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5节
“你!”郑译的惊异多于恼怒,因为他对夫人有点怕,“这可是圣贤的书……”
“嘻……”夫人萧氏讥笑说,“如今朝野大兴坑蒙拐骗,你还想当忠臣,这不是找死吗?”
“那……”郑译的话不顺畅,“也用不着将孔夫子的书烧掉!”
夫人叹了一口气,幽幽言道:“江陵陷落之际,父皇一把火烧了十四万卷的书。事后长孙俭问:何故焚书?父皇说:读书万卷,方有今日,所以焚之!这道理你想过了吗?”
郑译无言。
夫人也无言。
两人各自在翻阅一份奏表。郑译忽地“咦”了一声。
“又出了什么怪事?”夫人问。
郑译放下了奏表,说:皇上将尉迟繁炽接入宫中的消息已传到乃翁宇文亮那里,宇文亮心中不平,密谋偷袭行军元帅韦孝宽的帅帐,打算夺走淮南前线兵权,准备拥戴赵王宇文招,挥师入京,找皇上算账……
“看来天下又大乱了!”夫人激动地说。
“不,他偷袭失败了,被韦孝宽杀了,这道奏章便是韦孝宽写的。”郑译一顿,微笑道,“这样,宇文亮的儿子宇文温也非死不可了,尉迟繁炽当真成了寡妇,看来皇上很快便会重新将她接入宫,册封为第五个皇后了!”
夫人对韦孝宽的奏章似乎不感兴趣,只是仔细地将手中的奏章又看了一遍,然后轻轻地吐了一口气:“今天你杀不成宇文孝伯、王轨一帮人,很窝火是不是?告诉你:他们死定了!”
“胡扯!宇文亮造反,与宇文孝伯有何相干?”
夫人将手中的奏章推到郑译面前:“你再看这一份奏章,这是宇文孝伯写的!”
郑译看了一下,兴奋地说:“原来宇文孝伯上表请求让赵王招入京辅政!这不与宇文亮不谋而合了?”
夫人笑道:“这不叫不谋而合,乃是遥相呼应。”
郑译倒有点怜悯起宇文孝伯:“他这是自己撞上刀口来了!”
夫人萧氏闭上双目,眼前立时显现一片冲天大火,在火光中,一队俘虏在西魏军兵的挟持下默默与京城江陵告别,父皇垂头丧气走在前头,母后牵着她这个十二岁的安团公主紧随其后,接下便是长长的萧氏皇族。大家艰难地跋涉着……从皇族走向奴婢。二十五年前西魏的执政者便是北周开国太祖宇文泰,她,安固公主一到长安,宇文泰便划给他的四儿宇文邕为婢。
第二天上朝,郑译先将韦孝宽的奏章呈上给皇帝御览。
宇文赟看了奏章,勃然大怒:“反了!宇文亮反了!”
殿上群臣默不作声,但心中无不明白:你君夺臣妻,夺走了宇文亮的儿媳,先自乱伦了,能不激变吗?
宇文赟将奏章递还给郑译,示意让群臣传阅。这时他心中一亮,暗忖:我正苦于无策再召尉迟繁炽入京,而今她一家犯了满门抄斩大罪,真是求之不得!嘿,往后这小美人就是我的了!想到此,不禁喜形于色,有如中彩。
没有人敢指出宇文亮的反叛来自皇帝的乱来,于是,宇文亮的罪名便坐实了。
皇帝宇文赟迫不及待下了满门抄斩的圣旨,然后问杨坚该谁去执行?
“大将军元宇、元胄办事周密。”杨坚漠然道,心想:这两人是北魏的王子,对本朝有破国亡家之恨,让他们去杀宇文氏那是绝无漏网之理。
宇文赟连连点头,忽道:“只是……只是……”
小御正刘昉连忙接上:“只是那尉迟氏乃是老附马爷尉迟迥的孙女,又是皇上始祖妈的外曾孙,宜应法外施思……”
宇文赟又连连点头。
这时郑译又递上了第二道表章,自然便是宇文孝伯请求让宇文招入京辅政的那道奏表了。
宇文赟阅览奏表,心上顿时笼罩了一片阴影,弟承兄业的阴影。齐王宇文宪继承先帝皇位的危险虽因诛杀齐王而告终,但是宇文孝伯一帮人仍然不死心,如今又物色一个赵王宇文招出来了……哼,你们认定朕不行,朕更认定你们不行!咱们是水火不相容,他娘的!
