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49节
“这是天不作美,怎能怪罪独孤公!若说责任,倒是我那不争气的五弟汉王实在难辞其咎。如果不是他功名心太急,强令大军冒暑行进,说不定马步军便不至于染上可怕的疾疫,水师更不会遇上台风而全军覆没。”
“你从何知道这些?”
高颎颇为惊异。因为出师高丽时,杨广根本不在京师,他已由并州总管转任杨州总管,他还是三日前才回朝述职的。
“此事独孤公虽是保守甚密,那是给五弟汉王的一点面子。然而三十万大军只剩下三万五,这三五万幸存者痛定思痛,岂能不说?早就一传十,十传百,弄得京师都沸腾了,哪个不知道呀?”
这里杨广不免撒了谎,汉王杨谅催逼出征的事,除了高颎、王世积外,至今无人得知,便是杨广也是刚刚从王世积口中套出来的消息。
“那么……那么皇上可否知情?”高颎不免有点紧张,此事过分宣扬,对汉王杨谅未免不够厚道;况且皇上对汉王甚为眷宠,若是疑心高颎一回京便大为张扬汉王的不是,那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以父皇的精明,他能不知此事吗?独孤公,你也未免多虑了,此事自然是在出兵之时,杨谅他为了逞能,自己故意泄漏出来,如今真正是自食其果!你老人家放心,父皇知道你为人忠厚,便是有人故意把水搅浑,小王自会为你澄清的!”
高颎感激地点点头,心想人家都道晋王刁钻古怪,不料于关键时刻却这般通情达理,难得,难得!
晋王杨广走后,高颎对杨广的这一番好意不觉又琢磨了一番,忽地拍案叫道“是了!”心中的症结才算解开了。
于是,便对闻声进门的儿子高德弘说道:
“晋王他因何处处替咱说话?因何对杨谅的过失查得一清二楚?你知道吗?因为杨谅立功心切,连远在杨州的晋王都闻到此人气味不对,显然是在打太子的如意算盘,他自然放不过这个新的竞争者!这倒好,为父本来正因一事为难:到底见到皇上时要不要把杨谅误事的实情说清?如今倒好,自有晋王他代咱说了,我无需开口了!”
杨广专辞了高颎,便直奔汉王府。他一见杨谅,便开门见山道:
“老弟,你这回祸却闯得不小!”
杨惊呆涩地望二哥一眼,心想此事何须你讲?三哥秦王为人何等忠厚,只因对衣食住行讲究了一些,便被父皇削职免官;我率三十万大军,十折其九,自然是大祸临头!只是此事大大地便宜了你晋王,我这一挫折,再也无人与你竞争太子的宝位,你自然要幸灾乐祸了!
杨广见五弟嘟着嘴爱理不理,也不以为意,从怀中掏出一包茶叶放在案上说:
“这是‘方山露牙’,极其名贵,是福州的一个客商孝敬的,为兄仅留一包,分一包给你。你叫茶童烹煎一下,咱兄弟俩边喝茶,边想排忧解难的法子,如何?”
杨谅疑虑地望乃见一眼,心想二哥会有这么好心吗?但多少还存一线希望,便嗡声嗡气呼喝道:
“来人!”等茶童上前,这才吩咐道:“把茶拿去煎烹!”
待茶重离开,杨广才低声道:
“老弟,丧师辱国,祸莫大焉,你难道路上就一点也不想想脱祸之策,光等大祸临头吗?”
杨谅失神落魄道:
“这么大的祸,还摆脱得了?”
这时杨广的眼前出现了高颎的形象,脸上顿时似笑非笑,慢腾腾地说:
“祸若是不能脱的,为何人们总是说‘脱祸!脱祸!’?祸不仅能脱,还能走;若是不能走,为何还说‘祸不单行’?可见,祸便如一件衣服,你如果穿得太热了,那就脱下来,让别人穿上去。祸又是勾魂使者,他眯着醉眼,到处游逛,谁碰到谁倒霉;但如果你接待得法,便也无事,可以引导他找替死鬼……”
这时茶童送茶进来了,杨谅的思路在乃兄的诱导下,似乎已然打开,朦朦胧胧地见到一线光明,喃喃道:
“是衣服……是勾魂使者……可这衣服该脱给谁穿呢?勾魂使者让他去勾谁的魂呢?二哥你说!你快说呀!”
