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瘦 第87节
终,他只想着能让李清照脱离孤寂,不让她这才华横溢的灵魂枯竭。
不久,大哥来信,说京里的官职一时难以谋到,只有相机再说。
赵明诚见一时无法离开,就加紧速度完成他的《金石录》。
那年,赵明诚集金石刻辞二千种,分为三十卷。不久,老友刘歧远道而来,为
明诚的《金石录》作序,并带来《汉张平子残碑》拓本送给赵明诚。
其实,赵明诚的《金石录》还没有完全成稿,需要修订之处很多。刘歧这两年
来苍老得很快,四十出头的人,须发白了大半,精神也十分委顿,说是很难再从遥
远的东平长途跋涉来青州了。
刘歧虽然也是丞相之子,运气不好,人又老实,既不能像赵明诚有个明确的目
标,虽然《金石录》并非《春秋》、《史记》那样的著名之作,能够流芳千古,但
也算得上是冷门之作,总算一辈子有个结果;他也不同于文彦博的儿子文及甫,同
样是元佑丞相之子,文及甫倒是平平稳稳地保持着在官场的地位。这刘歧好不容易
等到父亲脱了党籍,外放了一个小官,做了没两年,就无端被人参掉了乌纱帽,他
又不会为自己申辩,任由朝廷发落,回到了东平老家。
刘歧在“归来庄”上时,读到了李清照的《词论》,尽管李清照说这是仅写了
三成篇幅的著作,刘歧因实在喜欢,背着赵明诚和李清照抄了前面这一部分,带回
了家乡。在李清照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她那未完成的《词论》已经在东平这个小地
方流传开了。
凡是读到《词论》的人,都被李清照的议论激动了,因为没有人敢于像她这样
毫无顾忌地批评前朝当代最著名的大师,指出他们词作的缺点和不足。尤其是李清
照那绝对有把握的肯定式的语气,是与礼仪之邦传统的谦虚式的骄傲背道而驰的,
一个女人用毫不谦虚的口气,评点作为高山一样存在于文史上的大师,无论李清照
说得怎样有道理,她的这种态度首先遭到人们心理上的抗拒。
在整篇《词论》中,唯一还算是被李清照看好的李后主、冯延已君臣,却又加
上了“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的否定。
对于柳永,李清照在《词论》中说他“变旧声为新声”,尽管“大得声称于世”,
也合乎词对音律的要求,但是“词语尘下”,说柳永语言庸俗低下,四个字就把柳
永贬入地下,大有不屑一顾之态。这倒也还算不得什么,因为柳永生前名声和威望
都不高,人们还能忍受李清照对柳永的批评。
论到张先、宋祁、宋庠、沈唐、元绎、晁端礼,李清照一笔带过,说他们“虽
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仅用“破碎”二字,就形象生动地抹杀了六位前
辈。说他们不足以成为大家,已经让许许多多才华在这六位以下的文人大感不平了。
说实在的,李清照的标准也太高了些,怎不叫天下大多数靠“滥竿充数”混日子、
以文人自居的男人恨恨不平呢?多少人一辈子还混不到这六位的份上,但已在各地
称霸文坛的人多如牛毛,文坛实际上就是由这些人物构成的。现在李清照笔端一动,
竟然把这六家以下的人一概否认,的确叫人很是生气了。
谁料到,李清照还不罢休,锋芒直逼晏殊、欧阳修和苏轼这三位泰斗。说他们
的才华“学际天人”,作词对他们来说是大海中取一勺水那样的容易。可惜他们
“不协音律”,常常不按词本身必须具备的音律作词,只不过把词当成是长短句的
诗歌而已。直截了当批评这三位泰斗诗与词不分家,说他们的词是“句逗不葺之诗
尔”,不能不说是引起公愤的批评了。
东平的文人特别想到苏东坡那些大气磅礴的词作,以及对他一生为人的敬仰,
怎么能够将苏公的成就,被李清照以“不协音律”而否定呢?他们完全没有看见李
清照所有这些的批评,都是为了突出“词别是一家”的主题,只看到李清照批评三
位无人敢于批评的大师,而且用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出于女人的这种大手笔,