“这份奏表,众卿也传阅一下!”他气呼呼地说着,将表章交给身旁的小御正刘昉。
郑译不阴不阳地说:“淮南前线的宇文亮要拥戴赵王招,京师的宇文孝伯要请赵王招回京辅政,这种里应外合,仅仅是凑巧吗?”
刘昉看罢也道:“这恐怕是酝酿已久的大阴谋,若非韦孝宽先给当头一击,不免要危及社稷了。这两人已经赤膊上阵了,臣以为背后必定还有许多押阵的人,如不一并根除,消灭隐患,他日必然还会地震。”
娃娃大家宰宇文贞不禁好奇心勃发:“哦,那些押阵的人是躲在地底地洞里吧?想必大有气力才能引发地震……”
少年大司空宇文贤抢白道:“错了!地震并非由人掀起的,那是地底的地牛翻身……”
皇帝不耐烦地挥挥手,征询说:“依众卿之见,背后押阵的都是一些什么人?”
郑译见殿上群臣沉默不语,生恐又来节外生枝,只得抢先而言:“自然是宇文神举、乌丸轨、尉迟……”讲到此,不禁斜睨杨坚一眼,想起昨日杨坚当殿为尉迟运开脱的话,杨坚为何要替尉迟运说好话?是了!尉迟繁炽眼看就要入宫当第五皇后了,她不仅是尉迟迥的孙女,也是尉迟运的侄女啊,这马蜂窝实在不能再捅了!
皇帝宇文赟断然道:“此事不可议而不决,宇文孝怕、宇文神举乌丸轨着令就地自裁!”他一顿,望着御正下大夫李德林又补了一句,“李大人,你这就为朕草诏。”
“遵旨!”李德林不动声色地说。
接着,群臣就赵王宇文招算不算图谋不轨。该不该杀,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主张该杀者认为:既然拥戴的人都杀了,罪魁怎可逍遥法外?主张不该杀者则认为:宇文亮发兵拥戴赵王才到半路便被韦孝宽歼灭了,赵王事前可能根本不知道此事,凭此杀人,尤其是杀皇叔,太不慎重了。
最后,大前疑杨坚出来讲话了。他说:“赵王究竟有无不轨行为,因双方证据都不足,再争下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皇上还有七个皇叔,大家的争论迟早会传到他们耳中,一旦引起诸藩王的不安,势必出现动荡的局面。为今之计,理应给赵王一个表忠输诚的机会。臣闻突厥求婚的专使安遂迦尚在京都候旨,皇上无有姊妹,而赵王尚有一女待字闺中,不如将赵王之女册封为公主,到突厥和亲,这样,边陲无事,众藩国得安,天下也安。”
他的建议平息了一场争论。主杀者已闻到杨坚建议中包藏的杀机,让宇文招唯一的女儿远嫁漠北无异在他的胸口剜了一刀,遵旨则骨肉分离,抗旨则死罪难免,所以,他们沉默了。主赦者却见赵王死里逃生,更是无有异辞。
皇帝当即顺水推舟,封赵王招女儿为“千金公主”,命司卫上士长孙晟立赴襄国郡赵王府宣诏。
这时,李德林诏书写完毕,呈绪皇帝御览。皇帝边看边点头,李德林起草诏书驰名朝野,他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当即交给内史中大夫元岩署诏,吩咐御正中大夫颜之仪盖上玉玺。
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两人只签盖了册封赵王女为“千金公主”那份诏书,拒绝签盖那三份杀人的诏书。
御正中大夫颜之仪跪下谏曰:“以上三人乃先帝心腹大臣,无论是清除权臣宇文护,还是东征北齐,统一北方,他们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杀非其罪,恐非天下之望!”
