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86节
《三娘教子》的主题是教子,为什么不可以演?美化和鼓吹多妻制当然不好, 像《二堂舍子》的主题并不涉及多妻问题,而且还写出了一个善良后母的形
象,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仅仅拿‘宣传多妻制’的罪名,否定这些戏, 我觉得是不妥当的。”
作为一位正直的艺术家,梅兰芳不能对这种简单化的批评方法置若罔 闻,也不能对持有这种简单化作风的人们置若罔闻。他不客气地对他们进行 了反批评。
“前几年,有很多位参加戏曲工作的新文艺工作者,对传统剧目不够了 解。常常用框框去套具体的作品,套不上就大杀大砍,不仔细地去分析它的
具体内容,这样做,就容易产生有害的清规戒律。
“比方有人说:‘凡是有鬼的戏都不好’,又有人说:‘神佛可以登场, 鬼魂为何不能出台?’这两种说法,形成对立。其实也要看剧本的具体内容,
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戏,在舞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鬼,就像开了个鬼的展 览会,只会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恐怖印象,和剧情并没有多大关系,如《黄氏
女游阴》、《唐王游地狱》等戏,就给人有这样的感觉。这种鬼戏,当然我 们要坚决反对。可是也有些戏里出现的鬼,含有一种积极意义。像《情探》
的敫桂英,《红梅阁》里的李慧娘等等,这都是通过作者的幻想来表达人民 斗争的意志,只要去掉恐怖的形象,又有什么不可以演的呢?”
接着,他推心置腹地自白道:我们戏曲界,与共产党是一条心的,是不 会反党的。他说:“我们多半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旧社会的痛苦,我们亲眼
见过,也亲身经历过,用不着我来细说。自从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艺人 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戏曲艺术才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难道说解放后三百多种
戏曲,百花齐放,不是亘古没有的奇迹吗?难道说涌现了二十几万戏曲队伍, 人才辈出,不是党领导的效果吗?我们以演员身分,不但走遍全国,而且作
为国家的文化使节,出国演出,受到国内外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难道说这 不是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得到的成就吗?我今年六十多岁了,现在还能
在舞台上愉快地工作着,而且感到更年轻了,这难道不是党的领导所给予的 吗?”
四个“难道”,铿锵作响,掷地有声,但也透露着他那不为人所理解的 委屈感和内心深处的一丝酸楚。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初,梅兰芳向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基层党组织递交了入 党申请书刊一份自传。
一九五八年,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政治活动外,梅兰芳以六十五岁的高 龄,继续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秘书许姬传常常为他的健康情况担心。早在一九四 九年,许姬传就曾写过一篇名为《舞台上的汗》的短文,讲述了梅兰芳那并
不很令人乐观的身体状况。他说,第一次由沪北上时,梅兰芳带病表演,身 体受亏。所以秋间再次来京时,梅兰芳还没下车就对大家表示:“这次我要
格外注意饮食起居,以免再蹈覆辙。”所幸这次北京之行,一直没在身体方 面出现什么差错。
“长安剧场”的演出也比较顺利。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坐在化装室里 看他卸装的许姬传,发现他脱下来的衬衫像刚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就提醒
他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但梅兰芳不以为然。
回到旅馆后,梅兰芳把外套脱掉,拿了一杯茶,站在五斗柜旁边,笑着 对许姬传说:“今天我的身体觉得轻松了许多。”说完就两手伸平,把手腕
往里弯,伸了一个懒腰,说:“这几天没有洗澡,今天想洗一下。”许姬传 告诫他:“刚才在戏馆里汗出得太多,当心着凉,究竟是靠近六十岁的人,
不能够与年轻人相比······”梅兰芳回答:“您的话不错,我来放水试试看, 如果不热,就不洗。”说完,就进了澡堂。
第二天,梅兰芳刚说一句话,许姬传就发现他感冒了。梅兰芳一下子愣 在那里,足足有五分钟没有说话。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想不到我的身体
已经脆弱到这步田地,还有许多重要的任务,在我肩上,如何是好?”
