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94节
“不是吗?谁能说不是呢?你就是艺术的化身,舞台艺术的美的化身。
“你的美育活动超过了空间,超越了时间,将永远感染着中国人民和中 国人民的世世代代。
“真的,我们的民族有了你这个儿子,我们的党有了你这个儿子,难道 不足以使人们自豪吗?不足以使人们高度地自豪吗?”郭沫若赞美梅兰芳的
一生是“艺术活动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美 化社会的一生”。他告慰这位举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你虽然长远地休息
了,但你的活动是永远不会休息的。”
八月十日上午,北京各界二千余人在首都剧场举行了隆重的梅兰芳追悼 大会。陈毅副总理主祭,并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表示哀悼,对梅兰芳同志
的家属表示了慰问;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致悼词。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负 责人周扬、张苏、夏衍、林默涵等参加了公祭。参加公祭和向遗体告别仪式
的还有苏联等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以及正在北京访问的一些国际友人。 九日至十日,治丧委员会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唁电共二百八十多封。其
中国内唁电二百三十多封,来自各地文化艺术团体、机关、工厂、学校及梅 兰芳的生前好友和弟子。另有四十多封唁电来自苏联、越南、德国、捷克斯
洛伐克、蒙古、缅甸、英国、希腊等国的有关团体、单位、外交官员和知名
人士。海外华侨、东京华侨总会也发来了唁电。 这一段时间内,全国各大报纸均陆续刊发了有关悼念梅兰芳的各种文
章。同时,世界许多报纸也报道了梅兰芳逝世的消息,有的还刊发了他的照 片和生平简介。
八月二十一日,香港各界人士在九龙普庆戏院举行了悼念梅兰芳先生大 会。费彝民、郑铁如、吴楚帆、夏梦等一千多人参加了追悼会。许多戏曲、
艺术界人士送了挽联和挽幛。侯宝璋在会上致悼词说:“梅兰芳先生是一位 热爱祖国,在艺术上有卓越成就的杰出艺术家。他的逝世,使海内外凡是接
触过梅兰芳艺术的人都感到悲痛。”
八月二十九日上午,梅兰芳的灵柩被移至北京西山碧云寺北麓万花山安 葬。
三十多年过去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人民没有忘记梅兰芳。 一九八三年,北京西郊的万花山上,梅兰芳的墓地扩建工程进行完毕。
一九八四年,在北京护国寺大街的梅兰芳故居,梅兰芳纪念馆落成。 一九八四年梅兰芳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
行了纪念活动,并出版了纪念文集。 梅兰芳的故乡——江苏省泰州市自一九八四年起,在三面环水,地势高
爽,景色秀丽的凤凰墩地区,相继兴建了梅兰芳纪念亭,梅兰芳史料陈列馆 以及梅兰芳公园,以寄托故乡人民对梅兰芳的无限怀念之情。
一九九四年,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北京市人民政 府、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戏剧家协会又联合举办了梅兰芳和周信芳诞辰一
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召开了学术讨论会。
一九九四年十月,以梅派正宗传人、梅兰芳之子梅藻玖为主的“梅兰芳 剧团”宣告成立。它带着梅兰芳当年演出过的梅派名剧,在祖国的山山水水
之间巡回演出,并沿着梅兰芳当年走过的足迹,向着港、澳、日本、欧洲和 美国进发······
初冬的北京西山,刚风烈烈。我独自站在梅兰芳墓前。 万花山此时虽然已经失却了往日锦簇花团的娇艳与柔媚,然而那满山满
麓被秋霜涂染得如火如荼的红叶,尚未脱落净尽,仍有一蓬一蓬在顽强地迎 风招展。
一座汉白玉墓,孤寂地躺在这山脚下,似乎对岁月和时光都失去了兴趣。 周围是一些瑟瑟于初寒中的枯草。然而,我分明感觉得到,在极度的静穆与
庄严中,有一种企盼和向往在悄悄地辐射开来,触达我的肌肤。那是什么呢?
