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第20节
右。
父亲问潘素:“小女该如何拜师?”
没等她回答,张伯驹把手一摆,说:“不用。”
“小愚,快,快给老师鞠躬吧!”
父亲令下,我立即双脚并拢,双手垂直,向初次见面就有好感的潘素,
深鞠一躬。遂问:“潘先生,我什么时候到您这里来学画呢?”
听了我的问话,潘素且不作答,走到丈夫的身边,两人又在低声交谈。
父亲大概以为他们有什么不便之处,就主动开口:“贵府如有不便,我可以
用车接潘先生到我家去教。”
和刚才的情形一样,没容夫人说话,张伯驹把手一摇,说:“不用,不
用。”
潘素大概怕我们误会这“不用”二字的意思,连忙带着歉意和解释的口
吻说:“有个中央音乐学院弹古琴的学生,也在跟我学画。他叫李泠秋(又
叫李祥庭,后改李祥霆),是查阜西先生介绍来的。我在与伯驹商量,是将
你们两人合起来教,还是分开来学。伯驹的意思是分开好。”
事情谈妥:我隔周来一次,时间定于礼拜天的上午。那位音乐学院的学
生也是隔周一次,时间也定于礼拜天的上午。潘素特别强调:如果我是本周
日来学习,那么就让弹琴的孩子,下周日来。
心愿了却,心情便放松了,蓦地想起那些名贵得令人头晕目眩的收藏和
崇高得叫人张口结舌的捐献。我坐在太师椅上,环顾四壁,很想找到父亲说
的“奖状”。墙壁张有潘素新绘的青绿山水,悬有张伯驹的鸟羽体诗词,还
有日历牌,就是没有嘉奖令。也许,它被置于卧室,毕竟是耗尽一生财力、
半辈心血之物,弥足珍贵。
一会儿,父亲起身准备告辞。我向张氏夫妇执弟子礼。然而,我礼毕抬
头之际,眼睛向上一瞥,却发现“奖状”高高而悄悄地悬靠在贴近房梁的地
方。“奖状”不甚考究,还蒙着尘土。这不禁使我联想起另一位颇负盛名的
文人柳亚子来。父母曾带着我去他家吃晚饭。从黄昏到夜深,我不记得大人
们喝了多少坛绍兴老酒,说了多少古今闲话。我只记得:他家大客厅里有四
幅用金丝绒装帧的、与毛泽东等人唱和的诗词手迹。这两个文人做派很不同
:一个把极显眼的东西,搁在极不显眼的地方,浪漫地对待;一个将极重要的
物件,作了极重要的强调,现实地处理。
此后,我每半月便去张伯驹家学画,从临摹开始。在一点一滴的临摹中
,潘素向我讲述国画的基本法则与技巧。在教学的时候,张伯驹不进画室。
他做自己的事;没事,就闲坐在客厅。他家不像我家有那么多报刊杂志,似
乎只订有一份《北京日报》。而且,张伯驹看报,再大的新闻、再长的文章
也是一晃而过。
我把第一幅完整临摹老师的山水习作,呈上。潘素仔细看后,连呼:“
伯驹,你来看,这孩子画得蛮可以。”
张先生闻声进来,瞧了瞧,点点头。他没有妻子的那份激动、那种肯定
。
我每画完一张,潘素看后,都要拿给张伯驹过目。潘素总说我有慧根,好
教。张先生总是点头而已,既不夸奖,也不批评。
他的模糊态度,叫我忐忑不安。忍了好久,我终于开口了:“张伯伯,
我的习作您也看过不少。能说说吗?”
张伯驹对我说:“你的每张习作都有进步,足见你的用功、用心和接受
父亲问潘素:“小女该如何拜师?”
没等她回答,张伯驹把手一摆,说:“不用。”
“小愚,快,快给老师鞠躬吧!”
父亲令下,我立即双脚并拢,双手垂直,向初次见面就有好感的潘素,
深鞠一躬。遂问:“潘先生,我什么时候到您这里来学画呢?”
听了我的问话,潘素且不作答,走到丈夫的身边,两人又在低声交谈。
父亲大概以为他们有什么不便之处,就主动开口:“贵府如有不便,我可以
用车接潘先生到我家去教。”
和刚才的情形一样,没容夫人说话,张伯驹把手一摇,说:“不用,不
用。”
潘素大概怕我们误会这“不用”二字的意思,连忙带着歉意和解释的口
吻说:“有个中央音乐学院弹古琴的学生,也在跟我学画。他叫李泠秋(又
叫李祥庭,后改李祥霆),是查阜西先生介绍来的。我在与伯驹商量,是将
你们两人合起来教,还是分开来学。伯驹的意思是分开好。”
事情谈妥:我隔周来一次,时间定于礼拜天的上午。那位音乐学院的学
生也是隔周一次,时间也定于礼拜天的上午。潘素特别强调:如果我是本周
日来学习,那么就让弹琴的孩子,下周日来。
心愿了却,心情便放松了,蓦地想起那些名贵得令人头晕目眩的收藏和
崇高得叫人张口结舌的捐献。我坐在太师椅上,环顾四壁,很想找到父亲说
的“奖状”。墙壁张有潘素新绘的青绿山水,悬有张伯驹的鸟羽体诗词,还
有日历牌,就是没有嘉奖令。也许,它被置于卧室,毕竟是耗尽一生财力、
半辈心血之物,弥足珍贵。
一会儿,父亲起身准备告辞。我向张氏夫妇执弟子礼。然而,我礼毕抬
头之际,眼睛向上一瞥,却发现“奖状”高高而悄悄地悬靠在贴近房梁的地
方。“奖状”不甚考究,还蒙着尘土。这不禁使我联想起另一位颇负盛名的
文人柳亚子来。父母曾带着我去他家吃晚饭。从黄昏到夜深,我不记得大人
们喝了多少坛绍兴老酒,说了多少古今闲话。我只记得:他家大客厅里有四
幅用金丝绒装帧的、与毛泽东等人唱和的诗词手迹。这两个文人做派很不同
:一个把极显眼的东西,搁在极不显眼的地方,浪漫地对待;一个将极重要的
物件,作了极重要的强调,现实地处理。
此后,我每半月便去张伯驹家学画,从临摹开始。在一点一滴的临摹中
,潘素向我讲述国画的基本法则与技巧。在教学的时候,张伯驹不进画室。
他做自己的事;没事,就闲坐在客厅。他家不像我家有那么多报刊杂志,似
乎只订有一份《北京日报》。而且,张伯驹看报,再大的新闻、再长的文章
也是一晃而过。
我把第一幅完整临摹老师的山水习作,呈上。潘素仔细看后,连呼:“
伯驹,你来看,这孩子画得蛮可以。”
张先生闻声进来,瞧了瞧,点点头。他没有妻子的那份激动、那种肯定
。
我每画完一张,潘素看后,都要拿给张伯驹过目。潘素总说我有慧根,好
教。张先生总是点头而已,既不夸奖,也不批评。
他的模糊态度,叫我忐忑不安。忍了好久,我终于开口了:“张伯伯,
我的习作您也看过不少。能说说吗?”
张伯驹对我说:“你的每张习作都有进步,足见你的用功、用心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