不久,大哥来信,说京里的官职一时难以谋到,只有相机再说。
赵明诚见一时无法离开,就加紧速度完成他的《金石录》。
那年,赵明诚集金石刻辞二千种,分为三十卷。不久,老友刘歧远道而来,为
明诚的《金石录》作序,并带来《汉张平子残碑》拓本送给赵明诚。
其实,赵明诚的《金石录》还没有完全成稿,需要修订之处很多。刘歧这两年
来苍老得很快,四十出头的人,须发白了大半,精神也十分委顿,说是很难再从遥
远的东平长途跋涉来青州了。
刘歧虽然也是丞相之子,运气不好,人又老实,既不能像赵明诚有个明确的目
标,虽然《金石录》并非《春秋》、《史记》那样的著名之作,能够流芳千古,但
也算得上是冷门之作,总算一辈子有个结果;他也不同于文彦博的儿子文及甫,同
样是元佑丞相之子,文及甫倒是平平稳稳地保持着在官场的地位。这刘歧好不容易
等到父亲脱了党籍,外放了一个小官,做了没两年,就无端被人参掉了乌纱帽,他
又不会为自己申辩,任由朝廷发落,回到了东平老家。
刘歧在“归来庄”上时,读到了李清照的《词论》,尽管李清照说这是仅写了
三成篇幅的著作,刘歧因实在喜欢,背着赵明诚和李清照抄了前面这一部分,带回
了家乡。在李清照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她那未完成的《词论》已经在东平这个小地
方流传开了。
凡是读到《词论》的人,都被李清照的议论激动了,因为没有人敢于像她这样
毫无顾忌地批评前朝当代最著名的大师,指出他们词作的缺点和不足。尤其是李清
照那绝对有把握的肯定式的语气,是与礼仪之邦传统的谦虚式的骄傲背道而驰的,
一个女人用毫不谦虚的口气,评点作为高山一样存在于文史上的大师,无论李清照
说得怎样有道理,她的这种态度首先遭到人们心理上的抗拒。
在整篇《词论》中,唯一还算是被李清照看好的李后主、冯延已君臣,却又加
上了“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的否定。
对于柳永,李清照在《词论》中说他“变旧声为新声”,尽管“大得声称于世”,
也合乎词对音律的要求,但是“词语尘下”,说柳永语言庸俗低下,四个字就把柳
永贬入地下,大有不屑一顾之态。这倒也还算不得什么,因为柳永生前名声和威望
都不高,人们还能忍受李清照对柳永的批评。
论到张先、宋祁、宋庠、沈唐、元绎、晁端礼,李清照一笔带过,说他们“虽
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仅用“破碎”二字,就形象生动地抹杀了六位前
辈。说他们不足以成为大家,已经让许许多多才华在这六位以下的文人大感不平了。
说实在的,李清照的标准也太高了些,怎不叫天下大多数靠“滥竿充数”混日子、
以文人自居的男人恨恨不平呢?多少人一辈子还混不到这六位的份上,但已在各地
称霸文坛的人多如牛毛,文坛实际上就是由这些人物构成的。现在李清照笔端一动,
竟然把这六家以下的人一概否认,的确叫人很是生气了。
谁料到,李清照还不罢休,锋芒直逼晏殊、欧阳修和苏轼这三位泰斗。说他们
的才华“学际天人”,作词对他们来说是大海中取一勺水那样的容易。可惜他们
“不协音律”,常常不按词本身必须具备的音律作词,只不过把词当成是长短句的
诗歌而已。直截了当批评这三位泰斗诗与词不分家,说他们的词是“句逗不葺之诗
尔”,不能不说是引起公愤的批评了。
东平的文人特别想到苏东坡那些大气磅礴的词作,以及对他一生为人的敬仰,
怎么能够将苏公的成就,被李清照以“不协音律”而否定呢?他们完全没有看见李
清照所有这些的批评,都是为了突出“词别是一家”的主题,只看到李清照批评三
位无人敢于批评的大师,而且用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出于女人的这种大手笔,
上一篇:李宗仁回忆录
下一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