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101节
“是!”
待段达离去,张衡又对高雅贤道:
“你可精选东宫卫士五十名,立赴大宝殿,撤下原来宫禁,代行宿卫。进一步举措,听候通知。”
高雅贤走后,杨广颇为不安的质问张衡:
“你把最机密的事托付高雅贤,恐不妥切。此人关系复杂,岂能让他参与中心机密?”
“最机要的事,当然让最可靠的去,也可以让不太可靠的去。弄不清谁最可靠时,我宁可使用不太可靠但能完成任务的人,这样心里有数,事后也好处理。”
张衡答道,眼中闪烁着阴险的光芒。
杨素说得更明:
“右庶子想用处置姬威的方法再次炮制高雅贤。若论保密,死人永远比心腹更靠得住。”
杨广一笑,说:
“好是好,就是有点可惜。”
杨坚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从出任大丞相、平叛。建国,到降服突厥、征伐高丽;又从灭梁再到平陈,终于统一了中国。他不仅结束了三百年动乱、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原小朝廷当突厥儿皇帝的日子。他立在高山之颠,成为九州之主,五湖四海都朝他三呼万岁,顶礼膜拜。他振臂高呼:
“我是英雄!”
一阵脚步声踩断他的梦,他微睁双眼,哦,那是一双粗壮的腿!他又重新合上双目。前些日子听说有个巨人在雁门关一带走动,莫非已走到床前?
他感到一切的成功其实都很虚幻。
他名为九州之主,可是单是长安城里的官员都不真正听他的,甚至几个亲生儿子都管不住!既然都管不住,南征北战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子孙后代吗?既然他管不来,后代就管得来?他已隐隐约约感觉儿子们争当皇储而互相陷害的真情。挣了偌大家业究竟对子孙是福是祸?他终于睁开双眼。”一个头戴盔甲,身穿线朝服,腰间佩玉的壮士立在床前,对宣华夫人道:
“太子有令,请夫人到外间休息!”
“哪个太子?”杨坚问。
“四年前册封的,陛下忘了?”
“你是谁?”杨坚知道败事了。
“我从塞外回来四年了。”
“哦,你就是那个打虎的……”
“有时也打狼,陛下。”
“是的,沙漠上有很多狼。”
“闹市中也有。”
宣华夫人心中一阵狂喜,暗想:
——如果尉迟明月在此,目睹这一情景,该有多好!
“来人哪!”杨坚竭力喊了一声。
“外面全是东宫卫士,陛下若是有事,不妨吩咐小将一声,那些卫士只听小将调遣。”
杨坚挥手让宣华夫人出去,静想一会,说:
“朕想起来了,你就是打虎将高雅贤,上回不是随朕一起来仁寿宫吗?你虽然没找到小公主,朕也没有重责……只要你保朕平安离开此地,回京升你为大将军!”
“长孙晟在漠北奔驰二十多年,降服了东、西突厥,为陛下争得万里江山,都不能升为大将军,卑职怎敢有此非分之想?”
“此有先例,当年元胄保驾有功,联拜他为右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
“如今元胄呢?似乎是平常百姓吧?”
杨坚嘿然不语。过了许久,喟然叹道:
“朕也有许多过失,追忆往昔,后悔何及!然而混一衰宇,结束数百年来动乱局面,重新均田,使百姓安居乐业,则不是历代帝王想办就能办成的事。为此,二十多年来,朕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不着锦绣,不饰金玉,不重女色。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朕见百姓豆屑杂糠而食,流泪自责,我自己也一个月不食酒肉……”
“陛下自然是个英雄,只是改朝换代之际,杀人太多,你把宇文氏斩尽杀绝,连外孙也不放过。”
“你这是读书人的看法,你读过书吗?当年李德林便是这种看法。朕杀宇文氏是狠了一些。不杀又怎样?各地便会打着勤王的旗号,举兵叛乱,像尉迟迥那样叛乱,像千金公主那样,借突厥之力复仇!那才真正是血流成河!我杀宇文氏,乃是以杀止杀,读书人往往不明白。”
“我想,倘若你没有杀了千金公主的父亲赵王招,千金公主也不会大兴突厥之师,恰恰说明不能以杀止杀。今日陛下英雄末路,也可以说自食其果,也可以说是与千金公主的复仇有关。”
“千金公主还活着?”
