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19节
好了,醒过来后发现自己头上有一缕麻绳,才知自己的傻子丈夫传染上白喉 病死了。自己怕过漫无天日的守节生活,绝望之际也自尽身亡。
这个剧目的演出,深深触动了台下观众的心。特别是那些对这一类事件 有所见,有所闻,并直接、间接地参与过的观众们。其中有几位动情者,正
是当时一桩指腹为婚事件当事者的朋友。
当事者是在天津市极有社会地位的名流——万宗石和易举轩两家。万家 和易家是通世之好。万家的女儿,被指腹为婚,许配给了易家的儿子。这在
当时也是很寻常的事情。但易家的儿子,后来却得了精神病。一些朋友主张 两家退婚,但双方家长碍于旧礼教的束缚和情面,谁都没有勇气首先开口提
出退婚的问题。一些朋友不忍看着万家的女儿牺牲一生的幸福,一直在四处 奔走,想办法劝他们解除婚约,但收效不大。正在这时,梅兰芳到天津来演
出《一缕麻》了。这几位朋友赶紧定了几个座位,请双方的家长带着万小姐 来看戏,万小姐看完回家后,大哭一场。她的父亲也被剧情所感动,不忍看
到这种婚姻悲剧在自己女儿身上重演,于是,下决心托人跟易家交涉退婚之 事。易家当然也没有话说,便同意取消了这个婚约。
后来,在一次朋友的聚餐会上,万先生专门跑到梅兰芳面前表示感谢, 梅兰芳这才了解到这件事的原委。看到自己的演出,竟能发挥如此巨大,如
此及时,可谓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梅兰芳真是兴奋极了。他连忙把这件事 情告诉了编写初稿的齐如山和为剧中的一些台词与道白绞尽了脑汁的李释 戡。
一九一七年,在外国侵略者洋枪洋炮的逼迫下,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 耻条约被当权者签订。全国上下,一片义愤之声。梅兰芳也拍案而起,与文
化界和演剧界的诸多朋友一道,编演了新戏《木兰从军》,来高扬中国人民 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尚武精神。
剧本自然还是由齐如山先生编写。他的根据便是古诗《木兰辞》和当时 的教育研究会编订的一个名为《花木兰》的剧本。在对古诗及剧本进行整理、
加工的过程中,梅兰芳和朋友们一道,本着不影响舞台上各种表演技巧发挥 的原则,又增强了不少抵抗外族侵略的气氛,并把戏名改为《木兰从军》。
为了成功地在舞台上再现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刚烈风采,梅兰芳进行了 艺术表演上的最大创新尝试。仅服装一项,就更换了六次之多。从梳大头、
贴片子,身着裙装的青衣打扮,到身穿帽钉甲,头戴倒缨盔,足登薄底靴的 士兵模样,再到身扎硬靠,脚穿厚底靴的将军英姿······从唱功来说,则远远
超出了青衣的范围,一会儿小生,一会儿昆曲,而且是整段整段的唱腔。最
难的,大概要数做工了。
85 文的,武的,文武并重的,还包含着一些开打的场面。这出戏演到第 十七、第十八场时,梅兰芳得身扎硬靠,脚踏厚底靴上场,不单是“巡哨前
营”,走走台步,而且还要在“突厥劫营”时认真开打一番。为了这一个场 面,梅兰芳不得不在家里练了足足一个多月。
当然,演出也获得了预期的成功。舞台上,梅兰芳扮演的花木兰顶盔披 甲,执鞭持戈,倚马而立,于温婉妩媚之中透示着一种英武雄健的风采,俨
然一幅精描细刻的古画木兰图。而挥戈攻敌之际,则是跳荡如生龙活虎,击 刺如兔起鹄落,即使是当行的武生,也无以过之。木兰归家之后,又是一副
婷婷玉立的女儿风姿,特别是与元帅相见时,一面惊疑不定,一面羞涩陈词, 绝妙的表情细腻入微······
一九一七年的秋天,天津发生了特大水灾。几天之内,整个城市就变成 了一片汪洋。市区内可以陆地行舟,有些低洼的地方,从楼窗里出来就能上
船。居民们在饥饿和疾病的包围中辗转挣扎。
这时,有一些乘机想发财的人出来造谣说,这次水灾的发生,是因为人 们得罪了天界的“金龙大王”。他们便以奉伺金龙大王为幌子,到处设局骗
人,逢人便说:如信奉金龙大王,不但能免除水灾,还能免除疾病,否则, 必将遭到更多的惩罚。而他们所提供的治病方法,无非是服用坛上和签上的
所谓“仙方”。一时间,被水灾困住了也吓住了的人们纷纷变成了善男信女, 烧香许愿,捐钱献物,问病求方······
