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17节
唇改为涂口红了。头部的化装上,开始使用大片子,而贴于额部的小片子运 用得更为自如。
至此,皮黄旦角的头部化装用具才算基本完备。片子用人发制成,贴时 蘸上刨花水,呈深黑色。它的作用之一在于:这种深黑色对于面部的白与红
是有力的衬托;作用之二是,片子贴的部位可高可低、可前可后、可直可曲, 成为演员修改、美化自己脸形的有效手段。
梅兰芳于一九一三年到上海第一次演出时,曾经对上海皮黄舞台上的这 种先进化装方法产生了深刻印象。回到北京后,他立即就同他的梳头师傅韩
佩亭细细地研究起来,在眼圈、片子方面,采取了一部分上海演员的化装方 法,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和改进。
与冯子和相比,梅兰芳的新贡献主要有两点:一、确定了新的脸型标准
——鹅蛋型。在梅兰芳之前,皮黄旦角演员的化装脸型标准基本上是方的。 梅兰芳受到上海同行的影响,开始摸索的过程中,也曾一度将面部贴成了枣
核型;最后,他才找到了鹅蛋型,成为适应当时观众审美需要的最佳脸型。 二、在片子的用法上,按照老规矩,青衣很少用小片子,即使梅兰芳自己,
在改革之前的面部化装中,也是不用小片子的。冯子和改良后的青衣扮相也 保留着这种风格。在梅兰芳率先使用之后,旦角化装中对于小片子的运用才
开始普遍起来,不论青衣、花旦、还是刀马旦,都将大片子和小片子综合起 来运用了。小片子也由原来的一个到三个,发展为五个、七个,大大丰富了
旦角额部的线条变化,并同生、净等角色的额部线条明确地区别开来。
改革之初,也有人非议,认为青衣、花旦不分,但结果证明,梅兰芳是 胜利者。梅兰芳的改革,不仅影响了京剧,也影响了其他地方戏曲,成为数
十年来戏曲舞台上最为流行,也最优美的旦角面部化装规范——这是后话。 面对台上飘飘欲仙的梅兰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齐如山大喜过望,
觉得心里有了真正的把握。 一切都预备好后,朋友们还怕古装表演在台上显得不好看。平地看固然
不错,但从低处往高处看呢?戏台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服装及表 演呢。为慎重起见,梅兰芳在未演出之前,先把配角、乐师都请到家中,并
租赁了十六张八仙桌,摆在他家的客厅里,规规矩矩地装扮、排演了一遍, 直到在座的朋友都认定不错,才算放心。
《嫦娥奔月》正式上演后,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翘首以待的观众。连演四 天,场场满座,甚至打破了北京城新戏向来只演一天的惯例。而“第一舞台”
那边大规模的《天香庆节》演出,则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败结局。 这次胜利,是梅兰芳的胜利,也是齐如山的胜利。确切地说,应该是中
国文人和中国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在中国舞台上的胜利。 从此以后,梅兰芳把齐如山当作了自己每次演出必不可少的艺术顾问。
而齐如山则想得更远,更多。他想把西方戏剧的精华潜移默化地借鉴过来, 还想把我国的戏曲介绍到世界舞台上去。后者,当然是更为艰巨、更加有意 义的工作。
继《嫦娥奔月》之后,齐如山又帮梅兰芳排了《黛玉葬花》一剧。
《黛玉葬花》
一九一六年的正月里,对北京的皮黄观众来说,最有意思的事情,一是 梨园界每年例行的所谓“元旦开台”的礼节仪式,再一件,则是梅兰芳的新
编红楼剧《黛玉葬花》了。
“元旦开台”是梨园界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仪式。通常在每年的腊月二 十日前后,戏班都要封箱停演,以示一年告终,暂时休息,准备过年。然后
到元旦那天,重新开始演出,就是元旦开台。每家剧场,在这一天,都要举 行同样的仪式性表演,表演的内容则基本上是一样的。
头一场是跳灵官。八位手持灵官鞭的灵官扮演者一齐上台,在台上跳起 灵官舞。跳完以后,排成一列,整齐地立在台口,将挂在各自灵官鞭上的百
子凤尾旺鞭,一齐点燃,以驱邪避祸,放完后一同下场。
第二场上台的是八个扫台童子,将台上燃毕的鞭纸扫净收回。扫时的规 矩是只许往里扫,不许往外扫,以防止把钱财扫出去。扫台童子下去后,八
个跳加官上场。在他们上场之前,先在正场桌上,左右各摆设两个木盘,一 盘中摆一金踏凳盔头,另一盘摆一银踏凳盔头,各压红纸一张,一书“开市