皇帝勃然大怒:“何谓杀非其罪?他们前欲拥戴齐王,今又拥戴赵王,蔑视寡人,一贯图谋不轨,罪在不赦,死有余辜!”
这时元岩摘下头上纱帽,跪拜顿首奏道:“所谓一贯图谋不轨,实属子虚乌有之辞,虽云事出有因,臣料终必查无实据……”
青年皇帝不待卒听,怒不可遏,厉声道:“我看你是乌九轨。宇文孝伯同党!”
“罪臣绝非同党,但不愿坐视大周亡于陛下之手……”
“掌嘴!内侍,给狠狠地揍!”
两个内侍趋上前去,狠狠地摔打元岩的嘴巴。
元岩抹了一把嘴中流出的血水,往前又爬了几步,顿首道:“请陛下息雷霆之怒,平心静气再听愚臣数语。所谓天子,乃天下人之子,以供奉天下百姓为己责,不敢稍怠,这才是称职的天子;倘若以为自己是上天派下来,让天下人供奉,甚至不顾百姓死活,随意掠夺天下财富、子女、玉帛,就不是天子了,而是……”
“是什么?!”皇帝虎视眈眈地追问。
“是”
“是什么?快说!”
“那是……是真命强盗!”
“再给我掌嘴!”
于是,又是一阵噼啪脆响。
元岩不顾嘴里的血洒满衣襟,又往前爬了数步,含糊言道:“臣言犹未尽……当年,乌丸轨、宇文孝伯等,在先帝面前屡言陛下的不是,绝非与陛下过不去,乃是对陛下爱得太深,恨铁不成钢也。他们深感帝业来之不易,守之更难,而陛下作为储君,不知养德,恐将来不克负荷,所以犯忌进言,生恐来日君临天下,难为真命……”
“住口!”青年皇帝拍案怒喝,气急败坏喝令,“拉下去听候处置!”
元岩被拉出去十来步,忽又回头望那班下的内史下大夫高颎及御正下大夫李德林,他们三人都是从北齐过来的人,一向志同道合,今日何以一言不发。
元岩去后,皇帝又宣旨:“今迁郑译为内史上大夫,领内史,即行署诏!”
郑译很兴奋,非常迅捷地签完三道杀人诏书;颜之仪取出玉玺,放在案上,那意思是你们自己盖上玉玺吧,我不沾边!郑译取过王玺,又代他盖过。
这时,大将军元胄回来复命,他自然是不折不扣按旨行事,末了忽问皇帝:“尉迟氏现已带回,如何安置,请陛下赐旨!”
“这……”皇帝刚杀宇文亮全家,自然不好当着朝臣的面说要将她留在后宫,“这……”但若是放在别处,或遗还家中,又恐她自寻短见,“这……”他的圣旨还是出不了口。
刘昉见皇帝“这”了老半天,已知他的心意,当即插嘴道:“臣以为还是暂且将她搁在内宫,过后再作处理!”他这话何等乖巧,很委婉,便一下子将尉迟氏定在宫中;
皇帝连连点头,言道:“是,对!便是暂且搁在内宫……”
“领旨!”元胄匆匆告辞了。
皇帝目送心驰,终恐万二有个疏漏,后悔就来不及了。他略为犹豫一阵,便宣布散朝,但话一出口又觉不妥:派谁去并州、徐州等地宣诏,将宇文神举、王轨等三人赐死,此事尚未安排,怎好散朝?