听到这些关于“金龙大王”的传说,梅兰芳不禁忧上心头。如此浅薄的 骗人伎俩,也能让这么多人上当。应该编一出有关“金龙大王”的戏剧,来
破除这一封建迷信。对,就是这个主意。
在编演之前,为慎重起见,梅兰芳和他的朋友们一道,专门调查了“金 龙大王”这一神话的由来和演变。陈师曾先生将他从清康熙年间诗人施闰章
所著《矩斋杂记》里抄出的有关“金龙大王”的段落拿给梅兰芳看。原来,
“金龙大王”的原型是宋亡后赴水而死的爱国志士谢绪。清代末期,“金龙 大王”的神话在山东、河南一带的黄河流域传播很广。办理河工的大小官员
们,为了祈祷安澜,每年都要组织人们唱戏给“金龙大王”听。“金龙大王” 居然还会点戏!开戏之前,掌班人把写着戏目的牙笏交给负责河工的官员。
衣冠整肃的官员再恭恭敬敬地亲手捧到“金龙大王”的法身面前,清它点戏。
“金龙大王”的法身是一条方头小蛇,蜷屈在一个描金朱漆盘内。据说它会 向牙笏点头,头点向哪出,就演哪出。
梅兰芳想起小时候就听说过的北京潭柘寺里蛇精大青、二青的故事。尤 为可笑的是,就在近两年中,梅兰芳还有一次被潭柘寺的和尚愚弄的有趣经 历。
那是七月的一天。雨后初晴,长松落翠,山溪间细细的流泉叮咚作响。 在潭柘寺的寺院里住了几天的梅兰芳,正在欣赏这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景
色,住持和尚来了。寒暄了几句之后,他请梅兰芳到大殿上去随喜。
过了几重院落之后,走进大殿。住持指着大殿东边靠墙角的一个小龛子, 对梅兰芳说:“您是福大命大的人,真是造化不小。您看二青爷正在这儿哪,
没有佛缘的人是见不着的。”
梅兰芳抬眼一看,只见佛龛上盘着一条草绿色的小蛇,龛内有个小小的 朱漆金字牌位,上面刻着“大青蛇、二青蛇之神位”。牌位前面还有几件小 巧精致的供器。
见梅兰芳没什么反应,住持只好陪他走出大殿,来到玉兰院的楼下。梅 兰芳坐下之后,住持又从一个楠木古书案上拿起一张八寸照片递给他,一边
在上面指指点点,一边又喋喋不休地介绍开了:“您瞧!那一次二青爷降坛 传谕:某月某日要大显法身。这就是它大显法身的那天,我们请照相馆的人
给二青爷照的法像。您别瞧刚才二青爷的法身那么小,它是能屈能伸,说大 就大。”
这个剧目的演出,深深触动了台下观众的心。特别是那些对这一类事件 有所见,有所闻,并直接、间接地参与过的观众们。其中有几位动情者,正
是当时一桩指腹为婚事件当事者的朋友。
当事者是在天津市极有社会地位的名流——万宗石和易举轩两家。万家 和易家是通世之好。万家的女儿,被指腹为婚,许配给了易家的儿子。这在
当时也是很寻常的事情。但易家的儿子,后来却得了精神病。一些朋友主张 两家退婚,但双方家长碍于旧礼教的束缚和情面,谁都没有勇气首先开口提
出退婚的问题。一些朋友不忍看着万家的女儿牺牲一生的幸福,一直在四处 奔走,想办法劝他们解除婚约,但收效不大。正在这时,梅兰芳到天津来演
出《一缕麻》了。这几位朋友赶紧定了几个座位,请双方的家长带着万小姐 来看戏,万小姐看完回家后,大哭一场。她的父亲也被剧情所感动,不忍看
到这种婚姻悲剧在自己女儿身上重演,于是,下决心托人跟易家交涉退婚之 事。易家当然也没有话说,便同意取消了这个婚约。
后来,在一次朋友的聚餐会上,万先生专门跑到梅兰芳面前表示感谢, 梅兰芳这才了解到这件事的原委。看到自己的演出,竟能发挥如此巨大,如
此及时,可谓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梅兰芳真是兴奋极了。他连忙把这件事 情告诉了编写初稿的齐如山和为剧中的一些台词与道白绞尽了脑汁的李释 戡。
一九一七年,在外国侵略者洋枪洋炮的逼迫下,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 耻条约被当权者签订。全国上下,一片义愤之声。梅兰芳也拍案而起,与文
化界和演剧界的诸多朋友一道,编演了新戏《木兰从军》,来高扬中国人民 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尚武精神。
剧本自然还是由齐如山先生编写。他的根据便是古诗《木兰辞》和当时 的教育研究会编订的一个名为《花木兰》的剧本。在对古诗及剧本进行整理、
