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回忆录 第78节
(一)联合国暂时托管;
(二)成立独立政府;
(三)按现状继续拖下去。
这三种方式中,第一、二两种国、共双方都不能接受。因据最近史家考证,远在殷商时代,台湾即为中国人所发现。隋、唐以后,中国即开始向台湾移民,晚而益盛。明末,荷兰人虽一度作短期的占领,但不久即为郑成功所驱逐。成功且踞台作反清复明的英勇斗争,虽以众寡不敌而失败,而台湾一岛却成为中国民族运动上的永远纪念碑。清末甲午战后,台湾割归日本凡五十年。然珍珠港变起,中国对日正式宣战,马关条约失效,按照国际公法,台湾遂复还于中国。一九四三年开罗会议,更经同盟国领袖正式承认。故台湾绝无独立的法律依据,任何中国人自皆不愿接受。因此前述第一、二两种方式均不会实现,则维持现状,势在不免。但台湾局势拖下去,可能引起世界严重问题,对中国固不利,于友邦亦无益。按情理言,美国尤其不愿拖。因中共视台湾问题的不解决,便等于中共政权的未完全统一。在其国力日盛之后,万一中共有原子弹出现,渠可能和美国赌国运,冒世界大战的危险,和美国摊牌。中共和美国之争,韩战即是先例。苏联以华制美,正可一石两鸟,全力支持中共对美作“局部的战争”。在此情况下,美国如不愿为保持台湾而赌其国运,则台湾问题便要急转直下了。
今后解决台湾问题之道,在我个人看来,可有甲、乙两案可循:
甲案:恢复国共和谈,中国人解决中国事,可能得一和平折衷方案。
乙案:美国承认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但目前暂划为自治区,双方宣布不设防,美国撤退第七舰队,使成为纯摔的中国内政问题,如此则战争危机可免。时日推移,大陆和台湾内部彼此敌视态度减轻,则真正解决便可实现了。我想蒋先生已逾七十高年,一生饱经忧患,至愿以苍生为念,毋使内战重起于中国,想蒋先生亦不致河汉斯言。
我退休海外,不问世事已十余年。以过去亲身的经验,观察今日的变局,自信颇为冷静而客观,个人恩怨,早已置之度外。惟愿中国日臻富强,世界永保和平,也就别无所求了。
(五)
总之,今日中国,乃至任何国家内的严重纠纷,都为世界问题的一部。而世界局势的变动对各该国国内问题亦有严重的影响。任何国家今后决不能再孤立于世界。人类文明今已进入太空时代,太空船环绕地球一周,费时不足两小时,世界已无形缩小。将来国界消灭,举世界书同文,而车同轨,当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不幸今日文明社会仍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所困扰而不能自拔,而第三种的民主社会主义依违两者之间又无法抬头。如因此而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双方各以原子武器相对抗,则人类数千年文明或将从此斩绝。不过,就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及其与之俱来的殖民主义经数百年的演变,今已日趋没落。因资本主义制度对内每易发生无法解决的阶级问题,对外则难免趋向扩张主义。时至今日,由于此两项问题的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已至日暮途穷之境。
社会主义的兴起原由于资本主义的没落。其初时最动听的口号即为对内解决阶级问题,对外扶持弱小民族的独立以阻遏殖民主义。何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社会主义国家均逐渐形成极权政治,剥削人民基本自由。因此太阿倒持,授人以柄,反为保有民主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引为反共的口实。两大相持,是非不分,致使中立小国茫然不知何所取舍。
然今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虽剑拔弩张,真正诉诸武力,目前似无此可能。战既不能,则和平共存,作政治、经济建设的竞赛,似为必然的趋势。试看近代世界各国建设史迹,凡以社会主义方式,以暴力从事社会主义与经济改革的,其牺牲至大,而收效极速;其以民主资本主义方式改革的则反是,而且往往远水不能救近火。中共与印度即为一最明显的对照。再者,在和平共存世局之中,落后国家因人民教育有限,生活水准极低,民主政治乃至民族资本主义均不易实现。勉强试行,若非流为武人专政,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以及今日的阿拉伯、巴基斯坦、南韩各国,即为共产极权。以故第二次大战后,民主集团的失势即在此等落后国家之间。
不过近世科学昌明,工业化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准与教育程度都在日渐提高之中。到人类生活水准普遍提高之后,其要求自由的呼声必随之高涨。极权主义的不能持久,民主政治的日益普遍,实为必然的趋势。而资本主义经济蜕变的趋向社会化,英、美近代历史中亦昭然若揭。以故今后极权政治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时蜕变而殊途同归,亦为必然的结果。为调剂二者的优劣,我国孙中山先生首已阐明此义。二次大战后英国工党亦试行其制。两者功效虽均未大着,然就近年来世界政治制度演变的推测,民主社会主义终必大行于世界,盖可断言。我国先哲于两千余年前即有“大同”的理想。今后世界政体演变的终点,我亦将视其为国界消灭,种族平等的民主社会主义的世界联邦。后之读者,重读吾书于大同实现之时,亦将有感于斯文!
