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50节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部专题片再一次充当了“和平的使者”。
这部专题片除了在美国放映外,1983年7月,日本电视台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播放。
杂交水稻的出现,在世界上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日本出版的《神奇的水稻的威胁》一书中称:
“杂交稻这一海外传奇给日本带来了风暴。”甚至有些西方人把杂交水稻誉为东方文明古国 ——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
美国在接受中国杂交水稻专利转让后,曾面临许多技术上的难题。袁隆平先后5次应邀赴美国传授技术,还先后派他的助手尹华奇、李必湖、周坤炉等赴美国传授杂交育种和制种技术。
袁隆平作为和平的使者,作为美国人民的贵宾,美国人非常愿意把自己国家的“稀罕事”讲给他听,让他去看。有一次,美国朋友带袁隆平见识了一次美国的“鬼节”。
“鬼节”的学名叫万圣节。它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古代的大不列颠、爱尔兰等国为了祛除鬼怪妖邪,选定这一天点燃篝火施法。后来,
“鬼节”被引入了美国,竞成了非宗教性的纵情狂欢的节日。
“鬼节”是美国人最欢乐、最热闹的狂欢节日。这一天,人们在大街小巷争相闹“鬼”,街头橱窗里到处是面目狰狞、白骨森森的“鬼模特”,这一天,美国人不怕丑,越丑陋,越恐怖,越讨人喜欢。
“鬼节”的前几天,美国超市的南瓜非常走俏。家家户户用南瓜刻成鬼脸,掏空心以后,或是做成鬼篮子,或是做成鬼灯,孩子们提着南瓜做的鬼篮子或鬼灯.唱着鬼歌,沿街讨要:
不给就捣蛋,把你捣成稀巴烂。
快把好吃的东西给我献,
你不给,我不烦,
我把你的裤子拽下来叫人看:
你说难看不难看,你说难看不难看!
美国人很会玩儿,甚至是发狂地玩儿,但工作起来则很专注,很敬业。美国人很幽默,袁隆平很喜欢美国人的幽默,因为他本人就很幽默。他青年时代,时常冲着镜子扮鬼脸,他觉得自己是父母派往人间扮演幽默角色的大师。
袁隆平与美国朋友相处,随和而且幽默,很受美国朋友的喜爱。
袁隆平为美国朋友工作,非常注意节约每一分钱。他在纽约这个国际大都会办事,出门从不坐出租车,而是坐地铁。凡是去过纽约的人都知道,纽约的地铁破旧、肮脏、空气污浊。夏天的纽约地铁,更是充溢着灼人的热气。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人,都汇聚在这里。袁隆平看到了美国下层人的贫困状况,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他要帮助人们尽快摆脱贫困,使人们少受一些苦难。
袁隆平与美国朋友一起,经过连续3年的努力,解决了早熟、高产、优质米和机械化制种等难题。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裁约翰逊先生的赏识。
美国圆环种子公司还与日本三井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面向全球的杂交稻跨国公司,做好了推广杂交稻的组织准备和商业准备。
1994年2月,应美国得克萨斯州水稻技术公司总裁的邀请,袁隆平率团再一次赴美国休斯敦与该公司就共同开发两系杂交稻举行谈判,草签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两系杂交稻的协议。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加快两系杂交稻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而且还能促使两系杂交稻研究的深入发展。199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了这一协议。这预示着杂交水稻走向世界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第二十七章 “绿色的和平使者”
袁隆平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他很愿意接受这份工作,因为他希望杂交水稻的成果不仅能够增强我们国家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全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积极帮助亚、非、拉国家发展杂交水稻,他连续到日本、印度、越南、孟加拉、埃及等国家讲学,搞样板田,他把这些视为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
在印度,常有同行问起:
“你的信仰是什么?西方人大多信上帝,我们是东方人,你应该是一个佛教徒吧?”
