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 第19节

  我家住在地安门,张宅位于什刹海。两地相距不远,我们还是驱车而往

。老“别克”小轿车驮着父亲和我,慢慢驶出慈慧殿,经地安门,向西拐入

前海西街。路过一座王府式的堂皇建筑:高高的灰墙紧锁园内的美景,大门

正面精致壮观的影壁,足以显示出主人的尊贵地位与煊赫身份。“车如流水

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司机告诉我们:“郭老(沫若)搬到这里来住了。



  父亲听后,默不作声。我知道,这个从1926年留德归来便相识,一起

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一道流亡日本,搭档数十载,合作默契的朋友,

如今已形同陌路了。

  车绕过银锭桥,便是后海。岸边的垂柳在风中摇曳,荡漾的湖水在阳光

下闪亮。这儿像是一个不收门票的公园,据说是“燕京八景”之外的一景,

叫“银锭观山”。老“别克”在一扇朱漆斑驳的小门旁边停下。

  警卫员按按电铃,没有响动;拍拍门环,无人应承;再伸手一推,那门

便开了。我心想:家藏丰厚的张伯驹,不设门房罢了,怎地连大门也不关?

  跟着父亲走进去,发现这座宅院不大,也不规整,既非中规中距的四合

院,也不是错落有致的小洋房。小院地势挺高,座北朝南。进门是个小天井

,东头有个门房。向右手拐去,便是一排四间起脊北房,西边是一间偏厦。

南头,一张石桌两个石墩依墙而立。东墙,挖了个月亮门,门里另立一栋小

阁楼,高高在上,并以石阶将阁楼与北面的正房连接起来。院子里,有几棵

桃树,还有一棵大芭蕉。看来,这座宅院的格局完全是主人依需要和情趣而

设定的。

  一位四十来岁年纪,身着藏青色华达呢制服的女士从北房快步走出。她

体态丰盈,面孔白晰,双眸乌黑,腮边的笑靥,生出许多妩媚。惟有开阔而

优雅的额头上,刻着光阴碾过的印痕。

  “章部长,欢迎您光临寒舍。”虽然说的是北京话,却带着吴音。温声

细语,吹气如兰,而这恰与她的端丽玲珑的容貌相配。我断定,她不可能是

别人,她是潘素。

  潘素用充溢着笑意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还没等爸介绍,便说:“这

就是女公子吧?”接着,把我们引入了北房正厅。

  她见厅内无人,即转向西侧的里屋,喊道:“伯驹,章部长来了。”

  与正厅相连的西侧里屋,是画室。张伯驹穿着古铜色中式夹袄,站在阔

大而周正的画桌前面,上身微微前倾,双手背在腰后,眼睛半开半阖地打量

着铺展于桌面的一幅水墨淋淋尚未完成的画作。听见夫人的喊话,他不紧不

慢地离开画室,跨进正厅,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父女,并用手势招呼我们坐下



  与陈半丁的热情相比,张伯驹待客就要冷淡些。常常是父亲发问,他作

答,且措辞简短。倒是满脸笑容的潘素,在一旁插了许多话。夫人的巧于酬

酢,越发地显出张伯驹的闲散平淡。父亲是第一次登门造访,西服领带,高

车驷马,极其郑重。而张伯驹似乎就没把父亲当做贵客、远客或稀客。好像

我们这一老一少,是三天两头来这里串门聊天的。

  父亲很快与张氏夫妇切入正题,说:“我这个读高中的女儿,想学点国

画。不知潘先生可愿收这个学生?”

  潘素走到丈夫跟前耳语几句,尔后一团和气地说:“既是章部长的女公

子愿意向我学,我自然也就愿意教啦!”

  潘素一句一个章部长,仿佛不知中国有反右,不知父亲是钦定天下第一
首节 上一节 19/84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把一切献给党

下一篇:被埋没的天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