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瘦 第3节
两年以后,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山东诸城进士赵挺之生下第三个儿子赵
明诚。这个男孩后来成为李格非长女李清照的夫婿。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
作为北宋最后败退前的湖州知府,在第二次赴任湖州的途中死在了金陵城。那时,
苏东坡已经去世二十八年,他没看到大宋朝的悲惨命运,实在是幸运的事。
李格非绕过衙门的外墙,独自走回他在衙门后街的小寓所时,刘帅爷又追了上
来,对李格非说:“郡守大人有请,快去‘吧,在城西的望春园酒楼里。”
李格非眉头一皱,他知道郡守大人又要他去和城里那帮毫无修养和知识的所谓
文人交谈古代经学方面的问题。说实在的,朝廷取才并不重视古文的修养,有几句
新巧的诗文就可换取功名,李格非很看不惯这种轻靡之风。要他和那些根本不通古
文精义的酒囊饭袋谈中华礼学的博大精深,无非是对牛弹琴。他对刘师爷说:“我
饿得很,连饭还没吃呢,不去了。”
“瞧你,望春园的酒席刚开始,管够你吃个痛快的。要是我有你的一半学问,
得郡守大人这样抬举,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李格非深深叹了口气,转身往望春园赶去。
又是一次很无聊的应酬。
李格非说已经吃过午饭,郡守大人心宽体胖,一副老好人的样子,把李格非拉
在身边,对他的学问大加赞赏。周围那帮人看到郡守器重李格非,自然也跟着附合,
把李格非说成是郓城的文曲星。有个糊涂的冬烘先生,也不懂装懂地在年轻的李格
非面前大谈礼学,郡守笑着说:“我尚且不敢在文叔面前开口,你好大的胆子,来,
每人罚他一杯。”
于是,一帮子人都拿那老冬烘开心,把他灌得东倒西歪。
李格非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乱哄哄的场面不做声。
李格非对郡守还是尊敬有加的。他是深谙礼学之道的人,格守礼节是起码的教
养。再说这郡守人虽无能,但还不是奸诈之辈,过分地捞钱也不敢,不捞也做不到。
在衙门里弄了几个包揽讼事的帮闲,原告被告通吃,最后来个两面讨好,自己落下
银子是实惠的。不过他对李格非倒是一向尊敬的,拿他当作门面来炫耀。
李格非饿着肚子,看着满桌子的菜肴,以及那些吃得满嘴油亮的人,按照郡守
所要求的,把孔子所立的礼学的要义讲解了一番,便先行告退了。
郡守对一同吃喝的人说起李格非,既欣赏又有些惋惜,说:“李文叔的才华不
是一般的人可比的,只是运气差了些。三朝元老、魏国公韩琦熙宁八年去世,他是
熙宁九年中的进士,怎么就差了这么一点呢?中了进士之后,给调到冀州任了个司
户参军。魏国公在世之日,李格非父子两代都是他的学生,尤其文叔,是魏国公得
意的门生,要是他老人家还在世,文叔无论如何也不会从冀州调到咱们这小地方来
受委屈的。”
大家对命运发了一通感慨之后,回忆起魏国公韩琦的往事——
韩琦是仁宗时的进士,任右司谏时,曾一次参罢宰相、参政等四人而名动天下。
后又与范仲淹共御西夏,自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任宰相,执政三朝。是大宋前
所未有的先例。因此,大家更觉得李格非生不逢时,虽然韩琦盛名尤在,到底是没
有实际的好处了。
郡守说:“李文叔在经学上的造诣非同常人,别人进士及第是靠歌赋诗词,他
可了不得,中进士是一篇数十万字的《礼记说》,在同期的进士中令人刮目相看啊。”
李格非一路上顶着烈日回到住处,院子里大树下,衙门里更夫老张的老婆正候
着他呢。见到李格非一脸倦意地回来,连忙迎上去,说:“李先生怎么到下半晌了
