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20节
照片背景是谭柘寺的大殿,殿前站着很多和尚。大殿脊上,一条比殿柱 还要粗几倍的湿糊糊的大蛇盘绕了三匝。
梅兰芳细看这张照片,几乎忍不住要笑出声来。拿它来糊弄一般的善男 信女,也许还很有功效。然而,对梅兰芳这种会玩照相机的人来说,在底片
上捣鬼的把戏,就只能贻笑大方了。
当然,秉性忠厚的梅兰芳没有当面揭穿他的把戏,只是随口敷衍了几句。 住持见他不感兴趣,也就不再提及“二青爷”的“圣迹”了。
据朋友说,潭柘寺下院翊教寺里一个偏殿内,也供奉着“大青、二青” 的牌位。和尚们也弄了一条小蛇来蒙人。有一个时期香火极盛,求嗣问病的
络绎不绝。可当时恰好找不到青蛇,于是,红蛇、灰蛇、花蛇等都被和尚们 请进了神龛。他们还美其名曰:“今天二青爷换了袍了!”
将这一切联系起来看,梅兰芳意识到,破除迷信,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他决心尽最大的力量,尽快、尽好地排出戏来,
使那些深陷其中的民众不再受骗。
当时,北京的通俗教育研究会正好编写了一些破除迷信的剧本,有话剧, 也有京剧。梅兰芳经过考虑,挑中了其中一出带有喜剧性的讽刺剧《童女斩 蛇》。
《童女斩蛇》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福建庸岭下出了一条大蛇,有人造 谣说,它是金龙大王下凡。每年八月,庸岭脚下的将乐县令都要招募童女祭
蛇。前后已有九个童女葬身蛇穴。这一年又到了祭蛇时候,百姓李诞的女儿 寄娥决心为民除害,她挺身应募,身揣匕首,机智勇敢地将蛇杀死,并把设
局骗人的造谣者何仙姑扭送到县衙门,为地方除了一害。 在排演这出戏时,为了加强对当时民众的教育力量,梅兰芳还对剧中的
一些细节进行了特殊的艺术处理。剧本没有点明时代,梅兰芳就把时代规定 为清朝末年,剧中人物的穿戴服饰,都是清末民初流行的时装。舞台上除了
唱腔外,全部念白都采用通俗易懂的京话。这样一来,这出戏的现实性得到 了加强,离观众们的日常生活也更近了。
一九一八年二月二日,《童女斩蛇》在北京吉祥戏园正式上演。 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不少老朋友一致认为,这出戏,不仅
拆穿了当时天津市一时耸人听闻的“金龙大王”骗局,而且也真实反映了晚 清时期官吏昏庸腐败,衙役狐假虎威,乡民愚昧盲从的社会风貌,有着很高
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位老太太找到梅兰芳,很动感情地说:李寄娥的名字,并没有人知道。 但是看了《童女斩蛇》以后,一下子就记住了她的故事。这个小姑娘的人品,
就像人人都熟悉的孝女曹娥抱父尸、提萦上书救父、木兰代父从军一样,十 分高尚,因而她的名字,也像这些人物那样,能够深入人心。
《童女斩蛇》是梅兰芳排演的最后一个时装戏。 年近二十五岁的梅兰芳,觉得自己的年龄已不再适合扮演时装戏里的少
女、少妇。同时,总结了先后演出的五个时装戏的经验教训之后,他也感到:
“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在艺术处理上受到局限······ 首先是音乐与动作的矛盾。京剧的组织,角色登场,穿扮夸张,长胡子、厚
底靴、勾脸谱、吊眉眼、贴片子、长水袖,宽大的服装······一举一动,都要 跟着音乐节奏,做出舞蹈身段,从规定的程式中表现剧中人的生活。时装戏
一切都缩小了,于是缓慢的唱腔就不好安排,很自然地变成话多唱少。一些 成套的锣鼓点、曲牌,使用起来,也显得生硬,甚至起‘叫头’的锣鼓点都
用不上。在大段对白进行中,有时只能停止打击乐。而演员离开音乐,手、 眼、身、法、步和语气都要自己控制节奏。创造角色时,必须从现实生活中
