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46节
莲花公主的房中传出哀烈的琴声。尉迟明月晓得,那是她最喜爱的《广陵散》。《广陵散》中所诉说的复仇故事她怎能不懂?她不由得热泪盈盈,不觉间她已来到了莲花公主的房外,当她把门推开时,莲花公主一愣,她也是一愣,双方心中都打了个突。
“她怎么来了?”
“我怎么来了?”
莲花公主停止弹奏。尉迟明月则关上了门,而后靠在门扇上喘息了片刻,惨然一笑,才说道:
“我知道你讨厌我,鄙视我,再也不承认我这个小妹了!我没有时间解释这个,我只是再次请求你:姊姊,为小妹弹一遍《广陵散》吧。”
“……”莲花公主感到气氛的异常,只是怔怔地望着对方,手似乎僵住,一动也不动。
“我明白你……明白你的心思,”尉迟明月一顿,喘息着,待舒平了气,续道:“《广陵散》乃是赞颂摄政、摄莹姊弟为了报仇雪恨壮烈牺牲的哀歌,我一个出卖色相、献身事贼的卑贱女人,怎有资格听它?你心里正是这样骂的,是吧?唉,正因如此,你才是我的姊姊!不过,小妹还是要请姊姊弹一遍《广陵散》。”
莲花公主望着她那不停起伏的胸脯,感到心中未曾有的慌乱……
“唉!要让你明白,我就听不了《广陵散》;而如果要听《广陵散》,却非让你明白不可!”尉迟明月本来涨红的脸庞,渐变紫色。
“那你就先说明吧!”莲花公主十分费力地说出了一句话。
“看来也只好如此了!”尉迟明月意气萧瑟地说:“有一件事,姊姊可曾听过?大隋的内宫,有一条不成文的宫规:除了独孤氏之外,谁要是同杨坚睡过,独孤氏非杀她不可,十几年来从无例外。”
莲花公主听了此言,如遭雷击,呆在当场。
“因此,”尉迟明月续道:“当年杨坚驾临十八厢房找你,便无异来了勾魂使者、索命无常……须知小妹那晚献身自代,并非邀宠,而是找死。”
莲花公主又是一震,双眼直勾勾地瞪着身边的宫女斐桑妹,意思是:
“真有此事?这是真的吗?”
桑妹缓缓地上点了点头,解释道:
“此事虽是众所周知,但谁也不敢告诉你,万一追究下来,准定是一个死。”
莲花公主激动得不能自己,望着尉迟明月紫转青的脸,一切全明白了!她揪心地厉喊一声“妹妹”,冲上前紧紧地抱住尉迟明月。
尉迟明月吃力地说:
“所以,小妹能挨到今日,算是奇迹……那一晚,我不顾廉耻,事仇邀宠吗?我不是荣升为四品才人了吗?我可是挖空心思讨好杨坚的!哈哈……”
这时,门又被推开了,一个声音嚷道:
“不!明月姊姊,你分明是替贵嫔去死!”
进来的是尉迟明月的侍女司琴,她只喊出这么一句,便泣不成声。
莲花公主心如刀绞,见尉迟明月脸色由青转黑,便急急吩咐桑妹:
“快!太医!请太医!”
尉迟明月的声音细如游丝:
“没用……孔雀胆……鹤顶红……断肠散……神仙难救……弹……弹《广陵散》……”
莲花公主将她扶至自己的床上,缓缓让她躺下,再一次望了望气息奄奄的尉迟明月。便这一望,眼神中却蕴含着万千情愫与思绪。她毅然回到案前,稍一凝神,忽地玉手一挥,声如裂帛,便弹起了《广陵散》来。
在沸腾的琴声中,司琴、桑妹悄然来到床前,她们如天女一般,脸上溢着圣洁光辉,守着尉迟明月……
渐渐地,人随琴音沉浮、飘泊、颠倒……忽闻寒风瑟瑟,又见鹤唳苍松、猿啼怪柏,哀情搅动六合九霄,惨威慑人三魂七魄!继而泉人古涧,有诉不尽的幽怨、凄凉,忆不完的往事云烟!蓦然大弦一切,但见万箭破空,雷雹过江,风起云涌,雷鸣电闪,刀剑交作,岌岌乎惊天地而泣鬼神!壮士功成身毁,且哀且烈;亲人有悲无悔,又悼又哭!