杨谅急,可杨广不急,他伸手端过一杯茶,吸了一口,说:
“你喝呀,好香!心急既脱不下祸衣,也赶不走勾魂使者……如何?这‘方山露牙’确实是茶中之王,饮中之帅,是不是?但如果这煎茶的水不是水,而是酱油,而是烧酒,那煎出来的茶会是什么味道?”
杨谅弄不清乃兄掏的是什么玄虚,只是傻傻地望着杨广,等他的下文。杨广将杯放在案上,在室内缓缓地踱着步,又继续说道:
“天下最贵重的‘方山露牙’,有时竟然斗不过酱油,斗不过烧酒。老弟呀,我觉得这回出征高丽,你就是‘方山露牙’的茶,高颎便是酱油、烧酒!因为你年纪轻,父皇只是让你当个挂名的元帅,历练历练,实权还是归高颎掌握。茶变味,咎在酱油;高丽丧师之罪,难道不该由掌握实权的人承当?你在军机大事上同高颎争执过了吧?”
“争过。”
“比如这回水师由东莱发兵,是夏季合适,还是秋后合适?这是值得一争的。”
“这件事我们争论执得好激烈……你又怎么知道了?”
“我是猜想,”杨广一笑,又说:“你可能认为夏季是台风季节,水师出海有被颠覆的危险,因而主张秋后发兵。”
杨谅则道:“恰恰相反。”
而杨广则不闻不间只顾继续说下去:
“但高颎妻子新丧,有后顾之忧,只想早去早回,加上年老怯寒,不愿在秋冬季节作战。因此,极力主张夏季发兵,独断独行。强令周罗侯水师于七月出海,直趋平壤;再令大军日夜兼程,奔赴辽东,以成呼应之势,这样,水师便为台风颠覆;而陆军却被疾疫摧垮,终成丧师之祸,是耶不是?”
杨谅本已插话纠正,不知何故杨广硬是把杨谅的事强栽高颎头上,且煞有介事不住地问:
“是耶不是?”
这叫他如何回答?心想:
——今夜二哥怎么啦?莫非疯了?
“情形可是如此?”杨广又再次问道。
杨谅尴尬之极,嗫嚅道:
“情形……是这样的……”
他本想开宗明义一五一十从头如实地说明经过。
“是这样,那就很好!这过失全是高颎的,你不仅无罪,而且有功。”
杨广迅速地抢过话头。
“不!”杨谅不禁嚷道:“主张夏天出兵的是我,高颎才是主张秋后出兵!”
杨广一双眼睛瞪得圆圆地,只是不解地望着杨谅,终于摇了摇头。那意思是:
——你实在太脓包,连亲手教你作伪都无法领悟,凭这德性也配同我较量?
继而又狠狠教训杨谅:
“既是你主张夏季出兵,那你就坐在家里等死吧!”
“可……可你答应想办法……说是可以把祸衣脱给别人穿……”杨谅可怜巴巴地恳求。
“你怎么这么浑!我已经把你身上的祸衣解脱下来了,而且已经替高颎穿上了!是你自己找死,抢回来,又穿在身上!”
杨谅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唔……对对对,只要把我的主张说成是高颎的主张……就成了?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就怕父皇找我们两人对质。”
“你这一点尽管放心!我已经骗高颎说:父皇已经知道实情了。他耍是再对父皇说起此事真相,不仅不厚道,而且是居心给咱们皇家过不去。这老家伙很谨慎,为了显示他的宽厚,他不会说的。你还是抓紧一点,先到母后那里告高颎一状!”
杨谅对乃见可谓是无比感激,不住地点头,连连说道:
“多谢指点!多谢指点!”
杨广心里则想:
——我才该多谢你呢!只要你帮我搬开高颎这块石头,再来收拾你还不是轻而易举?
