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33节

对于布景的尝试,梅兰芳进行了将近二十年之久。但大多不尽如人意, 他自己认为只有在《洛神》这出戏里用得比较恰当。这是因为,当时在戏曲

舞台上所进行的布景试验,还跳不出外国写实剧的影响。人们大多是把景物 用写实手法画在布幕或平片上,而这种布景,与戏曲灵活的空间处理和虚拟

表演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梅兰芳经过多次试验之后,越来越感觉到 写实布景在戏曲舞台上的不适用。所以,到了后期,他就干脆放弃不用了。

在《梅兰芳文集》中,他曾对此作过很好的总结:“京剧的表演艺术,

因为是在没有布景的舞台上发展起来的,它充分借助于观众的想象力,把舞 蹈发展为不仅能抒情,而且还能表现人在各种不同环境——室内、室外、水

上、陆地等的特殊动作,并且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我们要给它增加新的东 西,主要先要考虑它和表演体系有无矛盾,用布景不是完全不好,而要和表

演特点做到调和。”

梅兰芳在《洛神》一剧的布景运用上,也是极其慎重的。他只在“川上 相会”一场戏中用了一组高低三层的平台来作为仙岛的假定性形象。而据梅

兰芳自己说,这也是从传统戏里“拜台开山的办法演变而来”的。这组平台, 改变了舞台的平面建筑结构,使之显得层次化、立体化,从而突出和加强了

特定场面的歌舞表演。如此大面积地运用中性平台,在戏曲界,梅兰芳还是 第一人。现在经过泰翁的建议,又为它添上了五彩颜色。于是,舞台的神话

气氛,就显得更为强烈了。

泰戈尔那天还即兴赋诗一首,用中国的毛笔书写在一柄纨扇上,赠给梅 兰芳留念。原诗是孟加拉文,他又亲自译成英文,一并写下。写完后,泰翁

还兴致勃勃地朗诵给大家听。泰翁自译的这首诗的英文全诗是:

You are veiled , my beloved,

in a language I do not know.

As a hill that appears like a cloud behind its mask of mist.

诗人林长民当时就根据英文,把它译成一首古汉语骚体诗记在纨扇上, 并写了短跋。

三十多年后的一九六一年,泰戈尔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时,梅兰芳找出了 那把珍藏着的纨扇,请精通孟加拉文的吴晓铃和石真教授推敲泰戈尔赠诗原

作的涵义。两位专家看后,赞赏不已,认为原诗比英译文还要精彩。于是, 便把它译成了一首白话体诗: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 语言的面纱 遮盖着你的容颜; 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 飘渺的云霞 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石真教授还解释道:“诗人非常形象地用云雾中的峰峦起伏,来描述他 所热爱而又有语言隔阂的国家的艺术家那种纱袂飘扬、神光离合的印象,他 感到美的享受。”

缅物思人,抚今忆昔,梅兰芳还作了长诗一首,以纪念这位大文豪与自 己的这段友谊。长诗发表在一九六一年五月十三日的《光明日报》上,题目

为《追忆印度诗人泰戈尔》。全文如下:一九二四年春泰戈尔先生来游中国, 论交于北京,谈艺甚欢。余为之演《洛神》一剧,泰翁观后赋诗相赠,复以

中国笔墨书之纨扇。日月不居,忽忽三十余载矣。兹值诗人诞生百年纪念, 回忆泰翁热爱中华,往往情见于词,文采长存,诗以记之。诗翁昔东来,矍 铄霜髯叟。

高誉无娇矜,虚怀广求友。 当日盖簪始,叨承期勖厚。 欢赏我薄艺,赠诗叶琼玖。

影声描绘深,格律谨严守。 紫毫书纨扇,笔势蛟蛇走。 微才何足论,鼓舞乃身受。 百岁逢诞生,人琴怅回首。 纪念谈轶事,肤词埽以帚。

惟君恋震旦,称说不去口。 愿偕中国人,相倚臂连手。 文章与美术,探讨皆不苟。 如忘言语隔,务使菁华剖。 忆听升讲坛,响作龙虎吼。

黑暗必消亡,光明判先后。 反帝兴邦意,忧时见抱负。 环球时代新,孤立果群丑。 惜君难目击,远识诚哉有。

中印金兰谊,绵延千载久。 交流文化勤,义最团结取。 泰翁早烛照,正气堪不朽。 谁与背道驰,路绝知之否。

泰戈尔那年回国前曾热情地表示,希望梅兰芳能率领剧团访问印度,使 印度人民能有机会观赏他的艺术。遗憾的是,梅兰芳却一直没能够实现他的 这一愿望。

从那以后,梅兰芳与国际友人的交往慢慢多了起来。除了又去了一趟日 本和香港之外,几年间梅兰芳的主要活动,除了编排一些新戏,就是与国际

友人打交道了。请看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有关梅兰芳的大事记: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梅兰芳与美国先驱舞蹈家罗丝·丹尼丝、泰德、萧 恩三人在北京同台献艺。

一九二六年六月,意大利驻华大使及夫人偕美国、西班牙、瑞典大使及 夫人到梅兰芳宅看望他,并合影留念。

一九二六年八月,日本著名戏剧演员守田勘弥和村田嘉久子等五十余人 到北京献艺。梅兰芳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借大方家胡同李宅为他们洗尘。日

本剧团假座开明剧场进行了三天的表演,梅兰芳与王凤卿、刘景然、朱桂芳、 龚云甫等也同台演出了《战蒲关》、《金山寺》、《六月雪》等剧目。

一九二六年十月,瑞典王储夫妇由瑞典大使夫妇陪同,到东城无量大人 胡同梅宅访问梅兰芳。梅兰芳为他们表演了《霸王别姬》、《琴挑》二戏,

还与王储互赠了田黄兽头图章和亲笔签名的照片等礼物。临别前合影留念。

小试银屏

一九二三年的九月一日,东京发生了空前的大地震。市内中心地区,包 括几个大型剧场,顷刻间被大火吞没,死伤和下落不明者达十三万余人。

梅兰芳出于国际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率先举行义演,把全部收益一万 元捐给了日本的救灾组织。捐款寄出去不久,梅兰芳就接到了芳泽公使的感

谢状,同时接到的,还有大仓喜八郎八十高寿生日,希望梅兰芳赴日演出的 邀请信。

于是,一九二四年的十月九日,梅兰芳率领承华社四十余人,再次东渡 日本。

令梅兰芳吃惊的是,在去年的大地震中倒塌的帝国剧场,仅用了一年的 时间,又重新矗立在东京的中心地带了。梅兰芳不禁为日本人民这种奋发图 强的精神所感动。

为了梅兰芳等人演出间的安全,日本警方进行了严密的部署。一九二四 年十月二十一日的《东京朝日新闻》曾报道过当时的警卫情况和演出情况:
首节 上一节 33/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