附录:李宗仁声明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于北京)
亲爱的同胞们:
在国内外一片大好形势中,我已经从海外回到人民祖国的怀抱里来了。此行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方照顾,感激良深。当飞抵北京机场之际,又受到热烈的欢迎,内心感动,尤难自已。谨借此先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表示由衷恳切的谢意,并述个人愿望和感触以告国人。
首先我所欲言者,即十六年来,我以海外待罪之身,感于我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之下,高举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红旗,坚决奋斗,使国家蒸蒸日上,并且在最近已经连续成功地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这都是我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果。凡是在海外的中国人,除少数顽固派外,都深深为此感到荣幸。我本人尤为兴奋,毅然从海外回到国内,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今后自誓有生之日,即是报效祖国之年,耿耿此心,天日可表。
其次,我深愿以留美十多年所得的感受,寄语留台国民党同志。这些年来,美国表面上以“反共”为名,实际上乃进行着一系列反华、反世界人民的肮脏勾当,企图孤立中国,控制世界。狼子野心,路人皆知。特别自约翰逊主政以后,更变本加厉,扩大侵越战争,甚欲借此挑起一场跟中国人的战争。此举不仅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所同声谴责,也遭到了其国内各界知名正义人士不断反对和抨击。此种情况,为美国立国以来所仅见。
我尤欲寄语留在台湾的国民党同志者,多年以来,美国必欲据台湾为己有,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绝不容许美国霸占。台湾与大陆的统一,纯属中国内政,绝不容许美国插手。吾党同志继承孙中山先生爱国反帝的革命遗教,与中国共产党有过两度合作的光荣历史。当此美帝国主义亟欲谋我之际,何忍引寇自重,为敌张目,甘为民族罪人,国家蟊贼。深冀我留台国民党军政同志凛于民族大义,也与我采取同一步伐,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团结抗美,一致对外,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作出有用的贡献。
最后,我深望海外侨胞和各方人士也应该坚决走爱国反帝的道路。一九四九年我未能接受和谈协议,至今犹感愧疚。此后一度在海外参加推动所谓“第三势力”运动,一误再误。经此教训,自念作为中国人,目前只有两条道路可循:一就是与中国广大人民站在一起,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就是与反动派沆瀣一气,同为时代所背弃,另外没有别的出路。祖国早已宣布“爱国一家,不分先后”和“来去自由”的政策,此次我以待罪之身,也能获致宽大的待遇,就是一项具体证明。亟盼海外友好乘时奋起,拥护祖国,幡然归来,犹未为晚。
宗仁老矣,对个人政治出处无所萦怀。今后惟愿尽人民一分子的责任,对祖国革命建设事业有所贡献,并望能在祖国颐养天年,于愿已足,别无他求。谨布荩忱,敬祈垂察。