第五章 宫廷阴谋 第七节
杨坚终于找到处死身犯忌讳的史万岁的机会了……
面对着漠北和高丽的两大惨败,非独有关将帅惶惶不可终日,便是隋文帝杨坚也尴尬非常。因为他是这回战争的真正决策者。处分战败的将帅容易,处分皇帝自己为难。再说,皇帝历来是不受处分的,谁来处分皇帝呢?然而,皇帝若不出来承担这场惨败,全把责任推到将帅身上,百官岂能心服?而如果挺身而出承担罪责,却未免有损他的圣明。杨坚于左右为难中度日,关于这回惨败的处分便一延再延,因而,有关将帅的恐惧似乎也永无尽期……
过了漫长的两个月,处分这场空前的大败仗的诏书才出台。出台前,先是颁布了一道大赦令。大赦天下,历来是国有大庆时锦上添花的一笔,从未于空前惨败之后施行。令下之日,群臣相顾愕然,都不解其故。但听了第二道处分这场战争的诏书后,百官的惊异更是不可言喻了!
这诏书颁布于开皇十九年正月癸酉日,内容如下:
……朕膺天命,混一九州。为长治久安之计,出师巡边;王师所至,
无往而不胜。军至桂州则李世贤授首,兵向西南则夷羌乞降,马出凉州如
入无人之境,恩施漠北致可汗来朝,威加辽东令高丽进贡!自魏晋以降三
百年矣,何曾有此盛况?
这一段文章仅以寥寥数言,便将一场空前的大惨败说成是辉煌的胜利,其颠倒是非的本事可谓至巧至妙。巧在所言之事句句属实,妙在对辽东的丧师与漠北的全军覆没只字不提,视若无有。这样,剩下的自然全是胜利了。
时殿内值长李靖与李密都在当值,他俩均为六品小官,且又年轻性直,听了诏书不禁咬耳窃窃私语。
“这诏书写得妙极,着实无懈可击!”李密轻声说道:
“那也不见得,其中有一句用字未免不妥……”李靖应道。
“哪一句?”
“马出凉州如入无人之境……”李靖念道。
“这有什么不对?事实本是如此呀!”
李靖又从容地应道:
“正因事实本来就是这样,所以,便不该说成是‘如入无人之境’,理当改为‘实入无人之境’……”
凉州本无战事,杨坚下令出兵凉州,实是中了达头可汗虚张声势的计。李靖将诏书中的“诏”字换成“实”字,可谓极其挖苦,李密听罢虽是努力克制,却也禁不住“吃吃”地笑了起来,弄得殿上不少大臣回首惊怪地搜索那笑声的源头。这时,李密已若无其事地缄默而立于柱下,李靖则神色大变,挖苦皇帝的事若被声张出去,大好的头颅即时就得搬家!杨素的眼光在李靖、李密的脸上扫来扫去,觉得这两人的神态一个过于惊慌,一个过于坦然,两人都不自然,笑声定然发源于此。要不要弹劾他们不敬之罪?他盘算着……
高颎只差瞬间,眼光也追索到李靖、李密身上,他看到的是两根柱子般木然而立的人,脸上无任何情绪的痕迹,这是金殿执士和卫士的标准神态,实在无懈可击。
幸好,多数的大臣心思均不在此。当他们听到圣上竟然把空前的惨败说成是三百年来少有的辉煌胜利,何止是松了一口气,简直是心花怒放!试想漠北、辽东战场的惨败,若是认真追究下来,倒霉的何止是将帅?无论是前方还是后勤,谁也难保没有过失,谁也难料皇帝气急败坏时处分的是几百人还是几千人?事前许多有识之士估量:这回皇帝一定会处分很多大员,这不仅因为战场上的失败实在太惨,还因为许多家族经过开国以来的历次封赏,实在到了封无可封、赏难再赏的地步,皇帝大可借机来个普遍降级,为将来的封赏留个余地。这种做法,杨坚已悄悄地推行了好几年,其效果是很妙的。然而,皇帝终于没这样做,而是来个皆大欢喜的招数,大家还来不及意识到上述诏书仅是杨坚的文过饰非之辞,只一味地打心眼里感到皇帝的英明,无比的英明,于是乎众臣一律拜倒,山呼:
“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坚一看百官的神情,着实得意的紧,自觉这招数便是孔明再生也是想不来的。
内侍继续宣诏道:
……史万岁深入西南不毛之地,扑诸葛之记功碑,越西二河,过集滥
川,长驱千余里,破贼三十多部,虏获二万余口,立不世之功,可进位柱
国。越公杨素横扫西北,达头闻风丧胆,可升右仆射。长孙晟忠心杀敌,
“你从何知道这些?”