才回?看把你饿坏了吧。”又对里屋的老张喊:“当家的,李先生回来了,把饼子
和酱拿出来。”
明诚。这个男孩后来成为李格非长女李清照的夫婿。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
作为北宋最后败退前的湖州知府,在第二次赴任湖州的途中死在了金陵城。那时,
苏东坡已经去世二十八年,他没看到大宋朝的悲惨命运,实在是幸运的事。
李格非绕过衙门的外墙,独自走回他在衙门后街的小寓所时,刘帅爷又追了上
来,对李格非说:“郡守大人有请,快去‘吧,在城西的望春园酒楼里。”
李格非眉头一皱,他知道郡守大人又要他去和城里那帮毫无修养和知识的所谓
文人交谈古代经学方面的问题。说实在的,朝廷取才并不重视古文的修养,有几句
新巧的诗文就可换取功名,李格非很看不惯这种轻靡之风。要他和那些根本不通古
文精义的酒囊饭袋谈中华礼学的博大精深,无非是对牛弹琴。他对刘师爷说:“我
饿得很,连饭还没吃呢,不去了。”
“瞧你,望春园的酒席刚开始,管够你吃个痛快的。要是我有你的一半学问,
得郡守大人这样抬举,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李格非深深叹了口气,转身往望春园赶去。
又是一次很无聊的应酬。
李格非说已经吃过午饭,郡守大人心宽体胖,一副老好人的样子,把李格非拉
在身边,对他的学问大加赞赏。周围那帮人看到郡守器重李格非,自然也跟着附合,
把李格非说成是郓城的文曲星。有个糊涂的冬烘先生,也不懂装懂地在年轻的李格
非面前大谈礼学,郡守笑着说:“我尚且不敢在文叔面前开口,你好大的胆子,来,
每人罚他一杯。”
于是,一帮子人都拿那老冬烘开心,把他灌得东倒西歪。
李格非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乱哄哄的场面不做声。
李格非对郡守还是尊敬有加的。他是深谙礼学之道的人,格守礼节是起码的教
养。再说这郡守人虽无能,但还不是奸诈之辈,过分地捞钱也不敢,不捞也做不到。
在衙门里弄了几个包揽讼事的帮闲,原告被告通吃,最后来个两面讨好,自己落下
银子是实惠的。不过他对李格非倒是一向尊敬的,拿他当作门面来炫耀。
李格非饿着肚子,看着满桌子的菜肴,以及那些吃得满嘴油亮的人,按照郡守
所要求的,把孔子所立的礼学的要义讲解了一番,便先行告退了。
郡守对一同吃喝的人说起李格非,既欣赏又有些惋惜,说:“李文叔的才华不
是一般的人可比的,只是运气差了些。三朝元老、魏国公韩琦熙宁八年去世,他是
熙宁九年中的进士,怎么就差了这么一点呢?中了进士之后,给调到冀州任了个司
户参军。魏国公在世之日,李格非父子两代都是他的学生,尤其文叔,是魏国公得
意的门生,要是他老人家还在世,文叔无论如何也不会从冀州调到咱们这小地方来
受委屈的。”
大家对命运发了一通感慨之后,回忆起魏国公韩琦的往事——
韩琦是仁宗时的进士,任右司谏时,曾一次参罢宰相、参政等四人而名动天下。
后又与范仲淹共御西夏,自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任宰相,执政三朝。是大宋前
所未有的先例。因此,大家更觉得李格非生不逢时,虽然韩琦盛名尤在,到底是没
有实际的好处了。
郡守说:“李文叔在经学上的造诣非同常人,别人进士及第是靠歌赋诗词,他
可了不得,中进士是一篇数十万字的《礼记说》,在同期的进士中令人刮目相看啊。”
李格非一路上顶着烈日回到住处,院子里大树下,衙门里更夫老张的老婆正候
着他呢。见到李格非一脸倦意地回来,连忙迎上去,说:“李先生怎么到下半晌了
才回?看把你饿坏了吧。”又对里屋的老张喊:“当家的,李先生回来了,把饼子
和酱拿出来。”
上一篇:李宗仁回忆录
下一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