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98节
“全是他买的,打算带到江南送朋友的。”
安邦杰抢在黄石魁的话前面,大叫了这么一句。
“放肆,谁叫你开的口,小心皮肉!”
王心安喝斥了安邦杰,安邦杰只好默不作声。黄石魁望了望安邦杰,又望了望丁宝桢,继续说道:
“大部分字画和古玩是从宫中弄出来的,有主子赏的,有其他太监偷了又卖给他的,也有他自己偷的,小部分珍宝是从别人手里买来的,他准备带到南方全卖掉。他曾说过,天高皇帝远,宫中的宝物在江南出手没有什么危险。”
丁宝桢咬牙切齿了:
“好一个蛀虫。”
一直到晚上,才初步审讯了一遍。退堂后,丁宝桢、王心安、程绳武到了后院花厅,他们都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太监竟如此之猖狂,所作所为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丁宝桢发出肺腑之言:
“治平、绳武,多亏你们二位智捕安德海,不然,万一让他逃脱,出了山东境内,何以再捉住他!这种不法之徒,把他留在世上,只能是祸患。”
王心安忿忿地说:
“在下早听说京师皇宫有个小安子,此人为非作歹,平日里踩在王公大臣的头上,连皇上、六王爷,他都不放在眼里,京师王公大臣一提起小安子,没有一个不咬牙切齿的。这个阉狗是活腻了。”
程绳武也附和道:
“丁大人,你的魄力真令绳武钦佩。天津、沧州没有一个敢动他的,一到了山东,你便盯上了他,掌握了安德海不法的证据,又紧锣密鼓,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此乃英明之举也!”
丁宝桢谦虚地摆了摆手:
“圣上英明也!”
三个人对视一笑,然后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了起来。
“哎哟,肚子饿了。”
王心安忽然感到肚子饿了,刚才在大堂之上,他怒不可遏踢了安德海一脚,又怒吼了几句,所以消化得比程绳武快。程绳武一看天已黑了,便起身告辞。丁宝桢一手拉一个:
“两位今天就别走了,我丁宝桢作东,咱们喝上几杯,一来庆祝初战告捷,二来给两位解解多日来的疲劳。然后睡个好觉,明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呢!”
三个人有说有笑,一同端起了酒杯。
第六章 大难临头济南伏法 八、人头落地
六百里加急到了济南衙门府,丁宝桢果断地决定连夜斩了安德海。一声令下,安德海终于结束了他丑恶的一生。righ
自从谕旨发出后,恭亲王总是忐忑不安的,杀小安子虽是小皇上的意思,但毕竟是自己连夜召集宝銮、文祥、李鸿藻等军机大臣在军机处等候,共同商议后拟的旨呀。西太后的脾气,他奕昕一清二楚,西太后若要怪罪下来,第一个难做之人就是奕昕。
同治皇帝是她的儿子,她一定会原谅他,东太后在她之上,西太后也不便责难于她。
可恭亲王正是西太后发泄怒火的最合适不过的对象。幸亏李莲英想了个计策,让恭亲王的女儿荣寿公主先进宫,在干娘西太后面前为自己圆圆场。女儿回到王府,告诉阿玛皇额娘的气已消了一大半。
奕昕左思右想,总觉得早晚要进宫见西太后一面,硬着头皮丑媳妇也得见公婆。恭亲王早已暗自下了决心,无论西太后发多么大的火,自己只管默不作声,任她发泄,这是最好的办法。主意一定,恭亲王带着几分不安到了储秀宫。
“太后吉祥,奕昕给太后请安了。”
恭亲王一条腿跪下,又垂下一只手,给西太后恭恭敬敬请了个安。
西太后不阴不阳地说:
“老六啊,怎么今天有空来看哀家啊!”
恭亲王小心翼翼地说:
“臣前几日忽感风寒,不能亲自来看望太后,特差大格格代臣问安。太后好些了吗?”
