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第959节


弑君!在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郑侠如甚至没有任何不适,他的心里并没有因这个念头的产生而有丝毫的愧意,似乎这就是他的职责,他的使命似的。

对于永历皇帝,他并没有丝毫的感情,或许对于大明有那么一些感情,至于这永历朝大王是孝烈皇帝的子嗣,大王才是大明真正的正统!

从大陆传来的消息,不仅影响到了朝廷,同样也对郑侠如产生了影响,无论大王是不是孝烈皇帝的子嗣,于江北来说,这都是一件好事,仅只是这个名义,就能够让大王篡位变得合法,变得为人所理解,毕竟,相比于永历,大王才是正统。只不过,现在,对于永历以及其它各藩,他们却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弑君的念头在郑侠如心里反复浮现出来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同样也想到了另一种可能,就是到时候天下人的反应。

天下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郑侠如并不担心这个问题,但是他必须要考虑到弑君之后,各藩的反应。张煌言!

又一次在心底念叨着这个名字,想着他在奏折上的“拳拳赤胆”,郑侠如的心底却是翻起一阵波涛。

大王待张煌言如何?

真可谓是以国士待之!但凡是张煌言有所需,大王从未曾拒绝过,他入江西时需要军粮,大王没有任何犹豫,解二十万石粮食,助其平定江西,需军饷时,前后解款不下百万两之多,如此厚待,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张煌言又是如何回报大王?

他的回报不过只是区区一纸奏折,看似拳拳赤胆、看似事事为公,但是却把大王陷于死地之中。这就是他给予大王的回报!

今日张煌言不念旧情!他日李定国又岂会念旧情?那李定国也是永历朝的忠臣,若是弑君之后,他李定国也如张煌言一般来个“弃私谊于不顾”,兴兵讨淮,到时候,又该怎么办?

也就是这么思索着,郑侠如心底那个弑君的念头慢慢的消失了,他突然意识到,现在大王已经被逼到了一个绝路上。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绝路?是大王太过仁义的惹下一的祸事!张煌言背叛了大王、李定国同样也会。至于李子渊、郑经,一但弑君,恐怕他们也乐得与张李二人联手讨淮。

如果大王同意朝廷还朝又将是什么结果呢?一但永历离开了淮藩的控制,到那时,永历又岂会放过大王?

永历又怎么可能容忍“正统”于一旁,他必定会千方百计的想要加害大王。罗织莫须有的罪名,恐怕都是最简单的,至于楚藩、闽藩恐怕都不介意落井下石。到那时,晋藩以及张煌言即使是不愿看到这一切,但是他们恐怕也会选择了沉默,他们是永历朝的忠臣!

况且,即便是他们据理力争,又有何用?又岂能左右得了永历的决定,永历是绝不可能有做第二个景泰帝,他和朝中的大臣必定会千方百计的想加害大王,大王一日不死,他们便会一日不愿放弃。至于什么所立的功业,于皇权面前,不过只是笑话。

大王该怎么办?

又能怎么办?

弑君!或许这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弑君之后的十八路诸侯攻淮,又该如何解决?

放虎归山!放虎归山之后的代价,可不仅仅只是大王的性命,甚至还有淮藩上下所有人的性命!他们不会放过大王,自然也不会放过大王的子嗣以及淮藩上下人臣。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退路的郑侠如沉默着,早就已经把性命与淮藩捆绑在一起的他知道,现在淮藩已经没有了选择。可若是弑君的话代价太过惨重了!

到那时,淮藩必须以一已之力,应对来自各方的打击,这样的力量悬殊之下,孰胜孰负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忠义军想要赢恐怕并不容易。

现在该怎么办?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在郑侠如的身上,当然,也有人把目光投在锦衣卫的身上,他们同样也在担心着事态会往极端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他们选择沉默的原因。“他们就是大明的人臣吗?”

大臣们人沉默,让朱由榔的心底升出一阵绝望的情绪,他之所以会这么绝望,是因为他从这些大臣们躲闪的视线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小心,他们之所以小心翼翼的,甚至连一句话都不愿意说,归根结底还是对淮藩的害怕,是对淮藩的恐惧,他们害怕淮藩因此忌恨。

其实,朱由榔并没有猜对,众人之所以沉默,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激化这一矛盾,或许张煌言的奏折让他们看到了朝廷离开此地的希望,但是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他们能不能走,关键在于淮王,而不是张煌言。可是淮王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脑袋交给别人,如果现在众人纷纷表示赞同的话,很有可能会激怒淮王,到时候,即使是淮王没有弑君之意,为了保命,恐怕也只能行此大逆了。

如果淮王不愿的话,总要说一句话啊?这也是众人把目光投向郑侠如的原因,他们都觉得郑侠如应该站出来为淮王说话,可他们看到的是却是郑侠如选择了沉默!