加工的过程中,梅兰芳和朋友们一道,本着不影响舞台上各种表演技巧发挥 的原则,又增强了不少抵抗外族侵略的气氛,并把戏名改为《木兰从军》。
为了成功地在舞台上再现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刚烈风采,梅兰芳进行了 艺术表演上的最大创新尝试。仅服装一项,就更换了六次之多。从梳大头、
贴片子,身着裙装的青衣打扮,到身穿帽钉甲,头戴倒缨盔,足登薄底靴的 士兵模样,再到身扎硬靠,脚穿厚底靴的将军英姿······从唱功来说,则远远
超出了青衣的范围,一会儿小生,一会儿昆曲,而且是整段整段的唱腔。最
难的,大概要数做工了。
85 文的,武的,文武并重的,还包含着一些开打的场面。这出戏演到第 十七、第十八场时,梅兰芳得身扎硬靠,脚踏厚底靴上场,不单是“巡哨前
营”,走走台步,而且还要在“突厥劫营”时认真开打一番。为了这一个场 面,梅兰芳不得不在家里练了足足一个多月。
当然,演出也获得了预期的成功。舞台上,梅兰芳扮演的花木兰顶盔披 甲,执鞭持戈,倚马而立,于温婉妩媚之中透示着一种英武雄健的风采,俨
然一幅精描细刻的古画木兰图。而挥戈攻敌之际,则是跳荡如生龙活虎,击 刺如兔起鹄落,即使是当行的武生,也无以过之。木兰归家之后,又是一副
婷婷玉立的女儿风姿,特别是与元帅相见时,一面惊疑不定,一面羞涩陈词, 绝妙的表情细腻入微······
一九一七年的秋天,天津发生了特大水灾。几天之内,整个城市就变成 了一片汪洋。市区内可以陆地行舟,有些低洼的地方,从楼窗里出来就能上
船。居民们在饥饿和疾病的包围中辗转挣扎。
这时,有一些乘机想发财的人出来造谣说,这次水灾的发生,是因为人 们得罪了天界的“金龙大王”。他们便以奉伺金龙大王为幌子,到处设局骗
人,逢人便说:如信奉金龙大王,不但能免除水灾,还能免除疾病,否则, 必将遭到更多的惩罚。而他们所提供的治病方法,无非是服用坛上和签上的
所谓“仙方”。一时间,被水灾困住了也吓住了的人们纷纷变成了善男信女, 烧香许愿,捐钱献物,问病求方······
听到这些关于“金龙大王”的传说,梅兰芳不禁忧上心头。如此浅薄的 骗人伎俩,也能让这么多人上当。应该编一出有关“金龙大王”的戏剧,来
破除这一封建迷信。对,就是这个主意。
在编演之前,为慎重起见,梅兰芳和他的朋友们一道,专门调查了“金 龙大王”这一神话的由来和演变。陈师曾先生将他从清康熙年间诗人施闰章
所著《矩斋杂记》里抄出的有关“金龙大王”的段落拿给梅兰芳看。原来,
“金龙大王”的原型是宋亡后赴水而死的爱国志士谢绪。清代末期,“金龙 大王”的神话在山东、河南一带的黄河流域传播很广。办理河工的大小官员
们,为了祈祷安澜,每年都要组织人们唱戏给“金龙大王”听。“金龙大王” 居然还会点戏!开戏之前,掌班人把写着戏目的牙笏交给负责河工的官员。
衣冠整肃的官员再恭恭敬敬地亲手捧到“金龙大王”的法身面前,清它点戏。
“金龙大王”的法身是一条方头小蛇,蜷屈在一个描金朱漆盘内。据说它会 向牙笏点头,头点向哪出,就演哪出。
梅兰芳想起小时候就听说过的北京潭柘寺里蛇精大青、二青的故事。尤 为可笑的是,就在近两年中,梅兰芳还有一次被潭柘寺的和尚愚弄的有趣经 历。
那是七月的一天。雨后初晴,长松落翠,山溪间细细的流泉叮咚作响。 在潭柘寺的寺院里住了几天的梅兰芳,正在欣赏这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景
色,住持和尚来了。寒暄了几句之后,他请梅兰芳到大殿上去随喜。
过了几重院落之后,走进大殿。住持指着大殿东边靠墙角的一个小龛子, 对梅兰芳说:“您是福大命大的人,真是造化不小。您看二青爷正在这儿哪,
没有佛缘的人是见不着的。”
梅兰芳抬眼一看,只见佛龛上盘着一条草绿色的小蛇,龛内有个小小的 朱漆金字牌位,上面刻着“大青蛇、二青蛇之神位”。牌位前面还有几件小 巧精致的供器。
见梅兰芳没什么反应,住持只好陪他走出大殿,来到玉兰院的楼下。梅 兰芳坐下之后,住持又从一个楠木古书案上拿起一张八寸照片递给他,一边
在上面指指点点,一边又喋喋不休地介绍开了:“您瞧!那一次二青爷降坛 传谕:某月某日要大显法身。这就是它大显法身的那天,我们请照相馆的人
给二青爷照的法像。您别瞧刚才二青爷的法身那么小,它是能屈能伸,说大 就大。”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