(原载196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
一、《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后记
唐德刚
一、李宗仁的历史地位
李宗仁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国家领袖。他的出身是满清末年落后的广西农村里一个诚实忠厚的牧童。他是个真正赤脚下田肩挑手提、干过粗活的贫苦农民。然而历史和命运,三凑六合,却渐次提携他在中国军政两界,逐年上升;终于在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上的最后一年中,成为国家元首——有历史和正统地位的国家元首。这在中国的传统史学上说,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末代帝王”罢。“末代帝王”——尤其是传统的宗法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这个“转移时代”的“末代帝王”,是任何读史者所不能忽视的。
从李氏个人在历史上的事功方面来看——让我引一句套语——他的一生也可说是“有足多者”。他在二十来岁初主“方面”之时,居然能摆脱旧军人的传统,跳出当时腐化的环境而以新姿态出现,这就是一件那时军人不容易做到的事。其后他加入国民党,侧身国民革命,论战功、论政略,他都是国民党旗帜下一位佼佼不群的领袖。在那些国民党执政时期诸多决定性的大事件之中——如“统一两广”、“北伐”、“清党”、“宁汉分裂”、“武汉事变”、“中原大战”、“国共第一次内战”(“五次围剿”与“反围剿”)、“闽变”、“六一事变”、“抗战”、“国共二次内战”、“国民党行宪”、“蒋氏二次下野”、“国民党退守台湾”等等——李宗仁都是关键性人物之一;少了他,历史可能就不一样了。
就以最后这件(蒋氏二度下野、国民党退守台湾)事来说罢,李氏也是造成今日台海两岸对峙的重要人物之一。当年李宗仁曾对笔者力辩一九四九年“逼官”之说为“诬赖”。据个人探索,我也认为“逼宫”之说有点过甚其辞。但是蒋氏当年既然退而不休,却为什么又要坚持“引退”呢?
原来“内战”与“外战”不同,在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支配之下,对外战争在情况险恶之时,卫国将士是应该“宁为玉碎”的。但是内战在同样情况之下,那便不妨“阵前起义”或谋“局部和平”,以求“瓦全”了。蒋氏下野而置李氏于“炉火之上”,其用意显然是在“稳定桂系”,免得它效法傅作义,在华中地区搞“局部和平”罢了。
在蒋氏那时的估计,桂系如不搞“局部和平”,他或许仍然可以“割据两广”以抗共军。这样蒋所直接控制的中央系也就可以确保台湾了。这也是“守江必先守淮”的次一步安排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旦国际局势转变,国民党卷土重来,还怕“桂系”不听指挥吗?这可能就是国民党“毋忘在莒”原始思想的出发点罢!
后来桂系在“两广”虽然“割据”未成,但是李、白二人没有和程潜、陈明仁一道去搞“局部和平”,倒给予中央系人物较充分的时间去准备退守台湾——搞个如胡适在抗战期间所说的“苦撑待变”!而国民党在台湾居然能并未怎样“苦撑”,就“待”出一个朝鲜战争之“变”来,而拖延至今。那时李、白二人如果也搞起“局部和平”来,则台湾可能早就被人民政府统一了。没有个台湾,整个中美关系,乃至今日三强互制的整个世界局势,也就不一样了。
一九六五年初夏,李宗仁先生有一次忽然十分伤感地向我说,他年纪大了,想“落叶归根”!他那片“落叶”,如果在一九四九年就“归根”了,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局势还会是这样的吗?
