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22节
李崇又说:“于翼的弟弟叫于义?于义之弟曰于礼?于礼之弟曰于智,往下是绍、弼、兰、旷……这很奇怪!”
李荣问:“有何奇怪?”
李崇道:“你想想就明白了!”
李穆早就明白:于家兄弟有礼有义有智,却无人叫廉耻的。李崇的话分明是挖苦于家没有廉耻,非但是挖苦了于家,其实连李穆也被刺伤了。
李穆感到很伤心,老大、二哥都去世了,剩下他这个老三在苦苦支撑场面,下一代的人不仅不理解,还有怨言!他面对汾河,白皑皑的须发临风飘忽,不禁暗叹:我苦斗一生竟是为了何来?他突然对汾河说: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致使诸葛亮裹足不前,更令孙仲谋望江兴叹;司马氏挟天子而令诸侯,王凌、诸葛诞束手无策。你们若是自认强过诸葛亮,那就不妨放手施为!”
第三章 惊涛骇浪 第三节
李德林对形势的一番分析,使杨坚又哭丧着脸,心想:当皇帝原来是
刀尖上讨生活。
在西厢密室里,高颎在陈述军情:尉迟迥据有太行山以东十一个州,兵力二十多万;他的侄儿尉迟勤,据有青、兖等六个州,兵力约六万;司马消难据江北九个州,兵力约十一万;益州总管王谦据四川全境,兵力约九万。这四支叛军,总数四十多万,差不多控制大周天下三分之一地盘。
杨坚、李德林、郑译、刘昉等边听边看墙上的大地图,不觉大汗淋漓,神情十分凝重。
经商议确定:以梁睿为西路行军元帅,率领于义等四个行军总管,讨伐四川王谦;以王谊为南路行军元帅,率领李雄等四个行军总管,讨伐江北的司马消难。
调兵遣将刚告结束,河阳送来了紧急军情。韦孝宽元帅府长史李询密报:行军总管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等三人有受尉迟迥重贿迹象,以致军临沁水按兵不动。
大家听了这个消息,神色又为之一变,韦孝宽帐下有六个总管,如今三个受贿,那还了得!
郑译跳了起来,惶遽地说:“要……要走马换将,把三个人撤下来!”
刘昉也惶惑不知所措:“那,那该当派谁去?”
没有人应得出,因为再也无将可遣了!三路兵马总共出动了十五个行军总管,再勉强提出的人头,委实摆不上桌。但军情瞬息万变,万一受贿的三总管倒戈,当真不堪设想。
刘昉忽萌开溜的念头,他觉得置身于这个旋涡之中危险之极;但理智告诉他溜之不得了,果真大事不成,便是逃到天涯海角,也必定被逮了回来。
便在这时,执事前来禀告:李浑、于让二人押解尉迟迥叛党回京。
这无疑是好消息。为了稳住核心人物的情绪,决定在密室召见李浑、于让二人。
李浑不仅押来了尉迟谊,还代父亲李穆送了把熨斗,转告杨坚说:“愿丞相执此威柄以慰安天下!”
大家相视而嘻,在这关键时刻,李家态度如此明朗,当真是雪中送炭!
李浑见杨坚笑逐颜开,又从绣囊中取出一物,恭送杨坚面前,道:“这是家父的一片心意,望丞相笑纳!”
那东西金光闪闪,原来是十三环金带,本系天子的饰物,那是当年周武帝赐给李穆的,臣子自然不敢服用,只有将这份恩典供奉着。如今将它转赠给杨坚,内涵太丰富了。
刘昉暗忖:这东西你李穆反正不敢用,送给杨坚,做过顺水人情,倒也乖巧。
郑译暗想:当今天下谁不想当皇帝?你李穆既然无望称帝,晚上没人时将这十三环金带佩带身上,过把瘾有何不可?这李穆,呆子!
杨坚暗道:李穆将周武帝的赐物转赠与我,说明他与周室分手决绝了!很好!
高颎寻思:他赠天子饰物与大丞相,自是暗含劝进之意,也点破了大势之所趋。妙!