花!一朵再普通不过的苦菜花,小小的,黄黄的,窥露在墓圈的边缘, 在加紧它最后的生命历程。
是的,花。兰花的温馨已经过去,梅花的劲节尚未到来。这里有一个缺 环。
我抬眼,望到了层层叠叠的群山,望到了群山环抱中北京银灰色的参差 楼阵,望到了更高远处浓郁的雾霭。
我俯下身,用指尖触了触那朵小花,轻身离去。后 记
河北教育出版社为弘扬民族文化而组织了这套“京剧泰斗传记”书丛, 精心选择了一批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京剧大师作为传主。这无疑是一件极为 有意义的事。
当我应召承担撰写任务而第一次参加作者会议时,忽然发现,除了我这 本书的传主——梅兰芳先生外,其他的传主都已经被“分配”完毕,与会的
其他作者们还都开玩笑说:“你年纪最轻,当然应该写梅兰芳。”我不禁惊 愕。
照理,梅兰芳是应当由远比我更为有力的大手笔来描绘的。作为近代中 国戏曲表演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京剧的最优秀代表,他的艺术造诣也达到
了最高水平,那么,无论从相应的修养、功力、戏曲艺术鉴赏力、对于传主 历史的熟悉程度等各方面说,我都不是这批作者中为梅兰芳作传的最佳人
选。横在我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固然使我振作,同时也使我感到胆怯和拘 谨。特别是当我了解到国内至今尚无一本《梅兰芳传》以专著形式问世的时
候,更是不胜惶恐(美籍学者唐德刚教授 1952 年曾出版了一本《梅兰芳传 稿》,我没有见到)。记得在梅兰芳先生九十诞辰之时,今已作古的著名学
者吴晓铃教授曾大声呼吁:“应该有一部《梅兰芳传》”。那时,界入戏曲 研究队伍不久的我十分赞成这个意见,也曾盼望着及早看到《梅兰芳传》的
出版。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在我们又庆贺过梅兰芳先生一百华诞之后,仍 未能看到这样一木书。而今天,为梅先生作传的重任竟然最终落到了我的头
上,这是否表明了研究界的迟暮?然而,学长们为何把他推向了我?
是传主过高的艺术成就使作者们在运笔时望而生畏,跟着踟蹰却步?是 传主生平中有些经历无法面对,使作者陷入正视历史与为贤者讳的二难境
地?拟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不得而知。偶尔听一位学长透露,说为梅作传 最容易招来物议,其原因呢?他未明言即告退却。
自然,对于这样一位达到戏曲艺术峰颠的大师,把握并做出准确评价实 非易事,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著作和文章进行过尝试,后面还将有更多的著
“你的美育活动超过了空间,超越了时间,将永远感染着中国人民和中 国人民的世世代代。
“真的,我们的民族有了你这个儿子,我们的党有了你这个儿子,难道 不足以使人们自豪吗?不足以使人们高度地自豪吗?”郭沫若赞美梅兰芳的
一生是“艺术活动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美 化社会的一生”。他告慰这位举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你虽然长远地休息
了,但你的活动是永远不会休息的。”
八月十日上午,北京各界二千余人在首都剧场举行了隆重的梅兰芳追悼 大会。陈毅副总理主祭,并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表示哀悼,对梅兰芳同志
的家属表示了慰问;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致悼词。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负 责人周扬、张苏、夏衍、林默涵等参加了公祭。参加公祭和向遗体告别仪式
的还有苏联等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以及正在北京访问的一些国际友人。 九日至十日,治丧委员会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唁电共二百八十多封。其
中国内唁电二百三十多封,来自各地文化艺术团体、机关、工厂、学校及梅 兰芳的生前好友和弟子。另有四十多封唁电来自苏联、越南、德国、捷克斯
洛伐克、蒙古、缅甸、英国、希腊等国的有关团体、单位、外交官员和知名
人士。海外华侨、东京华侨总会也发来了唁电。 这一段时间内,全国各大报纸均陆续刊发了有关悼念梅兰芳的各种文
章。同时,世界许多报纸也报道了梅兰芳逝世的消息,有的还刊发了他的照 片和生平简介。
八月二十一日,香港各界人士在九龙普庆戏院举行了悼念梅兰芳先生大 会。费彝民、郑铁如、吴楚帆、夏梦等一千多人参加了追悼会。许多戏曲、