但此时百官纷纷离去,再调集已不合时宜了。幸好杨坚滞后,只得拉住他的袖子说:
“国丈,差遣何人前往并、徐二州宣诏,此事卿得为朕费心了。”他丢下这话,便急急返回内宫找尉迟繁炽去了。
杨坚望着他的背影,暗忖:谁为专使前往宣诏杀人,这可是事关大局关键的一着棋啊!假如能让旁人代劳,将他们也卷入这场是非而不能自拔,叫他们也沾一手宇文孝伯、宇文神举与王轨的血,将来有事驱使他们,这些人就可以省一些犹豫与观望,欲罢不能了。他心中开始筛选宣诏专使的人选,脑中首先浮现的是韦孝宽家庭的子弟、李贤兄弟的子弟……
这一天晚上,杨坚彻夜不眠,不但是杀人的专使人选一时不得落实,凌晨却又冒出一个新的问题来:杀了宇文神举、王轨与宇文孝伯之后,这并州、徐州的总管该由谁去顶替?宇文孝伯的大宫伯之职由姊夫窦荣定顶上去那是顺理成章;而这两大总管的位置何等险要,那可是控制数州的军事长官,倘若所用非人,不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当然,最好是让自己的心腹顶上……但,这是奥棋,小皇帝虽是糊涂透顶,对权力却极敏感,不仅不会准奏,还会怀疑我有野心,此为一臭也;其二,这三人的被杀乃举世瞩目的大事,大家怨怼皇帝之余,势必推究更深层的原因,倘若我让自己的亲信顶上,那么,我的用心岂非昭然若揭了?非但大事不成,简直是找死了!臭!太臭了!
这时,独孤伽罗在床上翻了一个身,睡眼惺松地说:“昨日李浑、杜庆信前来找你,不知为了何事……”
李泽!
杜庆信!
独孤伽罗虽是含糊说到这两个人,但在杨坚听来,不觉一震,心中大亮:这李泽现在为左侍上士,乃是上柱国、大左辅李穆的小儿子,倘若让他前往并州宣诏杀了宇文神举,然后再让李穆去接任并州总管之职,那么,杀人的冤债自然就落在李家头上了,这才叫妙!同理,那内史上士杜庆信乃是韦孝宽的孙女婿,让他去徐州杀王轨,再让韦孝宽接任徐州总管之职,效果也是一样。对!让这两大家族沾一点血,得一些实惠,蒙受朝野的猜疑,我则深藏不露,将来又好借重他们的势力,实在妙极,妙不可言!
第一章 深宫渔夫 第四节
大醮会之日,为了逃避得了“乱世帝王心理综合症”的太上皇,一女
子跳入了冰凉刺骨的龙首渠。
道会苑原是京都的大花园,方圆百里,是京中公共游乐场。
本来冷冷清清的道会苑,今日忽然沸腾了,人山人海!
假山上搭了一个高台,台上高坐三尊神像,左为释迦如来,右为元始天尊,而当中那个头戴冲天冠身穿衰龙袍的其实非神,乃常人也。
常人非常,是当今皇帝宇文赟;当今皇帝已非皇帝,他不久前已传位给宇文阐太子,自己再升一级太上皇,自称天元皇帝,太上皇才二十岁,皇帝才七岁。这种局面的产生,出于宠臣刘昉、郑泽两人的高见,近来宇文赟闷闷不乐,总觉得朝臣不太尊重他这个皇帝。两个宠臣挖空心思,刘昉以为让皇帝升为太上皇,尊为天元皇帝,威望便与天齐了;郑译则认为这还不够,务必把这个天元皇帝置之于如来、天尊之上,让如来、天尊当这个活人的挟持菩萨,那威望即不可思议了!为了遍告天下,便有今日这个盛大的集会。
今日是大醮会。由于百姓苦于兵役、苛政,天下庶民十分之一道入寺观为僧为道,所以,六年前周武帝下令罢沙门、道士,勒令还俗,同时禁佛道二教,焚毁经、像,这是因为政治的需要;如今,为了大树特树天元皇帝的圣威,又重新请释迦如来、元始天尊出来帮忙,不仅开两教之禁,还举行了盛大的醮会祭神,这也是政治的需要!
高台前面还有一个次高的平台,平台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和王母娘娘,五个“天皇后”列坐两旁。
次高平台之前又有一个稍低的平台,正中坐着皇帝宇文阐,两旁列传着文武朝臣。
这样,广场上人群翘首北望;那平台层层高升,当真也给人崇高庄严的感觉。
“嘻……”夫人萧氏讥笑说,“如今朝野大兴坑蒙拐骗,你还想当忠臣,这不是找死吗?”
