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第51节
谈论中,场上最后一个射手令狐熙已然射了五箭,且是五射五中。他抽出最后一箭,瞄准那道上的最后一只鹿……可是这一箭他没有射出去,他放下了弓箭,拍手离开了校场。
他因何不射这最后一箭?
因为他们这一组已经第一了,夺了魁。
因为这最后一箭令狐熙本人也没把握。
因为满则招损。
人们纷纷议论着,令狐熙一下子成了这次大射后的议论中心。
杨坚赏赐彩物刚刚结束,大理少卿杨约便送来一份奏折。杨坚诧异地望了杨约一眼,心想此人实在太不知趣,此时此地送奏折上来,岂非败我清兴?然而转念间,即漫不经心地翻阅开来,终于被奏章吸引住了。他先是气得胡子微微颤抖,继而冷冷地发笑,终而勃然大怒,喝道:
“传史……史……史万岁!”
史万岁来到帝前,无言地跪下。杨坚劈脸扔去奏折,骂道:
“你自己看!”
史万岁急急地拣起奏折,打开一看,便即大惊失色,饶他长年于千军万马中出生入死,却也不禁冷汗直冒。
杨坚这时又喝道:
“蜀王的弹劾可是实情?”
史万岁惊恐地抬起头来,只是乞怜地望着杨坚,不绝言道:
“臣有罪……臣有罪……”
杨坚愤然道:
“朕念将士暴露荒野,寝食不安;你却受贿纵贼,实在死有余辜,来人哪,把他押下去,明日斩了!”
史万岁被押下之后,诸大臣便即聚拢过来,均以询问的眼光望着杨坚。杨坚余怒未消,说道:
“你们可知那西羌的酋长因何不赴京请罪吗?原先那酋长不是力屈求降了吗?不是说要赴京请罪吗?可是史万岁却中途上了奏章,道是西羌的许多部属不尽驯服,倘若让西羌酋长上京,西羌恐将失控;因而请求让那酋长留驻西羌。这厮因何挖空心思代那酋长求情?原来是收下了人家的径寸明珠和无数金宝。这回西羌屈服原是万千将士鲜血所致,史万岁唯见明珠财宝,无视将士鲜血,岂不该死!”
诸大臣沉默了半晌,均不作声,觉得史万岁确有取死之由。然而,此人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战功累累,号称良将,如果因此斩首,实在可惜。
左卫大将军元宇终于上前奏请道:
“史万岁诚然有罪,但他雄略过人,每次行军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所用,虽古之名将亦不能过之……”
接着,王世积、贺若弼、高颎、李彻、苏威等人相继为之求情。杨坚默默地听着,大家说的也不无道理,神情颇为恳切;然而,除掉史万岁是他长期存有的秘密心愿,今日也找到了充分理由,可是形禁势格,看来仍然不能顺心。当即将手一挥,涩然语道:
“众卿且退,此事不必多言,朕自有区处!”
群臣离开以后,莲花公主款款地走过来,身后紧随着红叶,她本已从红叶口中得知杨坚要处死史万岁的本末,却故意问道:
“万岁生谁的气?”
“史万岁……”
“哦,原来是万岁生万岁的气!”
莲花的话十分挖苦,也十分狠毒,她见杨坚怒目圆睁,气得咬牙切齿,便又添了一把火:
“史万岁是什么东西?一个匹夫罢了!他若是有丝毫忠心可言,怎敢号称‘万岁’?早就改名了!这样的人,大家还替他说情,臣妾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贵嫔说得对,朕这就将他除名为民!”杨坚道。
莲花思忖:
——高颎、元宇、王世积等人的说情还是起了作用,他们连成一气,必须分而治之才行。
她近来颇读兵书,这便是心得了。
第六章 太白袭月 第一节
寺庙中长孙晟面对着这本充满杀气的兵书,取舍难定。
长孙晟刚刚回府,便有一个陌生的青年前来造访,道是有十分紧要之事,要他到一去处。长孙晟察其神态颇为诚恳,就随同陌生青年出去。
他们来到了靖善坊“大兴善寺”,此时暮鼓已鸣,和尚正在做暮课。“大兴善寺”乃是大隋开皇二年杨坚下旨所建,制度规模拟于太庙,是京师最大的寺院。杨坚崇佛,寺中常有高僧住持。
陌生青年向知客僧低声说了几句,知客僧急急而去,少顷,便有一个老僧出迎,并将他们让入客堂。
“二位施主贵姓?”