吸取各种类型人物的习惯语言、动作,加工组织成‘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才能保持京剧的风格。”
根据京剧本身的规律、特点,自身的艺术条件和当时的社会时尚,他决 定,今后他的艺术发展方向,是古装歌舞剧。
这个时期,梅兰芳艺术生活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学习并演唱昆曲。像做 其他事情一样,梅兰芳的学习仍是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他先是请北京的
乔惠兰老先生定期前来教戏,后来,又专门从苏州请来了谢昆泉老先生住在 家里,随时为他拍曲子,吹笛子。还时不时地向陈德霖老先生请教昆曲的唱
腔和身段。这种从多方面吸取精华的学习方式,使梅兰芳的昆曲知识和演唱 技巧突飞猛进,进步极快。
而看惯了、听惯了皮黄的京剧老观众们,也在梅兰芳演出魅力的“裹挟” 之下,开始对昆曲发生了兴趣。几乎每次叫座的程度,都要超出朋友们的估
计。而社会舆论,也都跟着对昆曲加以赞美和提倡起来。一时间,已经衰落 到了极点、几乎没有人再提及的昆曲,似乎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瞩目。北京
的两所大学里,增设了专门研究南北曲的课程,聘请昆曲老艺人前去讲课; 不少回乡的昆曲艺人,又被重新邀请回北京组班演出;当地的一些报纸如《又
新日报》和《京报》等,都经常刊登有关昆曲的消息和评论······
梅兰芳当时的昆曲演出,对于昆曲这一剧种的拯救和振兴,具有不可磨
灭的功绩。这也是梅兰芳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的贡献之一。 一九一八年,梅兰芳被推选为剧界大王时,一家报刊登载的一首贺词中
这样评价了梅兰芳提倡昆曲的意义: 昆曲久绝,散同广陵。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惟郎振之,雅于以兴。移风易俗,剧界风行。
花情画意
这一时期,梅兰芳的业余生活中,与戏曲演出最相关的就是养花和学习 绘画了。
梅兰芳从小就对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但直到一九一五年,梅兰芳二十 二岁时,才有了地方、心情、时间和精力去培植它们。
春天养海棠,夏天养牵牛,秋天照例是菊花,冬天里,就只能在室内盆 景里养梅花了。一年四季,作为一个养花人,梅兰芳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
那年初夏的一个清晨,梅兰芳去找齐如山先生商量一点事情。到了他家 以后,一下子就被院子里的一片牵牛花吸引住了。这里的牵牛花不仅数量多,
而且颜色也不同寻常。其中几种花的颜色非常别致,在别的花里是绝对看不 到的。赭石色,鼠灰色,红、绿、紫色,还有各种混合的颜色······满院子的
五光十色,把梅兰芳的眼睛都看花了。
“为什么我常见的牵牛花,没有这么多的颜色呢?” 梅兰芳也顾不上别的事情了,先就花的问题请教起来。
梅兰芳细看这张照片,几乎忍不住要笑出声来。拿它来糊弄一般的善男 信女,也许还很有功效。然而,对梅兰芳这种会玩照相机的人来说,在底片
上捣鬼的把戏,就只能贻笑大方了。
当然,秉性忠厚的梅兰芳没有当面揭穿他的把戏,只是随口敷衍了几句。 住持见他不感兴趣,也就不再提及“二青爷”的“圣迹”了。
据朋友说,潭柘寺下院翊教寺里一个偏殿内,也供奉着“大青、二青” 的牌位。和尚们也弄了一条小蛇来蒙人。有一个时期香火极盛,求嗣问病的
络绎不绝。可当时恰好找不到青蛇,于是,红蛇、灰蛇、花蛇等都被和尚们 请进了神龛。他们还美其名曰:“今天二青爷换了袍了!”
