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27节
于“虞姬”的场次只有三场。
在这里,让我稍微将笔墨荡开一些,对这出梅兰芳屡演不衰的剧目略作 分析。
这出戏里虞姬从为项羽兵败而忧,到决意自刎以决其志,其表演有三个 重点。一是以心理刻画和性格表现应工,一个人在临死之前的思想感情活动
应该是最为丰富而活跃的。二是以念和做为主。无论是剧情的紧关节要之处, 或是人物情绪的转变枢纽所在,都是用念来表现的。这是此戏不同于他剧之
处。三是这出戏对演员的一个最大要求,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以虞姬来说, 无论是暗自思忖,或是见机阻谏,还是含泪悲歌,都是在与霸王交流的规定
情境中表现的。如果只顾卖弄自己的技巧而脱离了人物之间的关系,那无论 如何也是无法感动人的。
第三场,虞姬在八个宫女的前后簇拥中缓缓登场。她头戴如意冠,一旁 簪水钻鬓花,一旁为缎花。身穿以电光亮棍串成万字形上绣团花的黄帔,项
带金锁,下着白色五花百折绣裙。脸上是一副满怀心事的样子。与《天女散 花》和《洛神》出场时满面春风的表情截然不同。她的出场步伐,融合了青
衣、刀马旦和宫装戏里宫女的特殊台步,既展现了王妃雍容华贵的风度,又 有知书识礼、平和安详的大家规范,眉宇间还流露着一种飒爽英武之气。将
她那种“幼娴书剑,习武兼文”的家庭教养以及后来随西楚霸王项羽东征西 战、备尝辛苦的人生经历表现得恰如其分。
在舞台上稍停后,她徐步向前,直到台口。这时琴声放低,她开始念“引 子”:“明灭蟾光,金风里,鼓角凄凉。”“引子”念得缓慢深沉,刻画出
一种“秋风萧瑟、风云变幻”的凄凉意境。 虞子期进宫后,虞姬觉察到了他的目的。令众宫女下去后,马上开门见
山地问:“进宫何事?”这四个字的声调短促而急切,将她那种惴惴不安的 心理和极大的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完子期出兵不利的禀报后,只见她蛾
眉低敛、眼神向远方凝视,一副失神落魄的样子,几乎忘记了眼前还站着她 的弟弟。
在随后的风折纛旗、乌骇长嘶、李左车潜逃敌营的一系列情节中,虽然 虞姬的动作、念白很少,但潜台词却很多。面部表情就成为表现她精神世界
的唯一手段了。这样的场面最难演,也最容易被人忽略。表情过多会喧宾夺 主,冲淡了项羽的活动:表情太少则会流于死板和平淡。所以,分寸和火候
的把握,成为做戏的关键。
当发现李左车逃走,项羽懊丧不已,要虞姬回后帐休息时,只见虞姬眼 睛直视,背着项羽摇头轻叹,再迟缓地后退一步,然后,才上前迈步走下。
这时的表情、动作幅度极小,但却洗练传神,以其画龙点睛之力,给观众留 下了遐想的余地。
接下来,项羽被困垓下、战败回营,一直到她出帐散步阶段,虞姬的感 情表现是“藏中见露、露中见藏”。在项羽面前,她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悲痛,
强作欢颜,想尽办法为项羽分优解仇。”与大王同饮几杯如何?”“大王身 子乏了,到帐中歇息片刻如何?”“备得有酒,与大王消愁解闷如何?”“大
王慷慨悲歌,令人泪下,待贱妾歌舞一回,聊以解忧如何?”······四个“如 何”的念白,一个紧似一个,气氛层层加重,即使其中的一个“咳”字或是
一个“呀”字,也是字字千钧,含有无限的情感,从而令人回肠荡气。
当项羽入帐安睡,舞台上只剩下虞姬一人时,满腔的沉郁苦闷,一下子 喷薄而出。她双手抚胸,柔肠寸断,一边用温存的眼光目送着项羽的离去,
一边猛抬头按住宝剑,《霸王别姬》中饰虞姬保持着巡营时的高度机警。同 时,用微裹斗篷和轻按鬓角的动作刻画出凉夜如水的环境气氛。
配合这一系列身段的,是那段著名的〔南梆子〕唱腔。其中的第二句“我 只得出帐外且散愁情”是句高腔,梅兰芳每唱到这里必获得满堂彩声。这段
唱腔集中体现了梅派风格音堂相聚的特点——高音、中音、低音衔接无痕, 不露出压迫声带的痕迹,也听不到提气的准备,自然沉稳,贴切而优美地把
虞姬的感情宣泄了出来。
舞剑前,随着一阵紧似一阵的锣声,虞姬的悲情已是欲藏弥露了。她先 是背着项羽拭泪,随后转过脸来强作欢笑,这时的“笑”已含泪了;奉请项
羽入座饮酒时,她眉尖微舒、眼睛微睁、双唇微启之“笑”,更分明地现出 了人为的痕迹。
直到太监来报:八千子弟兵俱己散尽!虞姬的真实感情才全部喷发出来。 她注视着霸王的佩剑,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愿乞君王腰间三尺宝剑,自刎
君前,以报深恩也。”说完,痛哭出声。项羽阻拦,虞姬接念:“大王啊!” 三字一出,直如巫峡猿鸣,杜鹃啼血一般,令人闻之鼻酸。接 下来长歌当哭,
字字泣血:“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最后, 拔剑自刎,香消玉殒了。
应该说,在这出戏里,集中了梅兰芳舞台表演的多方面的长处和精华: 扎实的基本功,独特的演唱技巧,娴熟的表演方法和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准确 揣摩、把握······