匹夫一身系天下安危。我们读历史的人,岂能小视李宗仁这位“末代帝王”的个人故事!所以我们要治“民国史”,则对李宗仁其人其事就必须有一番正确的认识。但是要认识李宗仁,他本人的回忆录自然是最直接的原始资料。
二、本书正名
当然古今中外任何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圈内的人物——的自述,都有其片面性。它的论断是极度主观的。但是一位创造时势的英雄,对他如何创造他那个时势的自述,其史料价值究非其他任何间接史料所可比。至于如何在这些第一手史料中去甄别,取舍,那末见仁见智就要看治史者和读史者——不论他是个人、是团体或是阶级——个别判断能力之高低和成见框框之大小来决定了。
笔者不敏,由于“治史”原是我的终身职业;“读史”也是我生平最大的兴趣;加以上述理想的驱策,因而在美国大纽约地区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之聘,自一九五八年暮春至一九六五年初夏,断断续续地用了将近七年的时光,在李宗仁先生亲自和衷合作之下,写出了这部《李宗仁回忆录》的中、英二稿。属笔之初,李公与我本拟在《回忆录》之外,另加一书名叫《我与中国》,使它和当时风行美国的《艾森豪回忆录》另有个书名叫《远征欧洲的十字军》一样。至于作者的署名则更经过哥伦比亚大学的提议,李氏的同意,用:“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编纂发行”等字样。这种安排也可说是一种三边协议罢。
我们那时想取个“附带书名”的原意,只是为本书“英文版”着想的。因为当时欧美社会的时文读者们对“李宗仁”这个名字,并不太熟悉,加一个“我与中国”就比较清楚了。不幸英文版之付印由于李氏于一九六五年夏秘密离美而中止。如今二十年快过去了,李宗仁的故事在欧美已不成其为“时文”,而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史料书”了。史料书再用这个附带书名不但失去原来意义而且会影响本书史料上的严肃性,所以笔者征得哥大校方同意,为保持本书的纯学术面貌,就决定不用了。
至于本书的“中文版”,它原无加一附带书名之必要;画蛇添足,就更犯不着了。这件事从头到尾是笔者个人向李先生建议的,取舍之间并未违反李公之原意也。
三、中文稿出版的曲折
本书共有中、英文稿各一部。
中文稿共七十二章,约六十万言。此稿内容政治掌故太多,牵涉广泛,各方阻力不小。海外可销量有限,出版不易,以致积压甚久。因此在七十年代中期,当国际环境好转,海内外学术风气亦有显着改变之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乃委托笔者将本书中文稿转交香港《明报月刊》,暂时以“连载”方式,按月分章发表,以飨读者。
哥大执事人并有正式公函告我,因为我是本书中、英二稿的唯一撰稿人,根据国际出版法我个人有权收取本书中文版的国际版税。至于本书英文版的版税问题,哥大历届当轴均一再言明,校方为本书“投资”太多,为收回成本计,大学拟以英文版版税“归垫”云云。
(二)成立独立政府;
(三)按现状继续拖下去。
这三种方式中,第一、二两种国、共双方都不能接受。因据最近史家考证,远在殷商时代,台湾即为中国人所发现。隋、唐以后,中国即开始向台湾移民,晚而益盛。明末,荷兰人虽一度作短期的占领,但不久即为郑成功所驱逐。成功且踞台作反清复明的英勇斗争,虽以众寡不敌而失败,而台湾一岛却成为中国民族运动上的永远纪念碑。清末甲午战后,台湾割归日本凡五十年。然珍珠港变起,中国对日正式宣战,马关条约失效,按照国际公法,台湾遂复还于中国。一九四三年开罗会议,更经同盟国领袖正式承认。故台湾绝无独立的法律依据,任何中国人自皆不愿接受。因此前述第一、二两种方式均不会实现,则维持现状,势在不免。但台湾局势拖下去,可能引起世界严重问题,对中国固不利,于友邦亦无益。按情理言,美国尤其不愿拖。因中共视台湾问题的不解决,便等于中共政权的未完全统一。在其国力日盛之后,万一中共有原子弹出现,渠可能和美国赌国运,冒世界大战的危险,和美国摊牌。中共和美国之争,韩战即是先例。苏联以华制美,正可一石两鸟,全力支持中共对美作“局部的战争”。在此情况下,美国如不愿为保持台湾而赌其国运,则台湾问题便要急转直下了。
今后解决台湾问题之道,在我个人看来,可有甲、乙两案可循:
