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26节

主的安排,而不能随心所欲干你自己想干的事,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即使 是已唱到头牌的梅兰芳。当你帮他大把大把赚钱时,一切事情都好商量;然

而,当你有些什么新打算,哪怕只是暂时影响到戏班经济收入时,就不能保 证都获得首肯了。一切取决于班主对经济利益的考虑。必须自组戏班,才能

够在艺术上独立。另外,梅兰芳心里还有一个私念,即他的祖父梅巧玲,当 年曾自组了一个很有名气的戏班:四喜班。现在自己既然也已经到了“份儿”,

就应该重振家风。

不过,从南通回京后,梅兰芳最初还没有信心,他先想到了与人合组戏 班。他找到了杨小楼。对梅兰芳来说,杨小楼的确是最佳合作人选。

杨小楼在当时被誉为武生泰斗,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演员之一。早在清 代末年,就常被请进宫廷里演出,并受到了西太后慈禧的特别垂青。在一次

演完戏后,慈禧还亲自赏赐给他一个玉扳指儿,从此杨小楼更加名噪一时。 戏界内部的人羡慕不止:看人家杨小楼,到宫里来演戏,如同小儿住姥姥家

来一样。观众就更是趋之若鹜,大加捧场了。杨小楼家与梅兰芳家为世交, 两人自幼同院居住,彼此十分要好。杨小楼长梅兰芳十六岁,不仅看着梅兰

芳长大,而且多次为他扶危解难,是梅兰芳最信赖的朋友。小时候上私塾时, 梅兰芳经常受到一个同学的欺负,他不知怎么对付这种局面,于是便常常缩

在家里,不敢上学。他伯父为此打他,他也不去。后来,在杨小楼的劝说下, 答应让杨小楼背着他去学校。但是,一走到私塾所在的胡同口,梅兰芳就又

哭了起来。无奈,杨小楼只好又背着他绕到胡同的另一个入口,才将他送进

了私塾。见了老师后,小楼对老师说明了情况,老师把调皮学生训斥了一顿, 又安慰了梅兰芳一番。而后杨小楼又在私塾中陪坐了一会儿,梅兰芳这才开

始照常上学。多少年后,梅兰芳还感念不已地提到当年他和杨小楼之间这种 亲密无间的和睦关系,而杨小楼对他这位“小侄子”也自然是另眼看待。当

时京剧戏班演出的戏目,以旦角和老生为主的多,另外也时兴武戏,因而当 时的戏班里,通常都有旦角、老生和武生三位好角,再配以小生、花脸等二

路角和三路角。这些好角如果自挑戏班,就是名角挑班。挑班的旦角称头牌, 拿最高戏份,与之配戏的好老生称二牌,拿次等戏份,好武生称三牌,拿三

等戏份,其他二路和三路角色的戏份递减。老生挑班和武生挑班的则变更头 牌。梅兰芳为青衣,杨小楼为武生,二人共挑戏班,分享头牌自然也顺情顺 理。

杨小楼对梅兰芳的建议非常赞同,并将戏班名定为崇林社。戏班的管事, 由杨小楼的女婿和梅兰芳的早期弟子姚玉芙共同担任。

杨小楼为这个新社起名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心思,“林”字,由双“木” 构成。杨小楼的姓氏“杨”字的偏旁是“木”,而梅兰芳的姓“梅”字的偏

旁也是“木”。两人合作,双“木”为“林”,“崇林”的内涵意味深长。

对杨小楼提携后进的情谊,梅兰芳自然是感激不尽,但是,那些靠杨小 楼吃饭的跟随者们却不高兴了,梅兰芳那么年轻,怎么能和杨小楼并驾齐驱?

