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第31节
能是艺术性。思想被包裹于深处,是分离不出一个单独的思想性的。”
情绪高昂的张伯驹,对老艺人说:“这两出戏演出来,叫他们看看。”
意思是说今天的人没见过好的技艺,叫新社会的观众、包括那些领导文化的
行政官员,都来长长见识吧。
张伯驹的话,没说错。《宁武关》里有声泪俱下的唱腔,有繁重的武功
,有唱念做打的妥帖铺排。不具备相当技术水准的文武老生,是过不了《宁
武关》的。而《祥梅寺》,则是京剧打基础的丑行戏。其中的舞蹈性动作,
实在漂亮。这个时候的张伯驹全然不想:毛泽东是怎样打下的江山?这两出
戏里的反面角色李自成、黄巢是何等之人?——如果说,张伯驹为自己珍爱
的国粹操劳了一个白天;那么,在夜深人静之时,他是否应该无声自问:事
情是否真的这样简单?事情是否还有另外的一面——即使现实已被涂得一派
光亮的同时,还存在着别样的色彩?
在那段时间里,张伯驹最为热心张罗的一件事,便是京剧《马思远》⑾
的演出。这出戏在五十年代初,是文化部明令禁止的26个剧目当中的一个
。周扬、钱俊瑞建议戏曲界把禁戏拿出来演演的讲话传出以后,擅演此戏的
筱翠花⑿兴奋得彻夜无眠。在张伯驹的支持筹划下,决定重新搬演《马思远
》。演出的主持单位,就是他领导的京剧基本研究会。
“莫道老株芳意少,逢春犹胜不逢春。”张伯驹和一群只知唱戏、也只
会唱戏的老艺人,被周扬的话唤起了青春般的热情,热火朝天地干起来。筱
翠花和二十年前的合作者聚拢一起,商量如何剔除糟粕、修改剧本,加紧排
练,熟悉台词。很快,一切准备妥当。
5月8日晚上,在十分热闹的筱翠花收徒的仪式上,发布了拟于12日上
演《马思远》的消息。
5月10日,《北京日报》发表了《马思远》的消息。并说报社“马上接
到许多读者的电话,他们急于想看这出多年未演的老戏。有的读者为了看这
出戏延迟离京的时间。”然而,就在当天下午,京剧基本研究会接到北京市
文化局的电话,说这出戏是文化部明令禁止过的,现在尚未明令解禁。所以
暂时还不准公开演出。
“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履。”君子风度的张伯驹,懂得“一
生一死兮如轮”的道理,却无论如何容忍不了这种“一翻一覆兮如掌”的做
派。不管这个做派是一个人干的、一个单位干的,还是一个党派干的、一个
政府干的。他气极,也怒极。气极怒极的他,下决心不但要兑现《马思远》
,还要跟文化局理论理论。他让京剧名丑王福山等人紧急出动,重新约班底
,找配角,租剧场,发消息。自己则向官方请愿,给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写信
,陈述“如不公演,将影响艺人情绪”的后果。
5月12日这一天,张伯驹带着王福山等人,在和平宾馆举行记者招待会
。他掏出了事先写好的一篇文章交给记者,请报社发表,以图获得舆论的声
援。在会上,缺乏政治性思维的他,还居然提了一个政治性问题:“在大鸣
大放期间,出现了鸣放与法令的矛盾。是鸣放服从法令?还是法令服从鸣放
?”
后来,文化部艺术局决定将《马思远》的公开演出改为内部试演,张伯
驹仍执意不肯。他说:“既然开放剧目,《马思远》却不能演,第二次全国
戏曲剧目工作会议等于没开。”
《马思远》禁禁演演的一番周折,便形成了所谓的《马思远》事件。事
件的中心人物是张伯驹。张伯驹划为右派分子,《马思远》事件是重要的罪
情绪高昂的张伯驹,对老艺人说:“这两出戏演出来,叫他们看看。”
意思是说今天的人没见过好的技艺,叫新社会的观众、包括那些领导文化的
行政官员,都来长长见识吧。
张伯驹的话,没说错。《宁武关》里有声泪俱下的唱腔,有繁重的武功
,有唱念做打的妥帖铺排。不具备相当技术水准的文武老生,是过不了《宁
武关》的。而《祥梅寺》,则是京剧打基础的丑行戏。其中的舞蹈性动作,
实在漂亮。这个时候的张伯驹全然不想:毛泽东是怎样打下的江山?这两出
戏里的反面角色李自成、黄巢是何等之人?——如果说,张伯驹为自己珍爱
的国粹操劳了一个白天;那么,在夜深人静之时,他是否应该无声自问:事
情是否真的这样简单?事情是否还有另外的一面——即使现实已被涂得一派
光亮的同时,还存在着别样的色彩?
在那段时间里,张伯驹最为热心张罗的一件事,便是京剧《马思远》⑾
的演出。这出戏在五十年代初,是文化部明令禁止的26个剧目当中的一个
。周扬、钱俊瑞建议戏曲界把禁戏拿出来演演的讲话传出以后,擅演此戏的
筱翠花⑿兴奋得彻夜无眠。在张伯驹的支持筹划下,决定重新搬演《马思远
》。演出的主持单位,就是他领导的京剧基本研究会。
“莫道老株芳意少,逢春犹胜不逢春。”张伯驹和一群只知唱戏、也只
会唱戏的老艺人,被周扬的话唤起了青春般的热情,热火朝天地干起来。筱
翠花和二十年前的合作者聚拢一起,商量如何剔除糟粕、修改剧本,加紧排
练,熟悉台词。很快,一切准备妥当。
5月8日晚上,在十分热闹的筱翠花收徒的仪式上,发布了拟于12日上
演《马思远》的消息。
5月10日,《北京日报》发表了《马思远》的消息。并说报社“马上接
到许多读者的电话,他们急于想看这出多年未演的老戏。有的读者为了看这
出戏延迟离京的时间。”然而,就在当天下午,京剧基本研究会接到北京市
文化局的电话,说这出戏是文化部明令禁止过的,现在尚未明令解禁。所以
暂时还不准公开演出。
“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履。”君子风度的张伯驹,懂得“一
生一死兮如轮”的道理,却无论如何容忍不了这种“一翻一覆兮如掌”的做
派。不管这个做派是一个人干的、一个单位干的,还是一个党派干的、一个
政府干的。他气极,也怒极。气极怒极的他,下决心不但要兑现《马思远》
,还要跟文化局理论理论。他让京剧名丑王福山等人紧急出动,重新约班底
,找配角,租剧场,发消息。自己则向官方请愿,给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写信
,陈述“如不公演,将影响艺人情绪”的后果。
5月12日这一天,张伯驹带着王福山等人,在和平宾馆举行记者招待会
。他掏出了事先写好的一篇文章交给记者,请报社发表,以图获得舆论的声
援。在会上,缺乏政治性思维的他,还居然提了一个政治性问题:“在大鸣
大放期间,出现了鸣放与法令的矛盾。是鸣放服从法令?还是法令服从鸣放
?”
后来,文化部艺术局决定将《马思远》的公开演出改为内部试演,张伯
驹仍执意不肯。他说:“既然开放剧目,《马思远》却不能演,第二次全国
戏曲剧目工作会议等于没开。”
《马思远》禁禁演演的一番周折,便形成了所谓的《马思远》事件。事
件的中心人物是张伯驹。张伯驹划为右派分子,《马思远》事件是重要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