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32节
两个人的眼睛对望着,脚底下的步伐也配合得严丝合缝······着过无数场《洛 神》的梅派研究专家齐崧先生尤其喜欢这段表演,他曾这样描绘他的观感:
“笔者在台下,看他们走这个圆场时,只能注意到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腰以 上的身段,至于脚底下的步伐,则来不及注意,也无从悬揣。只觉得好似舞
台在旋转,而觉察不出他们是在走台步。我所感受到的,只见他们二人是在 穿云破雾之中,眉目传情,欲语还休。一个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一个
是诚惶诚恐,紧追而不舍。这一幕可以说是把中国式的谈情说爱,与人神之 间的契合,发挥得如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创艺术之高峰,执平剧之牛耳。
无怪乎梅老板认为此剧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笔者对于梅老板的表演最为 欣赏,最为叹服的一出戏。”
最后一场的歌舞场面,将整个《洛神赋》在舞台上具像化了。这出戏诗 情画意的布景,光怪陆离的灯光,羽衣翩跹的舞姿,绕梁三日的歌声,真可
谓兼中西之美,极声色之娱的杰作,不知经过了多少文人雅士的切磋,多少 次演出的改善,费了梅兰芳多少心血的研究,才能够完成。
未启幕之前,洛神在幕内唱[ 西皮倒板] ,揭开二层幕后,再接唱[西 皮慢板]、[ 原板] 、[ 二六] 、[ 流水],以及 [ 快板] 。在这一段[
西 皮] 设计中,梅兰芳看家的唱腔和唱法,都已包括在内了,可以说是集梅派
[ 西皮] 之大成的一段戏,无怪乎那些爱好梅派者,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 能引颈而歌。
舞蹈场面的阔大是空前的,台上设有三层台面。[倒板] 唱完后,帘幕拉 开,只见山颠上坐一丽人,两边是湘汉二妃。身后中间站一仙童,手持红罗
伞,另两童,侍立两旁,分持长柄日月龙风扇。左右两厢各站四仙童,分持 彩旄旌旗。每唱到一个段落,随着灯光的变化,各种伞扇旌旗,都要一顺边
地向左方或向右方一倒,其方向完全要以洛神的拂梢和她转身的方向为依 归。然后,洛神起身,翩翩走下三层台面。
下最后一层台阶的舞台调度,是洛神在前,湘汉二妃在后,互相搭肩, 斜扯一字顺风旗,并以右手向前指。然后,三人分开。洛神拾级而下到了川
前时,翩翩起舞转入快舞步。她一边挥动着云帚,一边以“编辫子”、“三
推手”、“三转身”的舞步,与湘,汉二妃共舞,真个是“翩若惊鸿,宛若 游龙”。这时彩色灯光随之变个不停,恰是一 番“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的景象。
等唱完最后一句散板“心震荡默无言何以为情”时,梅兰芳的脸上又起 了变化。满面欢娱之情,就此收敛。眼神里,柔媚之中带着几分酸楚。那种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的 凄凉悲恻尽在其中了。无可奈何之中,两人交换了饰物以为赠别纪念。
临别之时,洛神语重心长:“多谢殿下。你我言尽于此,后会无期。殿 下珍重,小仙告别了。”这段念白,字字千钧,深情寓于其中。最后一句“小
仙告别了”,嗓音突转,悲从中起,含哭带泪,有如鹃啼猿啸,不忍卒听。 告别之后,洛神仍按原路,一步一回头地慢慢地回到山上。站在山腰之间,
洛神再向曹植依依不舍地遥相凝睇,并以纱拭泪,以示其无限依恋的心情, 恰如赋中所描绘“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然后再念:“殿下保
重,小仙去也······”,便消失在一片云海苍茫之中,给曹植留下无边无际的 怅惘齐崧先生回忆梅兰芳当时表演的情形说:“人们都说,《洛神》这出戏,
只有梅兰芳才能演,其他人都不能唱这出戏。这一句话,在原则上讲,是讲 不通的。因为任何人只要合乎剧中人的条件,能把握住她的性格,能把这个
角色演活,就有资格唱这出戏,怎能说是没有别人能唱呢?但就事实而论, 能到梅老板水准的人,还真不多见。多数演出者,能演其柔媚,而不能演其
冷艳。能演其‘若有情’,而不能演其‘似无情’。能演其‘情’之所发, 而不能演其‘意’之所敛。能演出一个丽人的仪态万千,而不能演出一位神
女之飘然若仙。总而言之,只能轻歌妙舞以壮声色,而不能演出其内心的情 绪。”
结交国际友人
一九二四年五月,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来北京访问讲学。抵达北京时, 正赶上他六十三岁生日。当时,北京的话剧演出组织新月社,为了庆祝他的
寿辰,于五月十日在东单三条协和医学院礼堂,用英文演出了他的话剧《齐 德拉》。