将这一切联系起来看,梅兰芳意识到,破除迷信,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他决心尽最大的力量,尽快、尽好地排出戏来,
使那些深陷其中的民众不再受骗。
当时,北京的通俗教育研究会正好编写了一些破除迷信的剧本,有话剧, 也有京剧。梅兰芳经过考虑,挑中了其中一出带有喜剧性的讽刺剧《童女斩 蛇》。
《童女斩蛇》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福建庸岭下出了一条大蛇,有人造 谣说,它是金龙大王下凡。每年八月,庸岭脚下的将乐县令都要招募童女祭
蛇。前后已有九个童女葬身蛇穴。这一年又到了祭蛇时候,百姓李诞的女儿 寄娥决心为民除害,她挺身应募,身揣匕首,机智勇敢地将蛇杀死,并把设
局骗人的造谣者何仙姑扭送到县衙门,为地方除了一害。 在排演这出戏时,为了加强对当时民众的教育力量,梅兰芳还对剧中的
一些细节进行了特殊的艺术处理。剧本没有点明时代,梅兰芳就把时代规定 为清朝末年,剧中人物的穿戴服饰,都是清末民初流行的时装。舞台上除了
唱腔外,全部念白都采用通俗易懂的京话。这样一来,这出戏的现实性得到 了加强,离观众们的日常生活也更近了。
一九一八年二月二日,《童女斩蛇》在北京吉祥戏园正式上演。 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不少老朋友一致认为,这出戏,不仅
拆穿了当时天津市一时耸人听闻的“金龙大王”骗局,而且也真实反映了晚 清时期官吏昏庸腐败,衙役狐假虎威,乡民愚昧盲从的社会风貌,有着很高
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位老太太找到梅兰芳,很动感情地说:李寄娥的名字,并没有人知道。 但是看了《童女斩蛇》以后,一下子就记住了她的故事。这个小姑娘的人品,
就像人人都熟悉的孝女曹娥抱父尸、提萦上书救父、木兰代父从军一样,十 分高尚,因而她的名字,也像这些人物那样,能够深入人心。
《童女斩蛇》是梅兰芳排演的最后一个时装戏。 年近二十五岁的梅兰芳,觉得自己的年龄已不再适合扮演时装戏里的少
女、少妇。同时,总结了先后演出的五个时装戏的经验教训之后,他也感到:
“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在艺术处理上受到局限······ 首先是音乐与动作的矛盾。京剧的组织,角色登场,穿扮夸张,长胡子、厚
底靴、勾脸谱、吊眉眼、贴片子、长水袖,宽大的服装······一举一动,都要 跟着音乐节奏,做出舞蹈身段,从规定的程式中表现剧中人的生活。时装戏
一切都缩小了,于是缓慢的唱腔就不好安排,很自然地变成话多唱少。一些 成套的锣鼓点、曲牌,使用起来,也显得生硬,甚至起‘叫头’的锣鼓点都
用不上。在大段对白进行中,有时只能停止打击乐。而演员离开音乐,手、 眼、身、法、步和语气都要自己控制节奏。创造角色时,必须从现实生活中
吸取各种类型人物的习惯语言、动作,加工组织成‘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才能保持京剧的风格。”
根据京剧本身的规律、特点,自身的艺术条件和当时的社会时尚,他决 定,今后他的艺术发展方向,是古装歌舞剧。
这个时期,梅兰芳艺术生活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学习并演唱昆曲。像做 其他事情一样,梅兰芳的学习仍是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他先是请北京的
乔惠兰老先生定期前来教戏,后来,又专门从苏州请来了谢昆泉老先生住在 家里,随时为他拍曲子,吹笛子。还时不时地向陈德霖老先生请教昆曲的唱
腔和身段。这种从多方面吸取精华的学习方式,使梅兰芳的昆曲知识和演唱 技巧突飞猛进,进步极快。
而看惯了、听惯了皮黄的京剧老观众们,也在梅兰芳演出魅力的“裹挟” 之下,开始对昆曲发生了兴趣。几乎每次叫座的程度,都要超出朋友们的估
计。而社会舆论,也都跟着对昆曲加以赞美和提倡起来。一时间,已经衰落 到了极点、几乎没有人再提及的昆曲,似乎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瞩目。北京
的两所大学里,增设了专门研究南北曲的课程,聘请昆曲老艺人前去讲课; 不少回乡的昆曲艺人,又被重新邀请回北京组班演出;当地的一些报纸如《又
新日报》和《京报》等,都经常刊登有关昆曲的消息和评论······
梅兰芳当时的昆曲演出,对于昆曲这一剧种的拯救和振兴,具有不可磨
灭的功绩。这也是梅兰芳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的贡献之一。 一九一八年,梅兰芳被推选为剧界大王时,一家报刊登载的一首贺词中
这样评价了梅兰芳提倡昆曲的意义: 昆曲久绝,散同广陵。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惟郎振之,雅于以兴。移风易俗,剧界风行。
花情画意
这一时期,梅兰芳的业余生活中,与戏曲演出最相关的就是养花和学习 绘画了。
梅兰芳从小就对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但直到一九一五年,梅兰芳二十 二岁时,才有了地方、心情、时间和精力去培植它们。
春天养海棠,夏天养牵牛,秋天照例是菊花,冬天里,就只能在室内盆 景里养梅花了。一年四季,作为一个养花人,梅兰芳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
那年初夏的一个清晨,梅兰芳去找齐如山先生商量一点事情。到了他家 以后,一下子就被院子里的一片牵牛花吸引住了。这里的牵牛花不仅数量多,
而且颜色也不同寻常。其中几种花的颜色非常别致,在别的花里是绝对看不 到的。赭石色,鼠灰色,红、绿、紫色,还有各种混合的颜色······满院子的
五光十色,把梅兰芳的眼睛都看花了。
“为什么我常见的牵牛花,没有这么多的颜色呢?” 梅兰芳也顾不上别的事情了,先就花的问题请教起来。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