“敝姓高,字士廉。”那陌生青年长揖道。
“在下长孙晟。”长孙晟也是一揖。
“哦!阿弥陀佛……”老僧似回忆起了什么,迟疑地诵了一声佛号。
一个二十上下的沙弥上来奉茶,随即便欲退下。老僧则道:
“道信,你无须回避,可在一旁听法。”
“是。”沙弥执礼甚恭。
“大和尚,我们可不是前来听你说法的……”高士廉有点沉不住气。
“那老衲便听施主说法。”
“小生无法可说……”高士廉道。
“讲得好!”老僧赞道。
高士廉有点哭笑不得,迟疑了一阵,终于直截了当地说:
“我们夤夜前来打扰大和尚清修,只是要索回一件东西。”
长孙晟心里打了个突:我何曾有什么东西寄在寺中?但他仍不吭声。
“施主要索回何物?”
“一件十分紧要的物件。”
“可是一本书?”
“正是!”高士廉禁不住开颜微笑。
“据老衲所知,二位施主都不是此书的主人……”
“请大和尚耐心听讲,让我细说本末,最后若是还以为我们不是该书的主人,我们也不好强行索取。”
“善哉!施主你可从头道来。”
高士廉点了点头,继而说道:
“好!在一百六十八年前,北魏和南朝在历城交兵。南朝带兵的是大将军檀道济,北朝带兵的是上党文宣王长孙氏讳道生……”
“那是长孙道生,”老僧目询长孙晟问:“可是阁下的先祖?”
“是愚下的六世祖。”长孙晟首肯道。
“……那南宋的檀道济身经百战,所向皆捷,与刘裕共同缔造了刘宋政权,不仅立了不世之功,还写下了一部非同小可的兵书。”高士廉续道:“不过威名太甚,终为朝廷所忌,历城之战,故意断了他的兵粮,想借北魏之刀,害了檀公。不意那檀道济于绝境之中,施用‘唱筹量沙’之计,以‘走’为上策,终于全军而退;但他于百忙之中百密一疏,终于还是遗失了那部兵书。”
“这部兵书结果为长孙氏所得?”老僧似问非问。
“正是。”高士廉道:“不过,在回师的路上却发生了意外……”
“那是遇到了一个人?”老僧已然闭目养神,似猜非猜。
“是。”高士廉续道:“那是一个名叫眭旭的怪人。此人声名之盛,举国莫及,与司徒崔浩相交莫逆。崔浩奏请授他为中郎,他拒不赴任,只是上京与崔浩饮酒,欢叙平生,然后骑骡溜之大吉。结果便在半路上碰上了上党文宣王……”
“那眭旭莫非盗走了那本书?”沙弥道信好奇地问。
“不是。”高士廉摇头道:“他只是拦住上党文宣王的马车揖道:恭喜大王得胜回朝,但不知这回又盗回了什么?便这么一问,上党文宣王怔住了。这位长孙前辈,一生廉洁,身为王爷,衣不华饰,食不兼味,一袭熊皮数十年不易,宅第卑陋更不修缮。当朝号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其时,长孙前辈勒马思忖了半晌,便从怀中掏出了那本拣来的兵书,递将过去。那眭旭接过顺手翻了几页,连称‘厉害’,上党文宣王便说:‘先生若是喜欢,这便拿去!’眭旭又连连说好,忽然神色一变,却说不好,同时把书撕成两半,扔在地上,扬长而去。那上党文宣王不以为意,也不顾恋地上的奇书,兀自策马而去。这时,他身边有个副将,犹豫了一下,终于把地上的书拣了起来……”
“那副将叫倍侯利,”高士廉继续道:“是敕勒部落的酋长。他不识字,但也知此书乃是兵家之秘笈,便暗自珍藏起来。这个倍侯利,便是魏末名将斛律金的高祖。”
“如此说来,那斛律金成为一代名将,自然是与这部兵书有关了!”沙弥道信不禁评道。
“那也不尽然,”高士廉道:“斛律金不甚读书,只是约略一看,便将此书赠与人:一半送给宇文护,一半送给我的祖父的岳公……”
“你祖父岳公……那是高岳!”沙弥痴痴地推断,忽觉犯人祖先的名讳大大不妥,便谦然道:“对不起!得罪了!阿弥陀怫……”
长孙晟一愣,心想:
——高士廉的祖父是高岳,那……高士廉不就是我的妻舅?