李德林则想:此事传扬到军中,对稳定将领的心思必有奇效!
而于让父亲于翼与尉迟迥的决裂,则是意外的收获。于翼是周文帝宇文泰的女婿,他的倒戈,对皇亲国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于翼还是一名骁将,放在幽州,势必对尉迟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自然也就牵制了相州的一部分兵力,使他不能全力以赴西征。
李穆、于翼态度一明朗,全盘棋都活了!
杨坚亲送李泽、于让出门,要二人在丞相府贵宾室歇歇,他要亲自设宴为二人接凤洗尘。
大家又回到原先的话题。
郑译说,可以让李穆、于翼去顶替三个受贿的总管。大家都点头赞成,但李德林摇头。
他说:“临阵走马换将,历来都要败事。过去燕惠王信谗,用骑劫代替乐毅,结果败于田单;赵惠文王听间,以赵括代替廉颇,有长平之败,四十万赵卒为白起坑杀……”
“嗯嗯!”郑译不禁冷笑了一声,他与刘昉对李德林有很深的成见,他两人引杨坚出来辅政,郑译原来是要自任大司马的,刘昉要自任小冢宰的,由于李德林反对,两人都落了空,都恨得咬牙切齿。今闻李德林的议论大有破绽,暗忖:机会来了,可以出击了!于是先冷笑一声。
李德林停下,让郑译说话。
郑译说:“公辅引古证今,但不知崔弘度是廉颇,还是李穆是廉颇?更不知于翼是乐毅,还是梁士彦是乐毅?”
但高颎已听懂李德林的话,出来解释道:“公辅之意不在谁与谁攀比高低,而在于临阵走马换将,将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形,这种情形最容易打败仗。”
李德林续道:“这两组人无需攀比……”
刘昉打断道:“为何无需攀比?”
“因为李穆、于翼二人动不得!”李德林说。
郑译冷笑:“需知崔弘度是尉迟调的姻亲,梁士彦与王轨是老搭档……”
杨坚断然说:“让公辅说完!”
李德林这才继续道:“如果将李穆、于翼调往河阳,便等于将幽州、并州都让给尉迟迥,这还是其次;万一突厥南下,我们没有幽并这道屏障,他们简直就可以长驱直入打到长安!所以,李。于两将已经是一人当两人用,决计动不得!”
杨坚叹道:“说得有理!再说下去!”
“这两人既不能动,其他各将也都派上了用场,那么,勉强选拔三人去顶替原来的三总管,都是赵括换廉颇的局。当年赵括在长平大败,四十万人坑死。请主公与各位注意,那长平与河内相去不远,差不多是同一区域,赵国人的覆辙我们无论如何不能重蹈!”
杨坚又问:“那前线的事该当如何解决?”
李德林道:“三军迟疑不进,其实不怪。值此天下大乱之际,除主公与尉迟迥二人势在骑虎不得不观望外,许多将领都心怀观望,都想等赢面大一些,这才投注,其实世态便是如斯,你逼得太紧只有坏事!你说韦孝宽有无心存观望?如果元帅都心存观望,六总管能不观望?再加近来多雨,沁水必定泛滥,两军隔水相持也是意料中事。为今之计,不惜换将,但派一个主公身边亲信,到前线充当监军,不仅可以督战,也可察奸,稍有异心的人也会自行收敛。说到异心,那也是生于观望。观望的人多了,这才会出现心怀异志的人。观望的情形一旦消除‘了,心怀异志的人自然消失。所以,派去的监军要点在消除观望情绪。诸将到底在观望什么?一句话,想再看看那些来头大、有权势、能征战的大人站到主公这边了没有?现在有了李穆李家,于翼于家!只要监军把李泽、于让带去前线,这就是一帖医治观望的验方灵药,包你药到病除!”
最后,问题在谁去充当监军?