这次演出由张彭春导演,梁思成绘景。担任女主角的是当时著名诗人、 作家,后来成为著名建筑学家的女才子——林薇因教授。徐志摩饰爱神,刘
歆海饰男主角呵顺那,林薇因的父亲林长民饰四季之神阳春,丁西林、蒋介 霞等饰村民,王昌瑜和袁昌英饰村女。
这是中国首次上演印度戏剧。 观众席上,和泰戈尔坐在一起观看演出的是梅兰芳。演出结束时,泰戈
尔对梅兰芳说:“在中国看到了自己的戏,很高兴,可我希望在离京前还能 看到你的表演。”为满足这位文学大师的心愿,五月十九日,梅兰芳在开明
剧院专门为泰戈尔演出了一场《洛神》。泰翁身着他所创办的国际大学的红 色长袍礼服莅临,自始至终观看得非常认真。演出结束后,又到后台向梅兰
芳致谢:“我看了这出戏很愉快,有些感想明日再谈。”
第二天中午,梁启超、姚茫父、梅兰芳等为泰翁饯行。席间,泰翁发表 讲话,专门评价了头天晚上的演出。泰翁首先赞扬了梅兰芳的精彩表演,然
后,对《洛神》中“川上之会”一场的布景提出了意见。他说:“这个美丽 的神话剧,应该从各方面来体现伟大诗人的想象力,而现在所用的布景未免
显得平淡。”他建议:“色彩宜用红、绿、黄、黑、紫等重色,创作出人间 不常见的奇峰、怪石、瑶草、琪花,并勾勒金银线框来烘托神话气氛。”
梅兰芳对这番意见非常赞同。在后来的演出中,他果然按照泰翁的建议, 重新设计了那一场的布景,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此后,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皮黄的演出,向来是不用布景的。梅兰芳于一九一三年在上海演出时, 被当时上海一些新舞台上的灯光设备和大型布景所吸引。回北京后,便在自
己的演出中开始了对于灯光和布景的尝试。上海舞台上的灯光,一是用来照 明,二是用来突出名角。即在名角登场时,将舞台前的灯具全部开亮,以引
人注目。梅兰芳的尝试,则将舞台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由突出名角, 变成了对剧中人物进行“特写”或制造某些气氛。
一九一五年,他排演《嫦娥奔月》。演到第十场“采花”时,用了一束 白光追照嫦娥。这是追光在京剧舞台上的第一次尝试。其后不久,梅兰芳演
出《天女散花》时,在“云路”、“散花”两场,为了制造神话中的云间气 氛,也都打了五色灯光。演《霸王别姬》时,在霸王醉卧帐中、虞姬出帐步
月一场,舞台上的灯光转暗,变为浅蓝色,以表现月色的迷离和四面楚歌的 凄凉意境。
“笔者在台下,看他们走这个圆场时,只能注意到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腰以 上的身段,至于脚底下的步伐,则来不及注意,也无从悬揣。只觉得好似舞
台在旋转,而觉察不出他们是在走台步。我所感受到的,只见他们二人是在 穿云破雾之中,眉目传情,欲语还休。一个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一个
是诚惶诚恐,紧追而不舍。这一幕可以说是把中国式的谈情说爱,与人神之 间的契合,发挥得如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创艺术之高峰,执平剧之牛耳。
无怪乎梅老板认为此剧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笔者对于梅老板的表演最为 欣赏,最为叹服的一出戏。”
最后一场的歌舞场面,将整个《洛神赋》在舞台上具像化了。这出戏诗 情画意的布景,光怪陆离的灯光,羽衣翩跹的舞姿,绕梁三日的歌声,真可
谓兼中西之美,极声色之娱的杰作,不知经过了多少文人雅士的切磋,多少 次演出的改善,费了梅兰芳多少心血的研究,才能够完成。
未启幕之前,洛神在幕内唱[ 西皮倒板] ,揭开二层幕后,再接唱[西 皮慢板]、[ 原板] 、[ 二六] 、[ 流水],以及 [ 快板] 。在这一段[
西 皮] 设计中,梅兰芳看家的唱腔和唱法,都已包括在内了,可以说是集梅派
[ 西皮] 之大成的一段戏,无怪乎那些爱好梅派者,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 能引颈而歌。
舞蹈场面的阔大是空前的,台上设有三层台面。[倒板] 唱完后,帘幕拉 开,只见山颠上坐一丽人,两边是湘汉二妃。身后中间站一仙童,手持红罗
伞,另两童,侍立两旁,分持长柄日月龙风扇。左右两厢各站四仙童,分持 彩旄旌旗。每唱到一个段落,随着灯光的变化,各种伞扇旌旗,都要一顺边
地向左方或向右方一倒,其方向完全要以洛神的拂梢和她转身的方向为依 归。然后,洛神起身,翩翩走下三层台面。
下最后一层台阶的舞台调度,是洛神在前,湘汉二妃在后,互相搭肩, 斜扯一字顺风旗,并以右手向前指。然后,三人分开。洛神拾级而下到了川
前时,翩翩起舞转入快舞步。她一边挥动着云帚,一边以“编辫子”、“三