大吉”,一书“万事亨通”,都卷着用黄条子系在盔头上,扎一活扣。跳加 官跳完后,取出左边的盘子,向台口举起,将条子一拉,“开市大吉”四个 字即刻现出。
灵官下场后,在一阵锣鼓声中,武财神跳上。只见他戴二郎叉子,插双 金花,挂彩球,穿绿蟒袍,戴金财神面具,手捧一个大金元宝,一边舞,一
边跳。跳至正场,忽见“开市大吉”的条子,面呈愧色,似乎在恼恨自己来 晚了。随即将元宝放在桌上,捧起右边的盘子,向外拉开黄条,现出了“万
事亨通”四字,然后,将它放回原处,下场。
这时,戏园子方面派两人从池子中分左右至台下,台上则由两位捡场人 各捧一盘,交给台下的两个人。这两个人即将盘中的条子,贴在正面楼的柱
子上。这时候,“元旦开台”的仪式才算正式完毕。
元旦开台的哄闹过去以后,正月十四,梅兰芳的第二出古装戏《黛玉葬 花》在吉祥戏院第一次上演,又引起轰动。这是梅兰芳自走上京剧舞台以来
排演的第一出红楼戏。
在《红楼梦》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中,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最 富有魅力的形象之一。她的芳洁弱质,她的孤傲秉性,她的一腔哀怨,她的
内在激情,已经在数以千万计的痴心读者的纵情想象中定型。
谁不想看一看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出现在舞台上时,会是个什么样子 呢?
《黛玉葬花》这出戏,和以前昆曲时代的《葬花》不同,是根据《红楼 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一段故事,由
齐如山先生编写而成。全剧共分六场,角色只有五个,场子相当瘟冷,如果 没有技艺超群的角儿来担当主角,恐怕观众会因其乏味而打瞌睡的。然而,
梅兰芳以其清新脱俗、深刻生动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从而使人们一致认为, 不是梅兰芳在扮演林黛玉,他本人就是林黛玉。
舞台上的黛玉一出场,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目光。她的头上是“品” 字形古装发髻,佩以珠翠鬓花,上穿浅兰色大襟短袄,下系白色绣花长裙,
至此,皮黄旦角的头部化装用具才算基本完备。片子用人发制成,贴时 蘸上刨花水,呈深黑色。它的作用之一在于:这种深黑色对于面部的白与红
是有力的衬托;作用之二是,片子贴的部位可高可低、可前可后、可直可曲, 成为演员修改、美化自己脸形的有效手段。
梅兰芳于一九一三年到上海第一次演出时,曾经对上海皮黄舞台上的这 种先进化装方法产生了深刻印象。回到北京后,他立即就同他的梳头师傅韩
佩亭细细地研究起来,在眼圈、片子方面,采取了一部分上海演员的化装方 法,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和改进。
与冯子和相比,梅兰芳的新贡献主要有两点:一、确定了新的脸型标准
——鹅蛋型。在梅兰芳之前,皮黄旦角演员的化装脸型标准基本上是方的。 梅兰芳受到上海同行的影响,开始摸索的过程中,也曾一度将面部贴成了枣
核型;最后,他才找到了鹅蛋型,成为适应当时观众审美需要的最佳脸型。 二、在片子的用法上,按照老规矩,青衣很少用小片子,即使梅兰芳自己,
在改革之前的面部化装中,也是不用小片子的。冯子和改良后的青衣扮相也 保留着这种风格。在梅兰芳率先使用之后,旦角化装中对于小片子的运用才
开始普遍起来,不论青衣、花旦、还是刀马旦,都将大片子和小片子综合起 来运用了。小片子也由原来的一个到三个,发展为五个、七个,大大丰富了
旦角额部的线条变化,并同生、净等角色的额部线条明确地区别开来。
改革之初,也有人非议,认为青衣、花旦不分,但结果证明,梅兰芳是 胜利者。梅兰芳的改革,不仅影响了京剧,也影响了其他地方戏曲,成为数
十年来戏曲舞台上最为流行,也最优美的旦角面部化装规范——这是后话。 面对台上飘飘欲仙的梅兰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齐如山大喜过望,
觉得心里有了真正的把握。 一切都预备好后,朋友们还怕古装表演在台上显得不好看。平地看固然
不错,但从低处往高处看呢?戏台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服装及表 演呢。为慎重起见,梅兰芳在未演出之前,先把配角、乐师都请到家中,并
租赁了十六张八仙桌,摆在他家的客厅里,规规矩矩地装扮、排演了一遍, 直到在座的朋友都认定不错,才算放心。