“那……”郑译的话不顺畅,“也用不着将孔夫子的书烧掉!”
夫人叹了一口气,幽幽言道:“江陵陷落之际,父皇一把火烧了十四万卷的书。事后长孙俭问:何故焚书?父皇说:读书万卷,方有今日,所以焚之!这道理你想过了吗?”
郑译无言。
夫人也无言。
两人各自在翻阅一份奏表。郑译忽地“咦”了一声。
“又出了什么怪事?”夫人问。
郑译放下了奏表,说:皇上将尉迟繁炽接入宫中的消息已传到乃翁宇文亮那里,宇文亮心中不平,密谋偷袭行军元帅韦孝宽的帅帐,打算夺走淮南前线兵权,准备拥戴赵王宇文招,挥师入京,找皇上算账……
“看来天下又大乱了!”夫人激动地说。
“不,他偷袭失败了,被韦孝宽杀了,这道奏章便是韦孝宽写的。”郑译一顿,微笑道,“这样,宇文亮的儿子宇文温也非死不可了,尉迟繁炽当真成了寡妇,看来皇上很快便会重新将她接入宫,册封为第五个皇后了!”
夫人对韦孝宽的奏章似乎不感兴趣,只是仔细地将手中的奏章又看了一遍,然后轻轻地吐了一口气:“今天你杀不成宇文孝伯、王轨一帮人,很窝火是不是?告诉你:他们死定了!”
“胡扯!宇文亮造反,与宇文孝伯有何相干?”
夫人将手中的奏章推到郑译面前:“你再看这一份奏章,这是宇文孝伯写的!”
郑译看了一下,兴奋地说:“原来宇文孝伯上表请求让赵王招入京辅政!这不与宇文亮不谋而合了?”
夫人笑道:“这不叫不谋而合,乃是遥相呼应。”
郑译倒有点怜悯起宇文孝伯:“他这是自己撞上刀口来了!”
夫人萧氏闭上双目,眼前立时显现一片冲天大火,在火光中,一队俘虏在西魏军兵的挟持下默默与京城江陵告别,父皇垂头丧气走在前头,母后牵着她这个十二岁的安团公主紧随其后,接下便是长长的萧氏皇族。大家艰难地跋涉着……从皇族走向奴婢。二十五年前西魏的执政者便是北周开国太祖宇文泰,她,安固公主一到长安,宇文泰便划给他的四儿宇文邕为婢。
第二天上朝,郑译先将韦孝宽的奏章呈上给皇帝御览。
宇文赟看了奏章,勃然大怒:“反了!宇文亮反了!”
殿上群臣默不作声,但心中无不明白:你君夺臣妻,夺走了宇文亮的儿媳,先自乱伦了,能不激变吗?
宇文赟将奏章递还给郑译,示意让群臣传阅。这时他心中一亮,暗忖:我正苦于无策再召尉迟繁炽入京,而今她一家犯了满门抄斩大罪,真是求之不得!嘿,往后这小美人就是我的了!想到此,不禁喜形于色,有如中彩。
没有人敢指出宇文亮的反叛来自皇帝的乱来,于是,宇文亮的罪名便坐实了。
皇帝宇文赟迫不及待下了满门抄斩的圣旨,然后问杨坚该谁去执行?
“大将军元宇、元胄办事周密。”杨坚漠然道,心想:这两人是北魏的王子,对本朝有破国亡家之恨,让他们去杀宇文氏那是绝无漏网之理。
宇文赟连连点头,忽道:“只是……只是……”
小御正刘昉连忙接上:“只是那尉迟氏乃是老附马爷尉迟迥的孙女,又是皇上始祖妈的外曾孙,宜应法外施思……”
宇文赟又连连点头。
这时郑译又递上了第二道表章,自然便是宇文孝伯请求让宇文招入京辅政的那道奏表了。
宇文赟阅览奏表,心上顿时笼罩了一片阴影,弟承兄业的阴影。齐王宇文宪继承先帝皇位的危险虽因诛杀齐王而告终,但是宇文孝伯一帮人仍然不死心,如今又物色一个赵王宇文招出来了……哼,你们认定朕不行,朕更认定你们不行!咱们是水火不相容,他娘的!
