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306节
许多先进的理论,以及衍生出一系列的内容,他都已经消化不了了。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他还是一方学术带头人,但主要作用还是在于经验丰富和掌控全局上。
这种开拓进取的事,早就是那些四五十岁的年轻人的天下了。
“那您觉得谁来验证这一理论部分最为合适。”
张云超继续问道。
万院士闻言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说道:
“最佳人选只有一个——水木大学的洛珞教授!”
随即,似乎是担心张云超对其不了解,或者因为对方的年轻有所轻视,他说完便立刻继续解释道:
“别看这位洛教授才二十多岁,但是作为N-S方程的证明者,他对复杂非线性系统、湍流物理、微分几何这些流体和动力学的根基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刻理解和掌控力!”
“而这,正是这份方案里最核心的灵魂!那液态金属的流控,那撕裂模抑制的频率锁定,哪一个不是湍流和复杂相互作用的极致?光凭这一点,他的理论能力已经站在了人类智力的巅峰!”
万院士滔滔不绝的说着:
“他那篇证明我反复看过,逻辑之严密、视野之宏大,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推演!这份设计方案同样需要这种既能宏观把握架构又能微观洞察细节的能力!”
“再者,他虽然年轻,但思维活跃,没有被传统聚变研究路径所固化束缚,我们需要的是跳出框架、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聚变堆工程?洛教授大概没亲自接触过,这反而可能是优势!一个思维清晰、锐利到极致的大脑,不被经验所束缚,更能看出这份方案的道是否成立!”
万院士停下脚步,转身盯着张云超,语气是前所未有地笃定:
“张书记,理论层面,‘拷问’这份方案的理论部分是否可靠……能担此任者,非洛珞教授莫属!”
然而张云超听着万院士那情真意切的推荐,脸上不由的微微抽动了一下,嘴角也露出了一丝玩味的笑容。
找洛教授验证可还行……
他看着万院士那纯粹是出于学术判断的推崇与坚信,眼中燃烧着对这位年轻数学天才能力的绝对信任。
浑然不知他极力推荐的这把尺子……正是画出这幅宏伟蓝图的那支“笔”。
第340章 一个方案策划书引发的风波
最终张云超也没能从万院士这里得到理论验证的最佳方法。
至于万院士所说的“让洛教授检验理论部分”……比让裁判下场踢球还过分的事,就是出题人亲自答题。
不……是考生自己批自己的试卷。
不过他在万院士这里也并非没有收获,除了理论方面的可行性外,试验步骤的精确外,还收获了一份名单。
一份接下来用于初步论证方案里各个试验步骤的负责人名单。
而刚才办公室里,在张书记离开后,万院士则是依旧回味着刚才方案里的那些论证部分:
“真是惊才绝艳啊!”
万明远先是赞叹了一声,随即又回忆起了对方的信息:
“24岁,不仅仅在理论研究上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在应用方面更是出神入化啊。”
虽然他对于许多前沿理论没有吃的特别透,但N-S方程这么重要的东西,别说他还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负责人,就算他现在退了,也很难抵制住了解它的诱惑。
过去的一年里,他没少研究洛珞的那篇论文。
要说完全融会贯通那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但凭借几十年的经验,他还是在看到方案理论部分的那一刻起,就判断出了出自谁的手笔。
放眼整个华国乃至全世界,恐怕也不会有第二个人能把流体构型应用的如此纯熟,除了那位解开N-S方程的天才少年。
方案的原件张书记当然不可能留给他,他也不会违反纪律抄写一部分下来,不过仅凭刚才翻看的过程,他也能依稀回忆起来一些。
物理界质疑“洛氏证明未经验证”的声浪犹在耳边,而方案里的《第一壁界面热应力分布图》,分明是洛珞对全世界最铿锵的回击。
当传统模型在亿度高温前溃不成军时,洛珞用N-S方程独有的光滑性定理,构建出颠覆认知的蜂巢形自愈结构。
那些优雅的连续函数,精确标注出每纳米材料在强辐射下的形变阈值,宛若一个个卫士在划定界限。
是的,他早就猜到了这个方案中理论部分必定有那位洛教授的手笔。
不过,他知道张云超的担忧,也知道这份方案的提出方式有多敏感,所以才并未点破。
至于最后张书记问及理论部分的论证人选,他推荐了洛教授本人,那也是他的心里话。
如果这份方案中真的没有洛教授的参与,而是组织上秘密培养的新团队里的能人,那么洛教授自然是检验这一理论的不二人选。
如果理论部分确实是他本人的手笔,那么……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有资格提出异议了。
单就N-S方程在等离子体流动建模与物理预测、控制策略、多物理场耦合与集成模拟等方面,即便是放眼全世界,把ITER、NIF的人都算上,也无能出其右了。
在N-S方程早已经得到数学界承认,物理界也几乎没有了质疑声音的今天,又有谁有资格对那位洛教授在这一领域的观点进行评判呢。
……
另一边张云超回到首都后,立马开始根据万院士的名单,秘密召集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
会议在科工委深层保密会议室进行,投影仪将名单投在幕布上:
王启明(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特种材料抗辐照性能权威
周建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力学中心):高温等离子体湍流专家
李卫国(西南物理研究所):托卡马克磁约束装置资深工程师
陈光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能激光系统负责人
……
“同志们,今天讨论的内容保密等级为绝密。”
张云超打开合金箱,金属锁扣的脆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夸父逐日’方案,旨在点燃聚变之火,改变国家能源格局。”
“嗡……”
此话一出,下面顿时一片哗然。
“张书记,您是说……成功可控核聚变?”
