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81节
五月二十九日下午,由日本各界名流组成的欢迎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委 员会组织的鸡尾酒会在东京会馆举行。宾主共约五百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气氛十分热烈。
一位日本青年人在酒会上发起了牢骚,他说,“我想不通为什么日中两 国在战争结束将近十年之久的现在,还不能恢复邦交?”一位中国演员说:
“我们虽然没有复交,但我们两国人民的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著名演员村田嘉久子找到梅兰芳,谈起当年她同守田勘弥先生到中国去 访问演出的情形,念念不忘梅兰芳当时对他们的帮助。大谷竹次郎拉着梅兰
芳的手,感慨地说:“战争中,我的损失很大,但梅先生送给我的一张画, 却保存得完整无缺。”正在这时,一位老音乐家凑过来插话:“我要向梅兰
芳先生道歉,因为当年我没有征得同意,就把《天女散花》的曲调用到我们 的《西游记》里去了。而且,以后凡是神话戏中仙女出场,我都使用了这个
调子。”老先生幽默的讲述,使大家都笑了起来。
五月三十日,京剧代表团在东京歌舞伎座进行首场演出。演员们一个个 精神抖擞、衣冠楚楚地来到了歌舞伎座的后台。
进门时,本准备按照日本人的习惯,先将鞋脱下来,然而,等在门口的 服务员却阻止了演员们的行动。原来,为了欢迎中国京剧代表团的到来,他
们已经提前在“榻榻米”上面绷了一层薄薄的地毯。
走进化装室,人们发现桌子、椅子都是新的,据说,这些用具都是专为 代表团置办起来的。座长市川猿之助的一座大镜台也摆到了特为梅兰芳准备
的化装室里,供梅兰芳专用。
为了这次的演出,猿之助先生还派了许多得力的舞台工作者夜以继日地 帮助代表团装台、安排道具和布置灯光。俳优座的千田是也先生和他夫人岸
辉子也派了熟练的舞台工作者来帮忙。前进座的中村翫右卫门先生正在大阪 演出,但他让自己的儿子中村梅之助留在东京,随侍在梅兰芳周围。帝都饭
店在后台还辟了一间饭厅,包子、饺子、炸酱面川流不息地端进来,以供应 演员们的不时之需。大家议论纷纷:“这真比在国内唱戏还要舒服。”演出
之前,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开幕式。朝日新闻社的代表白石凡先生致开幕词, 欧阳予倩先生也讲了话。开幕式上,上台献花的人们络绎不绝。久保田万太
郎、市川猿之助夫妇、白石凡、远山孝、内山完造等日本文艺界知名人士都 先后上台,预祝演出成功。
演出的节目是四个折子戏:《将相和》、《拾玉镯》、《三岔口》和《贵 妃醉酒》。
据马少波先生回忆,当时“几天的戏票早已抢购一空,每张票价为一千 八百日元,转让的票达一万日元一张,日本国会连日来正在‘开打’,不少
议员还忙中偷闲跑来观赏京剧。社会党主席铃木茂三郎看《三岔口》正看得 着迷,突然有人告诉他,‘国会来电话说有紧要事请你急速回去!’他起身
要走,但是《三岔口》的魅力又使他安静地坐了下来,电话频频促驾,他立 而复坐者凡三次,终于坚持着看完了《三岔口》,然后立起身来慨然叹道:
‘现在,该我去唱《三岔口》了!’每个节目,观众大声叫好,热烈极了! 最妙的是叫得正是地方。梅先生说:‘叫得真内行啊!’”