艺术界人士送了挽联和挽幛。侯宝璋在会上致悼词说:“梅兰芳先生是一位 热爱祖国,在艺术上有卓越成就的杰出艺术家。他的逝世,使海内外凡是接
触过梅兰芳艺术的人都感到悲痛。”
八月二十九日上午,梅兰芳的灵柩被移至北京西山碧云寺北麓万花山安 葬。
三十多年过去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人民没有忘记梅兰芳。 一九八三年,北京西郊的万花山上,梅兰芳的墓地扩建工程进行完毕。
一九八四年,在北京护国寺大街的梅兰芳故居,梅兰芳纪念馆落成。 一九八四年梅兰芳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
行了纪念活动,并出版了纪念文集。 梅兰芳的故乡——江苏省泰州市自一九八四年起,在三面环水,地势高
爽,景色秀丽的凤凰墩地区,相继兴建了梅兰芳纪念亭,梅兰芳史料陈列馆 以及梅兰芳公园,以寄托故乡人民对梅兰芳的无限怀念之情。
一九九四年,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北京市人民政 府、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戏剧家协会又联合举办了梅兰芳和周信芳诞辰一
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召开了学术讨论会。
一九九四年十月,以梅派正宗传人、梅兰芳之子梅藻玖为主的“梅兰芳 剧团”宣告成立。它带着梅兰芳当年演出过的梅派名剧,在祖国的山山水水
之间巡回演出,并沿着梅兰芳当年走过的足迹,向着港、澳、日本、欧洲和 美国进发······
初冬的北京西山,刚风烈烈。我独自站在梅兰芳墓前。 万花山此时虽然已经失却了往日锦簇花团的娇艳与柔媚,然而那满山满
麓被秋霜涂染得如火如荼的红叶,尚未脱落净尽,仍有一蓬一蓬在顽强地迎 风招展。
一座汉白玉墓,孤寂地躺在这山脚下,似乎对岁月和时光都失去了兴趣。 周围是一些瑟瑟于初寒中的枯草。然而,我分明感觉得到,在极度的静穆与
庄严中,有一种企盼和向往在悄悄地辐射开来,触达我的肌肤。那是什么呢?
花!一朵再普通不过的苦菜花,小小的,黄黄的,窥露在墓圈的边缘, 在加紧它最后的生命历程。
是的,花。兰花的温馨已经过去,梅花的劲节尚未到来。这里有一个缺 环。
我抬眼,望到了层层叠叠的群山,望到了群山环抱中北京银灰色的参差 楼阵,望到了更高远处浓郁的雾霭。
我俯下身,用指尖触了触那朵小花,轻身离去。后 记
河北教育出版社为弘扬民族文化而组织了这套“京剧泰斗传记”书丛, 精心选择了一批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京剧大师作为传主。这无疑是一件极为 有意义的事。
当我应召承担撰写任务而第一次参加作者会议时,忽然发现,除了我这 本书的传主——梅兰芳先生外,其他的传主都已经被“分配”完毕,与会的
其他作者们还都开玩笑说:“你年纪最轻,当然应该写梅兰芳。”我不禁惊 愕。
照理,梅兰芳是应当由远比我更为有力的大手笔来描绘的。作为近代中 国戏曲表演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京剧的最优秀代表,他的艺术造诣也达到
了最高水平,那么,无论从相应的修养、功力、戏曲艺术鉴赏力、对于传主 历史的熟悉程度等各方面说,我都不是这批作者中为梅兰芳作传的最佳人
选。横在我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固然使我振作,同时也使我感到胆怯和拘 谨。特别是当我了解到国内至今尚无一本《梅兰芳传》以专著形式问世的时
候,更是不胜惶恐(美籍学者唐德刚教授 1952 年曾出版了一本《梅兰芳传 稿》,我没有见到)。记得在梅兰芳先生九十诞辰之时,今已作古的著名学
者吴晓铃教授曾大声呼吁:“应该有一部《梅兰芳传》”。那时,界入戏曲 研究队伍不久的我十分赞成这个意见,也曾盼望着及早看到《梅兰芳传》的
出版。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在我们又庆贺过梅兰芳先生一百华诞之后,仍 未能看到这样一木书。而今天,为梅先生作传的重任竟然最终落到了我的头
上,这是否表明了研究界的迟暮?然而,学长们为何把他推向了我?
是传主过高的艺术成就使作者们在运笔时望而生畏,跟着踟蹰却步?是 传主生平中有些经历无法面对,使作者陷入正视历史与为贤者讳的二难境
地?拟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不得而知。偶尔听一位学长透露,说为梅作传 最容易招来物议,其原因呢?他未明言即告退却。
自然,对于这样一位达到戏曲艺术峰颠的大师,把握并做出准确评价实 非易事,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著作和文章进行过尝试,后面还将有更多的著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