“核聚变?我们不是一直在搞EAST托卡马克那条路吗?”
“夸父……逐日?”
震惊,无声地席卷全场。
这场保密程度极高的会议,持续了近一整天的时间,随后几位专家在护送下,回到了各自的研究所或者实验基地。
跟随着他们一同回去的,除了接下来将全程随行,负责他们安全问题的国安局同志,还有一份方案书。
既然是论证方案,自然就不可能像给万院士那样,匆匆的扫一眼就结束。
但即便是拿到方案原件,亦是有些区别,相比于万院士看到的完整版,这几位专家即便是签署了保密协议,拿到的依旧只有各自负责的那一部分。
甚至……万院士看到的也并非最初的完整版,而是在洛珞的指导下删减了一些关键部分的。
而接下来,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在各自的领域里,通过一些实验和计算,论证他们所负责部分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王启明教授戴着老花镜,在电子显微镜室反复审视方案中“仿生蜂巢基板”的设计图和参数——碳化硅纤维编织的六边形网格,目标孔隙率85%。
他放下图纸,深吸一口气:
“惊为天人!
这个多层复合仿生结构理念,利用自愈合多元碳化硅内层抵抗热流,中层液态金属浸润蜂巢基板传热散热,外层高熵合金骨架支撑,这个思路在理论上完美解决了第一壁的核心矛盾:
抗辐照、抗高温、高效导热!”
“特别是这个‘浸润-热传导-抗冲击动态平衡临界曲线图’”
王启明指着附件中的复杂图表:
“它将材料在亿度高温、中子轰击下的界面状态与温度、流速、应力等参数的关联清晰地量化呈现出来,理论上的创新性和指导性极其强大,远超当前所有公开文献。”
助手递上最新的抗辐照测试报告:
“王老,按我们现有的SIC复合材料,在10^18 n/cm的中子通量下,孔隙率只能做到35-40%,且辐照肿胀和脆化严重。”
他有些欲言又止:
“要达到方案要求的85%孔隙率.这‘蜂巢’怕是立不起来,或者很快就粉化了。”
王启明神色凝重地点头:
“理论框架无懈可击,甚至指出了未来材料的方向,但实现它……无疑是巨大的工程挑战。”
“我们需要专门设计全新的碳化硅纤维制备工艺、寻找能让液态金属在极端条件下稳定浸润基板的改性剂,更要建造能模拟聚变堆严苛中子、高温环境的特殊辐照装置来验证每一种新材料配方的性能。”
……
周建军教授在风洞基地的控制室内,看着屏幕上根据方案复现的“液态锂铅(LiPb)在强磁场中的闭环自持循环与氚增殖”流体模型运行。
“了不起!”
周建军眼中闪着光:
“将液态LiPb同时用作冷却剂、氚增殖剂和能量传递介质的‘三合一’设计,与约束磁场进行直接耦合反馈的构想,逻辑上高度自洽!这大大简化了聚变堆的能流传递链,效率潜力巨大。”
“那个关于流速、磁场强度和流型之间关联的拓扑图谱,其精妙程度是我从未见过的。”
上一篇:财富自由:从三十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