“她是死了,死得有点冤,所以复仇的愿望还活着,也可以说她还活着!那凝阴殿中的兵书,便是被她的冤魂盗去了。没有这本秘笈,我想她对付不了你。”
说到这里,高雅贤心中灵光一闪:
——那日追索小公主时,两个校尉拣到的两页兵书又闪现眼前。
那校尉一个是薛举,一个是刘武周。兵书分明被小公主擦过屁股,哦!原来玉露将兵书交给宣华夫人。
她找到了千金公主的替身,这是借尸还魂,莲花公主便是千金公主,便是宣华夫人!高雅贤似乎一切都明白了,一切都与他的感觉相符!
杨坚是愈听愈糊涂:
——什么千金公主死了又还活着,她的冤魂又到凝阴殿盗兵书?
“你见过那兵书?”
“我只见过两页,人家擦大便扔在地上,一页上写着‘借尸还魂’,一页上书‘树上开花’,不知是耶不是?”
“正是!一点不差!”杨坚大为激动:“那书现在谁人手里?”
“我想它全被擦屁股了,查也无益。”
“可惜!可惜。”
“更可惜的是你杀了为你打天下的十个上柱国,你砍了十根宗庙的大柱子。”
“他们造反不可以杀吗?便是皇帝我也杀了!”
“不错,你连自己的小外孙,北周的小皇帝也杀了。臣可杀君,子也可以弑父,这是相因相袭。你猜到了?太子叫我来作甚?”
杨坚自然明白,但他还是惊惧地问:
“杨广叫你来做什么?”
他这一问,泪如泉涌,那是不用旁人回答了。
高雅贤不免有些黯然,他话说不出口了。
杨坚深知难免一死,闭上了双目。忽然灵光一闪,照亮了一条生路:自己一旦为高雅贤所杀,杨广下一步必然是杀人灭口;这么一来,高雅贤也是必死无疑了。若以这个利害相告,不愁高雅贤不易弦更张反戈一击了!
于是,他重新睁开眼来,眼中放出希望的光彩,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正欲开口陈辞,忽地眼光又黯淡下来。他转念一想:高雅贤刚才一直在数落我的过失,语气之中全然是平辈论争,可见君臣之义早已断绝于无形,根本不信救驾会是他的生路,不信来日我会宽容他;倘若我道破了杨广的杀人灭口玄机,他还是照样杀掉我,然后乘机落荒而逃……这岂不是于己无补,于人有益?太便宜了高雅贤,我真是老糊涂了!
这时,夕阳窥户,殿内阴森而惨淡。高雅贤再看御榻上的杨坚,他须发皆白,气息奄奄,脸上淡淡地遍布着苍凉,仅一位要死的老人而已。这是打虎将落手的地方吗?
他返身走出门口,正好碰上了张衡。
“了结了没有?”
“难啊……”
“他有三头六臂?”
“他是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
“白痴!”
张衡低声骂了一句,自己闯了进去。
高雅贤听里头一阵骚动,不忍卒听,赶紧离开大宝殿。
约莫走了二十来步,他身不由己回过头来,但见门外两根大柱上的浮雕盘龙,似若抽搐扭曲,直是垂死前挣扎的惨状,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第九章 长河落日 第四节
走狗烹、良弓藏,长孙晟劝参与杨广弑父计划的高雅贤速追逃离……
七月乙卯日。杨广在仁寿宫即皇帝位。
杨约闻风而动,从伊州乘快马奔赴仁寿宫朝贺。杨广升其为内史令,派他为特使,即时驰赴京师缢杀故太子杨勇,撤换京师留守,委任长孙晟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并拜长孙晟为左领军将军。此外,杨广还交代杨约:相机秘密结果高雅贤。
同时,杨广派车骑将军突厥通,飞骑北上并州,以杨坚的名义宣敕,道是父皇病重,要汉王杨谅火速入京。
只是杨广、突厥通有一事不知,那便是汉王上回奔母丧返京时已与父皇杨坚密约:以后父皇派人到并州宣敕,敕旁多加一点,若无一点,便是假的圣旨……所以,这回突厥通赴并州宣旨无异于点火。
宣华夫人与红叶远离了仁寿宫,人居仙都宫。宣华夫人继续在隔岸观火,她指望能看到一场大火。红叶则在等待,等待粉面郎君的来临,她深信他会来的,她将永远等待着。
高雅贤同杨约一起入京,他一踏进崇仁坊府第,不餐不洗,径自奔入内宫,叫琼英请来了姊夫长孙晟,把杨广弑父的经过详说一遍。
长孙晟屏息听着,不放过任何细节,终于道:
“贤弟,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参与太子的机密大事。这下大祸临头了,你知道吗?姬威的死,你听说过没有?”
