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红瘦

红瘦 第89节

唐的诗歌是从两汉的歌赋中诞生出来的品种。词是比诗更精致的创作,对作者的要

求也更高。然而世俗的偏见却把词看成是比诗低下的文学形式,以词为男女情爱之

间的吟唱,把词局限在一个庸俗的圈子里,名师大家也都轻视了词的存在,以至词

这种文学样式从来没有达到过它应该拥有的境界,导致词从未有过长足的发展。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李清照在《词论》的开头部分已经提到过了,词在唐朝

中叶最初问世时,是非常高雅的,以李八郎在京城举办的新及第进士宴会上,一曲

惊四座的故事来看,词在文人中的欣赏价值是非常高的。

随着唐朝末年的腐败,人们放弃了对文学高雅境界的追求,纵情声色的淫靡之

乐侵入文坛,词作也失去了它最初的风貌,李清照用“郑卫之声”来形容这样的

“乱世之音”。尽管在南唐有李后主在尊崇文学,但他那些优美的词作不能代表真

正的词之佳境,不过是亡国之哀音尔。

接着是漫长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和争战,文学创作荒废,“斯文道熄”。虽然经

过了宋朝百余年的休养生息,但是词的创作并未恢复到唐朝中叶的水平,更谈不上

有更大的发展了,甚至连诗词都混为一谈,没有明确的界线了。

所以李清照谈到了自柳永以后的诸位大师的词作都因种种原因,使得词的最高

境界始终不能达到。李清照的本意是要在她的《词论》中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提高到

它应有的水准,并非是贬低前辈,而是对词这种文学题材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既

然写了《词论》,就要为词正名,把她对词的理解和理想完全地表达出来。

李清照提出了一个不是词人,却可以为词人宗师的大师,就是唐朝的诗文大家

柳宗元。李清照引用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说这虽是篇散文,却充满了

优美高雅的音律之感,尤其是柳宗元在文中描述的潭中游鱼的形态,寥寥数笔,把

难以描画的动态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而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李清照写道,在数百年的词作中,尚未见到有词作能写出柳宗元如此空灵飘忽、

稍纵即逝又真实朴素,如亲眼目睹般的境界。已往的词作过于沉溺在血肉之躯的情

感物欲之中,或押呢龌龊,或悲愁苦痛,或卿卿我我,或豪情壮志,或出世成仙成

道,或入世忧国忧民。总没有达到如此自然本真,毫无造作的脱俗洗炼境界。

在这一潭单纯活泼的游鱼周围,柳宗元用“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

骨,悄然幽邃”来营造了一个极为幽深、寒意沁人的自然环境,对称着活泼的游鱼,

一静一动,令人过目难忘。

柳宗元自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李清照则认为这正是词要达到的境界。

做词人必须先要脱离人间烟火之气,达到词作最高的层次,也就是这种无人之境。

李清照写道,若是柳公当年成为词人的话,将是词之大幸,又将是后来词人的大不

幸,因为很可能在柳公作词之后,天下再无词,正如杜甫之后,诗歌只能再生育出

词来,让后人有写作的余地。万幸的是,柳公并未成为词人,所以后来者还有用武

之地。

在论述了词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之后,李清照对词的韵律做了详细的界定。她认

为词牌不可能无限制地、随心所欲地演变下去,它到一定的时期,就会因为太多的

演变而成为怪异之体,所以对词牌和音乐曲调间的和谐的搭配,都要有准确的定义,

将它的发展限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得到足够的发育生长所需要的环境。

李清照在最后的论述中说,如果一种新兴的文体没有人认真地总结和发展,没

有人在理论上建立起必要的论述,终将导致这种文体的消亡,留给后世的,将是无

穷的遗憾。至此,《词论》全文才得以完成。
首节 上一节 89/238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李宗仁回忆录

下一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