然而,梅兰芳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演出。 在演出的空隙间,梅兰芳常向许姬传表白:“我经过八年抗战的磨难,
与经济上的压缩,体力是不如从前了。许多老朋友希望我应该及早收篷,从 事教育工作,办一个完善的戏剧学校,为下一代艺人服务。我没有照他们的
意思做,还经常演出。可是每次演毕,的确感到疲劳,甚至肠胃方面发生严 重的病状。我知道外间人对于我有几种揣测,一种是为戏馆老板们包围,迫
于情面,不得不敷衍;还有就是照顾同业的生活问题。这都是他们消极的看 法。”
“解放以后,戏馆里的恶势力逐渐被淘汰,不复存在。至于照顾同业的 生计,虽然也有一部分的意义,作用并不太大。我近年来演出的动机,是有
着积极性的。第一,当然为我个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我这一辈子除了在舞 台上拿我的劳力换取金钱以外,没有用其他方式赚过一分钱(在抗战期间我
曾开过一个画展维持生计)。第二,是我有许多学生,许多同业,没有时间 能够好好地教育他们,我只得把我生平从前辈们学习得来的艺术,加上我刻
苦奋斗的经验创作,通过舞台,使这些后起之秀得到一个观摩的机会。戏班 里有一句术语叫‘千学不如一看’,这是一句名言。我知道过去许多成名的
艺人,不但苦学,而且勤看。还有一句术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里面指出了本行人看戏的重要性。”
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表示:“我不晓得究竟还能演几回,为了以上两种 原因,我要振奋精神,奋勇地干下去!”
这段谈话中,梅兰芳表露了他对艺术的挚爱和对戏曲事业的极大关心。
拍摄《宝镜》和《游园惊梦》
一九五八年,在紧张而繁忙的旅行演出工作中,梅兰芳还进行了一个小 小的尝试,即拍了一次全景电影。
那是酷夏中的几天。梅兰芳刚从太原、石家庄回到北京,正赶上他的老 朋友、苏联著名导演柯米萨尔热夫斯基和几位摄影队的同志来访问他。
在交谈中,柯米萨尔热夫斯基提到:“最近,我们正在摄制一部彩色全 景电影,片名叫《宝镜》,内容是把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劳动创造的许多奇迹,
在一面宝镜里反映出来。我们在这里已经拍摄了十三陵水库和正在迅速改变 的北京城的新面貌。现在还想请您拍一段戏,以表现中国的一位世界知名的
艺术家,度过了五十年的舞台生活,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热情地为正在从 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人民服务。我国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同志在《宝镜》
里也表演了她的拿手杰作。”
象,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仅仅拿‘宣传多妻制’的罪名,否定这些戏, 我觉得是不妥当的。”
作为一位正直的艺术家,梅兰芳不能对这种简单化的批评方法置若罔 闻,也不能对持有这种简单化作风的人们置若罔闻。他不客气地对他们进行 了反批评。
“前几年,有很多位参加戏曲工作的新文艺工作者,对传统剧目不够了 解。常常用框框去套具体的作品,套不上就大杀大砍,不仔细地去分析它的
具体内容,这样做,就容易产生有害的清规戒律。
“比方有人说:‘凡是有鬼的戏都不好’,又有人说:‘神佛可以登场, 鬼魂为何不能出台?’这两种说法,形成对立。其实也要看剧本的具体内容,
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戏,在舞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鬼,就像开了个鬼的展 览会,只会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恐怖印象,和剧情并没有多大关系,如《黄氏
女游阴》、《唐王游地狱》等戏,就给人有这样的感觉。这种鬼戏,当然我 们要坚决反对。可是也有些戏里出现的鬼,含有一种积极意义。像《情探》
的敫桂英,《红梅阁》里的李慧娘等等,这都是通过作者的幻想来表达人民 斗争的意志,只要去掉恐怖的形象,又有什么不可以演的呢?”
接着,他推心置腹地自白道:我们戏曲界,与共产党是一条心的,是不 会反党的。他说:“我们多半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旧社会的痛苦,我们亲眼
见过,也亲身经历过,用不着我来细说。自从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艺人 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戏曲艺术才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难道说解放后三百多种
戏曲,百花齐放,不是亘古没有的奇迹吗?难道说涌现了二十几万戏曲队伍, 人才辈出,不是党领导的效果吗?我们以演员身分,不但走遍全国,而且作
为国家的文化使节,出国演出,受到国内外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难道说这 不是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得到的成就吗?我今年六十多岁了,现在还能
在舞台上愉快地工作着,而且感到更年轻了,这难道不是党的领导所给予的 吗?”
