戏票在 开演的前三天就被抢购一空。

第一天的打泡戏是《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是梅兰芳继《媳娥奔月》后,新编的另一出古装歌舞戏。 其中最拿手、也最叫座的是一段绸带舞。那是梅兰芳根据古画里一些舞蹈造

型,和老戏中“耍龙筋”、“舞彩绸”等身段动作重新创造出来的。在北京 的舞台上已演出了好久,并且已经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喜爱。大仓喜八郎

就是看了梅兰芳的《天女散花》之后,才动了念头,请梅兰芳赴日演出的。

如预期的一样,《天女散花》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 演出的第二天,五月二日的东京《都新闻报》上,就发表了伊原青青园

的评论文章《梅兰芳的天女》。文章说:“天女在袖口用两条长长的丝绸, 通过变化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那个道行(指情境)是在云路上的,所以

更感到宏伟而庄严的气氛。同时梅兰芳的舞姿让我入神了······使我感到支那 剧确有古典艺术的雅趣。梅兰芳选择这样卓越的戏曲剧本,我想日本演员应

该把他这种办法当作自己的榜样。”

五月三日,《东京朝日新闻》也发表了久保天随的评论文章:“梅兰芳 真像传说的那样,是个美男子。他扮演天女真合适,看上去只能感觉到他是

个十八九岁的姑娘······他的眼睛价值千金,他的媚态都是从这里产生的,使 观众赏心悦目。舞蹈、服装,轻妙、精致极了。”

仲木贞一的评论文章《梅兰芳的歌舞剧》发表在五月三日的《读卖新闻》 上:“值得看的是梅扮演的天女在拜访维摩的道中(这里的“道中”和“道

行”意义相近)所表演的优雅的舞蹈和把花散在维摩头上的舞姿。

“其舞蹈动作是两手不断地进行对称的活动,与肩膀、上半身、腰部连 成一条频频流动的线随着舒缓而单纯的音乐在表演着。这个舞姿可以说是大

陆型的,就是很大方的、全部用优美文稚的曲线来组成的。就其某一方面应 该说这是天平式的舞蹈(天平是日本八世纪中叶的年号,这时代的文化艺术

的特点是大方、古雅、素朴。一方面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原 始的舞蹈。从两肩把红青两色的长丝绸垂下,用手操作它而在空中描出曲线

来。其姿势丰富多彩,有着许多优美文雅的形态。我想这就是它的特点,观 众看到这种地方是要喝彩的。

“他的唱离不开男旦的自然嗓音。他随着含有哀音的胡琴和笛子,它们 是伴奏乐器的基调,也用有点哀婉的声音来唱,唱腔中把母音拖得很长而且
首节 上一节 23/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