杨坚点了郑译,译辞以母老;点了刘昉,刘昉辞之以不曾为将。
高颎毅然请行。他这一招把郑译、刘昉都击败了。待高颎离京,杨坚的智囊更少了,他有事再也不与郑译、刘昉商议,单与李德林磋商。
李德林发现杨坚有点魂不守舍,哪怕有人在背后突然咳嗽一声,杨坚也会吓得脸色苍白,猛地转身。
有一天,只两人呆在西厢密室。李德林忽然拿起朱笔,在地图上画了起来。那是一道波浪形的红杠,自幽州至并州经怀州。郑州,再绕到益州。那红线,婉然便是太极图中阴阳的分界线。解释道,这道红线的北方很稳定,没事;红线的南方,韦孝宽吃定了尉迟迥,司马消难绝对斗不过王谊,梁睿取益州也是探囊取物,主公何忧?我们一切不是都安排妥当了么?
于是,杨坚宽心地笑了。
“但是,”德林皱起眉头,“万一尉迟迥派人与突厥联络,可汗与千金公主率师南下,此刻我们已是无一兵一将可调,大家只好当俘虏了!”
他这么一说,杨坚又哭丧着脸,简直想号哭一场。心想,当皇帝原来是刀尖上讨生活。
第三章 惊涛骇浪 第四节
平定叛乱之后,杨坚在群臣的拥护下,终于登基称帝;女儿杨丽华才
恍然大悟自己竟一直为父亲所利用。
事情果然不出李德林所料,使三军不前者,乃将军们观望情绪也。李浑现身说法,将乃父李穆扣尉迟谊,奉熨斗,献金带于杨坚的事说了一遍,迟疑观望的将领心结果然解开了。
于让说起乃父于翼扣留尉迟迥专使的事,也津津乐道。宇文忻听了,心理放松了许多。暗忖:你于让是文帝的外孙,都不在乎周室江山的得失,我只不过沾了一点宗室的边缘,又何必自作多情?所以,凡与宇文忻类似的皇亲国戚,心中渐渐坦然,羞愧的念头自然萎缩淡化了。
韦孝宽虽然也有观望情绪,但他的心病要复杂得多。
首先是这回进军路线。他命令六军分别由风陵渡与孟津北渡黄河,然后在河阳古城集中,再而强渡沁水,越过丹水,自河内而汲郡,直取邺城,活捉尉迟迥。这思路本来十分正确,因为这条路线他曾经由朝歌逃亡长安时实地考察过,而且与当年秦将白起伐赵的路线基本相符;然而,再想一想,便有点吃惊——他本是由汲郡的朝歌道回长安的,没来由又从长安再赶回朝歌,似乎冥冥之中有种力量在作弄他!
是什么力量呢,记得那夜在朝歌驿馆,明月在天,在明月的启示下,他想起了老对头斛律明月,也即是斛律光,并联想到参军曲岩的那两句坑害斛律明月的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在童谣的启发下,他月夜离开了朝歌,平安地回到长安。这本是事情的完满结束,如今何以又要倒行逆施?他突然对“明月照长安”又有新解:这个斛律明月依然在长安上空,他阴魂不散?
最近军中轰传一件事,道是护送千金公主去塞北的副使长孙晟,一箭射落双雕,他有点半信半疑,雕是极不好射的,那斜律明月只射落一雕,便号称射雕都督,名声响得很,那长孙晟又怎能一箭双雕?莫非斛律明月的阴魂附在长孙晟身上?人果有灵魂吗?传说那时斛律明月是在齐都邺城的凉风堂被绞杀的,是大力士杀手刘桃枝用弓弦绞杀的。定是绞断了颈脉,不然何以血流满地?据说,那地上的血迹铲了又生,再铲再生,不可思议。若无冤魂在,何以这般作怪?当时,他以反间计借刀杀人,杀了斛律明月,自鸣得意;如今想来,未免有点鬼鬼祟祟,阴险毒辣。明火执仗公开对阵,未必赢过人家。他又想起当年邺都黑、黄两种蚂蚁群打群架的怪事,当时黑色的蚂蚁战胜了,穿黑衣的西魏兵也战胜了,他是蚁王……但是,那杜庆信却将蚁王捏死了,那是在朝歌驿馆!