他从容地回答印度同行说:
“我是唯物主义者,信仰马克思,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
但是,那位印度同行还是把他带到一座寺庙,去听佛经。那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寺庙,住持正在上诵经课,几十位20来岁的僧侣们围坐在大殿外的平台上。他抬头看去,只见那领诵的住持几乎是不动嘴唇,鼻音却很浑厚,据说这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突然,头顶上锣声响起,这锣声似乎便是指令,众僧侣听到锣声,诵经之声戛然而止,纷纷起座告退……
袁隆平默默地站立在寺庙前的一棵菩提树前,不禁想到了释迦牟尼。
2000多年以前的释迦牟尼不满足于宫中王子世俗奢侈的生活,当他看到大多数穷人备受生活的痛苦和折磨,便放弃王族华胄,出家修道,漫游四海,遍访名师,在菩提树下静坐,苦思冥想人生的真谛,终于领悟到了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他自己从那个时候起,变成了菩萨,意即成了觉悟者,或是行善者。他以一个顿悟者的名义创立了佛教……
后来,这菩提树便成了“明辨善恶,觉悟真理”的佛树。它的每一片叶子上,似乎都题写着“大彻大悟”的语句,它的每根枝干,似乎都镌刻着祥语偈言,让亲近它的人们心灵得到净化。
袁隆平脚踏印度的土地,站立在印度的菩提树下,联想到了埃及尼罗河畔那棵古老的菩提树。
在尼罗河畔,他也曾看到一棵菩提树。尼罗河水涌起的浪花,像是一群群顽皮的孩童;而那棵大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迎接着远方的孩子们。与尼罗河的喧嚣相对应的,是古树的平和与宁静。那株古树站立在古老的地平线上,与尼罗河几千年的文明相对应。在袁隆平的心目中,那大树终年在烈日的炙烤下生存,胸中一定有各种烦闷的思绪萦绕着它。它也曾以沉甸甸的果实展示自己的辉煌,尼罗河用它的浪花将日月沧桑镌刻在古树身上。树的形体往往可以诠释一种文明。从这棵树的粗壮树干以及布满的纹理中可以断定,它是一株具有很多年轮的古树。它的树干扭曲着,向后倾斜着,枝条虬结,似乎在仰天长啸,诉说着尼罗河畔的古代文明。
还有埃及那狮身人面像,背靠着青天,虽然不会行走,不会说话,只能永远地采取一种坐姿,但据说她对世间的美好事物,总是报以一种温暖的关爱,报以永恒的守望之情。
袁隆平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或千里迢迢,或万里遥遥,风尘仆仆,来到狮身人面像前,虔诚地朝拜,然后对着她悄悄地说些什么。
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是一位具有古典之美的守望者,尼罗河给了她生命,使她成为一位艳色美人。于是,她便以她的艳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望着,守望着奔流不息的尼罗河水,守望着如歌的岁月,守望着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袁隆平心中默默地对她说:让人类永远仰望你吧,不仅仅因为你的宏伟和艳美,还因为你有一种对人类的承诺,一种对和平与幸福的默默祝福。
袁隆平作为一位和平使者,他的足迹遍及世界的许多角落。由于有极高的悟性,他总是能很快地融人当地的社会。他非常喜欢日本的茶道。其实,茶道源于中国,自唐代传人日本。日本的茶道,以它典范性的渗透力,培育了日本人民身心的精美格调。人们说,这种神奇的渗透力,从茶桌带到家中,再从家中涌人社会。
日本友人邀请袁隆平参加了东京的一次赏花茶事,历时4个小时。他端起那白底蓝花的茶碗,茶色清绿,喝了一口,慢慢品味,只觉得满口的清香,满腹的清爽。用完茶以后,风雅适礼的主人引导客人到茶庭休息。举行茶事的整个过程,主客都全身心地投入,日本友人称茶事是为心灵除锈、为灵魂化瘀的行动。
袁隆平从这次茶事活动中,深切地体味到茶事在日本完美地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一统的境界,一切都那么自然得体。日本人从事茶道那种精心准备、悉心运作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民族性格之中,从而使这个民族形成一种严格自律、悉心敬业、精细操作、自觉创新的良好品格。
1986年,袁隆平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国际学术讨论会。他利用闲暇,参观了欧洲最壮美的翡冷翠大主教教堂和圣马可修道院。据说,二三百年以来,天主教的修士们都住在里面修行。他们在修道院的小教堂里或唱赞美诗,或集体朗诵圣经,或独自反省。如今这里已变成了博物馆。这里有安洁利扣圣经故事的壁画,从壁画中,可以感悟到一颗有信仰的心是那样沉静,那样温柔。
袁隆平信手从修道院的小售货亭买了一叠明信片,在午餐桌上匆忙给邓哲写了几行字:
邓哲:
今日我参观了意大利圣马可修道院。这里到处都是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