推手”、“三转身”的舞步,与湘,汉二妃共舞,真个是“翩若惊鸿,宛若 游龙”。这时彩色灯光随之变个不停,恰是一 番“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的景象。
等唱完最后一句散板“心震荡默无言何以为情”时,梅兰芳的脸上又起 了变化。满面欢娱之情,就此收敛。眼神里,柔媚之中带着几分酸楚。那种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的 凄凉悲恻尽在其中了。无可奈何之中,两人交换了饰物以为赠别纪念。
临别之时,洛神语重心长:“多谢殿下。你我言尽于此,后会无期。殿 下珍重,小仙告别了。”这段念白,字字千钧,深情寓于其中。最后一句“小
仙告别了”,嗓音突转,悲从中起,含哭带泪,有如鹃啼猿啸,不忍卒听。 告别之后,洛神仍按原路,一步一回头地慢慢地回到山上。站在山腰之间,
洛神再向曹植依依不舍地遥相凝睇,并以纱拭泪,以示其无限依恋的心情, 恰如赋中所描绘“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然后再念:“殿下保
重,小仙去也······”,便消失在一片云海苍茫之中,给曹植留下无边无际的 怅惘齐崧先生回忆梅兰芳当时表演的情形说:“人们都说,《洛神》这出戏,
只有梅兰芳才能演,其他人都不能唱这出戏。这一句话,在原则上讲,是讲 不通的。因为任何人只要合乎剧中人的条件,能把握住她的性格,能把这个
角色演活,就有资格唱这出戏,怎能说是没有别人能唱呢?但就事实而论, 能到梅老板水准的人,还真不多见。多数演出者,能演其柔媚,而不能演其
冷艳。能演其‘若有情’,而不能演其‘似无情’。能演其‘情’之所发, 而不能演其‘意’之所敛。能演出一个丽人的仪态万千,而不能演出一位神
女之飘然若仙。总而言之,只能轻歌妙舞以壮声色,而不能演出其内心的情 绪。”
结交国际友人
一九二四年五月,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来北京访问讲学。抵达北京时, 正赶上他六十三岁生日。当时,北京的话剧演出组织新月社,为了庆祝他的
寿辰,于五月十日在东单三条协和医学院礼堂,用英文演出了他的话剧《齐 德拉》。
这次演出由张彭春导演,梁思成绘景。担任女主角的是当时著名诗人、 作家,后来成为著名建筑学家的女才子——林薇因教授。徐志摩饰爱神,刘
歆海饰男主角呵顺那,林薇因的父亲林长民饰四季之神阳春,丁西林、蒋介 霞等饰村民,王昌瑜和袁昌英饰村女。
这是中国首次上演印度戏剧。 观众席上,和泰戈尔坐在一起观看演出的是梅兰芳。演出结束时,泰戈
尔对梅兰芳说:“在中国看到了自己的戏,很高兴,可我希望在离京前还能 看到你的表演。”为满足这位文学大师的心愿,五月十九日,梅兰芳在开明
剧院专门为泰戈尔演出了一场《洛神》。泰翁身着他所创办的国际大学的红 色长袍礼服莅临,自始至终观看得非常认真。演出结束后,又到后台向梅兰
芳致谢:“我看了这出戏很愉快,有些感想明日再谈。”
第二天中午,梁启超、姚茫父、梅兰芳等为泰翁饯行。席间,泰翁发表 讲话,专门评价了头天晚上的演出。泰翁首先赞扬了梅兰芳的精彩表演,然
后,对《洛神》中“川上之会”一场的布景提出了意见。他说:“这个美丽 的神话剧,应该从各方面来体现伟大诗人的想象力,而现在所用的布景未免
显得平淡。”他建议:“色彩宜用红、绿、黄、黑、紫等重色,创作出人间 不常见的奇峰、怪石、瑶草、琪花,并勾勒金银线框来烘托神话气氛。”
梅兰芳对这番意见非常赞同。在后来的演出中,他果然按照泰翁的建议, 重新设计了那一场的布景,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此后,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皮黄的演出,向来是不用布景的。梅兰芳于一九一三年在上海演出时, 被当时上海一些新舞台上的灯光设备和大型布景所吸引。回北京后,便在自
己的演出中开始了对于灯光和布景的尝试。上海舞台上的灯光,一是用来照 明,二是用来突出名角。即在名角登场时,将舞台前的灯具全部开亮,以引
人注目。梅兰芳的尝试,则将舞台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由突出名角, 变成了对剧中人物进行“特写”或制造某些气氛。
一九一五年,他排演《嫦娥奔月》。演到第十场“采花”时,用了一束 白光追照嫦娥。这是追光在京剧舞台上的第一次尝试。其后不久,梅兰芳演
出《天女散花》时,在“云路”、“散花”两场,为了制造神话中的云间气 氛,也都打了五色灯光。演《霸王别姬》时,在霸王醉卧帐中、虞姬出帐步
月一场,舞台上的灯光转暗,变为浅蓝色,以表现月色的迷离和四面楚歌的 凄凉意境。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