双“木”并排,戏份儿怎么拿?和梅兰芳拿一样多,杨老板就吃亏了。不行, 得想一个妥贴的办法。

办法想出来了:梅兰芳也拿头牌的戏份儿,而杨小楼再拿一份加钱—— 即每卖出一张票,杨小楼就从中提取一角钱。卖十张票,提一块,卖一百张,

提十块。而在当时,即使一般的戏,也能卖出一千多张票······这样一来,杨 小楼的收入就会大大高过梅兰芳了。

杨小楼默认了这种安排。梅兰芳也没有话说,尽管他心里在暗暗地较劲 儿。

崇林社开始演出了。最初的一段时期,杨小楼心安理得地拿着这份加钱。 直到有那么一天······

那天,天气奇冷。西北风呼呼地啸着,街面上几乎见不着人。在前门一 位友人家里和齐如山一道吃饭的梅兰芳,望着窗外凛冽的寒风,一再说自己

不舒服。同席的友人着了急,忙问怎么了,是否需要回戏(临时罢演)。其 实,梅兰芳的病在心里。

今晚,该他上台唱大轴戏《嫦娥奔月》了,可是,这样的天气,能有多 少观众去剧场看戏呢?昨天,杨小楼演《冀州城》,卖出去一千张票,如果

今天的上座率不如他,那梅兰芳可就真砸了。

梅兰芳踌躇不前起来。 早就摸透了梅兰芳心里“小九九”的齐如山,这时,不得不站出来宽慰

他:这个时候已经开戏,不能再回戏了。你少吃一点,休息休息,演完了这 出戏再去请大夫。

梅兰芳无话可说,只好起身离座,坐车前往剧场。为防止意外,齐如山 陪他同去。车上,梅兰芳嘀咕了一路,齐如山也劝说了一路。及至走到煤市

街南口外,离剧场不远的地方时,他们一下子发现大街两边挤满了汽车、马 车和人力包车。这当然都是来看戏的。梅兰芳不由得高兴起来,“病”也突 然好了。

走进戏院,里面人山人海。 那天晚上,一共卖出去一千八百多张票。不仅超过了崇林社开戏以来的

最多观众人数,而且打破了这个剧场自建立以来的最高上座记录。 第二天,望着自己手里的一百八十块钱,杨小楼不由地叹了一口气:“人

家唱戏,咱拿钱。”说罢大笑起来,笑声中夹杂着几分苦涩。然后,对送钱 来的朱幼芬嘱咐道:“兰芳是我眼看着他长大的。现在居然有这么好的人缘,

这么大的力量。他小时候我常背着他玩耍,实在不是外人。以后,我也不拿 加钱了。我的戏份儿,跟兰芳一样就得了。”

从此,杨小楼在戏班里与梅兰芳平起平坐,再也不会“小瞧”他了。 然而,不久之后舞台上发生的一件事,则使杨小楼感到了隐约的不安:

他甚至已经无法做到与梅兰芳平起平坐 一九二一年年底,杨小楼与梅兰芳合演齐如山编的《霸王别姬》一剧。

这出戏的主角,本是杨小楼饰演的霸王。杨小楼的名字,当然就排在虞

姬的扮演者梅兰芳前面。戏也在虞姬自刎后霸王的乌江大战失败时结束。 然而,在此戏的实际演出过程中,观众往往还没等到霸王的乌江大战开

始,就显得不耐烦起来。虞姬一死,观众们纷纷起堂离座······ 这种现象的发生,很大一部分责任应该由剧作家来负。据齐如山回忆,

这出戏,本来是分两天上演的,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改为一天演完, 这样,无形中就拖延了演出时间。而就剧情来说,霸王已经“别姬”,下面

的戏与剧情的关系不大,再继续演下去,当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可是,杨小 楼不会这样想。他以为,是自己的演技比不过梅兰芳了。

事实上,经过了梅兰芳的精雕细刻,潜心琢磨,他的“虞姬”也确实与 杨小楼的“霸王”双峰并峙、分毫不让的,尽管这出十三场之长的戏中,属
首节 上一节 26/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