西太后白了恭亲王一眼:
“还好,还没被气死。”
恭亲王心里明白,西太后还在为安德海的事情生他的气,他只有默不作声。
“老六啊,你们瞒得我好苦,人人都认为我偏袒小安子,其实,他有违祖制,我怎会护着他呢?”
恭亲王听西太后说出了这样的话,心中暗暗高兴,心想:
“你给自己找台阶下,我也不去点破你。只要你不阻拦这件事,不责罪于我,就阿弥陀佛了。”
“圣旨几时发的,快该到济南府了吧。”
“回太后,按正常情况,昨天就到济南了。”
西太后轻轻叹了一口气。这声叹息既包含了对安德海的怜爱与惋惜,也包含对众人孤立自己的感慨。她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
“唉,小安子的人头可能已经落地了。”
“啊”的一声惊叫,接着便是打翻烛台的声音,人们寻声望去,只见西太后的贴身宫女庆儿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庆儿失神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刚才,庆儿正在擦烛台,这几天,她的右眼皮一个劲地跳个不停,她总担心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恭亲王刚进来,庆儿就有意地慢慢腾腾地边擦边竖起耳朵听他们的对话。
倒不是庆儿不守规矩,实在是她太担心于哥哥安德海了。前几天,小皇上、东太后、荣寿公主一个个都来过了,他们神色不太对劲儿,仿佛主子生了很大的气。更令庆儿吃惊的是,这几天来,宫中有一种特别凝重的气氛,太监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在议论什么,可是,当庆儿走近时,他们便挤眉弄眼,默不作声了。
储秀宫里的太监、宫女们都知道庆儿是安公公的干妹妹,两个人的感情很好,所以,人们不愿把安德海在山东出事的消息告诉庆儿。今天,庆儿无意擦烛台,却有心听奕昕与西太后的对话,听到西太后一句“小安子的人头可能已经落地了”,她不禁心头猛然一缩,手一哆嗦,打翻了烛台。
西太后勃然大怒:
“大胆的婢女,不要命了。”
庆儿知道自己闯了大祸,连忙跪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
“庆儿该死,庆儿该死。”
西太后冷笑了一声:
“哼,是该死了,敢在哀家面前如此放肆,快给我拉出去,鞭挞500下。”
恭亲王有些震惊了,心里想:
“500下,一个小女子能忍得了吗?还不活活被打死!只是打翻个烛台,值得如此重罚吗?”
奕昕不禁替宫女说情:
“圣母皇太后英明,臣认为婢女虽犯了大错,但她并不是存心捣乱,且饶她这一回吧。”
庆儿也一个劲地求饶:
“太后饶命!太后大慈大悲,饶恕庆儿这一回吧。”
庆儿在西太后跟前当宫女已有十几年了,“辛酉政变”的时候,她与安德海同心协力,施演了“苦肉计”,后来她又默默无闻忠效于西太后,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李莲英初到西太后跟前时,曾得到过庆儿姐姐的不少帮助,所以看到庆儿受罚,小李子也壮了壮胆子替庆儿求情:
“主子,念在庆儿姐姐往日尽心尽力孝敬主子的份上,且放过她这一回吧。”
西太后冷冰冰地说:
“过去有功,今天犯了错误就不该罚了?如此说来凡是曾经立过功的人,都应该逍遥法外了?小安子还立过功呢,今天不也是要砍头的吗?”
西太后故意把嗓门提得高高的,说得恭亲王也不好再说什么。西太后忽然歇斯底里似地大叫道:
“拉出去,给我狠狠地鞭挞。”
“主子饶命啊,主子饶命……”
庆儿绝望地哭叫着。这个在西太后跟前忠实服役14年的无辜的宫女,就这样做了西太后迁怒的牺牲品。庆儿比她的安哥哥早走了一步,安德海的死,众人拍手称快,一致认为他死有余辜。而庆儿的死,人们总觉得有些屈,她的唯一过错就是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她出现了。
恭亲王觉得西太后重罚庆儿,无非是杀鸡给猴看。他感到很没趣,便起身告辞了。恭亲王走后,西太后忿忿地对李莲英说:
“小李子,你觉得古人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句话对吗?”