尉迟明月绽开一个灿烂的微笑,奄然气绝。她的脸由黑转白,皎皎如雪,隐约发出一种光亮,顿今暗室生辉,婉然便是一轮明月,至圣至洁。
便在这时,外传:
“皇上驾到!”
随着一阵急骤的脚步声,进来了红叶与杨坚。二人感受到室内非常的气氛,脚步无声,悄然地来到了床前,敛神屏息,百感交作,却只是愣愣望着尉迟明月的遗容。
“唉!还是太迟了……”
红叶叹道,同时缓缓地朝尉迟明月跪下,嘤嘤地啜泣着。她说的是真话,哭的是真情。一路上,她既想尉迟明月死去,又希望尉迟明月活着,两个红叶一直自相打架……
桑妹点燃了宫灯,来到案前,扯了扯莲花公主的衣袖,悄然说道:
“皇上驾到,快接驾!”
木然而立的莲花公主则冷峭应道:
“皇上?哪来的皇上,大隋王朝只有二圣,没有皇上!”
她出语甚轻,但在杨坚听来,却无异凭空接连打了几个霹雳。杨坚听得浑身发抖,喘着粗气,突然猛喝一声,转身奔出门去。室中人面面相觑,不知下一步将发生什么事。
陪杨坚赶来仁寿宫的还有左仆射高颎、内史令畅素。杨素其实三日前便已从灵州回京,躲在家中不曾露面,那封传递到独孤皇后手中的所谓“灵州密信”,其实是从杨素家中发出的,那可是觑准火候泼进油锅里的一瓢水。杨素与张衡均料定先被油烫伤的是高颎,不意遭灾的竟是尉迟明月。是时高、杨二人于仁寿宫室内喝茶,双方强拉热呼,正亲热得有点过火,却见宫监气急败坏地冲进来嚷道:
“不好!不好!大事不好……”
但高、杨二人均想:
——死了一个宫中才人,又何必大呼小叫?
“皇上跑了!他单人匹马……”
高、杨均是一震,惊出一身冷汗。独孤氏杀害宫人已非一次,历来皇上都是漠然处之,不料这回是惊天动地震怒了。二人几乎是同时喊声“快追”,便急急骑上快马,沿返京的驿路追去,追了一程,不见杨坚踪影,问过路人,均说无有。于是二人又掉转马头,乱追一气。
杨坚一怒之下,独自骑马出宫,往回京的路上狂奔,心中不住地下了几十道圣旨:
“杀死她!杀死她!杀掉妒妇!杀掉妒妇……”
他眼前仿佛见到独孤氏被一刀砍下,人头落地,且在打滚。盘旋。盘旋着,盘旋着……忽然须眉戟张,竟是一个男人的头颅。这男人并非别人,竟是他的岳父独孤信!神威凛凛的北周上柱国、大司马独孤信!杨坚在北周,十六岁便超升骠骑大将军,少年英武,青云直上,无人敢犯。有一回偶犯军纪,但并非大过,以为定是小事化了;不料大司马独孤信却亲来处置,吩咐手下脱光了他的裤子,鞭得他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屁股已非屁股,事后数十日每天拉尿都痛彻心肺。平复以后,独孤信便将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他为妻。这独孤伽罗对他虽是百依百顺,但每每相见总令他心惊胆战;因为独孤伽罗虽长得与父不同,而眉宇间却有一股独孤信的神气。以致每回他细观独孤伽罗的花容时,那脸上往往便幻化出岳父独孤信的尊容……
也不知是杨坚胆怯,还是月夜马不识途,竟斜刺里奔离驿路,一味往歧山丛林中闯去,直到无路可走,马才停蹄,人方下鞍。杨坚呆呆地坐在一块石头上,咀嚼莲花公主适才说的那几句话,觉得其言有板有眼,句句真实,他贵为天子却保不住爱宠,当真枉为一国之尊。
高颎、杨素已悄然来到身边,杨坚不闻不见,仍在出神。二人正欲上前请安,即闻杨坚又道:
“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愿陛下想开一点……”高颎劝解道:“总不能因为一个妇人而轻视了天下。”
这话自然很对,若是在平常,杨坚无以驳诘。但现在他听了极不对劲:
——尉迟才人岂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妇人?岂是一个等凡的爱宠?那可是我寻找数十年方得一遇的知己!是我的心肝!是我的骨肉!你这个混蛋又怎能明白!