“这两人仅凭半部兵书,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迹。”高士廉道:“他们先是平分北魏为东西两魏,然后又各自辅佐高欢、宇文泰,分别建立了北齐与北周,均是立下了不世之勋。宇文护那半本书为独孤信所得,最后落在他的女儿独孤伽罗手中。此人也只凭这半部兵书辅佐丈夫当今皇上建立大隋王朝,自己也当了皇后。我祖先那半本兵书后来又转到斛律光手中。斛律光一门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也备极人间尊荣……可是斛律光一死,此书便也同时失踪。我在邺都追索了整整三年,最后才知此书为立雪断臂的慧可大师所得。下愚复又查明,大和尚你乃是慧可大师的衣钵传人,该书定在贵处无疑。大和尚乃是得道高僧,自然是不会隐瞒真相了!”
高士廉说完,两眼直望着老僧,转也不转。那老僧缓缓地睁开双眼,转身征询长孙晟道:
“长孙晟将军,尊夫人可是姓高?”
“是。”
“清河王高岳唯有一个儿子高敬德……”那老僧自言自语,兀自生疑:“可是,七岁袭爵清河王的高敬德,也只有一个独生爱女?”
“正是。”长孙晟首肯道。
“如此说来,这独生爱女自然便是尊夫人高氏了……尊夫人并无同胞兄弟。”老僧这才转身对高士廉道:“施主,你的身份非但老僧不明,便是你的姊夫也不承认……这……这却如何是好?”
“大和尚若是不信在下为清河王后代,那也无妨。现请将书归还长孙将军如何?”高士廉道。
“长孙将军乃是上党文宣王的孙子,又是高氏的快婿,若想索回兵书,自无不可。不过……长孙将军果真要这半部兵书吗?”老僧道。
老僧说完,慈祥地凝视长孙晟。长孙晟终于缓缓地点点头。老僧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吩咐沙弥道:
“道信,把那本书拿来。”
道信巴巴地望着师父,寸步不移。
“你还犹豫什么?拿来吧!”
他因何不射这最后一箭?
因为他们这一组已经第一了,夺了魁。
因为这最后一箭令狐熙本人也没把握。
因为满则招损。
人们纷纷议论着,令狐熙一下子成了这次大射后的议论中心。
杨坚赏赐彩物刚刚结束,大理少卿杨约便送来一份奏折。杨坚诧异地望了杨约一眼,心想此人实在太不知趣,此时此地送奏折上来,岂非败我清兴?然而转念间,即漫不经心地翻阅开来,终于被奏章吸引住了。他先是气得胡子微微颤抖,继而冷冷地发笑,终而勃然大怒,喝道:
“传史……史……史万岁!”
史万岁来到帝前,无言地跪下。杨坚劈脸扔去奏折,骂道:
“你自己看!”
史万岁急急地拣起奏折,打开一看,便即大惊失色,饶他长年于千军万马中出生入死,却也不禁冷汗直冒。
杨坚这时又喝道:
“蜀王的弹劾可是实情?”
史万岁惊恐地抬起头来,只是乞怜地望着杨坚,不绝言道:
“臣有罪……臣有罪……”
杨坚愤然道:
“朕念将士暴露荒野,寝食不安;你却受贿纵贼,实在死有余辜,来人哪,把他押下去,明日斩了!”
史万岁被押下之后,诸大臣便即聚拢过来,均以询问的眼光望着杨坚。杨坚余怒未消,说道:
“你们可知那西羌的酋长因何不赴京请罪吗?原先那酋长不是力屈求降了吗?不是说要赴京请罪吗?可是史万岁却中途上了奏章,道是西羌的许多部属不尽驯服,倘若让西羌酋长上京,西羌恐将失控;因而请求让那酋长留驻西羌。这厮因何挖空心思代那酋长求情?原来是收下了人家的径寸明珠和无数金宝。这回西羌屈服原是万千将士鲜血所致,史万岁唯见明珠财宝,无视将士鲜血,岂不该死!”
