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瘦 第2节
子了。看到平日儒雅庄重的苏大人现在是蓬头跣足、像粽子似地拿绳子捆着,一副
斯文扫地的模样,想到苏大人的德政,赶来送行的人群沿街一路地跪下去,用无言
的泪水送别苏大人。
苏东坡早就泪流满面。他没想到湖州的百姓这样重情,虽然绳捆索绑,双臂疼
痛难当,老百姓的盛情还是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顿时,整个湖州城都陷在了泪雨中。
这些感人的场面使得朝廷差官大失面子,原先以为湖州的百姓会沿街看热闹,
拍手称快的,没想到苏东坡居然这样能收买民心,让朝廷的威风灭尽。于是这骄横
不堪的差官回到京城又加了苏东坡好几条罪名。
是年,苏东坡四十四岁。
……
这消息随着从京城发来的读文,送到了山东郓州衙门。
郓州教授李格非一看朝报,果然证实了民间的传闻,堂堂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真
的被押解上京受审,陷于“乌台诗案”中。
那日,郡守退堂后,李格非见堂上无人,拿过朝报,问正在收拾笔墨的刘师爷:
“朝报上并没有说明苏公到底是什么罪名,苏公为人坦荡,向来不是结党营私
的人。太皇太后最欣赏他的文才,当今皇上是个孝子,要是太皇太后问起来,皇上
怎么说呢?”
刘师爷四下看看没人,小声说:“我看这上面列举的罪名也牵强附会得很,你
看这,苏公守杭州时,观看钱塘江大潮,有诗曰:‘吴儿生长挟涛渊’,居然被说
成是攻击皇上兴修水利!这不是太过荒唐些了吗?”
李格非很气愤地说:“没想到几个无德无才的文痞,把苏公告到朝廷,还真把
他告进大牢了。皇上怎么就不分个青红皂白呢?”
刘师爷连忙掩住李格非的嘴:“这话可千万不能乱说啊!听说苏公这次弄不好
就会杀头的,你要是出言不慎,也要掉脑袋的啊。”
李格非望着大堂之外晴朗的天空,内心却一片黑暗,他说:“王安石大人的心
胸也太狭窄了,要说苏公有什么罪名,无非是文名太盛,高过了王大人呗。若是没
有苏公,王大人称得上是独步文坛了。偏苏公与王大人的政见相左,各不相让,这
帮趋势附炎的小人就出来打击苏公……”
刘师爷的脸色都变了,连忙收拾东西走开,他对李格非说:“今儿的话,就当
我们什么也没说,你还年轻,不识世事险恶啊。苏公有今日之灾,也是不请世事所
致啊。”
他走到后堂侧门,又回头说:“苏辙说他兄长‘东坡何罪,独以名高’,这话
也确实不错啊。我等无名小卒,不宜多言此事,咱们这么个小衙门,不照样也是溜
须拍马的小人得志嘛。”
李格非独自在空荡荡的大堂里呆立了半晌。他从心底看不起刘师爷这样谨小慎
微的人,但也不得不承认人家说的也尽是实话。以自己来说吧,出身寒门,又不走
门路,虽然进士出身,不也是给派到了小小的郓州,仅仅做了个微不足道的教授吗?
他认为王安石大人的新法,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好的,但是实行下来反而遭到天
下民怨,多半是由于王大人缺少在最基层衙门效力之经验所致。加上神宗皇帝宽厚
仁慈,政权都交给所信赖的重臣,王大人心胸又狭隘,听不得反对的意见,明知新
法弊病丛生,还是固执地推行到底。
正当李格非为苏东坡大抱不平之际,苏东坡在押解赴京途中,曾两次打算跳水
自杀未成。太湖和长江到底没有吞没一代大才子的荣幸。
斯文扫地的模样,想到苏大人的德政,赶来送行的人群沿街一路地跪下去,用无言
的泪水送别苏大人。
苏东坡早就泪流满面。他没想到湖州的百姓这样重情,虽然绳捆索绑,双臂疼
痛难当,老百姓的盛情还是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顿时,整个湖州城都陷在了泪雨中。
这些感人的场面使得朝廷差官大失面子,原先以为湖州的百姓会沿街看热闹,
拍手称快的,没想到苏东坡居然这样能收买民心,让朝廷的威风灭尽。于是这骄横
不堪的差官回到京城又加了苏东坡好几条罪名。
是年,苏东坡四十四岁。
……
这消息随着从京城发来的读文,送到了山东郓州衙门。
郓州教授李格非一看朝报,果然证实了民间的传闻,堂堂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真
的被押解上京受审,陷于“乌台诗案”中。
那日,郡守退堂后,李格非见堂上无人,拿过朝报,问正在收拾笔墨的刘师爷:
“朝报上并没有说明苏公到底是什么罪名,苏公为人坦荡,向来不是结党营私
的人。太皇太后最欣赏他的文才,当今皇上是个孝子,要是太皇太后问起来,皇上
怎么说呢?”
刘师爷四下看看没人,小声说:“我看这上面列举的罪名也牵强附会得很,你
看这,苏公守杭州时,观看钱塘江大潮,有诗曰:‘吴儿生长挟涛渊’,居然被说
成是攻击皇上兴修水利!这不是太过荒唐些了吗?”
李格非很气愤地说:“没想到几个无德无才的文痞,把苏公告到朝廷,还真把
他告进大牢了。皇上怎么就不分个青红皂白呢?”
刘师爷连忙掩住李格非的嘴:“这话可千万不能乱说啊!听说苏公这次弄不好
就会杀头的,你要是出言不慎,也要掉脑袋的啊。”
李格非望着大堂之外晴朗的天空,内心却一片黑暗,他说:“王安石大人的心
胸也太狭窄了,要说苏公有什么罪名,无非是文名太盛,高过了王大人呗。若是没
有苏公,王大人称得上是独步文坛了。偏苏公与王大人的政见相左,各不相让,这
帮趋势附炎的小人就出来打击苏公……”
刘师爷的脸色都变了,连忙收拾东西走开,他对李格非说:“今儿的话,就当
我们什么也没说,你还年轻,不识世事险恶啊。苏公有今日之灾,也是不请世事所
致啊。”
他走到后堂侧门,又回头说:“苏辙说他兄长‘东坡何罪,独以名高’,这话
也确实不错啊。我等无名小卒,不宜多言此事,咱们这么个小衙门,不照样也是溜
须拍马的小人得志嘛。”
李格非独自在空荡荡的大堂里呆立了半晌。他从心底看不起刘师爷这样谨小慎
微的人,但也不得不承认人家说的也尽是实话。以自己来说吧,出身寒门,又不走
门路,虽然进士出身,不也是给派到了小小的郓州,仅仅做了个微不足道的教授吗?
他认为王安石大人的新法,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好的,但是实行下来反而遭到天
下民怨,多半是由于王大人缺少在最基层衙门效力之经验所致。加上神宗皇帝宽厚
仁慈,政权都交给所信赖的重臣,王大人心胸又狭隘,听不得反对的意见,明知新
法弊病丛生,还是固执地推行到底。
正当李格非为苏东坡大抱不平之际,苏东坡在押解赴京途中,曾两次打算跳水
自杀未成。太湖和长江到底没有吞没一代大才子的荣幸。
上一篇:李宗仁回忆录
下一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