“没有。”
“那姬威本是故太子杨勇的亲信,后被晋王、如今的皇帝高价收买,专事构陷杨勇,为晋王夺嗣立下大功,晋王生怕他泄露了机密,故意命他去刺杀蜀王的一名亲卫,便在他行刺的同时,宇文达一刀将他砍杀。这样,既麻痹了蜀王,也达到了杀人灭口的目的。你在仁寿宫所行之事,牵连到人伦大变的绝密,他们对你绝对不会放心,杀人灭口这步棋势在必行!”
“那怎么办?”琼英着急起来。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跑呀!”
正说着,司阍送来杨约的名刺,要高雅贤今晚到杨府赴宴,此时,日已黄昏,高雅贤望一眼手中的名刺,神色黯然,对琼英道:
“看来帝京不是我们久居之地,你料理一下,过几天就走,跟我到山东当猎户去。”
“嗯……”琼英恋恋不舍地说:“过几天就走?”
“过几天?”长孙晟苦笑道:“过几刻都不行了!你手里拿的是何物?不是杨约的名刺,是催命符,今晚的宴席是鸿门宴。”
待段达离去,张衡又对高雅贤道:
“你可精选东宫卫士五十名,立赴大宝殿,撤下原来宫禁,代行宿卫。进一步举措,听候通知。”
高雅贤走后,杨广颇为不安的质问张衡:
“你把最机密的事托付高雅贤,恐不妥切。此人关系复杂,岂能让他参与中心机密?”
“最机要的事,当然让最可靠的去,也可以让不太可靠的去。弄不清谁最可靠时,我宁可使用不太可靠但能完成任务的人,这样心里有数,事后也好处理。”
张衡答道,眼中闪烁着阴险的光芒。
杨素说得更明:
“右庶子想用处置姬威的方法再次炮制高雅贤。若论保密,死人永远比心腹更靠得住。”
杨广一笑,说:
“好是好,就是有点可惜。”
杨坚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从出任大丞相、平叛。建国,到降服突厥、征伐高丽;又从灭梁再到平陈,终于统一了中国。他不仅结束了三百年动乱、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原小朝廷当突厥儿皇帝的日子。他立在高山之颠,成为九州之主,五湖四海都朝他三呼万岁,顶礼膜拜。他振臂高呼:
“我是英雄!”
一阵脚步声踩断他的梦,他微睁双眼,哦,那是一双粗壮的腿!他又重新合上双目。前些日子听说有个巨人在雁门关一带走动,莫非已走到床前?
他感到一切的成功其实都很虚幻。
他名为九州之主,可是单是长安城里的官员都不真正听他的,甚至几个亲生儿子都管不住!既然都管不住,南征北战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子孙后代吗?既然他管不来,后代就管得来?他已隐隐约约感觉儿子们争当皇储而互相陷害的真情。挣了偌大家业究竟对子孙是福是祸?他终于睁开双眼。”一个头戴盔甲,身穿线朝服,腰间佩玉的壮士立在床前,对宣华夫人道:
“太子有令,请夫人到外间休息!”
“哪个太子?”杨坚问。
“四年前册封的,陛下忘了?”