高颎颇为惊异。因为出师高丽时,杨广根本不在京师,他已由并州总管转任杨州总管,他还是三日前才回朝述职的。
“此事独孤公虽是保守甚密,那是给五弟汉王的一点面子。然而三十万大军只剩下三万五,这三五万幸存者痛定思痛,岂能不说?早就一传十,十传百,弄得京师都沸腾了,哪个不知道呀?”
这里杨广不免撒了谎,汉王杨谅催逼出征的事,除了高颎、王世积外,至今无人得知,便是杨广也是刚刚从王世积口中套出来的消息。
“那么……那么皇上可否知情?”高颎不免有点紧张,此事过分宣扬,对汉王杨谅未免不够厚道;况且皇上对汉王甚为眷宠,若是疑心高颎一回京便大为张扬汉王的不是,那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以父皇的精明,他能不知此事吗?独孤公,你也未免多虑了,此事自然是在出兵之时,杨谅他为了逞能,自己故意泄漏出来,如今真正是自食其果!你老人家放心,父皇知道你为人忠厚,便是有人故意把水搅浑,小王自会为你澄清的!”
高颎感激地点点头,心想人家都道晋王刁钻古怪,不料于关键时刻却这般通情达理,难得,难得!
晋王杨广走后,高颎对杨广的这一番好意不觉又琢磨了一番,忽地拍案叫道“是了!”心中的症结才算解开了。
于是,便对闻声进门的儿子高德弘说道:
“晋王他因何处处替咱说话?因何对杨谅的过失查得一清二楚?你知道吗?因为杨谅立功心切,连远在杨州的晋王都闻到此人气味不对,显然是在打太子的如意算盘,他自然放不过这个新的竞争者!这倒好,为父本来正因一事为难:到底见到皇上时要不要把杨谅误事的实情说清?如今倒好,自有晋王他代咱说了,我无需开口了!”
杨广专辞了高颎,便直奔汉王府。他一见杨谅,便开门见山道:
“老弟,你这回祸却闯得不小!”
杨惊呆涩地望二哥一眼,心想此事何须你讲?三哥秦王为人何等忠厚,只因对衣食住行讲究了一些,便被父皇削职免官;我率三十万大军,十折其九,自然是大祸临头!只是此事大大地便宜了你晋王,我这一挫折,再也无人与你竞争太子的宝位,你自然要幸灾乐祸了!
杨广见五弟嘟着嘴爱理不理,也不以为意,从怀中掏出一包茶叶放在案上说:
“这是‘方山露牙’,极其名贵,是福州的一个客商孝敬的,为兄仅留一包,分一包给你。你叫茶童烹煎一下,咱兄弟俩边喝茶,边想排忧解难的法子,如何?”
杨谅疑虑地望乃见一眼,心想二哥会有这么好心吗?但多少还存一线希望,便嗡声嗡气呼喝道:
“来人!”等茶童上前,这才吩咐道:“把茶拿去煎烹!”
待茶重离开,杨广才低声道:
“老弟,丧师辱国,祸莫大焉,你难道路上就一点也不想想脱祸之策,光等大祸临头吗?”
杨谅失神落魄道:
“这么大的祸,还摆脱得了?”
这时杨广的眼前出现了高颎的形象,脸上顿时似笑非笑,慢腾腾地说:
“祸若是不能脱的,为何人们总是说‘脱祸!脱祸!’?祸不仅能脱,还能走;若是不能走,为何还说‘祸不单行’?可见,祸便如一件衣服,你如果穿得太热了,那就脱下来,让别人穿上去。祸又是勾魂使者,他眯着醉眼,到处游逛,谁碰到谁倒霉;但如果你接待得法,便也无事,可以引导他找替死鬼……”
这时茶童送茶进来了,杨谅的思路在乃兄的诱导下,似乎已然打开,朦朦胧胧地见到一线光明,喃喃道:
“是衣服……是勾魂使者……可这衣服该脱给谁穿呢?勾魂使者让他去勾谁的魂呢?二哥你说!你快说呀!”