杨素则把“一个妇人”着意解释为皇后独孤伽罗,他满脑子里想着如何去独孤伽罗面前挑拨:
——那高颎心目中竟无二圣之尊,说你不过是“一个妇人”而已。
此举将可让独孤氏对高颎恨上加恨。
高颎之言虽是逆耳,却使杨坚觉得实在不便在山上再呆下去,在二人的左右劝解下,终于一起回到了仁寿宫。
莲花公主一反常态,呼茶、进饭、敬酒,竟然体贴入微,与过去判若两人。
杨坚吃饱之后,即令禁卫揪出张权,脱下裤子,庭杖一百,直打得他死去活来方罢。且当即下旨道:
“从今而后,谁敢动朕嫔妃一根毫毛,我杀他九族,抄他八代祖宗!”
事后犹不解恨,撤了张权的宫监,追回赐姓,令宇文恺接任。
第五章 宫廷阴谋 第六节
远征高丽,三十万大军生还长安的只有十分之一二,这是高颎用兵以
来最大的惨败。
杨坚自仁寿宫返京,便下了一道诏书:
——凡是畜猫鬼、蛊毒、厌胜的人,一律流放投边。
此举算是向皇后独孤伽罗丢了一个白眼。
这时,天下虽是统一,却未见太平。西有南宁羌族叛乱,南方桂州李世贤造反,北方突厥大可汗都蓝的堂弟突利可汗则遣使来京求婚,而东方高丽王高元却于边境备战。
这一日帝御大兴殿,即与群臣商议上述四件大事。
只是大臣们噤若寒蝉,都不轻易开口。自从平陈统一中国之后,死去的上柱国有郑译、豆卢勋、韩擒虎、韩建业、梁彦光、梁睿等六人,韩擒虎之死尤其蹊跷。上柱国乃当时军队最高的官衔,杨坚当年便是凭上柱国取北周的天下而代之,他对今日的上柱国能不猜忌?殿中众大臣不少都挂上柱国军衔,见韩擒虎之死又怎能不谈“虎”色变?
那高颎不仅有动辄杀头的上柱国军衔,还是位极人臣的宰相,已经到了绝对不能再立功的地步,如再立功,杨坚只好赏他杀头了。所以,他每一步都是走在表面凝成薄冰的江湖之上,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既是战战兢兢陪尽小心,又要装成若无其事,坦坦荡荡。所虑的是:
——若无其事要过分了便近乎尸位素餐;坦坦荡荡弄过火便流于张狂。个中的分寸着实不好把握。
上柱国、内史监虞庆则,与高颎处境类似,头上也悬着两把刀。加上当年出使突厥,大意中娶了突厥女人,又接受了突厥可汗饭送的千匹骏马,着实犯下了大忌。只是悔恨难追,唯有加倍小心才行,自然不敢轻易发言,生恐祸从口出。
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元胄,是魏昭成帝的六代孙,美须眉,多武艺,于杨坚政变夺权僭移周鼎之际,追随护驾,亦步亦趋,几乎把杨坚从刀丛中救出来。杨坚曾当众宣言:
“保护朕躬,成此基业,元胄之功也!”
然而,时过境迁,功劳竟成了包袱。元胄既嫌杨坚忌刻寡恩,杨坚也疑他忠心不纯——你既能助我篡周立隋,又怎知不会帮他人篡隋改朝?况且,你还是北魏的帝子王孙,难道便想称孤道寡?