“这份奏表,众卿也传阅一下!”他气呼呼地说着,将表章交给身旁的小御正刘昉。
郑译不阴不阳地说:“淮南前线的宇文亮要拥戴赵王招,京师的宇文孝伯要请赵王招回京辅政,这种里应外合,仅仅是凑巧吗?”
刘昉看罢也道:“这恐怕是酝酿已久的大阴谋,若非韦孝宽先给当头一击,不免要危及社稷了。这两人已经赤膊上阵了,臣以为背后必定还有许多押阵的人,如不一并根除,消灭隐患,他日必然还会地震。”
娃娃大家宰宇文贞不禁好奇心勃发:“哦,那些押阵的人是躲在地底地洞里吧?想必大有气力才能引发地震……”
少年大司空宇文贤抢白道:“错了!地震并非由人掀起的,那是地底的地牛翻身……”
皇帝不耐烦地挥挥手,征询说:“依众卿之见,背后押阵的都是一些什么人?”
郑译见殿上群臣沉默不语,生恐又来节外生枝,只得抢先而言:“自然是宇文神举、乌丸轨、尉迟……”讲到此,不禁斜睨杨坚一眼,想起昨日杨坚当殿为尉迟运开脱的话,杨坚为何要替尉迟运说好话?是了!尉迟繁炽眼看就要入宫当第五皇后了,她不仅是尉迟迥的孙女,也是尉迟运的侄女啊,这马蜂窝实在不能再捅了!
皇帝宇文赟断然道:“此事不可议而不决,宇文孝怕、宇文神举乌丸轨着令就地自裁!”他一顿,望着御正下大夫李德林又补了一句,“李大人,你这就为朕草诏。”
“遵旨!”李德林不动声色地说。
接着,群臣就赵王宇文招算不算图谋不轨。该不该杀,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主张该杀者认为:既然拥戴的人都杀了,罪魁怎可逍遥法外?主张不该杀者则认为:宇文亮发兵拥戴赵王才到半路便被韦孝宽歼灭了,赵王事前可能根本不知道此事,凭此杀人,尤其是杀皇叔,太不慎重了。
最后,大前疑杨坚出来讲话了。他说:“赵王究竟有无不轨行为,因双方证据都不足,再争下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皇上还有七个皇叔,大家的争论迟早会传到他们耳中,一旦引起诸藩王的不安,势必出现动荡的局面。为今之计,理应给赵王一个表忠输诚的机会。臣闻突厥求婚的专使安遂迦尚在京都候旨,皇上无有姊妹,而赵王尚有一女待字闺中,不如将赵王之女册封为公主,到突厥和亲,这样,边陲无事,众藩国得安,天下也安。”
他的建议平息了一场争论。主杀者已闻到杨坚建议中包藏的杀机,让宇文招唯一的女儿远嫁漠北无异在他的胸口剜了一刀,遵旨则骨肉分离,抗旨则死罪难免,所以,他们沉默了。主赦者却见赵王死里逃生,更是无有异辞。
皇帝当即顺水推舟,封赵王招女儿为“千金公主”,命司卫上士长孙晟立赴襄国郡赵王府宣诏。
这时,李德林诏书写完毕,呈绪皇帝御览。皇帝边看边点头,李德林起草诏书驰名朝野,他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当即交给内史中大夫元岩署诏,吩咐御正中大夫颜之仪盖上玉玺。
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两人只签盖了册封赵王女为“千金公主”那份诏书,拒绝签盖那三份杀人的诏书。
御正中大夫颜之仪跪下谏曰:“以上三人乃先帝心腹大臣,无论是清除权臣宇文护,还是东征北齐,统一北方,他们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杀非其罪,恐非天下之望!”