沉默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在这宫殿中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的时候,突然,有内官手持奏折急急的禀报道。

“楚王急奏!”楚王奏折来了!众人看着那奏折,所有人都在好奇着楚王想要说什么,他会说什么呢?在这个时候,其它强藩的态度对朝廷来说再重要不过,只要有强藩的支持,即便是淮藩想要行不臣,恐怕也会有所顾忌。

“朝廷理应还驾京师”待这句话于宫殿中响起的时候,那些原本看似沉默的大臣们,无不是变得激动起来,有了,现在有了强藩的支持,他们还怕什么!

于是立即有人站出来说道。

“臣以为诚如楚藩所言,朝廷理应还驾京师!”

“臣附议!”

“臣附议!”

在那一阵阵“臣附议!”的话声中,郑侠如的脸色微变,心底冷笑着,目光中带着些嘲弄之意,似乎是在嘲弄着这些自以为得意的君臣

第92章 阴谋(第二更,求支持)

在大队的骑兵拱卫下,一辆四轮马车沿着官路向着本溪湖的方向行驶着,那些护卫的骑兵总会不时的打量着周围的荒原,神情显得极为警惕,偶尔的若是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都会派出侦骑赶去搜索一番。关外不似关内,方园数百里没有任何人烟不说,而且纵是有着些许人烟,也极有可能是漏网之鱼,甚至可能是潜在的敌虏,这些骑兵们自然显得很是谨慎。

“每个地区都必须配有铁矿,这是因为交通运输的问题,利国驿的铁厂出产的铁锭运到东北的成本很高,如果不是因为朝鲜铁矿是低磷代硫矿,用于铸造海军炮非常合适,也不会舍近求远的”

从马车上看着这车厢外的广阔的天地,解释在东北建立铁厂必要性的时候,朱明忠的话声并不大。

“而将来的东北大规模移民之后,无论是农具或是车马,都需要大量的钢铁,这些钢铁短期内可以从江北经海路运来,可是这总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建设辽阳铁厂就极为必要的,铁料可以就近供应”

辽阳铁厂是东北规划的两座官营铁厂中的一座。

“大王,本溪铁厂一期工程建石砌高炉一座,每日出铁10吨,也就是每天二万斤,每年所出不下七百万斤,这么多铁,对于东北而言,已经绰绰有余,现在却又花费数万两,建辽阳铁厂,如此,可不就有些浪费了”

身为东北总督,方以智当然希望在东北多一些像官办企业,这些企业交纳的税收,远多过田赋,江北的对铁厂纳税并不是遵循“每炉岁课银五钱”的旧例,而是按照每斤纳钱两的税额征税。

七百万斤,一年就是一万四千余两,再加上每斤煤铁矿各一的税额,一年仅这一座铁厂以及铁矿、煤矿纳税就不下四五万两,这可是相当于几十万亩田地的税额。

也正因为铁厂的高税,才使得现在江北旧时的小铁矿早都废除,原因是其铁矿生产成本高,无法负担高额的税收。

当然,对于地方官来说,官营铁厂避免了铁商坐大的可能,曾经游走四方的方以智很清楚,任何地方炼铁业都需雇佣很多工人,就像政和县的铁炉“每炉一座,做工者必须数十百人。有凿矿者,有烧炭者,有煽炉者,其余巡炉、运矿、贩米、贩酒等役亦各数十人,是一炉常聚数百人。”坊长、大户招四方无赖之徒,来彼间治铁冶,每一炉多至五七百人。假如有的商人拥有多座铁炉,他手下的雇工数目十分惊人,动逾千人之多,其中不乏鸡叫狗盗之徒,成日聚博逞凶,自然不利于地方的安稳。

而官办铁厂却没有这些弊端,所以方以智自然希望这铁厂皆是官营,而非是聚集鸡叫狗盗之徒的商办铁厂。可即便是如此,他也知道,东北现在的市场是有限的,其产量远远超出市场的需求。
首节 上一节 959/2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奋斗在洪武末年

下一篇:护国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