这些念头一旦滋生,口虽不宣,难免泄于神色。于是,心照不宣,终于渐疏渐远。元胄更觉多言无益,凡事沉默为佳。而沉默多了,难道不是一种态度?
上柱国、左卫大将军元宇,也是北魏帝胄,少壮时常以帝胄为荣,老来却以此为累,深知皇族的血统实是祸根,如不一再向新朝输诚表忠,祸便旋踵而至。所以,他轻易不言,言必有“忠”。他必须耐心而又耐心,等待一个献忠的机会。
上柱国、宋国公贺若弼,一听皇帝杨坚摆出的四个议题,心中便有了数。
桂州人造反历来有因,半年前李光仕侵袭州县,被王世积刚刚平定,如今又出了个李世贤,显然是杀人有术,安抚无策的缘故。
南宁西羌的叛乱亦同此理。
至于突利可汗求婚的事却难以对付。突利在诛杀都蓝可汗之妻可贺敦千金公主时,出过大力,为大隋根除了北周最后一个皇族后代,其功不少,斐矩曾因此答应他娶大隋公主。如今若不兑现诺言,便是食言自肥,势必与突利反目为仇,终将促进突利与都蓝两堂兄弟的联合,在漠北树一大敌;而如果将公主下嫁与突利,大可汗都蓝必然生怨,从此北方将无宁日,长孙晟平定漠北之功自然化为乌有。
而高丽王高元边境备战之举,事出有因。自从消灭南朝之后,杨坚即有兼并高丽之志。前不久,由专使送一玺书给高丽王高汤,书中大言道:
“王谓辽河之广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如陈国?”
便这两句话,把高汤吓病致死。高汤之子高元血气方刚,继位之后,聚兵捍边势所必然,何足为怪?但需一纸玺书安抚人家,战祸即消于无形。
以上四件大事,贺若弼正准备陈述自己的看法,突然舌头一动,忽生痛感,竟把满腹的意见强行压下肚底。因为他猛然记起父亲的遗言。
他父亲贺若敦是北周金州的总管,因言语之失,被宇文护杀害。
“她怎么来了?”
“我怎么来了?”
莲花公主停止弹奏。尉迟明月则关上了门,而后靠在门扇上喘息了片刻,惨然一笑,才说道:
“我知道你讨厌我,鄙视我,再也不承认我这个小妹了!我没有时间解释这个,我只是再次请求你:姊姊,为小妹弹一遍《广陵散》吧。”
“……”莲花公主感到气氛的异常,只是怔怔地望着对方,手似乎僵住,一动也不动。
“我明白你……明白你的心思,”尉迟明月一顿,喘息着,待舒平了气,续道:“《广陵散》乃是赞颂摄政、摄莹姊弟为了报仇雪恨壮烈牺牲的哀歌,我一个出卖色相、献身事贼的卑贱女人,怎有资格听它?你心里正是这样骂的,是吧?唉,正因如此,你才是我的姊姊!不过,小妹还是要请姊姊弹一遍《广陵散》。”
莲花公主望着她那不停起伏的胸脯,感到心中未曾有的慌乱……
“唉!要让你明白,我就听不了《广陵散》;而如果要听《广陵散》,却非让你明白不可!”尉迟明月本来涨红的脸庞,渐变紫色。
“那你就先说明吧!”莲花公主十分费力地说出了一句话。
“看来也只好如此了!”尉迟明月意气萧瑟地说:“有一件事,姊姊可曾听过?大隋的内宫,有一条不成文的宫规:除了独孤氏之外,谁要是同杨坚睡过,独孤氏非杀她不可,十几年来从无例外。”
莲花公主听了此言,如遭雷击,呆在当场。
“因此,”尉迟明月续道:“当年杨坚驾临十八厢房找你,便无异来了勾魂使者、索命无常……须知小妹那晚献身自代,并非邀宠,而是找死。”
莲花公主又是一震,双眼直勾勾地瞪着身边的宫女斐桑妹,意思是:
“真有此事?这是真的吗?”