凶兆,如今他似病非病。
这回打进邺城,第一件事便是到那凉风堂去看斛律明月的血迹……如果所传不虚,却又如何?这回让我挂帅,莫非便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要我去看凉风堂的血迹?
他真的不想前进!不想朝邺城前进一步!
嘿,秋夜的明月真亮,真亮,亮得令人心里发毛……
他怀念起哥哥逍遥公来了。哥去世两年了,他一生无为,淡泊名利,可名声之大,竟盖过我这个战功赫赫的元帅、上柱国!且名声又有何用?哥哥著作等身,后来还不将它烧了?唉,这夜亮得古怪!那一窗明月似水流动,伸手可掬……
监军高颎悄然立在床前,沉默着,似是有话要说。此人温良谦让,你不发问他是轻易不说的。他这次来得及时,许多事全亏他操心。
“桥架好了吗?”韦孝宽说的当然是指横跨沁水的大桥。
“架好了……”高颎犹豫着,似在考虑下面的话要不要说,还是说了,“可桥刚架好,尉迟惇在上游放下了无数火船,直往木桥冲来……”
“桥烧了没有?”
“没有。我在去桥十丈外的上游,预先设下许多土狗,将木筏火船搁在那里。”
“好。”
“我来此是想问:尉迟惇原先在沿岸布阵二十里,现在我们还没渡河,他们却往后撤……”
“这是诱我大军过桥,待我军半数到达彼岸,突然将我切断,以便聚而歼之。”
“那我军要不要渡河?”
“这可能出现两种结局:一是韩信在齐与龙且君战,待其渡河半济击其中流,龙且君全军覆没,尉迟惇想当韩信;二是谢石与符融的淝水之战,将计就计,大败秦军。”
高颎又问:“那我军渡是不渡?”
“这要看士气。”韦孝宽思索道,“我军士气如何?你看……”
“一般,尚可。”
“那敌军呢?”
“敌军打着勤王清君侧的旗号,不能一鼓作气进攻,只被动固守沁水东岸,其士气之衰可想而知,况且尉迟惇从未指挥过一场大战。”
“那就大张旗鼓打过去!”
“是。”
“大军一过桥,马上兵分三路。”
“是。”
李荣问:“有何奇怪?”
李崇道:“你想想就明白了!”
李穆早就明白:于家兄弟有礼有义有智,却无人叫廉耻的。李崇的话分明是挖苦于家没有廉耻,非但是挖苦了于家,其实连李穆也被刺伤了。
李穆感到很伤心,老大、二哥都去世了,剩下他这个老三在苦苦支撑场面,下一代的人不仅不理解,还有怨言!他面对汾河,白皑皑的须发临风飘忽,不禁暗叹:我苦斗一生竟是为了何来?他突然对汾河说: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致使诸葛亮裹足不前,更令孙仲谋望江兴叹;司马氏挟天子而令诸侯,王凌、诸葛诞束手无策。你们若是自认强过诸葛亮,那就不妨放手施为!”
第三章 惊涛骇浪 第三节
李德林对形势的一番分析,使杨坚又哭丧着脸,心想:当皇帝原来是
刀尖上讨生活。
在西厢密室里,高颎在陈述军情:尉迟迥据有太行山以东十一个州,兵力二十多万;他的侄儿尉迟勤,据有青、兖等六个州,兵力约六万;司马消难据江北九个州,兵力约十一万;益州总管王谦据四川全境,兵力约九万。这四支叛军,总数四十多万,差不多控制大周天下三分之一地盘。
杨坚、李德林、郑译、刘昉等边听边看墙上的大地图,不觉大汗淋漓,神情十分凝重。
经商议确定:以梁睿为西路行军元帅,率领于义等四个行军总管,讨伐四川王谦;以王谊为南路行军元帅,率领李雄等四个行军总管,讨伐江北的司马消难。
调兵遣将刚告结束,河阳送来了紧急军情。韦孝宽元帅府长史李询密报:行军总管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等三人有受尉迟迥重贿迹象,以致军临沁水按兵不动。
大家听了这个消息,神色又为之一变,韦孝宽帐下有六个总管,如今三个受贿,那还了得!