《嫦娥奔月》正式上演后,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翘首以待的观众。连演四 天,场场满座,甚至打破了北京城新戏向来只演一天的惯例。而“第一舞台”
那边大规模的《天香庆节》演出,则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败结局。 这次胜利,是梅兰芳的胜利,也是齐如山的胜利。确切地说,应该是中
国文人和中国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在中国舞台上的胜利。 从此以后,梅兰芳把齐如山当作了自己每次演出必不可少的艺术顾问。
而齐如山则想得更远,更多。他想把西方戏剧的精华潜移默化地借鉴过来, 还想把我国的戏曲介绍到世界舞台上去。后者,当然是更为艰巨、更加有意 义的工作。
继《嫦娥奔月》之后,齐如山又帮梅兰芳排了《黛玉葬花》一剧。
《黛玉葬花》
一九一六年的正月里,对北京的皮黄观众来说,最有意思的事情,一是 梨园界每年例行的所谓“元旦开台”的礼节仪式,再一件,则是梅兰芳的新
编红楼剧《黛玉葬花》了。
“元旦开台”是梨园界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仪式。通常在每年的腊月二 十日前后,戏班都要封箱停演,以示一年告终,暂时休息,准备过年。然后
到元旦那天,重新开始演出,就是元旦开台。每家剧场,在这一天,都要举 行同样的仪式性表演,表演的内容则基本上是一样的。
头一场是跳灵官。八位手持灵官鞭的灵官扮演者一齐上台,在台上跳起 灵官舞。跳完以后,排成一列,整齐地立在台口,将挂在各自灵官鞭上的百
子凤尾旺鞭,一齐点燃,以驱邪避祸,放完后一同下场。
第二场上台的是八个扫台童子,将台上燃毕的鞭纸扫净收回。扫时的规 矩是只许往里扫,不许往外扫,以防止把钱财扫出去。扫台童子下去后,八
个跳加官上场。在他们上场之前,先在正场桌上,左右各摆设两个木盘,一 盘中摆一金踏凳盔头,另一盘摆一银踏凳盔头,各压红纸一张,一书“开市
大吉”,一书“万事亨通”,都卷着用黄条子系在盔头上,扎一活扣。跳加 官跳完后,取出左边的盘子,向台口举起,将条子一拉,“开市大吉”四个 字即刻现出。
灵官下场后,在一阵锣鼓声中,武财神跳上。只见他戴二郎叉子,插双 金花,挂彩球,穿绿蟒袍,戴金财神面具,手捧一个大金元宝,一边舞,一
边跳。跳至正场,忽见“开市大吉”的条子,面呈愧色,似乎在恼恨自己来 晚了。随即将元宝放在桌上,捧起右边的盘子,向外拉开黄条,现出了“万
事亨通”四字,然后,将它放回原处,下场。
这时,戏园子方面派两人从池子中分左右至台下,台上则由两位捡场人 各捧一盘,交给台下的两个人。这两个人即将盘中的条子,贴在正面楼的柱
子上。这时候,“元旦开台”的仪式才算正式完毕。
元旦开台的哄闹过去以后,正月十四,梅兰芳的第二出古装戏《黛玉葬 花》在吉祥戏院第一次上演,又引起轰动。这是梅兰芳自走上京剧舞台以来
排演的第一出红楼戏。
在《红楼梦》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中,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最 富有魅力的形象之一。她的芳洁弱质,她的孤傲秉性,她的一腔哀怨,她的
内在激情,已经在数以千万计的痴心读者的纵情想象中定型。
谁不想看一看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出现在舞台上时,会是个什么样子 呢?
《黛玉葬花》这出戏,和以前昆曲时代的《葬花》不同,是根据《红楼 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一段故事,由
齐如山先生编写而成。全剧共分六场,角色只有五个,场子相当瘟冷,如果 没有技艺超群的角儿来担当主角,恐怕观众会因其乏味而打瞌睡的。然而,
梅兰芳以其清新脱俗、深刻生动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从而使人们一致认为, 不是梅兰芳在扮演林黛玉,他本人就是林黛玉。
舞台上的黛玉一出场,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目光。她的头上是“品” 字形古装发髻,佩以珠翠鬓花,上穿浅兰色大襟短袄,下系白色绣花长裙,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