桑妹缓缓地上点了点头,解释道:
“此事虽是众所周知,但谁也不敢告诉你,万一追究下来,准定是一个死。”
莲花公主激动得不能自己,望着尉迟明月紫转青的脸,一切全明白了!她揪心地厉喊一声“妹妹”,冲上前紧紧地抱住尉迟明月。
尉迟明月吃力地说:
“所以,小妹能挨到今日,算是奇迹……那一晚,我不顾廉耻,事仇邀宠吗?我不是荣升为四品才人了吗?我可是挖空心思讨好杨坚的!哈哈……”
这时,门又被推开了,一个声音嚷道:
“不!明月姊姊,你分明是替贵嫔去死!”
进来的是尉迟明月的侍女司琴,她只喊出这么一句,便泣不成声。
莲花公主心如刀绞,见尉迟明月脸色由青转黑,便急急吩咐桑妹:
“快!太医!请太医!”
尉迟明月的声音细如游丝:
“没用……孔雀胆……鹤顶红……断肠散……神仙难救……弹……弹《广陵散》……”
莲花公主将她扶至自己的床上,缓缓让她躺下,再一次望了望气息奄奄的尉迟明月。便这一望,眼神中却蕴含着万千情愫与思绪。她毅然回到案前,稍一凝神,忽地玉手一挥,声如裂帛,便弹起了《广陵散》来。
在沸腾的琴声中,司琴、桑妹悄然来到床前,她们如天女一般,脸上溢着圣洁光辉,守着尉迟明月……
渐渐地,人随琴音沉浮、飘泊、颠倒……忽闻寒风瑟瑟,又见鹤唳苍松、猿啼怪柏,哀情搅动六合九霄,惨威慑人三魂七魄!继而泉人古涧,有诉不尽的幽怨、凄凉,忆不完的往事云烟!蓦然大弦一切,但见万箭破空,雷雹过江,风起云涌,雷鸣电闪,刀剑交作,岌岌乎惊天地而泣鬼神!壮士功成身毁,且哀且烈;亲人有悲无悔,又悼又哭!
尉迟明月绽开一个灿烂的微笑,奄然气绝。她的脸由黑转白,皎皎如雪,隐约发出一种光亮,顿今暗室生辉,婉然便是一轮明月,至圣至洁。
便在这时,外传:
“皇上驾到!”
随着一阵急骤的脚步声,进来了红叶与杨坚。二人感受到室内非常的气氛,脚步无声,悄然地来到了床前,敛神屏息,百感交作,却只是愣愣望着尉迟明月的遗容。
“唉!还是太迟了……”
红叶叹道,同时缓缓地朝尉迟明月跪下,嘤嘤地啜泣着。她说的是真话,哭的是真情。一路上,她既想尉迟明月死去,又希望尉迟明月活着,两个红叶一直自相打架……
桑妹点燃了宫灯,来到案前,扯了扯莲花公主的衣袖,悄然说道:
“皇上驾到,快接驾!”
木然而立的莲花公主则冷峭应道:
“皇上?哪来的皇上,大隋王朝只有二圣,没有皇上!”
她出语甚轻,但在杨坚听来,却无异凭空接连打了几个霹雳。杨坚听得浑身发抖,喘着粗气,突然猛喝一声,转身奔出门去。室中人面面相觑,不知下一步将发生什么事。
陪杨坚赶来仁寿宫的还有左仆射高颎、内史令畅素。杨素其实三日前便已从灵州回京,躲在家中不曾露面,那封传递到独孤皇后手中的所谓“灵州密信”,其实是从杨素家中发出的,那可是觑准火候泼进油锅里的一瓢水。杨素与张衡均料定先被油烫伤的是高颎,不意遭灾的竟是尉迟明月。是时高、杨二人于仁寿宫室内喝茶,双方强拉热呼,正亲热得有点过火,却见宫监气急败坏地冲进来嚷道:
“不好!不好!大事不好……”
但高、杨二人均想:
——死了一个宫中才人,又何必大呼小叫?