甲案:恢复国共和谈,中国人解决中国事,可能得一和平折衷方案。
乙案:美国承认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但目前暂划为自治区,双方宣布不设防,美国撤退第七舰队,使成为纯摔的中国内政问题,如此则战争危机可免。时日推移,大陆和台湾内部彼此敌视态度减轻,则真正解决便可实现了。我想蒋先生已逾七十高年,一生饱经忧患,至愿以苍生为念,毋使内战重起于中国,想蒋先生亦不致河汉斯言。
我退休海外,不问世事已十余年。以过去亲身的经验,观察今日的变局,自信颇为冷静而客观,个人恩怨,早已置之度外。惟愿中国日臻富强,世界永保和平,也就别无所求了。
(五)
总之,今日中国,乃至任何国家内的严重纠纷,都为世界问题的一部。而世界局势的变动对各该国国内问题亦有严重的影响。任何国家今后决不能再孤立于世界。人类文明今已进入太空时代,太空船环绕地球一周,费时不足两小时,世界已无形缩小。将来国界消灭,举世界书同文,而车同轨,当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不幸今日文明社会仍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所困扰而不能自拔,而第三种的民主社会主义依违两者之间又无法抬头。如因此而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双方各以原子武器相对抗,则人类数千年文明或将从此斩绝。不过,就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及其与之俱来的殖民主义经数百年的演变,今已日趋没落。因资本主义制度对内每易发生无法解决的阶级问题,对外则难免趋向扩张主义。时至今日,由于此两项问题的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已至日暮途穷之境。
社会主义的兴起原由于资本主义的没落。其初时最动听的口号即为对内解决阶级问题,对外扶持弱小民族的独立以阻遏殖民主义。何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社会主义国家均逐渐形成极权政治,剥削人民基本自由。因此太阿倒持,授人以柄,反为保有民主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引为反共的口实。两大相持,是非不分,致使中立小国茫然不知何所取舍。
然今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虽剑拔弩张,真正诉诸武力,目前似无此可能。战既不能,则和平共存,作政治、经济建设的竞赛,似为必然的趋势。试看近代世界各国建设史迹,凡以社会主义方式,以暴力从事社会主义与经济改革的,其牺牲至大,而收效极速;其以民主资本主义方式改革的则反是,而且往往远水不能救近火。中共与印度即为一最明显的对照。再者,在和平共存世局之中,落后国家因人民教育有限,生活水准极低,民主政治乃至民族资本主义均不易实现。勉强试行,若非流为武人专政,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以及今日的阿拉伯、巴基斯坦、南韩各国,即为共产极权。以故第二次大战后,民主集团的失势即在此等落后国家之间。
不过近世科学昌明,工业化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准与教育程度都在日渐提高之中。到人类生活水准普遍提高之后,其要求自由的呼声必随之高涨。极权主义的不能持久,民主政治的日益普遍,实为必然的趋势。而资本主义经济蜕变的趋向社会化,英、美近代历史中亦昭然若揭。以故今后极权政治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时蜕变而殊途同归,亦为必然的结果。为调剂二者的优劣,我国孙中山先生首已阐明此义。二次大战后英国工党亦试行其制。两者功效虽均未大着,然就近年来世界政治制度演变的推测,民主社会主义终必大行于世界,盖可断言。我国先哲于两千余年前即有“大同”的理想。今后世界政体演变的终点,我亦将视其为国界消灭,种族平等的民主社会主义的世界联邦。后之读者,重读吾书于大同实现之时,亦将有感于斯文!