皇帝勃然大怒:“何谓杀非其罪?他们前欲拥戴齐王,今又拥戴赵王,蔑视寡人,一贯图谋不轨,罪在不赦,死有余辜!”
这时元岩摘下头上纱帽,跪拜顿首奏道:“所谓一贯图谋不轨,实属子虚乌有之辞,虽云事出有因,臣料终必查无实据……”
青年皇帝不待卒听,怒不可遏,厉声道:“我看你是乌九轨。宇文孝伯同党!”
“罪臣绝非同党,但不愿坐视大周亡于陛下之手……”
“掌嘴!内侍,给狠狠地揍!”
两个内侍趋上前去,狠狠地摔打元岩的嘴巴。
元岩抹了一把嘴中流出的血水,往前又爬了几步,顿首道:“请陛下息雷霆之怒,平心静气再听愚臣数语。所谓天子,乃天下人之子,以供奉天下百姓为己责,不敢稍怠,这才是称职的天子;倘若以为自己是上天派下来,让天下人供奉,甚至不顾百姓死活,随意掠夺天下财富、子女、玉帛,就不是天子了,而是……”
“是什么?!”皇帝虎视眈眈地追问。
“是”
“是什么?快说!”
“那是……是真命强盗!”
“再给我掌嘴!”
于是,又是一阵噼啪脆响。
元岩不顾嘴里的血洒满衣襟,又往前爬了数步,含糊言道:“臣言犹未尽……当年,乌丸轨、宇文孝伯等,在先帝面前屡言陛下的不是,绝非与陛下过不去,乃是对陛下爱得太深,恨铁不成钢也。他们深感帝业来之不易,守之更难,而陛下作为储君,不知养德,恐将来不克负荷,所以犯忌进言,生恐来日君临天下,难为真命……”
“住口!”青年皇帝拍案怒喝,气急败坏喝令,“拉下去听候处置!”
元岩被拉出去十来步,忽又回头望那班下的内史下大夫高颎及御正下大夫李德林,他们三人都是从北齐过来的人,一向志同道合,今日何以一言不发。
元岩去后,皇帝又宣旨:“今迁郑译为内史上大夫,领内史,即行署诏!”
郑译很兴奋,非常迅捷地签完三道杀人诏书;颜之仪取出玉玺,放在案上,那意思是你们自己盖上玉玺吧,我不沾边!郑译取过王玺,又代他盖过。
这时,大将军元胄回来复命,他自然是不折不扣按旨行事,末了忽问皇帝:“尉迟氏现已带回,如何安置,请陛下赐旨!”
“这……”皇帝刚杀宇文亮全家,自然不好当着朝臣的面说要将她留在后宫,“这……”但若是放在别处,或遗还家中,又恐她自寻短见,“这……”他的圣旨还是出不了口。
刘昉见皇帝“这”了老半天,已知他的心意,当即插嘴道:“臣以为还是暂且将她搁在内宫,过后再作处理!”他这话何等乖巧,很委婉,便一下子将尉迟氏定在宫中;
皇帝连连点头,言道:“是,对!便是暂且搁在内宫……”
“领旨!”元胄匆匆告辞了。
皇帝目送心驰,终恐万二有个疏漏,后悔就来不及了。他略为犹豫一阵,便宣布散朝,但话一出口又觉不妥:派谁去并州、徐州等地宣诏,将宇文神举、王轨等三人赐死,此事尚未安排,怎好散朝?