当梅兰芳扮演的杨贵妃登台以后,忽然听见三层楼上有人怪叫了一声, 接着撒下来许多传单。传单飘飘荡荡地在剧场内飞扬,有的还落在观众的身
上。但观众们却视若无睹,仍旧聚精会神地看戏。梅兰芳更是情绪稳定地继 续演出。剧终后,日本各界朋友纷纷上台献花,观众们则有节奏地鼓掌祝贺。
梅兰芳微笑着站在那里,体验着舞台上的演员和舞台下的观众打成一片的这 种感情上和心灵上的共鸣——这种令一位英国导演羡慕不已的东方式的共
鸣。第二天,《读卖新闻》的晚刊上登载了剧场内有人扔传单的消息。代表 团的翻泽同志专门将这一段念给梅兰芳听:“有些坏小子向梅兰芳的舞台上
扔反共传单,这些混蛋像垃圾一样,在任何角落里总是有一些的。”代表团
的一位同志还将捡到的传单拿给梅兰芳看。梅兰芳将它打开来,见上面的第 一句话就是:“抗日的梅兰芳先生为何来到日本?”梅兰芳看了,付之一笑,
然后把它揉成一团,随手扔到便桶里去了。据马少波先生回忆,其实,早在 代表团到达东京的第二天,就收到过一束署名为“无名氏”的奇怪花束和八
十六份假《人民日报》。花束里藏着定时炸弹,假《人民日报》则主要是对 梅兰芳的策反。面对威胁和利诱,梅兰芳表现了一位正直艺术家的大无畏精
神和勇气。第三天,他就在规模巨大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郑重宣布:“我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艺术家。除了我的祖国,我哪里也不去!”这句话铿锵作
响,铮铮有声,令在座的中外记者们感叹不已。事后,一家日本的华语报纸 专门就此事进行了报道,题目是《撼山易,撼梅兰芳难!》
六月三日,当代表团在东京的演出告一段落后,应市川猿之助先生的邀 请,代表团全体成员到他家里赴晚宴。五点钟左右,梅兰芳一行在一阵密雨
中来到了市川猿之助先生的住宅门口,猿之助夫妇以及家人、亲友们都打着 雨伞到门口来迎接。代表团成员们依次脱鞋登席,宾主握手寒暄。
猿之助先生的家坐落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半山腰上,是纯粹的日本式建 筑。室内窗明几净,纤尘不染;淡雅的纱灯与大红的地毯,照着折枝瓶花,
掩映生姿。猿之助先生指着庭园里树上挂着的彩色带子说,“树上挂着的彩 带,名叫‘七夕带’,日本民间的传说,在松枝和竹子上挂了它,象征着牛
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会面,同时祷告祈福,实现每个人的愿望。”听着猿之助 先生颇具深意的介绍,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雨也停了。主人们穿着华贵鲜艳的和服,亲热地把 客人让到每一个席位上,宾主交叉着围坐在矮腿圆桌边,开始浅斟低酌起来。
主人为客人预备了丰盛的广东菜、鱼翅、鲍鱼、干贝、烤鸭一样样地端了上 来,醇厚鲜美,毫不逊色于北京的谭家菜。猿之助夫妇里里外外地张罗着,
他的弟弟市川中车、儿子段四郎以及女儿、孙子······都一对对地向每一位客 人劝酒、献茶。
正在酒酣耳热、宾主欢洽的时候,忽然从庭园角落里传来一阵弹拨三弦 的叮咚声,鹤贺治鹤大夫一边唱着,一边走了过来。据介绍,他唱的是日本
民歌《新内流》,音调苍凉沉郁,令人感动。满座的人都止箸停杯,静静地 领略着从歌曲中透露出来的日本古代人民的抑郁不平的心声。