郑译跳了起来,惶遽地说:“要……要走马换将,把三个人撤下来!”
刘昉也惶惑不知所措:“那,那该当派谁去?”
没有人应得出,因为再也无将可遣了!三路兵马总共出动了十五个行军总管,再勉强提出的人头,委实摆不上桌。但军情瞬息万变,万一受贿的三总管倒戈,当真不堪设想。
刘昉忽萌开溜的念头,他觉得置身于这个旋涡之中危险之极;但理智告诉他溜之不得了,果真大事不成,便是逃到天涯海角,也必定被逮了回来。
便在这时,执事前来禀告:李浑、于让二人押解尉迟迥叛党回京。
这无疑是好消息。为了稳住核心人物的情绪,决定在密室召见李浑、于让二人。
李浑不仅押来了尉迟谊,还代父亲李穆送了把熨斗,转告杨坚说:“愿丞相执此威柄以慰安天下!”
大家相视而嘻,在这关键时刻,李家态度如此明朗,当真是雪中送炭!
李浑见杨坚笑逐颜开,又从绣囊中取出一物,恭送杨坚面前,道:“这是家父的一片心意,望丞相笑纳!”
那东西金光闪闪,原来是十三环金带,本系天子的饰物,那是当年周武帝赐给李穆的,臣子自然不敢服用,只有将这份恩典供奉着。如今将它转赠给杨坚,内涵太丰富了。
刘昉暗忖:这东西你李穆反正不敢用,送给杨坚,做过顺水人情,倒也乖巧。
郑译暗想:当今天下谁不想当皇帝?你李穆既然无望称帝,晚上没人时将这十三环金带佩带身上,过把瘾有何不可?这李穆,呆子!
杨坚暗道:李穆将周武帝的赐物转赠与我,说明他与周室分手决绝了!很好!
高颎寻思:他赠天子饰物与大丞相,自是暗含劝进之意,也点破了大势之所趋。妙!
李德林则想:此事传扬到军中,对稳定将领的心思必有奇效!
而于让父亲于翼与尉迟迥的决裂,则是意外的收获。于翼是周文帝宇文泰的女婿,他的倒戈,对皇亲国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于翼还是一名骁将,放在幽州,势必对尉迟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自然也就牵制了相州的一部分兵力,使他不能全力以赴西征。
李穆、于翼态度一明朗,全盘棋都活了!
杨坚亲送李泽、于让出门,要二人在丞相府贵宾室歇歇,他要亲自设宴为二人接凤洗尘。
大家又回到原先的话题。
郑译说,可以让李穆、于翼去顶替三个受贿的总管。大家都点头赞成,但李德林摇头。
他说:“临阵走马换将,历来都要败事。过去燕惠王信谗,用骑劫代替乐毅,结果败于田单;赵惠文王听间,以赵括代替廉颇,有长平之败,四十万赵卒为白起坑杀……”
“嗯嗯!”郑译不禁冷笑了一声,他与刘昉对李德林有很深的成见,他两人引杨坚出来辅政,郑译原来是要自任大司马的,刘昉要自任小冢宰的,由于李德林反对,两人都落了空,都恨得咬牙切齿。今闻李德林的议论大有破绽,暗忖:机会来了,可以出击了!于是先冷笑一声。
李德林停下,让郑译说话。
郑译说:“公辅引古证今,但不知崔弘度是廉颇,还是李穆是廉颇?更不知于翼是乐毅,还是梁士彦是乐毅?”
但高颎已听懂李德林的话,出来解释道:“公辅之意不在谁与谁攀比高低,而在于临阵走马换将,将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形,这种情形最容易打败仗。”
李德林续道:“这两组人无需攀比……”
刘昉打断道:“为何无需攀比?”
“因为李穆、于翼二人动不得!”李德林说。
郑译冷笑:“需知崔弘度是尉迟调的姻亲,梁士彦与王轨是老搭档……”
杨坚断然说:“让公辅说完!”
