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52节
旦行表演的新路子,同时借助于观众喜新好奇的心理,大量编演新戏,利用 当时受西方影响纷纷建立的新式剧场的灯光和设备,使舞美设计焕然一新,
吸引了社会的注意力。于是,以往作为老生陪衬物的女主角——青衣,便在 舞台上压倒了老生,成为京剧舞台上新的领衔。
这个转折的象征,似乎应该从齐如山指点梅兰芳改演《汾河湾》算起。 当唱老生的谭鑫培装扮的薛仁贵在窑门外起劲地又唱又做时,平素演柳迎春
的青衣梅兰芳只能背向观众呆坐,成为谭鑫培的道具。而梅兰芳依据戏情戏 理与其唱腔内容配合,开始做出适当的形体反应时,观众的注意力就从谭鑫
培转向了梅兰芳,以致谭鑫培认为梅兰芳“搅”了他的戏。
然而,当时的旦角成百上千,何以独独梅兰芳一人能至于极顶呢?这里, 自然有着属于梅兰芳个体——主观追求方面的原因。
优秀而卓越的天赋,深厚而博大的才性,温柔而敦厚的修养,都曾在梅 兰芳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它们独特而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最重要的,则是
艺术生活中的梅兰芳在继承中求发展的创造精神。
二十多年后,他曾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将他这种创造精神总结为具体的改 革原则。他是这样说的:“因为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它千百年的传统,
因此我们修改起来也就更得慎重,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 迹来,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得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
在其自传《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梅兰芳也曾述说过他在这方面的甘苦。
“我这四十年来,哪一天不是想在艺术上有所改进呢?而且又何尝不希望一 下子就能改得尽善尽美呢?可是事实与经验告诉了我,这里面是天然存在着 它的步骤的。”
梅兰芳继承的,正是这种千百年的传统和天然的步骤,即戏曲发展的内 在规律。
基于此,他在《梅兰芳文集》中讲,他“不喜欢把一个流传很久而观众 已经很熟悉的老戏,一下子就大刀阔斧地改得面目全非,让观众看了不像那
出戏。这样做,观众是不容易接受的。”即便是一个面部化装的改革,也“首 先必须考虑到戏曲传统风格的问题。”
“演员在表演时都知道,要通过歌唱舞蹈来传达角色的感情,至于如何 做得恰到好处,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往往不是过头,便是不足。这
两种毛病看着好像一样,实际大有区别。拿我的经验来说,情愿由不足走上 去,不愿过了头返回来。因为把戏演过头的危险性很大,有一些比较外行的
观众会来喜爱这种过火的表演。最初或许你还能感觉到自己的表演过火了, 久而久之,你就会被台下的掌声所陶醉,只能向这条歪路挺进,那就愈走愈 远回不来了。”
正是这种谨慎小心,在继承中求发展的创造精神,使梅兰芳在师承方面,
将陈德霖的刚健和王瑶卿的柔婉结合在一起,行成了自己刚柔兼济的风格; 在演技方面,集唱、念、做、舞于一身,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完
成了花衫行的创造;在剧目方面,既演京剧、昆曲等传统老戏,又演“老戏 装的”、“时装的”、以及“古装的”新戏。也正是这种创造精神,使梅兰
芳在最大程度上赢得了他的观众,成为整个京剧的代表性人物。与梅兰芳合 作多年的徐兰沅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梅兰芳的艺术是“曲高和众”,因为它
“平易近人”,简单易学。当然,真正学好也不容易,可谓“易学难工”了。
“九·一八”事变之后
一九三一年,正当风华正茂的梅兰芳以成熟、自信的心态摩拳擦掌,准 备在京剧舞台上大显身手之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
那天晚上,梅兰芳正在北平中和剧院上演梅派名剧《宇宙锋》。 剧场门前灯火辉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映射着赵艳蓉装疯的巨幅海报。
剧场内到处是加座和站着的观众,人声嘈杂,水泄不通。观众席上最令人瞩 目的是正厅的包厢里,数十名士兵的簇拥下,端坐着当时最为知名的新闻人
物——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一九二八年张作霖被日本军人炸 死后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为抵御日本的侵略,同年十二
