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第32节
证。就连报导此事的《北京日报》副刊记者、年轻的曹尔泗也未幸免,被戴
上了右派帽子,押送到南口农场监督劳动。
说白了,《马思远》不就是一出戏吗?上边让演就演,不让演就不演,
有什么大不了的。为啥张伯驹肯把价值连城的东西捐给官方,却要为几个演
员一出戏跟官方叫板又较劲呢?我想来想去,觉得这和政治家为了维护自己
的政见能豁出性命的道理有相通之处。艺术的衰落,令有识者尤感痛切。张
伯驹从戏曲某些过左的改革政策,看到了文化衰败的消息,并随着“戏改”
深入进一步加剧和普遍。他认为这事和在战乱中眼瞅着珍贵文物大量流失,
没啥区别,无不属于文化的流失。张伯驹痛心于这种有形的文化财富的流散
和无形的文化精神的坠落。而从前不惜以黄金房产购回文物和今天不顾利害
地要求对戏曲解禁,表达的正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对当今社会日趋丧失文化
品格的深刻焦虑与椎心的痛苦。所以,他要利用自己包括金钱、地位、影响
、眼力、社会交往在内的全部能量和文化优势,尽其可能地去挽回或恢复原
来的文化品质和文化意境。
8月30日、31日,戏曲界、国画界联合,连续两天举行了张伯驹批判
会。马少波等人批判他挖掘整理的《宁武关》《祥梅寺》,无一不是站在封
建王朝的立场上,歪曲伟大的农民起义。
张伯驹不服,反倒质问批判者:“我们今天不是也讲忠吗?那么,我们
统战是统忠孝的周遇吉呢?还是统开城迎李自成的太监呢?”刹时间,群情
激愤。
几天后,北京市文化局负责人张梦庚在《北京日报》撰文批判张伯驹,
说:共产党也要忠,但要的是董存瑞、刘胡兰的忠于革命,而非周遇吉全家
忠于崇祯,反对农民起义。——张伯驹读后,仍然不服。
父亲曾说:“最优秀的人,往往是最固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伯
驹是最优秀的,也是最顽固的。他不想拖时代的后腿,更无意通过反对戏改
(即戏曲改革)去和新政权作对。他的“右派”言论,只不过是在全力维护
自己钟爱的东西——我把这个看法对潘素讲了。
她一把抓住我的手,很有些激动:“要是那些管文艺的人,也能这样看
待你张伯伯,他就不会划为右派了。”继而,又用诅咒的口气说:“他这个
人就是那么简单。自己喜欢老戏,便到处去讲,一些艺人也怂恿他讲。结果
,非说张伯伯是在主张禁戏开放,提倡鬼戏和色情。那些领导反右的人也坏
,还专门把唱老生的演员找来批判你张伯伯。艺人哪懂什么政治批判,只会
挖苦和嘲讽,讲的话还很难听。比如,谭富英就面对面地说:‘你算什么名
票,唱戏的声音像蚊子叫的!’你张伯伯回家不跟我讲批判会上的情况,是
我自己从报纸上看到的。报没有看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张伯驹见我们在说话,也走过来。听清楚我们是在说这件事,他一句话
也不讲,躲得远远的。也许他根本就不在意,也许他早已齿冷心寒。
我仍然按部就班地跟着潘素学画。有些微进步,便受夸奖。
秋天的一个周日上午,我去了张宅。进门后,便问潘素:“我今天学什
么?”
“今天不学新东西了。”说着,潘素递过一张画着山水的小书签。书签
约三指宽,三寸长。上端中央的小圆孔,系着一条极细的红丝带。我接过来
,准备放进书包。以为这是潘素送我的小礼品。
“这不是礼品,是我画的一个样子。你要照着它画。”说着,潘素遂从
抽屉里取出一大叠空白书签。让我拿回家去画,两周以内全部画完。
上了右派帽子,押送到南口农场监督劳动。
说白了,《马思远》不就是一出戏吗?上边让演就演,不让演就不演,
有什么大不了的。为啥张伯驹肯把价值连城的东西捐给官方,却要为几个演
员一出戏跟官方叫板又较劲呢?我想来想去,觉得这和政治家为了维护自己
的政见能豁出性命的道理有相通之处。艺术的衰落,令有识者尤感痛切。张
伯驹从戏曲某些过左的改革政策,看到了文化衰败的消息,并随着“戏改”
深入进一步加剧和普遍。他认为这事和在战乱中眼瞅着珍贵文物大量流失,
没啥区别,无不属于文化的流失。张伯驹痛心于这种有形的文化财富的流散
和无形的文化精神的坠落。而从前不惜以黄金房产购回文物和今天不顾利害
地要求对戏曲解禁,表达的正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对当今社会日趋丧失文化
品格的深刻焦虑与椎心的痛苦。所以,他要利用自己包括金钱、地位、影响
、眼力、社会交往在内的全部能量和文化优势,尽其可能地去挽回或恢复原
来的文化品质和文化意境。
8月30日、31日,戏曲界、国画界联合,连续两天举行了张伯驹批判
会。马少波等人批判他挖掘整理的《宁武关》《祥梅寺》,无一不是站在封
建王朝的立场上,歪曲伟大的农民起义。
张伯驹不服,反倒质问批判者:“我们今天不是也讲忠吗?那么,我们
统战是统忠孝的周遇吉呢?还是统开城迎李自成的太监呢?”刹时间,群情
激愤。
几天后,北京市文化局负责人张梦庚在《北京日报》撰文批判张伯驹,
说:共产党也要忠,但要的是董存瑞、刘胡兰的忠于革命,而非周遇吉全家
忠于崇祯,反对农民起义。——张伯驹读后,仍然不服。
父亲曾说:“最优秀的人,往往是最固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伯
驹是最优秀的,也是最顽固的。他不想拖时代的后腿,更无意通过反对戏改
(即戏曲改革)去和新政权作对。他的“右派”言论,只不过是在全力维护
自己钟爱的东西——我把这个看法对潘素讲了。
她一把抓住我的手,很有些激动:“要是那些管文艺的人,也能这样看
待你张伯伯,他就不会划为右派了。”继而,又用诅咒的口气说:“他这个
人就是那么简单。自己喜欢老戏,便到处去讲,一些艺人也怂恿他讲。结果
,非说张伯伯是在主张禁戏开放,提倡鬼戏和色情。那些领导反右的人也坏
,还专门把唱老生的演员找来批判你张伯伯。艺人哪懂什么政治批判,只会
挖苦和嘲讽,讲的话还很难听。比如,谭富英就面对面地说:‘你算什么名
票,唱戏的声音像蚊子叫的!’你张伯伯回家不跟我讲批判会上的情况,是
我自己从报纸上看到的。报没有看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张伯驹见我们在说话,也走过来。听清楚我们是在说这件事,他一句话
也不讲,躲得远远的。也许他根本就不在意,也许他早已齿冷心寒。
我仍然按部就班地跟着潘素学画。有些微进步,便受夸奖。
秋天的一个周日上午,我去了张宅。进门后,便问潘素:“我今天学什
么?”
“今天不学新东西了。”说着,潘素递过一张画着山水的小书签。书签
约三指宽,三寸长。上端中央的小圆孔,系着一条极细的红丝带。我接过来
,准备放进书包。以为这是潘素送我的小礼品。
“这不是礼品,是我画的一个样子。你要照着它画。”说着,潘素遂从
抽屉里取出一大叠空白书签。让我拿回家去画,两周以内全部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