李德林这才继续道:“如果将李穆、于翼调往河阳,便等于将幽州、并州都让给尉迟迥,这还是其次;万一突厥南下,我们没有幽并这道屏障,他们简直就可以长驱直入打到长安!所以,李。于两将已经是一人当两人用,决计动不得!”
杨坚叹道:“说得有理!再说下去!”
“这两人既不能动,其他各将也都派上了用场,那么,勉强选拔三人去顶替原来的三总管,都是赵括换廉颇的局。当年赵括在长平大败,四十万人坑死。请主公与各位注意,那长平与河内相去不远,差不多是同一区域,赵国人的覆辙我们无论如何不能重蹈!”
杨坚又问:“那前线的事该当如何解决?”
李德林道:“三军迟疑不进,其实不怪。值此天下大乱之际,除主公与尉迟迥二人势在骑虎不得不观望外,许多将领都心怀观望,都想等赢面大一些,这才投注,其实世态便是如斯,你逼得太紧只有坏事!你说韦孝宽有无心存观望?如果元帅都心存观望,六总管能不观望?再加近来多雨,沁水必定泛滥,两军隔水相持也是意料中事。为今之计,不惜换将,但派一个主公身边亲信,到前线充当监军,不仅可以督战,也可察奸,稍有异心的人也会自行收敛。说到异心,那也是生于观望。观望的人多了,这才会出现心怀异志的人。观望的情形一旦消除‘了,心怀异志的人自然消失。所以,派去的监军要点在消除观望情绪。诸将到底在观望什么?一句话,想再看看那些来头大、有权势、能征战的大人站到主公这边了没有?现在有了李穆李家,于翼于家!只要监军把李泽、于让带去前线,这就是一帖医治观望的验方灵药,包你药到病除!”
最后,问题在谁去充当监军?
杨坚点了郑译,译辞以母老;点了刘昉,刘昉辞之以不曾为将。
高颎毅然请行。他这一招把郑译、刘昉都击败了。待高颎离京,杨坚的智囊更少了,他有事再也不与郑译、刘昉商议,单与李德林磋商。
李德林发现杨坚有点魂不守舍,哪怕有人在背后突然咳嗽一声,杨坚也会吓得脸色苍白,猛地转身。
有一天,只两人呆在西厢密室。李德林忽然拿起朱笔,在地图上画了起来。那是一道波浪形的红杠,自幽州至并州经怀州。郑州,再绕到益州。那红线,婉然便是太极图中阴阳的分界线。解释道,这道红线的北方很稳定,没事;红线的南方,韦孝宽吃定了尉迟迥,司马消难绝对斗不过王谊,梁睿取益州也是探囊取物,主公何忧?我们一切不是都安排妥当了么?
于是,杨坚宽心地笑了。
“但是,”德林皱起眉头,“万一尉迟迥派人与突厥联络,可汗与千金公主率师南下,此刻我们已是无一兵一将可调,大家只好当俘虏了!”
他这么一说,杨坚又哭丧着脸,简直想号哭一场。心想,当皇帝原来是刀尖上讨生活。
第三章 惊涛骇浪 第四节
平定叛乱之后,杨坚在群臣的拥护下,终于登基称帝;女儿杨丽华才
恍然大悟自己竟一直为父亲所利用。
事情果然不出李德林所料,使三军不前者,乃将军们观望情绪也。李浑现身说法,将乃父李穆扣尉迟谊,奉熨斗,献金带于杨坚的事说了一遍,迟疑观望的将领心结果然解开了。
于让说起乃父于翼扣留尉迟迥专使的事,也津津乐道。宇文忻听了,心理放松了许多。暗忖:你于让是文帝的外孙,都不在乎周室江山的得失,我只不过沾了一点宗室的边缘,又何必自作多情?所以,凡与宇文忻类似的皇亲国戚,心中渐渐坦然,羞愧的念头自然萎缩淡化了。
韦孝宽虽然也有观望情绪,但他的心病要复杂得多。
首先是这回进军路线。他命令六军分别由风陵渡与孟津北渡黄河,然后在河阳古城集中,再而强渡沁水,越过丹水,自河内而汲郡,直取邺城,活捉尉迟迥。这思路本来十分正确,因为这条路线他曾经由朝歌逃亡长安时实地考察过,而且与当年秦将白起伐赵的路线基本相符;然而,再想一想,便有点吃惊——他本是由汲郡的朝歌道回长安的,没来由又从长安再赶回朝歌,似乎冥冥之中有种力量在作弄他!