猿之助先生兴奋地举起杯来向各位来宾致词:“去年我们在北京分手的 时候,就盼望在东京见到你们,这一天居然来到了。今天能够在我家里招待
各位,我心里的高兴,简直是无法形容的。我感谢各位给我们全家带来的极 大的快乐。我感谢各位把优秀的京剧艺术介绍给日本人民,并祝贺各位已经
取得的巨大成就。”梅兰芳也举起了酒杯,答谢主人的盛情,并祝中日两国 人民的友谊如松柏长青。欧阳予倩也激动地说:“今天的聚会是中日两国艺
一位日本青年人在酒会上发起了牢骚,他说,“我想不通为什么日中两 国在战争结束将近十年之久的现在,还不能恢复邦交?”一位中国演员说:
“我们虽然没有复交,但我们两国人民的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著名演员村田嘉久子找到梅兰芳,谈起当年她同守田勘弥先生到中国去 访问演出的情形,念念不忘梅兰芳当时对他们的帮助。大谷竹次郎拉着梅兰
芳的手,感慨地说:“战争中,我的损失很大,但梅先生送给我的一张画, 却保存得完整无缺。”正在这时,一位老音乐家凑过来插话:“我要向梅兰
芳先生道歉,因为当年我没有征得同意,就把《天女散花》的曲调用到我们 的《西游记》里去了。而且,以后凡是神话戏中仙女出场,我都使用了这个
调子。”老先生幽默的讲述,使大家都笑了起来。
五月三十日,京剧代表团在东京歌舞伎座进行首场演出。演员们一个个 精神抖擞、衣冠楚楚地来到了歌舞伎座的后台。
进门时,本准备按照日本人的习惯,先将鞋脱下来,然而,等在门口的 服务员却阻止了演员们的行动。原来,为了欢迎中国京剧代表团的到来,他
们已经提前在“榻榻米”上面绷了一层薄薄的地毯。
走进化装室,人们发现桌子、椅子都是新的,据说,这些用具都是专为 代表团置办起来的。座长市川猿之助的一座大镜台也摆到了特为梅兰芳准备
的化装室里,供梅兰芳专用。
为了这次的演出,猿之助先生还派了许多得力的舞台工作者夜以继日地 帮助代表团装台、安排道具和布置灯光。俳优座的千田是也先生和他夫人岸
辉子也派了熟练的舞台工作者来帮忙。前进座的中村翫右卫门先生正在大阪 演出,但他让自己的儿子中村梅之助留在东京,随侍在梅兰芳周围。帝都饭
店在后台还辟了一间饭厅,包子、饺子、炸酱面川流不息地端进来,以供应 演员们的不时之需。大家议论纷纷:“这真比在国内唱戏还要舒服。”演出
之前,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开幕式。朝日新闻社的代表白石凡先生致开幕词, 欧阳予倩先生也讲了话。开幕式上,上台献花的人们络绎不绝。久保田万太
郎、市川猿之助夫妇、白石凡、远山孝、内山完造等日本文艺界知名人士都 先后上台,预祝演出成功。
演出的节目是四个折子戏:《将相和》、《拾玉镯》、《三岔口》和《贵 妃醉酒》。
据马少波先生回忆,当时“几天的戏票早已抢购一空,每张票价为一千 八百日元,转让的票达一万日元一张,日本国会连日来正在‘开打’,不少
议员还忙中偷闲跑来观赏京剧。社会党主席铃木茂三郎看《三岔口》正看得 着迷,突然有人告诉他,‘国会来电话说有紧要事请你急速回去!’他起身
要走,但是《三岔口》的魅力又使他安静地坐了下来,电话频频促驾,他立 而复坐者凡三次,终于坚持着看完了《三岔口》,然后立起身来慨然叹道:
‘现在,该我去唱《三岔口》了!’每个节目,观众大声叫好,热烈极了! 最妙的是叫得正是地方。梅先生说:‘叫得真内行啊!’”