“你是谁?”杨坚知道败事了。
“我从塞外回来四年了。”
“哦,你就是那个打虎的……”
“有时也打狼,陛下。”
“是的,沙漠上有很多狼。”
“闹市中也有。”
宣华夫人心中一阵狂喜,暗想:
——如果尉迟明月在此,目睹这一情景,该有多好!
“来人哪!”杨坚竭力喊了一声。
“外面全是东宫卫士,陛下若是有事,不妨吩咐小将一声,那些卫士只听小将调遣。”
杨坚挥手让宣华夫人出去,静想一会,说:
“朕想起来了,你就是打虎将高雅贤,上回不是随朕一起来仁寿宫吗?你虽然没找到小公主,朕也没有重责……只要你保朕平安离开此地,回京升你为大将军!”
“长孙晟在漠北奔驰二十多年,降服了东、西突厥,为陛下争得万里江山,都不能升为大将军,卑职怎敢有此非分之想?”
“此有先例,当年元胄保驾有功,联拜他为右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
“如今元胄呢?似乎是平常百姓吧?”
杨坚嘿然不语。过了许久,喟然叹道:
“朕也有许多过失,追忆往昔,后悔何及!然而混一衰宇,结束数百年来动乱局面,重新均田,使百姓安居乐业,则不是历代帝王想办就能办成的事。为此,二十多年来,朕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不着锦绣,不饰金玉,不重女色。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朕见百姓豆屑杂糠而食,流泪自责,我自己也一个月不食酒肉……”
“陛下自然是个英雄,只是改朝换代之际,杀人太多,你把宇文氏斩尽杀绝,连外孙也不放过。”
“你这是读书人的看法,你读过书吗?当年李德林便是这种看法。朕杀宇文氏是狠了一些。不杀又怎样?各地便会打着勤王的旗号,举兵叛乱,像尉迟迥那样叛乱,像千金公主那样,借突厥之力复仇!那才真正是血流成河!我杀宇文氏,乃是以杀止杀,读书人往往不明白。”
“我想,倘若你没有杀了千金公主的父亲赵王招,千金公主也不会大兴突厥之师,恰恰说明不能以杀止杀。今日陛下英雄末路,也可以说自食其果,也可以说是与千金公主的复仇有关。”
“千金公主还活着?”
“她是死了,死得有点冤,所以复仇的愿望还活着,也可以说她还活着!那凝阴殿中的兵书,便是被她的冤魂盗去了。没有这本秘笈,我想她对付不了你。”
说到这里,高雅贤心中灵光一闪:
——那日追索小公主时,两个校尉拣到的两页兵书又闪现眼前。
那校尉一个是薛举,一个是刘武周。兵书分明被小公主擦过屁股,哦!原来玉露将兵书交给宣华夫人。
她找到了千金公主的替身,这是借尸还魂,莲花公主便是千金公主,便是宣华夫人!高雅贤似乎一切都明白了,一切都与他的感觉相符!
杨坚是愈听愈糊涂:
——什么千金公主死了又还活着,她的冤魂又到凝阴殿盗兵书?
“你见过那兵书?”
“我只见过两页,人家擦大便扔在地上,一页上写着‘借尸还魂’,一页上书‘树上开花’,不知是耶不是?”
“正是!一点不差!”杨坚大为激动:“那书现在谁人手里?”
“我想它全被擦屁股了,查也无益。”
“可惜!可惜。”
“更可惜的是你杀了为你打天下的十个上柱国,你砍了十根宗庙的大柱子。”
“他们造反不可以杀吗?便是皇帝我也杀了!”
“不错,你连自己的小外孙,北周的小皇帝也杀了。臣可杀君,子也可以弑父,这是相因相袭。你猜到了?太子叫我来作甚?”
杨坚自然明白,但他还是惊惧地问:
“杨广叫你来做什么?”
他这一问,泪如泉涌,那是不用旁人回答了。
高雅贤不免有些黯然,他话说不出口了。
杨坚深知难免一死,闭上了双目。忽然灵光一闪,照亮了一条生路:自己一旦为高雅贤所杀,杨广下一步必然是杀人灭口;这么一来,高雅贤也是必死无疑了。若以这个利害相告,不愁高雅贤不易弦更张反戈一击了!