“皇上跑了!他单人匹马……”
高、杨均是一震,惊出一身冷汗。独孤氏杀害宫人已非一次,历来皇上都是漠然处之,不料这回是惊天动地震怒了。二人几乎是同时喊声“快追”,便急急骑上快马,沿返京的驿路追去,追了一程,不见杨坚踪影,问过路人,均说无有。于是二人又掉转马头,乱追一气。
杨坚一怒之下,独自骑马出宫,往回京的路上狂奔,心中不住地下了几十道圣旨:
“杀死她!杀死她!杀掉妒妇!杀掉妒妇……”
他眼前仿佛见到独孤氏被一刀砍下,人头落地,且在打滚。盘旋。盘旋着,盘旋着……忽然须眉戟张,竟是一个男人的头颅。这男人并非别人,竟是他的岳父独孤信!神威凛凛的北周上柱国、大司马独孤信!杨坚在北周,十六岁便超升骠骑大将军,少年英武,青云直上,无人敢犯。有一回偶犯军纪,但并非大过,以为定是小事化了;不料大司马独孤信却亲来处置,吩咐手下脱光了他的裤子,鞭得他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屁股已非屁股,事后数十日每天拉尿都痛彻心肺。平复以后,独孤信便将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他为妻。这独孤伽罗对他虽是百依百顺,但每每相见总令他心惊胆战;因为独孤伽罗虽长得与父不同,而眉宇间却有一股独孤信的神气。以致每回他细观独孤伽罗的花容时,那脸上往往便幻化出岳父独孤信的尊容……
也不知是杨坚胆怯,还是月夜马不识途,竟斜刺里奔离驿路,一味往歧山丛林中闯去,直到无路可走,马才停蹄,人方下鞍。杨坚呆呆地坐在一块石头上,咀嚼莲花公主适才说的那几句话,觉得其言有板有眼,句句真实,他贵为天子却保不住爱宠,当真枉为一国之尊。
高颎、杨素已悄然来到身边,杨坚不闻不见,仍在出神。二人正欲上前请安,即闻杨坚又道:
“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愿陛下想开一点……”高颎劝解道:“总不能因为一个妇人而轻视了天下。”
这话自然很对,若是在平常,杨坚无以驳诘。但现在他听了极不对劲:
——尉迟才人岂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妇人?岂是一个等凡的爱宠?那可是我寻找数十年方得一遇的知己!是我的心肝!是我的骨肉!你这个混蛋又怎能明白!
杨素则把“一个妇人”着意解释为皇后独孤伽罗,他满脑子里想着如何去独孤伽罗面前挑拨:
——那高颎心目中竟无二圣之尊,说你不过是“一个妇人”而已。
此举将可让独孤氏对高颎恨上加恨。
高颎之言虽是逆耳,却使杨坚觉得实在不便在山上再呆下去,在二人的左右劝解下,终于一起回到了仁寿宫。
莲花公主一反常态,呼茶、进饭、敬酒,竟然体贴入微,与过去判若两人。
杨坚吃饱之后,即令禁卫揪出张权,脱下裤子,庭杖一百,直打得他死去活来方罢。且当即下旨道:
“从今而后,谁敢动朕嫔妃一根毫毛,我杀他九族,抄他八代祖宗!”
事后犹不解恨,撤了张权的宫监,追回赐姓,令宇文恺接任。
第五章 宫廷阴谋 第六节
远征高丽,三十万大军生还长安的只有十分之一二,这是高颎用兵以
来最大的惨败。
杨坚自仁寿宫返京,便下了一道诏书:
——凡是畜猫鬼、蛊毒、厌胜的人,一律流放投边。
此举算是向皇后独孤伽罗丢了一个白眼。
这时,天下虽是统一,却未见太平。西有南宁羌族叛乱,南方桂州李世贤造反,北方突厥大可汗都蓝的堂弟突利可汗则遣使来京求婚,而东方高丽王高元却于边境备战。
这一日帝御大兴殿,即与群臣商议上述四件大事。
只是大臣们噤若寒蝉,都不轻易开口。自从平陈统一中国之后,死去的上柱国有郑译、豆卢勋、韩擒虎、韩建业、梁彦光、梁睿等六人,韩擒虎之死尤其蹊跷。上柱国乃当时军队最高的官衔,杨坚当年便是凭上柱国取北周的天下而代之,他对今日的上柱国能不猜忌?殿中众大臣不少都挂上柱国军衔,见韩擒虎之死又怎能不谈“虎”色变?
