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21节

“这还不算多,”齐先生回答,“养的得法,颜色还要多呢。你要喜欢 它的颜色,你也可以来养它。这不单能怡情养性,而且对你的身体也有好处。”

从齐如山家出来后,梅兰芳便对牵牛花产生了特殊的兴趣。牵牛花的俗 名叫“勤娘子”。顾名思义,懒惰之人是养不了它的。它在每天清晨开花,

中午一过,就慢慢地枯萎了。你要养它,必须得起早,起来晚了,你就永远 也别想看到好花。牵牛花属于藤蔓类植物,有点像爬山虎。中国人一般喜欢

把它种在竹篱笆底下,或者用绳子从地下扯到房檐上,再慢慢地把它扶上去。 梅兰芳一下子买了好多参考书,按图索骥地实验起来。一边又号召了几

位同好,如王琴侬、姜妙香、程砚秋、许伯明、李释勘等人,再加上早就对

牵牛花颇有研究的齐如山,一起互相切磋着研究起牵牛花来。 两年之后,梅兰芳对于牵牛花的播种、施肥、移植、修剪、串种等事情,

逐渐地熟练起来。经他改造成功的好种子,也一天天多了起来。 后来,梅兰芳到日本演出期间,留心参观了他们的园艺,发现他们对牵

牛花的栽培十分讲究。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从墙上牵藤,而是在盆里栽种。

有的花朵大得像碗口一样,颜色也特别明丽鲜艳,而且种类多得没法统计。 这使他对自己原有的养花成绩又不满足起来。于是,牵牛花的好种子,养花

的参考书,都成为梅兰芳搜集的对象。

在梅兰芳养花热情的带动下,舒石父、陈嘉梁等人也加入了这一特殊的 养牵牛花团体。团体的活动是很频繁的。每个人先在自己家里努力改造新的

品种,待花开之后,有从未见过的颜色,十分美丽的图案,或是特别肥大的 花朵,就邀请同好们前去欣赏把玩,并且把这个新种子,分送给大家。等秋

风一起,牵牛花的历史使命也就宣告结束。大家就把今年留下的好种子,一 袋一袋地收进小信封里,在每个信封上面,还要标出它的花名。然后珍藏起

来,等到来年再种。

这个团体的成员,除了经常在一起互相观摩、共同研究、交换新种之外, 还常常举行一种不公开的汇展。预先约定一个日子,在这些养花同好的家里

轮流举办。每人挑选出自己最为得意的、马上就要开的若干盆牵牛花,头天 送到举办比赛的那家去。第二天一早,一个个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参加赛花

的盛会。自己评判怕各有偏心眼,有时还约上几个不养花的朋友,来充当临

时评判员。大家送来的花,都混合在一起,随便乱放,外请的人也搞不清楚 哪一盆花的主人是谁。这样的评定,当然是最公正的了。有两次他们认定的

最佳花朵,都是出自梅兰芳的栽培。站在旁边观看的梅兰芳,嘴上不说话, 但心里真是高兴极了。

一次,梅兰芳在花堆里赏花,望着这一片五颜六色的花海,忽然联想到 了舞台上的色彩搭配。他在舞台上表演时,无论是头上戴的翠花,还是身上

穿的行头,常要搭配颜色。而颜色的搭配,向来是一门相当复杂而麻烦的学 问。眼前这些千变万化的色彩,不就是一幅幅天然的图案吗?这些图案现成

地摆在那里,不正可以任我随意选择,随意搭配吗?

从那以后,梅兰芳开始留意起来。他注意地观察着每一簇牵牛花颜色的 自然搭配。哪几种颜色配起来显得鲜艳夺目;哪几种颜色配起来显得素雅大

方;哪几种颜色是万万不能配在一起的,硬配在一起,就会显得不协调······ 梅兰芳养牵牛花的本意,无非是为了督促自己早起,有利于健康。而现

在,它们在无形中竟培养并提高了梅兰芳的色彩搭配知识和艺术审美能力,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由此,梅兰芳养牵牛花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几乎是和养花同时,梅兰芳也迷上了绘画。 还是在一九一三年、一九一四年两度赴沪演出期间,他认识并结交了许

多文化界的朋友。其中有几位如朱翼庵等人是鉴赏、收藏古画、古玩、古器 物方面的行家。梅兰芳在观赏他们收藏的古今书画时,一下子就被迷住了。

那些古画色彩的和谐,布局的缜密,以及画面上淋漓尽致的千姿百态,使梅 兰芳叹为观止,不由地想到了戏曲的服装、道具、化装和表演。

著名老画家吴昌硕为了祝贺梅兰芳的演出成功,特意画了一幅《松梅图》 相赠。梅兰芳如获至宝般地爱不释手,与吴老先生结为忘年之交。由此,梅

兰芳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知道,绘画将对他培养艺术气质,提高审 美能力,增加文化功底有绝大的帮助。

回京以后,他找出了祖父梅巧玲遗留下来的画谱画具,开始临窗学画。 在友人罗瘿公的建议下,他请名画家王梦白做入门老师,正式拜师学画。王

梦白的画宗法新罗山人,幽静的青草,斑斓的雄鸡,粲然怒放或含苞欲绽的 花卉,都是他笔下的拿手画卷。接受了梅兰芳做学生后,他格外用心地教。

教法以临摹为主。每个星期的一、三、五、日,王梦白都到梅兰芳家里来, 有时候梅兰芳也到他家里去。他先是当着梅兰芳的面作画,要梅兰芳注意他

下笔的方法和对于腕力的使用。画好一张后,把它钉在墙上,让梅兰芳对临, 他在一旁指点。随着梅兰芳技法的提高,王先生又常常拿出一些古人范本来,

要他临摹。除此之外,王梦白还经常告诫梅兰芳要留意身边各种鲜活的自然 景色和生物动态。

王梦白家里有一个特别大的鸟笼子。笼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小鸟。有时 教梅兰芳学画时,王梦白就抓起一块土坷拉往宠子里打,要梅兰芳仔细观察

鸟受惊后起飞、回翔、并翅、张翼的各种姿态。用来作为写生的素材。

有时,随梅兰芳到香山别墅里小住,王梦白让梅兰芳和他一起近观远眺, 凝神领略山水树石的生动气韵,并且一起去捉螳螂、蝈蝈、蟋蟀、蜜蜂等,

反复端详它们的动作神态。他对梅兰芳说,这些,都是天然画稿。

就这样,一花一叶,一羽一爪,布局、下笔、用墨、调色,梅兰芳在对 老师作画的揣摩、对临中,逐渐掌握了画画的基本功。

在随王梦白学画期间,梅兰芳又认识了许多画界的朋友。像名画家陈师

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土、陈半丁、齐白石等。梅兰芳又跟陈师曾、姚 茫父等人学画工笔佛像。他画的《达摩面壁图》,就是根据姚先生所摹金冬

心的画本。梅兰芳常说,他是冬心先生的再传弟子。搬到上海后,他的书房 里,挂着金冬心隶书“梅花诗屋”的斋额,有时还悬挂金冬心所画《扫饭僧》

和《墨竹》等画作。

一九一八年春天,在罗瘿公的热心推荐与张罗下,著名画家徐悲鸿来到 剧场里观看梅兰芳演出的大型古装戏《天女散花》,他被剧中天女明丽的形
首节 上一节 21/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