李莲英边给西太后捶着背,边应声附和:
“主子,你是无比英明伟大的,他们不是逆主子,而是背逆正道,当然是走向亡了。”
西太后拍着小李子的手,遂起桃僵李代之念头:
“小李子啊,小安子缺少的就是你这份灵活劲儿,不然,他何以走上断头台!”
京城皇宫里总算平静了下来,而在几百里之外的济南府却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那日审讯了安德海等人以后,丁宝桢便下令将安德海押送济南附近的历城监视,而且言明不准任何人探监。难道说济南府没有监狱吗?这怎么可能,偌大的济南府还能没监狱!原来,丁巡抚多了个心眼儿,他生怕遇到安德海的死党前来劫狱,万一出现这种情况,等于是放虎归山,那将不知道多少人头落地。他丁宝桢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会牵连众多的人,像恭亲王奕昕、还有文祥、宝銮、李鸿藻等军机大臣、程绳武、王心安、余心清、何毓福等人也将难逃安德海的魔爪。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决定把安德海等人押送小小的历城县,那儿地处偏僻,人口少,安
德海的死党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个小县城里关着安德海。
安德海被押到了历城监狱。说是监狱,其实,安德海却享受了一般犯人不曾享受的待遇。一日三餐有酒、有菜,一个人住在敞亮的屋子里,茶水有人送,喊声有人应。安德海心里暗暗猜度着:
“这个丁宝桢,究竟想干什么?只怕他请神容易,送神难。
他一时头脑少根弦,抓来了我安钦差,恐怕他丁宝桢此时自己没台阶下了,他总不能不明不白地关着我吧。”
安德海想错了,此时,丁巡抚并不打算不明不白地把安德海关下去,他已初步决定在圣旨到达之前杀安德海了。
经过初步审讯,丁宝桢和几位同僚分析了一下,安德海虽既无谕旨,又无勘合,属私自出京,罪不可赦,但据安德海本人及安邦杰、黄石魁、陈玉祥等人的口供来看,安德海的确是奉了西太后的口谕,不然,他的气焰不会如此嚣张。
丁宝桢担心,万一西太后看到自己参奏安德海的奉章后,一口咬定是她派安德海南下采办龙袍的,马上下一道明谕,放安德海,到时候可就骑虎难下了。丁宝桢沉默不语,四周的人都看着他,空气似乎凝固了,周围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突然,丁宝桢紧攥着的拳头猛地敲了一下几案:
“杀,明天便杀安德海。”
一语惊四座,在场的所有人,无不相顾失色。本来,杀安德海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圣旨尚未到,明日就杀小安子,却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当时在座的有程绳武、余心清、济南府文案赵老夫子、山东臬司潘伟、历城县知县、泰安县知县何毓福等人。大家对视了良久,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沉默了一会儿,济南府文案赵老夫子打破了这种沉默。赵老夫子为人敦厚、老成持重。他平日里十分钦佩丁大人的为人,赞叹他的胆识和勇气,但此时事关重大,安德海是一个特殊的人物,杀这种人物必须考虑细致、周全一些,尽量不留什么后患。
赵老夫子精于刑名之学,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便委婉地说:
“丁大人,在下想请教一个问题。安德海一行40多人,家丁、丫头、老妈子只是随行人员,不需要追究什么,此外古董商、绸缎商等人无可大咎。可有几个人,值得考虑,一是管家黄石魁,此人了解安德海的所作所为,他有为非作歹之嫌,理应绳之以法。二是陈玉祥等人,他们都是宫里的老太监,在宫中生活了几十年,不可能不知道宫中的规矩,私自出京要杀头的,可为什么他们无所顾忌呢?莫不是其中另有隐情吧!在下大胆地设想了一下,有可能的确是圣母皇太后口谕让他们随行,这样一来,圣母皇太后看到丁大人你的奏折后,马上下旨释放安德海及其随行,如果我们现在杀了他们,圣旨到后,我们却交不出人来,如何是好呢!”