但此时百官纷纷离去,再调集已不合时宜了。幸好杨坚滞后,只得拉住他的袖子说:
“国丈,差遣何人前往并、徐二州宣诏,此事卿得为朕费心了。”他丢下这话,便急急返回内宫找尉迟繁炽去了。
杨坚望着他的背影,暗忖:谁为专使前往宣诏杀人,这可是事关大局关键的一着棋啊!假如能让旁人代劳,将他们也卷入这场是非而不能自拔,叫他们也沾一手宇文孝伯、宇文神举与王轨的血,将来有事驱使他们,这些人就可以省一些犹豫与观望,欲罢不能了。他心中开始筛选宣诏专使的人选,脑中首先浮现的是韦孝宽家庭的子弟、李贤兄弟的子弟……
这一天晚上,杨坚彻夜不眠,不但是杀人的专使人选一时不得落实,凌晨却又冒出一个新的问题来:杀了宇文神举、王轨与宇文孝伯之后,这并州、徐州的总管该由谁去顶替?宇文孝伯的大宫伯之职由姊夫窦荣定顶上去那是顺理成章;而这两大总管的位置何等险要,那可是控制数州的军事长官,倘若所用非人,不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当然,最好是让自己的心腹顶上……但,这是奥棋,小皇帝虽是糊涂透顶,对权力却极敏感,不仅不会准奏,还会怀疑我有野心,此为一臭也;其二,这三人的被杀乃举世瞩目的大事,大家怨怼皇帝之余,势必推究更深层的原因,倘若我让自己的亲信顶上,那么,我的用心岂非昭然若揭了?非但大事不成,简直是找死了!臭!太臭了!
这时,独孤伽罗在床上翻了一个身,睡眼惺松地说:“昨日李浑、杜庆信前来找你,不知为了何事……”
李泽!
杜庆信!
独孤伽罗虽是含糊说到这两个人,但在杨坚听来,不觉一震,心中大亮:这李泽现在为左侍上士,乃是上柱国、大左辅李穆的小儿子,倘若让他前往并州宣诏杀了宇文神举,然后再让李穆去接任并州总管之职,那么,杀人的冤债自然就落在李家头上了,这才叫妙!同理,那内史上士杜庆信乃是韦孝宽的孙女婿,让他去徐州杀王轨,再让韦孝宽接任徐州总管之职,效果也是一样。对!让这两大家族沾一点血,得一些实惠,蒙受朝野的猜疑,我则深藏不露,将来又好借重他们的势力,实在妙极,妙不可言!
第一章 深宫渔夫 第四节
大醮会之日,为了逃避得了“乱世帝王心理综合症”的太上皇,一女
子跳入了冰凉刺骨的龙首渠。
道会苑原是京都的大花园,方圆百里,是京中公共游乐场。
本来冷冷清清的道会苑,今日忽然沸腾了,人山人海!
假山上搭了一个高台,台上高坐三尊神像,左为释迦如来,右为元始天尊,而当中那个头戴冲天冠身穿衰龙袍的其实非神,乃常人也。
常人非常,是当今皇帝宇文赟;当今皇帝已非皇帝,他不久前已传位给宇文阐太子,自己再升一级太上皇,自称天元皇帝,太上皇才二十岁,皇帝才七岁。这种局面的产生,出于宠臣刘昉、郑泽两人的高见,近来宇文赟闷闷不乐,总觉得朝臣不太尊重他这个皇帝。两个宠臣挖空心思,刘昉以为让皇帝升为太上皇,尊为天元皇帝,威望便与天齐了;郑译则认为这还不够,务必把这个天元皇帝置之于如来、天尊之上,让如来、天尊当这个活人的挟持菩萨,那威望即不可思议了!为了遍告天下,便有今日这个盛大的集会。
今日是大醮会。由于百姓苦于兵役、苛政,天下庶民十分之一道入寺观为僧为道,所以,六年前周武帝下令罢沙门、道士,勒令还俗,同时禁佛道二教,焚毁经、像,这是因为政治的需要;如今,为了大树特树天元皇帝的圣威,又重新请释迦如来、元始天尊出来帮忙,不仅开两教之禁,还举行了盛大的醮会祭神,这也是政治的需要!
高台前面还有一个次高的平台,平台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和王母娘娘,五个“天皇后”列坐两旁。
次高平台之前又有一个稍低的平台,正中坐着皇帝宇文阐,两旁列传着文武朝臣。
这样,广场上人群翘首北望;那平台层层高升,当真也给人崇高庄严的感觉。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