四个“难道”,铿锵作响,掷地有声,但也透露着他那不为人所理解的 委屈感和内心深处的一丝酸楚。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初,梅兰芳向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基层党组织递交了入 党申请书刊一份自传。
一九五八年,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政治活动外,梅兰芳以六十五岁的高 龄,继续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秘书许姬传常常为他的健康情况担心。早在一九四 九年,许姬传就曾写过一篇名为《舞台上的汗》的短文,讲述了梅兰芳那并
不很令人乐观的身体状况。他说,第一次由沪北上时,梅兰芳带病表演,身 体受亏。所以秋间再次来京时,梅兰芳还没下车就对大家表示:“这次我要
格外注意饮食起居,以免再蹈覆辙。”所幸这次北京之行,一直没在身体方 面出现什么差错。
“长安剧场”的演出也比较顺利。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坐在化装室里 看他卸装的许姬传,发现他脱下来的衬衫像刚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就提醒
他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但梅兰芳不以为然。
回到旅馆后,梅兰芳把外套脱掉,拿了一杯茶,站在五斗柜旁边,笑着 对许姬传说:“今天我的身体觉得轻松了许多。”说完就两手伸平,把手腕
往里弯,伸了一个懒腰,说:“这几天没有洗澡,今天想洗一下。”许姬传 告诫他:“刚才在戏馆里汗出得太多,当心着凉,究竟是靠近六十岁的人,
不能够与年轻人相比······”梅兰芳回答:“您的话不错,我来放水试试看, 如果不热,就不洗。”说完,就进了澡堂。
第二天,梅兰芳刚说一句话,许姬传就发现他感冒了。梅兰芳一下子愣 在那里,足足有五分钟没有说话。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想不到我的身体
已经脆弱到这步田地,还有许多重要的任务,在我肩上,如何是好?”
然而,梅兰芳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演出。 在演出的空隙间,梅兰芳常向许姬传表白:“我经过八年抗战的磨难,
与经济上的压缩,体力是不如从前了。许多老朋友希望我应该及早收篷,从 事教育工作,办一个完善的戏剧学校,为下一代艺人服务。我没有照他们的
意思做,还经常演出。可是每次演毕,的确感到疲劳,甚至肠胃方面发生严 重的病状。我知道外间人对于我有几种揣测,一种是为戏馆老板们包围,迫
于情面,不得不敷衍;还有就是照顾同业的生活问题。这都是他们消极的看 法。”
“解放以后,戏馆里的恶势力逐渐被淘汰,不复存在。至于照顾同业的 生计,虽然也有一部分的意义,作用并不太大。我近年来演出的动机,是有
着积极性的。第一,当然为我个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我这一辈子除了在舞 台上拿我的劳力换取金钱以外,没有用其他方式赚过一分钱(在抗战期间我
曾开过一个画展维持生计)。第二,是我有许多学生,许多同业,没有时间 能够好好地教育他们,我只得把我生平从前辈们学习得来的艺术,加上我刻
苦奋斗的经验创作,通过舞台,使这些后起之秀得到一个观摩的机会。戏班 里有一句术语叫‘千学不如一看’,这是一句名言。我知道过去许多成名的
艺人,不但苦学,而且勤看。还有一句术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里面指出了本行人看戏的重要性。”
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表示:“我不晓得究竟还能演几回,为了以上两种 原因,我要振奋精神,奋勇地干下去!”
这段谈话中,梅兰芳表露了他对艺术的挚爱和对戏曲事业的极大关心。
拍摄《宝镜》和《游园惊梦》
一九五八年,在紧张而繁忙的旅行演出工作中,梅兰芳还进行了一个小 小的尝试,即拍了一次全景电影。
那是酷夏中的几天。梅兰芳刚从太原、石家庄回到北京,正赶上他的老 朋友、苏联著名导演柯米萨尔热夫斯基和几位摄影队的同志来访问他。
在交谈中,柯米萨尔热夫斯基提到:“最近,我们正在摄制一部彩色全 景电影,片名叫《宝镜》,内容是把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劳动创造的许多奇迹,
在一面宝镜里反映出来。我们在这里已经拍摄了十三陵水库和正在迅速改变 的北京城的新面貌。现在还想请您拍一段戏,以表现中国的一位世界知名的
艺术家,度过了五十年的舞台生活,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热情地为正在从 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人民服务。我国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同志在《宝镜》
里也表演了她的拿手杰作。”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