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18节

外加腰裙一缕薄纱。一身淡雅而清新的装束,透露出这 位美丽高洁之才女

的绰约风姿和诗人气质。两只充满哀怨的眼睛里时时闪烁着希望和幻想的光 芒。当时和梅兰芳同台表演、贾宝玉的扮演者姜妙香在《谈梅兰芳的<黛玉

葬花>》这篇文章中回忆,梅兰芳出场时,“走得慢,站得直。亮相时,头 稍昂,凝望前方目光闪闪像秋天的晨星一样。走向台中时,眼睑略垂,眼珠

缓缓地转动,然后站住,脸上透出几分哀怨的神情,嘴角仿佛微微有些颤动。 接着念引子:‘孤苦伶仃,一腔心事向谁论?’声调娇柔凄婉,这时场子里

常是鸦雀无声。一个出场和亮相就把林黛玉的悲剧性格给显示了出来,一句 引子就把舞台上凄切的气氛烘托了出来,把观众领进戏里去了。”

这出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剧中人物的唱白大部分采用了《红楼梦》 小说中的原词。尤其如旦角的“上场白”和小生“驮石碑”的大段白口,几

乎全用曹雪芹的原文,而不套入皮黄的“水词”。旦角主题曲〔反二黄〕的 词句,更是袭用了林黛玉《葬花词》的原诗。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

试。剧作者之所以敢这样处理,是因为梅兰芳的白口功夫很深,无论词句怎 样生僻艰涩,经他一念,总是疾徐顿挫,饶有意趣,并且熨贴甜润,动人心

弦。故而这出戏里,特意多用《红楼梦》原文,来发挥他的这一长处。

在林黛玉的性格刻画上,梅兰芳没有过分强调她的弱不经风和多愁善 感,而是突出地再现了她执拗倔强的性格,以及同那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格 格不入的内心世界。

葬花时,梅兰芳有一大段且歌且舞的表演。“花谢花飞花满天,随风飘 荡扑绣帘。手持花帚扫花片,红消香断有谁怜。取过花囊把残花敛,携到香

家葬一番。”几句〔西皮倒板〕和〔慢板〕就把黛玉以花自况,惜花惜人的 一片心声和盘托出。

接下来是一段〔二六〕唱腔:“取过了花锄仔细刨,轻松的香土掘一番。 回身倒出残花片,好将艳骨埋黄泉。怪侬底事泪暗弹,花谢容易花开难。一

抔净土把风流掩,莫教飘泊似红颜。质本洁来还洁返,强如污浊陷泥团。荷 锄归去把重门掩,冷雨敲窗梦难全。”

伴随着这段唱腔的,是贴切的身段动作和逼真的面部表情。与神完气足 的奔月嫦娥不同,林黛玉芳心弱质,举花锄在有意无意之间,几个亮相也委

婉无力,不胜娇弱。面部表情凄惨而忧郁,孤苦无依、寄入篱下的心情就在 这歌声、动作、表情的绝妙结合中被丝丝入扣地描述了出来。

在黛玉梨香院听曲一段,梅兰芳的表演和帘内人的伴唱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后台所唱是两段昆曲,均取自汤显祖的《牡丹亭》。一段是“游园”里

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另一段则是“惊梦”里的【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两段昆腔是由梅兰芳的昆曲老师,昆曲 名家乔惠兰先生演唱的。梅兰芳听曲时的表演出神入化,准确把握住了黛玉

当时的心情。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心随曲转,层次分明。 起初是路经梨香院,无意地听到了唱曲,继而捕捉到歌词,开始闭胸息气、

全神贯注地听;等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他两眼凝视,怔 在那里,神态如醉如痴,脸上的表情,忽而透出幸福的光彩,忽而露出几分

迷惘。身子则是欲行又止,坐立不安,将此时黛玉心中的万端感慨传达得细 腻深刻、淋漓尽致。

当年在《黛玉葬花》中扮演紫鹃的姚玉芙对这段表演有着深切的感受:

“兰芳演这段戏时,让观众能看出黛玉心里有团火在燃烧,可是火苗被压抑 着冒不出来。”

剧终前梅兰芳的一段〔反二黄慢板〕可以说是此剧的主题曲了。唱词根 据《红楼梦》中的红楼十二支词牌里的第三支【枉凝眉】牌子改编而成:“若

说是没奇缘偏偏遇他,说有缘这心事又成虚话;我这里枉嗟呀空劳牵挂,他 那里水中月镜中昙花;想眼中哪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

夏!”这段唱词将原曲的内涵、语义均表达得天衣无缝,高雅之致。而唱腔 尤为曲折幽怨,哀婉缠绵。

当时正值梅派新腔的萌芽时期,唱腔比较朴直,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可 从他的演唱中欣赏到许多传统好腔。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一句,就保

存了《祭塔》中【五凤楼】的唱腔。但用在其中却显得浑然天成,不着一丝 痕迹。

面对这位以泪洗面的绝代才女,面对这如泣如诉的满腔柔情与悲伤,观 众们怎能不如醉如痴,随声泪下呢?大幕慢慢拉上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般地 掌声大作······

梅兰芳又一次征服了他的观众。

广演新戏

一再成功的梅兰芳,并没有像许多艺人通常做的那样,洋洋自得地陶醉 在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而是养精蓄锐,摩拳擦掌,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

了冲刺。他一方面听从齐如山的建议,拜陈德霖、李寿山、乔惠兰为师,学 习昆曲的唱腔和身段,另一方面,则请齐如山和他的一些文人朋友们帮助他

编排了一出又一出的新戏。

就这样,边学习,边创作,边演出。仅从一九一五年的四月到一九一六 年的九月这短短的十八个月的时间里,梅兰芳就先后演出了十一出新戏。在

他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梅兰芳曾将其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为穿旧戏服装的新戏。如《牢狱鸳鸯》。 第二类为穿时装的新戏。如《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

第三类为穿古装的新戏。如《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 第四类为昆曲。如《孽海记·思凡》,《牡丹亭·闹学》,《西厢记·佳

期、拷红》,《风筝误·惊丑、前亲、逼婚、后亲》。这些新戏,梅兰芳从 一九一五年演到一九二○年。从北京演到天津、再演到上海。其影响所及,

不仅弥漫于梨 园内外,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他在天津演出的时装新戏《一缕麻》,就对及时制止一桩婚姻悲剧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一缕麻》抨击的是当时社会上残存的婚姻陋习——“指腹 为婚”现象。

剧情是这样的: 林知府的女儿曾被指腹为婚,许配给了钱道台的儿子。长大成人后,她

才从丫鬟的口中得知,钱道台的儿子是个傻子。当迎亲的花轿来到家门时, 林小姐不肯上轿,跑到母亲灵前哭诉委屈,但经不住父亲声泪俱下的哀求,

不得已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嫁到了钱家。婚礼完毕,新娘就得了严重的白喉 疾病。众人都怕传染,不敢接近她,只有傻子丈夫伺候她。不久,新娘的病
首节 上一节 18/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