月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 因此,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中,张学良的位置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据说张学良
是个京剧通,尤其喜爱梅兰芳的表演。只要他到北京来,只要梅兰芳演出, 他几乎是每场必到。
梅兰芳一出场,震耳的爆彩声后,剧场立即变得鸦雀无声。人们随着精 彩的表演而逐渐进入剧情,最爱看《宇宙锋》的张少帅更是如醉如痴,不自
觉地用手指在膝盖上轻轻地打着板眼。当演到这出戏的高潮《金殿装疯》一 场时,张学良却带着随从急促离场而去。观众席上一片骚乱,台上的梅兰芳
也百思而不得其解。
第二天,梅兰芳才和全国人民一起,得到了可靠消息。 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了沈阳北大营。日寇事先强迫南满铁
路一位中国工人穿上中国军服,逼他前去炸毁了柳条沟铁道路口,然后造谣 说是北大营的中国士兵炸毁了南满铁道口,遂将该工人枪毙,并以此为借口
发兵攻占了北大营。张学良就是为此事而中途退场的。
然而,面对日本关东军的挑衅,当时中国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接到的命令 却是:“不抵抗撤退。”
于是,日军得寸进尺,大举进攻。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十九日一天当中, 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攻下了沈阳、长春两大城市。以后的一个星期内,
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三十个城市。一九三二年初,日军乘胜进击,捣 毁锦州,掠取辽西,攻占了哈尔滨。三月九日,日军劫走了清朝皇帝溥仪,
施行“以华治华”的策略,在东北筹建了他们的傀儡政权机构:伪满洲国。 接着,他们举兵南下,攻占热河省,直逼平津······
北平危在旦夕。人们开始四处逃难。剧院停演。国剧学会停办。在好友 冯耿光的一再催促下,梅兰芳忍痛做出了暂时南迁的决定。把供在家里的祖
宗牌位转放到宣武门外永光寺中街的徐兰沅家中,把国剧学会搜集并寄存在 自己家中的珍贵文物,通过关系,在故宫博物院打扫出三间不开放的偏僻配
殿放了进去,并请与自己相交二十多年的老友齐如山代为保管。公事、私事 全部了结之后,梅兰芳带着夫人福芝芳,悄悄登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人是到了上海,然而心却整天惶惶然地没有个着落。梅兰芳迟迟地不肯 买房子定居,而在沧州饭店里住了一段时间。
吸引了社会的注意力。于是,以往作为老生陪衬物的女主角——青衣,便在 舞台上压倒了老生,成为京剧舞台上新的领衔。
这个转折的象征,似乎应该从齐如山指点梅兰芳改演《汾河湾》算起。 当唱老生的谭鑫培装扮的薛仁贵在窑门外起劲地又唱又做时,平素演柳迎春
的青衣梅兰芳只能背向观众呆坐,成为谭鑫培的道具。而梅兰芳依据戏情戏 理与其唱腔内容配合,开始做出适当的形体反应时,观众的注意力就从谭鑫
培转向了梅兰芳,以致谭鑫培认为梅兰芳“搅”了他的戏。
然而,当时的旦角成百上千,何以独独梅兰芳一人能至于极顶呢?这里, 自然有着属于梅兰芳个体——主观追求方面的原因。
优秀而卓越的天赋,深厚而博大的才性,温柔而敦厚的修养,都曾在梅 兰芳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它们独特而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最重要的,则是
艺术生活中的梅兰芳在继承中求发展的创造精神。
二十多年后,他曾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将他这种创造精神总结为具体的改 革原则。他是这样说的:“因为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它千百年的传统,
因此我们修改起来也就更得慎重,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 迹来,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得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
在其自传《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梅兰芳也曾述说过他在这方面的甘苦。
“我这四十年来,哪一天不是想在艺术上有所改进呢?而且又何尝不希望一 下子就能改得尽善尽美呢?可是事实与经验告诉了我,这里面是天然存在着 它的步骤的。”
梅兰芳继承的,正是这种千百年的传统和天然的步骤,即戏曲发展的内 在规律。
基于此,他在《梅兰芳文集》中讲,他“不喜欢把一个流传很久而观众 已经很熟悉的老戏,一下子就大刀阔斧地改得面目全非,让观众看了不像那
出戏。这样做,观众是不容易接受的。”即便是一个面部化装的改革,也“首 先必须考虑到戏曲传统风格的问题。”