诸大臣沉默了半晌,均不作声,觉得史万岁确有取死之由。然而,此人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战功累累,号称良将,如果因此斩首,实在可惜。
左卫大将军元宇终于上前奏请道:
“史万岁诚然有罪,但他雄略过人,每次行军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所用,虽古之名将亦不能过之……”
接着,王世积、贺若弼、高颎、李彻、苏威等人相继为之求情。杨坚默默地听着,大家说的也不无道理,神情颇为恳切;然而,除掉史万岁是他长期存有的秘密心愿,今日也找到了充分理由,可是形禁势格,看来仍然不能顺心。当即将手一挥,涩然语道:
“众卿且退,此事不必多言,朕自有区处!”
群臣离开以后,莲花公主款款地走过来,身后紧随着红叶,她本已从红叶口中得知杨坚要处死史万岁的本末,却故意问道:
“万岁生谁的气?”
“史万岁……”
“哦,原来是万岁生万岁的气!”
莲花的话十分挖苦,也十分狠毒,她见杨坚怒目圆睁,气得咬牙切齿,便又添了一把火:
“史万岁是什么东西?一个匹夫罢了!他若是有丝毫忠心可言,怎敢号称‘万岁’?早就改名了!这样的人,大家还替他说情,臣妾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贵嫔说得对,朕这就将他除名为民!”杨坚道。
莲花思忖:
——高颎、元宇、王世积等人的说情还是起了作用,他们连成一气,必须分而治之才行。
她近来颇读兵书,这便是心得了。
第六章 太白袭月 第一节
寺庙中长孙晟面对着这本充满杀气的兵书,取舍难定。
长孙晟刚刚回府,便有一个陌生的青年前来造访,道是有十分紧要之事,要他到一去处。长孙晟察其神态颇为诚恳,就随同陌生青年出去。
他们来到了靖善坊“大兴善寺”,此时暮鼓已鸣,和尚正在做暮课。“大兴善寺”乃是大隋开皇二年杨坚下旨所建,制度规模拟于太庙,是京师最大的寺院。杨坚崇佛,寺中常有高僧住持。
陌生青年向知客僧低声说了几句,知客僧急急而去,少顷,便有一个老僧出迎,并将他们让入客堂。
“二位施主贵姓?”
“敝姓高,字士廉。”那陌生青年长揖道。
“在下长孙晟。”长孙晟也是一揖。
“哦!阿弥陀佛……”老僧似回忆起了什么,迟疑地诵了一声佛号。
一个二十上下的沙弥上来奉茶,随即便欲退下。老僧则道:
“道信,你无须回避,可在一旁听法。”
“是。”沙弥执礼甚恭。
“大和尚,我们可不是前来听你说法的……”高士廉有点沉不住气。
“那老衲便听施主说法。”
“小生无法可说……”高士廉道。
“讲得好!”老僧赞道。
高士廉有点哭笑不得,迟疑了一阵,终于直截了当地说:
“我们夤夜前来打扰大和尚清修,只是要索回一件东西。”
长孙晟心里打了个突:我何曾有什么东西寄在寺中?但他仍不吭声。
“施主要索回何物?”
“一件十分紧要的物件。”
“可是一本书?”
“正是!”高士廉禁不住开颜微笑。
“据老衲所知,二位施主都不是此书的主人……”
“请大和尚耐心听讲,让我细说本末,最后若是还以为我们不是该书的主人,我们也不好强行索取。”
“善哉!施主你可从头道来。”
高士廉点了点头,继而说道:
“好!在一百六十八年前,北魏和南朝在历城交兵。南朝带兵的是大将军檀道济,北朝带兵的是上党文宣王长孙氏讳道生……”
“那是长孙道生,”老僧目询长孙晟问:“可是阁下的先祖?”