是什么力量呢,记得那夜在朝歌驿馆,明月在天,在明月的启示下,他想起了老对头斛律明月,也即是斛律光,并联想到参军曲岩的那两句坑害斛律明月的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在童谣的启发下,他月夜离开了朝歌,平安地回到长安。这本是事情的完满结束,如今何以又要倒行逆施?他突然对“明月照长安”又有新解:这个斛律明月依然在长安上空,他阴魂不散?
最近军中轰传一件事,道是护送千金公主去塞北的副使长孙晟,一箭射落双雕,他有点半信半疑,雕是极不好射的,那斜律明月只射落一雕,便号称射雕都督,名声响得很,那长孙晟又怎能一箭双雕?莫非斛律明月的阴魂附在长孙晟身上?人果有灵魂吗?传说那时斛律明月是在齐都邺城的凉风堂被绞杀的,是大力士杀手刘桃枝用弓弦绞杀的。定是绞断了颈脉,不然何以血流满地?据说,那地上的血迹铲了又生,再铲再生,不可思议。若无冤魂在,何以这般作怪?当时,他以反间计借刀杀人,杀了斛律明月,自鸣得意;如今想来,未免有点鬼鬼祟祟,阴险毒辣。明火执仗公开对阵,未必赢过人家。他又想起当年邺都黑、黄两种蚂蚁群打群架的怪事,当时黑色的蚂蚁战胜了,穿黑衣的西魏兵也战胜了,他是蚁王……但是,那杜庆信却将蚁王捏死了,那是在朝歌驿馆!
凶兆,如今他似病非病。
这回打进邺城,第一件事便是到那凉风堂去看斛律明月的血迹……如果所传不虚,却又如何?这回让我挂帅,莫非便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要我去看凉风堂的血迹?
他真的不想前进!不想朝邺城前进一步!
嘿,秋夜的明月真亮,真亮,亮得令人心里发毛……
他怀念起哥哥逍遥公来了。哥去世两年了,他一生无为,淡泊名利,可名声之大,竟盖过我这个战功赫赫的元帅、上柱国!且名声又有何用?哥哥著作等身,后来还不将它烧了?唉,这夜亮得古怪!那一窗明月似水流动,伸手可掬……
监军高颎悄然立在床前,沉默着,似是有话要说。此人温良谦让,你不发问他是轻易不说的。他这次来得及时,许多事全亏他操心。
“桥架好了吗?”韦孝宽说的当然是指横跨沁水的大桥。
“架好了……”高颎犹豫着,似在考虑下面的话要不要说,还是说了,“可桥刚架好,尉迟惇在上游放下了无数火船,直往木桥冲来……”
“桥烧了没有?”
“没有。我在去桥十丈外的上游,预先设下许多土狗,将木筏火船搁在那里。”
“好。”
“我来此是想问:尉迟惇原先在沿岸布阵二十里,现在我们还没渡河,他们却往后撤……”
“这是诱我大军过桥,待我军半数到达彼岸,突然将我切断,以便聚而歼之。”
“那我军要不要渡河?”
“这可能出现两种结局:一是韩信在齐与龙且君战,待其渡河半济击其中流,龙且君全军覆没,尉迟惇想当韩信;二是谢石与符融的淝水之战,将计就计,大败秦军。”
高颎又问:“那我军渡是不渡?”
“这要看士气。”韦孝宽思索道,“我军士气如何?你看……”
“一般,尚可。”
“那敌军呢?”
“敌军打着勤王清君侧的旗号,不能一鼓作气进攻,只被动固守沁水东岸,其士气之衰可想而知,况且尉迟惇从未指挥过一场大战。”
“那就大张旗鼓打过去!”
“是。”
“大军一过桥,马上兵分三路。”
“是。”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