于是,他重新睁开眼来,眼中放出希望的光彩,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正欲开口陈辞,忽地眼光又黯淡下来。他转念一想:高雅贤刚才一直在数落我的过失,语气之中全然是平辈论争,可见君臣之义早已断绝于无形,根本不信救驾会是他的生路,不信来日我会宽容他;倘若我道破了杨广的杀人灭口玄机,他还是照样杀掉我,然后乘机落荒而逃……这岂不是于己无补,于人有益?太便宜了高雅贤,我真是老糊涂了!
这时,夕阳窥户,殿内阴森而惨淡。高雅贤再看御榻上的杨坚,他须发皆白,气息奄奄,脸上淡淡地遍布着苍凉,仅一位要死的老人而已。这是打虎将落手的地方吗?
他返身走出门口,正好碰上了张衡。
“了结了没有?”
“难啊……”
“他有三头六臂?”
“他是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
“白痴!”
张衡低声骂了一句,自己闯了进去。
高雅贤听里头一阵骚动,不忍卒听,赶紧离开大宝殿。
约莫走了二十来步,他身不由己回过头来,但见门外两根大柱上的浮雕盘龙,似若抽搐扭曲,直是垂死前挣扎的惨状,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第九章 长河落日 第四节
走狗烹、良弓藏,长孙晟劝参与杨广弑父计划的高雅贤速追逃离……
七月乙卯日。杨广在仁寿宫即皇帝位。
杨约闻风而动,从伊州乘快马奔赴仁寿宫朝贺。杨广升其为内史令,派他为特使,即时驰赴京师缢杀故太子杨勇,撤换京师留守,委任长孙晟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并拜长孙晟为左领军将军。此外,杨广还交代杨约:相机秘密结果高雅贤。
同时,杨广派车骑将军突厥通,飞骑北上并州,以杨坚的名义宣敕,道是父皇病重,要汉王杨谅火速入京。
只是杨广、突厥通有一事不知,那便是汉王上回奔母丧返京时已与父皇杨坚密约:以后父皇派人到并州宣敕,敕旁多加一点,若无一点,便是假的圣旨……所以,这回突厥通赴并州宣旨无异于点火。
宣华夫人与红叶远离了仁寿宫,人居仙都宫。宣华夫人继续在隔岸观火,她指望能看到一场大火。红叶则在等待,等待粉面郎君的来临,她深信他会来的,她将永远等待着。
高雅贤同杨约一起入京,他一踏进崇仁坊府第,不餐不洗,径自奔入内宫,叫琼英请来了姊夫长孙晟,把杨广弑父的经过详说一遍。
长孙晟屏息听着,不放过任何细节,终于道:
“贤弟,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参与太子的机密大事。这下大祸临头了,你知道吗?姬威的死,你听说过没有?”
“没有。”
“那姬威本是故太子杨勇的亲信,后被晋王、如今的皇帝高价收买,专事构陷杨勇,为晋王夺嗣立下大功,晋王生怕他泄露了机密,故意命他去刺杀蜀王的一名亲卫,便在他行刺的同时,宇文达一刀将他砍杀。这样,既麻痹了蜀王,也达到了杀人灭口的目的。你在仁寿宫所行之事,牵连到人伦大变的绝密,他们对你绝对不会放心,杀人灭口这步棋势在必行!”
“那怎么办?”琼英着急起来。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跑呀!”
正说着,司阍送来杨约的名刺,要高雅贤今晚到杨府赴宴,此时,日已黄昏,高雅贤望一眼手中的名刺,神色黯然,对琼英道:
“看来帝京不是我们久居之地,你料理一下,过几天就走,跟我到山东当猎户去。”
“嗯……”琼英恋恋不舍地说:“过几天就走?”
“过几天?”长孙晟苦笑道:“过几刻都不行了!你手里拿的是何物?不是杨约的名刺,是催命符,今晚的宴席是鸿门宴。”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