“是愚下的六世祖。”长孙晟首肯道。
“……那南宋的檀道济身经百战,所向皆捷,与刘裕共同缔造了刘宋政权,不仅立了不世之功,还写下了一部非同小可的兵书。”高士廉续道:“不过威名太甚,终为朝廷所忌,历城之战,故意断了他的兵粮,想借北魏之刀,害了檀公。不意那檀道济于绝境之中,施用‘唱筹量沙’之计,以‘走’为上策,终于全军而退;但他于百忙之中百密一疏,终于还是遗失了那部兵书。”
“这部兵书结果为长孙氏所得?”老僧似问非问。
“正是。”高士廉道:“不过,在回师的路上却发生了意外……”
“那是遇到了一个人?”老僧已然闭目养神,似猜非猜。
“是。”高士廉续道:“那是一个名叫眭旭的怪人。此人声名之盛,举国莫及,与司徒崔浩相交莫逆。崔浩奏请授他为中郎,他拒不赴任,只是上京与崔浩饮酒,欢叙平生,然后骑骡溜之大吉。结果便在半路上碰上了上党文宣王……”
“那眭旭莫非盗走了那本书?”沙弥道信好奇地问。
“不是。”高士廉摇头道:“他只是拦住上党文宣王的马车揖道:恭喜大王得胜回朝,但不知这回又盗回了什么?便这么一问,上党文宣王怔住了。这位长孙前辈,一生廉洁,身为王爷,衣不华饰,食不兼味,一袭熊皮数十年不易,宅第卑陋更不修缮。当朝号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其时,长孙前辈勒马思忖了半晌,便从怀中掏出了那本拣来的兵书,递将过去。那眭旭接过顺手翻了几页,连称‘厉害’,上党文宣王便说:‘先生若是喜欢,这便拿去!’眭旭又连连说好,忽然神色一变,却说不好,同时把书撕成两半,扔在地上,扬长而去。那上党文宣王不以为意,也不顾恋地上的奇书,兀自策马而去。这时,他身边有个副将,犹豫了一下,终于把地上的书拣了起来……”
“那副将叫倍侯利,”高士廉继续道:“是敕勒部落的酋长。他不识字,但也知此书乃是兵家之秘笈,便暗自珍藏起来。这个倍侯利,便是魏末名将斛律金的高祖。”
“如此说来,那斛律金成为一代名将,自然是与这部兵书有关了!”沙弥道信不禁评道。
“那也不尽然,”高士廉道:“斛律金不甚读书,只是约略一看,便将此书赠与人:一半送给宇文护,一半送给我的祖父的岳公……”
“你祖父岳公……那是高岳!”沙弥痴痴地推断,忽觉犯人祖先的名讳大大不妥,便谦然道:“对不起!得罪了!阿弥陀怫……”
长孙晟一愣,心想:
——高士廉的祖父是高岳,那……高士廉不就是我的妻舅?
“这两人仅凭半部兵书,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迹。”高士廉道:“他们先是平分北魏为东西两魏,然后又各自辅佐高欢、宇文泰,分别建立了北齐与北周,均是立下了不世之勋。宇文护那半本书为独孤信所得,最后落在他的女儿独孤伽罗手中。此人也只凭这半部兵书辅佐丈夫当今皇上建立大隋王朝,自己也当了皇后。我祖先那半本兵书后来又转到斛律光手中。斛律光一门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也备极人间尊荣……可是斛律光一死,此书便也同时失踪。我在邺都追索了整整三年,最后才知此书为立雪断臂的慧可大师所得。下愚复又查明,大和尚你乃是慧可大师的衣钵传人,该书定在贵处无疑。大和尚乃是得道高僧,自然是不会隐瞒真相了!”
高士廉说完,两眼直望着老僧,转也不转。那老僧缓缓地睁开双眼,转身征询长孙晟道:
“长孙晟将军,尊夫人可是姓高?”
“是。”
“清河王高岳唯有一个儿子高敬德……”那老僧自言自语,兀自生疑:“可是,七岁袭爵清河王的高敬德,也只有一个独生爱女?”
“正是。”长孙晟首肯道。
“如此说来,这独生爱女自然便是尊夫人高氏了……尊夫人并无同胞兄弟。”老僧这才转身对高士廉道:“施主,你的身份非但老僧不明,便是你的姊夫也不承认……这……这却如何是好?”
“大和尚若是不信在下为清河王后代,那也无妨。现请将书归还长孙将军如何?”高士廉道。
“长孙将军乃是上党文宣王的孙子,又是高氏的快婿,若想索回兵书,自无不可。不过……长孙将军果真要这半部兵书吗?”老僧道。
老僧说完,慈祥地凝视长孙晟。长孙晟终于缓缓地点点头。老僧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吩咐沙弥道:
“道信,把那本书拿来。”
道信巴巴地望着师父,寸步不移。
“你还犹豫什么?拿来吧!”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