当梅兰芳扮演的杨贵妃登台以后,忽然听见三层楼上有人怪叫了一声, 接着撒下来许多传单。传单飘飘荡荡地在剧场内飞扬,有的还落在观众的身
上。但观众们却视若无睹,仍旧聚精会神地看戏。梅兰芳更是情绪稳定地继 续演出。剧终后,日本各界朋友纷纷上台献花,观众们则有节奏地鼓掌祝贺。
梅兰芳微笑着站在那里,体验着舞台上的演员和舞台下的观众打成一片的这 种感情上和心灵上的共鸣——这种令一位英国导演羡慕不已的东方式的共
鸣。第二天,《读卖新闻》的晚刊上登载了剧场内有人扔传单的消息。代表 团的翻泽同志专门将这一段念给梅兰芳听:“有些坏小子向梅兰芳的舞台上
扔反共传单,这些混蛋像垃圾一样,在任何角落里总是有一些的。”代表团
的一位同志还将捡到的传单拿给梅兰芳看。梅兰芳将它打开来,见上面的第 一句话就是:“抗日的梅兰芳先生为何来到日本?”梅兰芳看了,付之一笑,
然后把它揉成一团,随手扔到便桶里去了。据马少波先生回忆,其实,早在 代表团到达东京的第二天,就收到过一束署名为“无名氏”的奇怪花束和八
十六份假《人民日报》。花束里藏着定时炸弹,假《人民日报》则主要是对 梅兰芳的策反。面对威胁和利诱,梅兰芳表现了一位正直艺术家的大无畏精
神和勇气。第三天,他就在规模巨大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郑重宣布:“我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艺术家。除了我的祖国,我哪里也不去!”这句话铿锵作
响,铮铮有声,令在座的中外记者们感叹不已。事后,一家日本的华语报纸 专门就此事进行了报道,题目是《撼山易,撼梅兰芳难!》
六月三日,当代表团在东京的演出告一段落后,应市川猿之助先生的邀 请,代表团全体成员到他家里赴晚宴。五点钟左右,梅兰芳一行在一阵密雨
中来到了市川猿之助先生的住宅门口,猿之助夫妇以及家人、亲友们都打着 雨伞到门口来迎接。代表团成员们依次脱鞋登席,宾主握手寒暄。
猿之助先生的家坐落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半山腰上,是纯粹的日本式建 筑。室内窗明几净,纤尘不染;淡雅的纱灯与大红的地毯,照着折枝瓶花,
掩映生姿。猿之助先生指着庭园里树上挂着的彩色带子说,“树上挂着的彩 带,名叫‘七夕带’,日本民间的传说,在松枝和竹子上挂了它,象征着牛
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会面,同时祷告祈福,实现每个人的愿望。”听着猿之助 先生颇具深意的介绍,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雨也停了。主人们穿着华贵鲜艳的和服,亲热地把 客人让到每一个席位上,宾主交叉着围坐在矮腿圆桌边,开始浅斟低酌起来。
主人为客人预备了丰盛的广东菜、鱼翅、鲍鱼、干贝、烤鸭一样样地端了上 来,醇厚鲜美,毫不逊色于北京的谭家菜。猿之助夫妇里里外外地张罗着,
他的弟弟市川中车、儿子段四郎以及女儿、孙子······都一对对地向每一位客 人劝酒、献茶。
正在酒酣耳热、宾主欢洽的时候,忽然从庭园角落里传来一阵弹拨三弦 的叮咚声,鹤贺治鹤大夫一边唱着,一边走了过来。据介绍,他唱的是日本
民歌《新内流》,音调苍凉沉郁,令人感动。满座的人都止箸停杯,静静地 领略着从歌曲中透露出来的日本古代人民的抑郁不平的心声。
猿之助先生兴奋地举起杯来向各位来宾致词:“去年我们在北京分手的 时候,就盼望在东京见到你们,这一天居然来到了。今天能够在我家里招待
各位,我心里的高兴,简直是无法形容的。我感谢各位给我们全家带来的极 大的快乐。我感谢各位把优秀的京剧艺术介绍给日本人民,并祝贺各位已经
取得的巨大成就。”梅兰芳也举起了酒杯,答谢主人的盛情,并祝中日两国 人民的友谊如松柏长青。欧阳予倩也激动地说:“今天的聚会是中日两国艺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