附录:李宗仁声明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于北京)
亲爱的同胞们:
在国内外一片大好形势中,我已经从海外回到人民祖国的怀抱里来了。此行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方照顾,感激良深。当飞抵北京机场之际,又受到热烈的欢迎,内心感动,尤难自已。谨借此先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表示由衷恳切的谢意,并述个人愿望和感触以告国人。
首先我所欲言者,即十六年来,我以海外待罪之身,感于我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之下,高举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红旗,坚决奋斗,使国家蒸蒸日上,并且在最近已经连续成功地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这都是我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果。凡是在海外的中国人,除少数顽固派外,都深深为此感到荣幸。我本人尤为兴奋,毅然从海外回到国内,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今后自誓有生之日,即是报效祖国之年,耿耿此心,天日可表。
其次,我深愿以留美十多年所得的感受,寄语留台国民党同志。这些年来,美国表面上以“反共”为名,实际上乃进行着一系列反华、反世界人民的肮脏勾当,企图孤立中国,控制世界。狼子野心,路人皆知。特别自约翰逊主政以后,更变本加厉,扩大侵越战争,甚欲借此挑起一场跟中国人的战争。此举不仅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所同声谴责,也遭到了其国内各界知名正义人士不断反对和抨击。此种情况,为美国立国以来所仅见。
我尤欲寄语留在台湾的国民党同志者,多年以来,美国必欲据台湾为己有,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绝不容许美国霸占。台湾与大陆的统一,纯属中国内政,绝不容许美国插手。吾党同志继承孙中山先生爱国反帝的革命遗教,与中国共产党有过两度合作的光荣历史。当此美帝国主义亟欲谋我之际,何忍引寇自重,为敌张目,甘为民族罪人,国家蟊贼。深冀我留台国民党军政同志凛于民族大义,也与我采取同一步伐,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团结抗美,一致对外,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作出有用的贡献。
最后,我深望海外侨胞和各方人士也应该坚决走爱国反帝的道路。一九四九年我未能接受和谈协议,至今犹感愧疚。此后一度在海外参加推动所谓“第三势力”运动,一误再误。经此教训,自念作为中国人,目前只有两条道路可循:一就是与中国广大人民站在一起,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就是与反动派沆瀣一气,同为时代所背弃,另外没有别的出路。祖国早已宣布“爱国一家,不分先后”和“来去自由”的政策,此次我以待罪之身,也能获致宽大的待遇,就是一项具体证明。亟盼海外友好乘时奋起,拥护祖国,幡然归来,犹未为晚。
宗仁老矣,对个人政治出处无所萦怀。今后惟愿尽人民一分子的责任,对祖国革命建设事业有所贡献,并望能在祖国颐养天年,于愿已足,别无他求。谨布荩忱,敬祈垂察。
(原载196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
一、《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后记
唐德刚
一、李宗仁的历史地位
李宗仁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国家领袖。他的出身是满清末年落后的广西农村里一个诚实忠厚的牧童。他是个真正赤脚下田肩挑手提、干过粗活的贫苦农民。然而历史和命运,三凑六合,却渐次提携他在中国军政两界,逐年上升;终于在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上的最后一年中,成为国家元首——有历史和正统地位的国家元首。这在中国的传统史学上说,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末代帝王”罢。“末代帝王”——尤其是传统的宗法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这个“转移时代”的“末代帝王”,是任何读史者所不能忽视的。
从李氏个人在历史上的事功方面来看——让我引一句套语——他的一生也可说是“有足多者”。他在二十来岁初主“方面”之时,居然能摆脱旧军人的传统,跳出当时腐化的环境而以新姿态出现,这就是一件那时军人不容易做到的事。其后他加入国民党,侧身国民革命,论战功、论政略,他都是国民党旗帜下一位佼佼不群的领袖。在那些国民党执政时期诸多决定性的大事件之中——如“统一两广”、“北伐”、“清党”、“宁汉分裂”、“武汉事变”、“中原大战”、“国共第一次内战”(“五次围剿”与“反围剿”)、“闽变”、“六一事变”、“抗战”、“国共二次内战”、“国民党行宪”、“蒋氏二次下野”、“国民党退守台湾”等等——李宗仁都是关键性人物之一;少了他,历史可能就不一样了。
就以最后这件(蒋氏二度下野、国民党退守台湾)事来说罢,李氏也是造成今日台海两岸对峙的重要人物之一。当年李宗仁曾对笔者力辩一九四九年“逼官”之说为“诬赖”。据个人探索,我也认为“逼宫”之说有点过甚其辞。但是蒋氏当年既然退而不休,却为什么又要坚持“引退”呢?
原来“内战”与“外战”不同,在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支配之下,对外战争在情况险恶之时,卫国将士是应该“宁为玉碎”的。但是内战在同样情况之下,那便不妨“阵前起义”或谋“局部和平”,以求“瓦全”了。蒋氏下野而置李氏于“炉火之上”,其用意显然是在“稳定桂系”,免得它效法傅作义,在华中地区搞“局部和平”罢了。
在蒋氏那时的估计,桂系如不搞“局部和平”,他或许仍然可以“割据两广”以抗共军。这样蒋所直接控制的中央系也就可以确保台湾了。这也是“守江必先守淮”的次一步安排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旦国际局势转变,国民党卷土重来,还怕“桂系”不听指挥吗?这可能就是国民党“毋忘在莒”原始思想的出发点罢!