安邦杰抢在黄石魁的话前面,大叫了这么一句。
“放肆,谁叫你开的口,小心皮肉!”
王心安喝斥了安邦杰,安邦杰只好默不作声。黄石魁望了望安邦杰,又望了望丁宝桢,继续说道:
“大部分字画和古玩是从宫中弄出来的,有主子赏的,有其他太监偷了又卖给他的,也有他自己偷的,小部分珍宝是从别人手里买来的,他准备带到南方全卖掉。他曾说过,天高皇帝远,宫中的宝物在江南出手没有什么危险。”
丁宝桢咬牙切齿了:
“好一个蛀虫。”
一直到晚上,才初步审讯了一遍。退堂后,丁宝桢、王心安、程绳武到了后院花厅,他们都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太监竟如此之猖狂,所作所为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丁宝桢发出肺腑之言:
“治平、绳武,多亏你们二位智捕安德海,不然,万一让他逃脱,出了山东境内,何以再捉住他!这种不法之徒,把他留在世上,只能是祸患。”
王心安忿忿地说:
“在下早听说京师皇宫有个小安子,此人为非作歹,平日里踩在王公大臣的头上,连皇上、六王爷,他都不放在眼里,京师王公大臣一提起小安子,没有一个不咬牙切齿的。这个阉狗是活腻了。”
程绳武也附和道:
“丁大人,你的魄力真令绳武钦佩。天津、沧州没有一个敢动他的,一到了山东,你便盯上了他,掌握了安德海不法的证据,又紧锣密鼓,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此乃英明之举也!”
丁宝桢谦虚地摆了摆手:
“圣上英明也!”
三个人对视一笑,然后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了起来。
“哎哟,肚子饿了。”
王心安忽然感到肚子饿了,刚才在大堂之上,他怒不可遏踢了安德海一脚,又怒吼了几句,所以消化得比程绳武快。程绳武一看天已黑了,便起身告辞。丁宝桢一手拉一个:
“两位今天就别走了,我丁宝桢作东,咱们喝上几杯,一来庆祝初战告捷,二来给两位解解多日来的疲劳。然后睡个好觉,明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呢!”
三个人有说有笑,一同端起了酒杯。
第六章 大难临头济南伏法 八、人头落地
六百里加急到了济南衙门府,丁宝桢果断地决定连夜斩了安德海。一声令下,安德海终于结束了他丑恶的一生。righ
自从谕旨发出后,恭亲王总是忐忑不安的,杀小安子虽是小皇上的意思,但毕竟是自己连夜召集宝銮、文祥、李鸿藻等军机大臣在军机处等候,共同商议后拟的旨呀。西太后的脾气,他奕昕一清二楚,西太后若要怪罪下来,第一个难做之人就是奕昕。
同治皇帝是她的儿子,她一定会原谅他,东太后在她之上,西太后也不便责难于她。
可恭亲王正是西太后发泄怒火的最合适不过的对象。幸亏李莲英想了个计策,让恭亲王的女儿荣寿公主先进宫,在干娘西太后面前为自己圆圆场。女儿回到王府,告诉阿玛皇额娘的气已消了一大半。
奕昕左思右想,总觉得早晚要进宫见西太后一面,硬着头皮丑媳妇也得见公婆。恭亲王早已暗自下了决心,无论西太后发多么大的火,自己只管默不作声,任她发泄,这是最好的办法。主意一定,恭亲王带着几分不安到了储秀宫。
“太后吉祥,奕昕给太后请安了。”
恭亲王一条腿跪下,又垂下一只手,给西太后恭恭敬敬请了个安。
西太后不阴不阳地说:
“老六啊,怎么今天有空来看哀家啊!”
恭亲王小心翼翼地说:
“臣前几日忽感风寒,不能亲自来看望太后,特差大格格代臣问安。太后好些了吗?”