杨谅急,可杨广不急,他伸手端过一杯茶,吸了一口,说:
“你喝呀,好香!心急既脱不下祸衣,也赶不走勾魂使者……如何?这‘方山露牙’确实是茶中之王,饮中之帅,是不是?但如果这煎茶的水不是水,而是酱油,而是烧酒,那煎出来的茶会是什么味道?”
杨谅弄不清乃兄掏的是什么玄虚,只是傻傻地望着杨广,等他的下文。杨广将杯放在案上,在室内缓缓地踱着步,又继续说道:
“天下最贵重的‘方山露牙’,有时竟然斗不过酱油,斗不过烧酒。老弟呀,我觉得这回出征高丽,你就是‘方山露牙’的茶,高颎便是酱油、烧酒!因为你年纪轻,父皇只是让你当个挂名的元帅,历练历练,实权还是归高颎掌握。茶变味,咎在酱油;高丽丧师之罪,难道不该由掌握实权的人承当?你在军机大事上同高颎争执过了吧?”
“争过。”
“比如这回水师由东莱发兵,是夏季合适,还是秋后合适?这是值得一争的。”
“这件事我们争论执得好激烈……你又怎么知道了?”
“我是猜想,”杨广一笑,又说:“你可能认为夏季是台风季节,水师出海有被颠覆的危险,因而主张秋后发兵。”
杨谅则道:“恰恰相反。”
而杨广则不闻不间只顾继续说下去:
“但高颎妻子新丧,有后顾之忧,只想早去早回,加上年老怯寒,不愿在秋冬季节作战。因此,极力主张夏季发兵,独断独行。强令周罗侯水师于七月出海,直趋平壤;再令大军日夜兼程,奔赴辽东,以成呼应之势,这样,水师便为台风颠覆;而陆军却被疾疫摧垮,终成丧师之祸,是耶不是?”
杨谅本已插话纠正,不知何故杨广硬是把杨谅的事强栽高颎头上,且煞有介事不住地问:
“是耶不是?”
这叫他如何回答?心想:
——今夜二哥怎么啦?莫非疯了?
“情形可是如此?”杨广又再次问道。
杨谅尴尬之极,嗫嚅道:
“情形……是这样的……”
他本想开宗明义一五一十从头如实地说明经过。
“是这样,那就很好!这过失全是高颎的,你不仅无罪,而且有功。”
杨广迅速地抢过话头。
“不!”杨谅不禁嚷道:“主张夏天出兵的是我,高颎才是主张秋后出兵!”
杨广一双眼睛瞪得圆圆地,只是不解地望着杨谅,终于摇了摇头。那意思是:
——你实在太脓包,连亲手教你作伪都无法领悟,凭这德性也配同我较量?
继而又狠狠教训杨谅:
“既是你主张夏季出兵,那你就坐在家里等死吧!”
“可……可你答应想办法……说是可以把祸衣脱给别人穿……”杨谅可怜巴巴地恳求。
“你怎么这么浑!我已经把你身上的祸衣解脱下来了,而且已经替高颎穿上了!是你自己找死,抢回来,又穿在身上!”
杨谅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唔……对对对,只要把我的主张说成是高颎的主张……就成了?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就怕父皇找我们两人对质。”
“你这一点尽管放心!我已经骗高颎说:父皇已经知道实情了。他耍是再对父皇说起此事真相,不仅不厚道,而且是居心给咱们皇家过不去。这老家伙很谨慎,为了显示他的宽厚,他不会说的。你还是抓紧一点,先到母后那里告高颎一状!”
杨谅对乃见可谓是无比感激,不住地点头,连连说道:
“多谢指点!多谢指点!”
杨广心里则想:
——我才该多谢你呢!只要你帮我搬开高颎这块石头,再来收拾你还不是轻而易举?