后来桂系在“两广”虽然“割据”未成,但是李、白二人没有和程潜、陈明仁一道去搞“局部和平”,倒给予中央系人物较充分的时间去准备退守台湾——搞个如胡适在抗战期间所说的“苦撑待变”!而国民党在台湾居然能并未怎样“苦撑”,就“待”出一个朝鲜战争之“变”来,而拖延至今。那时李、白二人如果也搞起“局部和平”来,则台湾可能早就被人民政府统一了。没有个台湾,整个中美关系,乃至今日三强互制的整个世界局势,也就不一样了。
一九六五年初夏,李宗仁先生有一次忽然十分伤感地向我说,他年纪大了,想“落叶归根”!他那片“落叶”,如果在一九四九年就“归根”了,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局势还会是这样的吗?
匹夫一身系天下安危。我们读历史的人,岂能小视李宗仁这位“末代帝王”的个人故事!所以我们要治“民国史”,则对李宗仁其人其事就必须有一番正确的认识。但是要认识李宗仁,他本人的回忆录自然是最直接的原始资料。
二、本书正名
当然古今中外任何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圈内的人物——的自述,都有其片面性。它的论断是极度主观的。但是一位创造时势的英雄,对他如何创造他那个时势的自述,其史料价值究非其他任何间接史料所可比。至于如何在这些第一手史料中去甄别,取舍,那末见仁见智就要看治史者和读史者——不论他是个人、是团体或是阶级——个别判断能力之高低和成见框框之大小来决定了。
笔者不敏,由于“治史”原是我的终身职业;“读史”也是我生平最大的兴趣;加以上述理想的驱策,因而在美国大纽约地区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之聘,自一九五八年暮春至一九六五年初夏,断断续续地用了将近七年的时光,在李宗仁先生亲自和衷合作之下,写出了这部《李宗仁回忆录》的中、英二稿。属笔之初,李公与我本拟在《回忆录》之外,另加一书名叫《我与中国》,使它和当时风行美国的《艾森豪回忆录》另有个书名叫《远征欧洲的十字军》一样。至于作者的署名则更经过哥伦比亚大学的提议,李氏的同意,用:“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编纂发行”等字样。这种安排也可说是一种三边协议罢。
我们那时想取个“附带书名”的原意,只是为本书“英文版”着想的。因为当时欧美社会的时文读者们对“李宗仁”这个名字,并不太熟悉,加一个“我与中国”就比较清楚了。不幸英文版之付印由于李氏于一九六五年夏秘密离美而中止。如今二十年快过去了,李宗仁的故事在欧美已不成其为“时文”,而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史料书”了。史料书再用这个附带书名不但失去原来意义而且会影响本书史料上的严肃性,所以笔者征得哥大校方同意,为保持本书的纯学术面貌,就决定不用了。
至于本书的“中文版”,它原无加一附带书名之必要;画蛇添足,就更犯不着了。这件事从头到尾是笔者个人向李先生建议的,取舍之间并未违反李公之原意也。
三、中文稿出版的曲折
本书共有中、英文稿各一部。
中文稿共七十二章,约六十万言。此稿内容政治掌故太多,牵涉广泛,各方阻力不小。海外可销量有限,出版不易,以致积压甚久。因此在七十年代中期,当国际环境好转,海内外学术风气亦有显着改变之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乃委托笔者将本书中文稿转交香港《明报月刊》,暂时以“连载”方式,按月分章发表,以飨读者。
哥大执事人并有正式公函告我,因为我是本书中、英二稿的唯一撰稿人,根据国际出版法我个人有权收取本书中文版的国际版税。至于本书英文版的版税问题,哥大历届当轴均一再言明,校方为本书“投资”太多,为收回成本计,大学拟以英文版版税“归垫”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