西太后白了恭亲王一眼:
“还好,还没被气死。”
恭亲王心里明白,西太后还在为安德海的事情生他的气,他只有默不作声。
“老六啊,你们瞒得我好苦,人人都认为我偏袒小安子,其实,他有违祖制,我怎会护着他呢?”
恭亲王听西太后说出了这样的话,心中暗暗高兴,心想:
“你给自己找台阶下,我也不去点破你。只要你不阻拦这件事,不责罪于我,就阿弥陀佛了。”
“圣旨几时发的,快该到济南府了吧。”
“回太后,按正常情况,昨天就到济南了。”
西太后轻轻叹了一口气。这声叹息既包含了对安德海的怜爱与惋惜,也包含对众人孤立自己的感慨。她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
“唉,小安子的人头可能已经落地了。”
“啊”的一声惊叫,接着便是打翻烛台的声音,人们寻声望去,只见西太后的贴身宫女庆儿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庆儿失神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刚才,庆儿正在擦烛台,这几天,她的右眼皮一个劲地跳个不停,她总担心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恭亲王刚进来,庆儿就有意地慢慢腾腾地边擦边竖起耳朵听他们的对话。
倒不是庆儿不守规矩,实在是她太担心于哥哥安德海了。前几天,小皇上、东太后、荣寿公主一个个都来过了,他们神色不太对劲儿,仿佛主子生了很大的气。更令庆儿吃惊的是,这几天来,宫中有一种特别凝重的气氛,太监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在议论什么,可是,当庆儿走近时,他们便挤眉弄眼,默不作声了。
储秀宫里的太监、宫女们都知道庆儿是安公公的干妹妹,两个人的感情很好,所以,人们不愿把安德海在山东出事的消息告诉庆儿。今天,庆儿无意擦烛台,却有心听奕昕与西太后的对话,听到西太后一句“小安子的人头可能已经落地了”,她不禁心头猛然一缩,手一哆嗦,打翻了烛台。
西太后勃然大怒:
“大胆的婢女,不要命了。”
庆儿知道自己闯了大祸,连忙跪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
“庆儿该死,庆儿该死。”
西太后冷笑了一声:
“哼,是该死了,敢在哀家面前如此放肆,快给我拉出去,鞭挞500下。”
恭亲王有些震惊了,心里想:
“500下,一个小女子能忍得了吗?还不活活被打死!只是打翻个烛台,值得如此重罚吗?”
奕昕不禁替宫女说情:
“圣母皇太后英明,臣认为婢女虽犯了大错,但她并不是存心捣乱,且饶她这一回吧。”
庆儿也一个劲地求饶:
“太后饶命!太后大慈大悲,饶恕庆儿这一回吧。”
庆儿在西太后跟前当宫女已有十几年了,“辛酉政变”的时候,她与安德海同心协力,施演了“苦肉计”,后来她又默默无闻忠效于西太后,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李莲英初到西太后跟前时,曾得到过庆儿姐姐的不少帮助,所以看到庆儿受罚,小李子也壮了壮胆子替庆儿求情:
“主子,念在庆儿姐姐往日尽心尽力孝敬主子的份上,且放过她这一回吧。”
西太后冷冰冰地说:
“过去有功,今天犯了错误就不该罚了?如此说来凡是曾经立过功的人,都应该逍遥法外了?小安子还立过功呢,今天不也是要砍头的吗?”
西太后故意把嗓门提得高高的,说得恭亲王也不好再说什么。西太后忽然歇斯底里似地大叫道:
“拉出去,给我狠狠地鞭挞。”
“主子饶命啊,主子饶命……”
庆儿绝望地哭叫着。这个在西太后跟前忠实服役14年的无辜的宫女,就这样做了西太后迁怒的牺牲品。庆儿比她的安哥哥早走了一步,安德海的死,众人拍手称快,一致认为他死有余辜。而庆儿的死,人们总觉得有些屈,她的唯一过错就是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她出现了。
恭亲王觉得西太后重罚庆儿,无非是杀鸡给猴看。他感到很没趣,便起身告辞了。恭亲王走后,西太后忿忿地对李莲英说:
“小李子,你觉得古人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句话对吗?”