第五章 宫廷阴谋 第七节
杨坚终于找到处死身犯忌讳的史万岁的机会了……
面对着漠北和高丽的两大惨败,非独有关将帅惶惶不可终日,便是隋文帝杨坚也尴尬非常。因为他是这回战争的真正决策者。处分战败的将帅容易,处分皇帝自己为难。再说,皇帝历来是不受处分的,谁来处分皇帝呢?然而,皇帝若不出来承担这场惨败,全把责任推到将帅身上,百官岂能心服?而如果挺身而出承担罪责,却未免有损他的圣明。杨坚于左右为难中度日,关于这回惨败的处分便一延再延,因而,有关将帅的恐惧似乎也永无尽期……
过了漫长的两个月,处分这场空前的大败仗的诏书才出台。出台前,先是颁布了一道大赦令。大赦天下,历来是国有大庆时锦上添花的一笔,从未于空前惨败之后施行。令下之日,群臣相顾愕然,都不解其故。但听了第二道处分这场战争的诏书后,百官的惊异更是不可言喻了!
这诏书颁布于开皇十九年正月癸酉日,内容如下:
……朕膺天命,混一九州。为长治久安之计,出师巡边;王师所至,
无往而不胜。军至桂州则李世贤授首,兵向西南则夷羌乞降,马出凉州如
入无人之境,恩施漠北致可汗来朝,威加辽东令高丽进贡!自魏晋以降三
百年矣,何曾有此盛况?
这一段文章仅以寥寥数言,便将一场空前的大惨败说成是辉煌的胜利,其颠倒是非的本事可谓至巧至妙。巧在所言之事句句属实,妙在对辽东的丧师与漠北的全军覆没只字不提,视若无有。这样,剩下的自然全是胜利了。
时殿内值长李靖与李密都在当值,他俩均为六品小官,且又年轻性直,听了诏书不禁咬耳窃窃私语。
“这诏书写得妙极,着实无懈可击!”李密轻声说道:
“那也不见得,其中有一句用字未免不妥……”李靖应道。
“哪一句?”
“马出凉州如入无人之境……”李靖念道。
“这有什么不对?事实本是如此呀!”
李靖又从容地应道:
“正因事实本来就是这样,所以,便不该说成是‘如入无人之境’,理当改为‘实入无人之境’……”
凉州本无战事,杨坚下令出兵凉州,实是中了达头可汗虚张声势的计。李靖将诏书中的“诏”字换成“实”字,可谓极其挖苦,李密听罢虽是努力克制,却也禁不住“吃吃”地笑了起来,弄得殿上不少大臣回首惊怪地搜索那笑声的源头。这时,李密已若无其事地缄默而立于柱下,李靖则神色大变,挖苦皇帝的事若被声张出去,大好的头颅即时就得搬家!杨素的眼光在李靖、李密的脸上扫来扫去,觉得这两人的神态一个过于惊慌,一个过于坦然,两人都不自然,笑声定然发源于此。要不要弹劾他们不敬之罪?他盘算着……
高颎只差瞬间,眼光也追索到李靖、李密身上,他看到的是两根柱子般木然而立的人,脸上无任何情绪的痕迹,这是金殿执士和卫士的标准神态,实在无懈可击。
幸好,多数的大臣心思均不在此。当他们听到圣上竟然把空前的惨败说成是三百年来少有的辉煌胜利,何止是松了一口气,简直是心花怒放!试想漠北、辽东战场的惨败,若是认真追究下来,倒霉的何止是将帅?无论是前方还是后勤,谁也难保没有过失,谁也难料皇帝气急败坏时处分的是几百人还是几千人?事前许多有识之士估量:这回皇帝一定会处分很多大员,这不仅因为战场上的失败实在太惨,还因为许多家族经过开国以来的历次封赏,实在到了封无可封、赏难再赏的地步,皇帝大可借机来个普遍降级,为将来的封赏留个余地。这种做法,杨坚已悄悄地推行了好几年,其效果是很妙的。然而,皇帝终于没这样做,而是来个皆大欢喜的招数,大家还来不及意识到上述诏书仅是杨坚的文过饰非之辞,只一味地打心眼里感到皇帝的英明,无比的英明,于是乎众臣一律拜倒,山呼:
“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坚一看百官的神情,着实得意的紧,自觉这招数便是孔明再生也是想不来的。
内侍继续宣诏道:
……史万岁深入西南不毛之地,扑诸葛之记功碑,越西二河,过集滥
川,长驱千余里,破贼三十多部,虏获二万余口,立不世之功,可进位柱
国。越公杨素横扫西北,达头闻风丧胆,可升右仆射。长孙晟忠心杀敌,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