“演员在表演时都知道,要通过歌唱舞蹈来传达角色的感情,至于如何 做得恰到好处,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往往不是过头,便是不足。这
两种毛病看着好像一样,实际大有区别。拿我的经验来说,情愿由不足走上 去,不愿过了头返回来。因为把戏演过头的危险性很大,有一些比较外行的
观众会来喜爱这种过火的表演。最初或许你还能感觉到自己的表演过火了, 久而久之,你就会被台下的掌声所陶醉,只能向这条歪路挺进,那就愈走愈 远回不来了。”
正是这种谨慎小心,在继承中求发展的创造精神,使梅兰芳在师承方面,
将陈德霖的刚健和王瑶卿的柔婉结合在一起,行成了自己刚柔兼济的风格; 在演技方面,集唱、念、做、舞于一身,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完
成了花衫行的创造;在剧目方面,既演京剧、昆曲等传统老戏,又演“老戏 装的”、“时装的”、以及“古装的”新戏。也正是这种创造精神,使梅兰
芳在最大程度上赢得了他的观众,成为整个京剧的代表性人物。与梅兰芳合 作多年的徐兰沅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梅兰芳的艺术是“曲高和众”,因为它
“平易近人”,简单易学。当然,真正学好也不容易,可谓“易学难工”了。
“九·一八”事变之后
一九三一年,正当风华正茂的梅兰芳以成熟、自信的心态摩拳擦掌,准 备在京剧舞台上大显身手之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
那天晚上,梅兰芳正在北平中和剧院上演梅派名剧《宇宙锋》。 剧场门前灯火辉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映射着赵艳蓉装疯的巨幅海报。
剧场内到处是加座和站着的观众,人声嘈杂,水泄不通。观众席上最令人瞩 目的是正厅的包厢里,数十名士兵的簇拥下,端坐着当时最为知名的新闻人
物——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一九二八年张作霖被日本军人炸 死后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为抵御日本的侵略,同年十二
月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 因此,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中,张学良的位置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据说张学良
是个京剧通,尤其喜爱梅兰芳的表演。只要他到北京来,只要梅兰芳演出, 他几乎是每场必到。
梅兰芳一出场,震耳的爆彩声后,剧场立即变得鸦雀无声。人们随着精 彩的表演而逐渐进入剧情,最爱看《宇宙锋》的张少帅更是如醉如痴,不自
觉地用手指在膝盖上轻轻地打着板眼。当演到这出戏的高潮《金殿装疯》一 场时,张学良却带着随从急促离场而去。观众席上一片骚乱,台上的梅兰芳
也百思而不得其解。
第二天,梅兰芳才和全国人民一起,得到了可靠消息。 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了沈阳北大营。日寇事先强迫南满铁
路一位中国工人穿上中国军服,逼他前去炸毁了柳条沟铁道路口,然后造谣 说是北大营的中国士兵炸毁了南满铁道口,遂将该工人枪毙,并以此为借口
发兵攻占了北大营。张学良就是为此事而中途退场的。
然而,面对日本关东军的挑衅,当时中国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接到的命令 却是:“不抵抗撤退。”
于是,日军得寸进尺,大举进攻。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十九日一天当中, 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攻下了沈阳、长春两大城市。以后的一个星期内,
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三十个城市。一九三二年初,日军乘胜进击,捣 毁锦州,掠取辽西,攻占了哈尔滨。三月九日,日军劫走了清朝皇帝溥仪,
施行“以华治华”的策略,在东北筹建了他们的傀儡政权机构:伪满洲国。 接着,他们举兵南下,攻占热河省,直逼平津······
北平危在旦夕。人们开始四处逃难。剧院停演。国剧学会停办。在好友 冯耿光的一再催促下,梅兰芳忍痛做出了暂时南迁的决定。把供在家里的祖
宗牌位转放到宣武门外永光寺中街的徐兰沅家中,把国剧学会搜集并寄存在 自己家中的珍贵文物,通过关系,在故宫博物院打扫出三间不开放的偏僻配
殿放了进去,并请与自己相交二十多年的老友齐如山代为保管。公事、私事 全部了结之后,梅兰芳带着夫人福芝芳,悄悄登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人是到了上海,然而心却整天惶惶然地没有个着落。梅兰芳迟迟地不肯 买房子定居,而在沧州饭店里住了一段时间。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