那高颎不仅有动辄杀头的上柱国军衔,还是位极人臣的宰相,已经到了绝对不能再立功的地步,如再立功,杨坚只好赏他杀头了。所以,他每一步都是走在表面凝成薄冰的江湖之上,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既是战战兢兢陪尽小心,又要装成若无其事,坦坦荡荡。所虑的是:
——若无其事要过分了便近乎尸位素餐;坦坦荡荡弄过火便流于张狂。个中的分寸着实不好把握。
上柱国、内史监虞庆则,与高颎处境类似,头上也悬着两把刀。加上当年出使突厥,大意中娶了突厥女人,又接受了突厥可汗饭送的千匹骏马,着实犯下了大忌。只是悔恨难追,唯有加倍小心才行,自然不敢轻易发言,生恐祸从口出。
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元胄,是魏昭成帝的六代孙,美须眉,多武艺,于杨坚政变夺权僭移周鼎之际,追随护驾,亦步亦趋,几乎把杨坚从刀丛中救出来。杨坚曾当众宣言:
“保护朕躬,成此基业,元胄之功也!”
然而,时过境迁,功劳竟成了包袱。元胄既嫌杨坚忌刻寡恩,杨坚也疑他忠心不纯——你既能助我篡周立隋,又怎知不会帮他人篡隋改朝?况且,你还是北魏的帝子王孙,难道便想称孤道寡?
这些念头一旦滋生,口虽不宣,难免泄于神色。于是,心照不宣,终于渐疏渐远。元胄更觉多言无益,凡事沉默为佳。而沉默多了,难道不是一种态度?
上柱国、左卫大将军元宇,也是北魏帝胄,少壮时常以帝胄为荣,老来却以此为累,深知皇族的血统实是祸根,如不一再向新朝输诚表忠,祸便旋踵而至。所以,他轻易不言,言必有“忠”。他必须耐心而又耐心,等待一个献忠的机会。
上柱国、宋国公贺若弼,一听皇帝杨坚摆出的四个议题,心中便有了数。
桂州人造反历来有因,半年前李光仕侵袭州县,被王世积刚刚平定,如今又出了个李世贤,显然是杀人有术,安抚无策的缘故。
南宁西羌的叛乱亦同此理。
至于突利可汗求婚的事却难以对付。突利在诛杀都蓝可汗之妻可贺敦千金公主时,出过大力,为大隋根除了北周最后一个皇族后代,其功不少,斐矩曾因此答应他娶大隋公主。如今若不兑现诺言,便是食言自肥,势必与突利反目为仇,终将促进突利与都蓝两堂兄弟的联合,在漠北树一大敌;而如果将公主下嫁与突利,大可汗都蓝必然生怨,从此北方将无宁日,长孙晟平定漠北之功自然化为乌有。
而高丽王高元边境备战之举,事出有因。自从消灭南朝之后,杨坚即有兼并高丽之志。前不久,由专使送一玺书给高丽王高汤,书中大言道:
“王谓辽河之广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如陈国?”
便这两句话,把高汤吓病致死。高汤之子高元血气方刚,继位之后,聚兵捍边势所必然,何足为怪?但需一纸玺书安抚人家,战祸即消于无形。
以上四件大事,贺若弼正准备陈述自己的看法,突然舌头一动,忽生痛感,竟把满腹的意见强行压下肚底。因为他猛然记起父亲的遗言。
他父亲贺若敦是北周金州的总管,因言语之失,被宇文护杀害。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