李莲英边给西太后捶着背,边应声附和:
“主子,你是无比英明伟大的,他们不是逆主子,而是背逆正道,当然是走向亡了。”
西太后拍着小李子的手,遂起桃僵李代之念头:
“小李子啊,小安子缺少的就是你这份灵活劲儿,不然,他何以走上断头台!”
京城皇宫里总算平静了下来,而在几百里之外的济南府却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那日审讯了安德海等人以后,丁宝桢便下令将安德海押送济南附近的历城监视,而且言明不准任何人探监。难道说济南府没有监狱吗?这怎么可能,偌大的济南府还能没监狱!原来,丁巡抚多了个心眼儿,他生怕遇到安德海的死党前来劫狱,万一出现这种情况,等于是放虎归山,那将不知道多少人头落地。他丁宝桢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会牵连众多的人,像恭亲王奕昕、还有文祥、宝銮、李鸿藻等军机大臣、程绳武、王心安、余心清、何毓福等人也将难逃安德海的魔爪。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决定把安德海等人押送小小的历城县,那儿地处偏僻,人口少,安
德海的死党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个小县城里关着安德海。
安德海被押到了历城监狱。说是监狱,其实,安德海却享受了一般犯人不曾享受的待遇。一日三餐有酒、有菜,一个人住在敞亮的屋子里,茶水有人送,喊声有人应。安德海心里暗暗猜度着:
“这个丁宝桢,究竟想干什么?只怕他请神容易,送神难。
他一时头脑少根弦,抓来了我安钦差,恐怕他丁宝桢此时自己没台阶下了,他总不能不明不白地关着我吧。”
安德海想错了,此时,丁巡抚并不打算不明不白地把安德海关下去,他已初步决定在圣旨到达之前杀安德海了。
经过初步审讯,丁宝桢和几位同僚分析了一下,安德海虽既无谕旨,又无勘合,属私自出京,罪不可赦,但据安德海本人及安邦杰、黄石魁、陈玉祥等人的口供来看,安德海的确是奉了西太后的口谕,不然,他的气焰不会如此嚣张。
丁宝桢担心,万一西太后看到自己参奏安德海的奉章后,一口咬定是她派安德海南下采办龙袍的,马上下一道明谕,放安德海,到时候可就骑虎难下了。丁宝桢沉默不语,四周的人都看着他,空气似乎凝固了,周围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突然,丁宝桢紧攥着的拳头猛地敲了一下几案:
“杀,明天便杀安德海。”
一语惊四座,在场的所有人,无不相顾失色。本来,杀安德海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圣旨尚未到,明日就杀小安子,却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当时在座的有程绳武、余心清、济南府文案赵老夫子、山东臬司潘伟、历城县知县、泰安县知县何毓福等人。大家对视了良久,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沉默了一会儿,济南府文案赵老夫子打破了这种沉默。赵老夫子为人敦厚、老成持重。他平日里十分钦佩丁大人的为人,赞叹他的胆识和勇气,但此时事关重大,安德海是一个特殊的人物,杀这种人物必须考虑细致、周全一些,尽量不留什么后患。
赵老夫子精于刑名之学,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便委婉地说:
“丁大人,在下想请教一个问题。安德海一行40多人,家丁、丫头、老妈子只是随行人员,不需要追究什么,此外古董商、绸缎商等人无可大咎。可有几个人,值得考虑,一是管家黄石魁,此人了解安德海的所作所为,他有为非作歹之嫌,理应绳之以法。二是陈玉祥等人,他们都是宫里的老太监,在宫中生活了几十年,不可能不知道宫中的规矩,私自出京要杀头的,可为什么他们无所顾忌呢?莫不是其中另有隐情吧!在下大胆地设想了一下,有可能的确是圣母皇太后口谕让他们随行,这样一来,圣母皇太后看到丁大人你的奏折后,马上下旨释放安德海及其随行,如果我们现在杀了他们,圣旨到后,我们却交不出人来,如何是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