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85节

国代表团的武生演员看了,都不住地点头······

近八点钟时,客人们开始告辞。代表团的全体团员从楼梯一直到门口, 站得整整齐齐地送客。梅兰芳和欧阳予倩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开始和来宾

一一握手话别。正在这时,大厅里的电灯突然全部熄灭了,眼前一片漆黑。 大家的心情虽然有些紧张,但很快就一起唱起了《东京——北京》和《东方 红》的歌曲。

在黑暗中,梅兰芳感觉到,有一位高大的汉子走到了他和欧阳予倩的面 前,让他们坐下,并对他们说:“梅先生,欧阳先生,你们放心,有我在你

们身边,不要紧。”啊!原来是俳优座的千田是也先生在安慰他们。他的夫 人岸辉子也站在欧阳予倩的背后,两人一前一后紧紧地保护着他们。逐渐近

前的侍者举着的蜡烛光,照亮了千田是也先生那凛然坚毅的神色。梅兰芳见 了,眼睛不由地湿润起来······

七月十七日,梅兰芳圆满地完成了周总理交给他的任务,和代表团的其 他成员们一道,满载着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乘飞机经香港回国。

途中,又出了一个小小的插曲。经过台北上空时,飞机照例进行超低空 飞行,以便让旅客俯瞰城市风景。当一幢幢高楼大厦以及车水马龙的热闹市

容映入梅兰芳眼帘的时候,他突然向坐在身边的马少波问道:“这是什么地 方?”为了不引起梅兰芳精神上的紧张情绪,马少波故意含糊其词:“是冲

绳吧。”但是梅兰芳一边继续盯着窗外的世界,一边摇着头说:“不像。” 最后,他肯定地说:“是台北!”一会儿,他又转过头去,对坐在后排的姜

妙香一字一顿地说:“如果这时他们要迫降的话,那我就准备‘殉’了。” 望着梅兰芳严肃的神情,姜妙香的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向这位自己多年的

者搭档喃喃答道:“我也跟着,我也跟着······”

对艺术的热爱

一九五七年的春天,一股“反右派斗争”的飓风骤然而起,随之而来的, 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急风暴雨。无论是工厂,机关还是学校,一时间,大字

报铺天盖地而来,一批又一批国际知名的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在一夜之 间被改变了身分,他们被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之后,被押送到农村、

山区、边疆等艰苦环境里去进行“劳动改造”。“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使不少因持有不同意见但直率地说了出来的同志和朋友遭受到了“左”的打

击和不公正对待······而随着以“《武训传》批判”为发端的一系列批判运动 的开展,文艺思想也出现了混乱。一种庸俗社会学开始在文艺界流行,从教

条出发简单粗暴地裁决艺术作品价值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人不恰当地强调 艺术为政治服务,抹煞艺术规律而去追求浅近的宣传效果;一些人用“唯成

分论”代替正确的阶级分析,清官戏被一律视为歌颂封建统治阶级,丑角戏 被认为是侮辱劳动人民,凡是出现忠孝节义的词句都被认为是宣扬封建道

德,凡是出鬼的戏都被认为是宣传封建迷信;一些人还认为,反映帝王将相 内部矛盾的剧目没有“人民性”;至于那些娱乐性的剧目,就更在排斥之列 了······

困惑,一种莫名的困惑,数月来一直折磨着梅兰芳那颗诚实而善良的心。 尽管他自己没有受到冲击,可是,周围的朋友,一些正直无私的朋友,一些

从二十年代起就追求和参加革命的朋友,一些从来就是把心交给党、交给社 会主义祖国的朋友,一些和自己一样,几乎在舞台上演了一辈子戏的朋友,

却一个个地危在旦夕。怎样才能妥善而又巧妙地保护他们,使他们免于这种 不应有的伤害呢?而那些大量的优秀戏曲剧目,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

业,也不能允许这些人如此信口开河地作践!

八月二十八日,在比炎热的天气更为炎热的“反右派斗争”的“烈火” 中,梅兰芳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文章《谈谈不演坏戏和

反右派斗争问题》。这位从来不喜欢参与政治的艺术家,不得不起来捍卫自 己的良知和人格了。

在这篇文章中,梅兰芳首先指出,坏戏是不能演的。“人民把今天的演 员,称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头衔是何等光荣,给我们的任务是

何等重大,我们在整理传统剧目的时候,怎么能够不加以选择呢?”

接着,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昆曲传奇《铁冠图》里有些常演的戏, 从剧本上看,有它的写作技巧,表演上也有些独特的艺术技巧。但是,作者

的立场,却是反对农民起义,仇视农民革命的。这种立场当然和我们相反。 那么,剧本的写作技巧愈好,演员的表演技巧愈好,对观众起的坏作用也就

愈大。最近北方昆曲剧院在建院的时候,演过一次《宁武关》,观众看了, 就有意见。听说,这里的秦腔名演员刘易平先生也有这出拿手好戏,现在已

经自动提出,永远不演《宁武关》了。这是刘易平先生提高政治觉悟的一个 很好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我也有一出《铁冠图》里的《刺虎》,前辈老艺人传授给我不少精湛 的表演,我自己对它也下过很大的功夫来钻研。过去,我演这出戏在国内外

都很受欢迎,是我的保留节目之一。但是,解放后由于认识到上面所说的原 因,我自动把《刺虎》停演了。”

“另外,像《杀子报》、《双钉记》、《马思远》一类的戏,虽然也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面貌,但是拿到今天的舞台上来,除了给观众带回去的 是色情和恐怖的印象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可看呢?《马思远》是于连泉(筱

翠花)先生拿手戏之一。他在北京演出了几场,观众的反应也是不好。最近 于连泉先生已经写文章表示态度,坚决不再上演这出戏了。他演这出戏有几

十年的经验,表演技巧上也有独到之处。今天,人民不喜欢这出戏,他就毅 然停演,这也是老艺人勇于改过的表现。”

文章写到这里,笔锋一转,将矛头对准了当时盛行于一些领域中的简单 化作风。简单化实际上是那些举起帽子往人头上扣,以及抡起棒子打人之流

最为普遍的特征,他们的身上都裹着“左”的虎皮,因而梅兰芳这样公开地 进行反批评,确实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量。然而,他无所畏惧。

“上面我所说的不演坏戏,和不适当的清规戒律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还 是要反对那些清规戒律的。过去,我们吃了它的亏,特别是使传统节目的上

演、整理、改编和挖掘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说,衡量剧目,着 重分析它的人民性,这是必要的,但是把这一问题简单化了,理解得很狭隘,

认为只要是统治阶级,就不会有好人。像这种简单而狭隘的说法,我们把它 叫做‘唯成分论’,就不是正确地对待传统剧目的态度。

“还有人看到剧本里的两个老婆,就认为违反今天的新婚姻法,不能上 演。其实,多妻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一种客观事实,反映了封建社会

制度的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在舞台上出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今天, 我们首先要看舞台上表演的故事、主题是什么?着重宣传守节是不好的,像
首节 上一节 85/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