如此过硬的表演,在当时,能够与他抗衡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杨小楼又一次感到了悲哀。 五月,崇林社应邀到上海演出。就像天津是杨小楼业绩的发祥地一样,
上海是梅兰芳成名的地方。十里洋场间,小巷里弄内,到处是翘首以待的梅 兰芳迷。上海观众对梅兰芳自然是不一般看待的。而摸透了上海观众脾气的
梅兰芳,为了投合他们喜爱新奇的心理,也专门带了几出新编戏来:《天女 散花》、《游园惊梦》、《麻姑献寿》······
这是梅兰芳到上海的第五次演出。和前四次的来访一样,整个演出期间, 舞台下,是以空前热烈的气氛、空前热情的态度观看梅兰芳表演的观众们;
社会上,是大小报纸上有关梅兰芳演出的劈头盖脸的评论和赞赏文章;旅馆 里,是一批又一批希望能结识梅兰芳的社会名流······
对此,杨小楼心里自然更不是滋味。回到北京后,杨小楼就病了。 而通过几件事情的暗中较量,梅兰芳也发现了自己在观众中的影响及分
量,从而增强了自信。一番谨慎的思考和策划之后,梅兰芳组建了自己的戏 班——承华社。其时在一九二二年的夏天。
承华社的班底主要还是崇林社的人马,由姚玉芙任总管事。由于是梅兰 芳出面组班,自唱头牌,因而属于旦角挑班型。二牌为老生王凤卿,武行却
没有能够撑得起的三牌人物,因而承华社的演出缺少过硬的武戏,这是它的 一大缺陷。其他硬角还有小生朱素云、姜妙香,老旦龚云甫,花脸郝寿臣,
小花脸萧长华等。
承华社的成立,为梅兰芳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腾飞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环 境。以后一直到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爆发,梅兰芳隐居香港,承华社解散,
在这里,让我稍微将笔墨荡开一些,对这出梅兰芳屡演不衰的剧目略作 分析。
这出戏里虞姬从为项羽兵败而忧,到决意自刎以决其志,其表演有三个 重点。一是以心理刻画和性格表现应工,一个人在临死之前的思想感情活动
应该是最为丰富而活跃的。二是以念和做为主。无论是剧情的紧关节要之处, 或是人物情绪的转变枢纽所在,都是用念来表现的。这是此戏不同于他剧之
处。三是这出戏对演员的一个最大要求,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以虞姬来说, 无论是暗自思忖,或是见机阻谏,还是含泪悲歌,都是在与霸王交流的规定
情境中表现的。如果只顾卖弄自己的技巧而脱离了人物之间的关系,那无论 如何也是无法感动人的。
第三场,虞姬在八个宫女的前后簇拥中缓缓登场。她头戴如意冠,一旁 簪水钻鬓花,一旁为缎花。身穿以电光亮棍串成万字形上绣团花的黄帔,项
带金锁,下着白色五花百折绣裙。脸上是一副满怀心事的样子。与《天女散 花》和《洛神》出场时满面春风的表情截然不同。她的出场步伐,融合了青
衣、刀马旦和宫装戏里宫女的特殊台步,既展现了王妃雍容华贵的风度,又 有知书识礼、平和安详的大家规范,眉宇间还流露着一种飒爽英武之气。将
她那种“幼娴书剑,习武兼文”的家庭教养以及后来随西楚霸王项羽东征西 战、备尝辛苦的人生经历表现得恰如其分。
在舞台上稍停后,她徐步向前,直到台口。这时琴声放低,她开始念“引 子”:“明灭蟾光,金风里,鼓角凄凉。”“引子”念得缓慢深沉,刻画出
一种“秋风萧瑟、风云变幻”的凄凉意境。 虞子期进宫后,虞姬觉察到了他的目的。令众宫女下去后,马上开门见
山地问:“进宫何事?”这四个字的声调短促而急切,将她那种惴惴不安的 心理和极大的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完子期出兵不利的禀报后,只见她蛾
眉低敛、眼神向远方凝视,一副失神落魄的样子,几乎忘记了眼前还站着她 的弟弟。
在随后的风折纛旗、乌骇长嘶、李左车潜逃敌营的一系列情节中,虽然 虞姬的动作、念白很少,但潜台词却很多。面部表情就成为表现她精神世界
的唯一手段了。这样的场面最难演,也最容易被人忽略。表情过多会喧宾夺 主,冲淡了项羽的活动:表情太少则会流于死板和平淡。所以,分寸和火候
的把握,成为做戏的关键。
当发现李左车逃走,项羽懊丧不已,要虞姬回后帐休息时,只见虞姬眼 睛直视,背着项羽摇头轻叹,再迟缓地后退一步,然后,才上前迈步走下。
这时的表情、动作幅度极小,但却洗练传神,以其画龙点睛之力,给观众留 下了遐想的余地。
接下来,项羽被困垓下、战败回营,一直到她出帐散步阶段,虞姬的感 情表现是“藏中见露、露中见藏”。在项羽面前,她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悲痛,
强作欢颜,想尽办法为项羽分优解仇。”与大王同饮几杯如何?”“大王身 子乏了,到帐中歇息片刻如何?”“备得有酒,与大王消愁解闷如何?”“大
王慷慨悲歌,令人泪下,待贱妾歌舞一回,聊以解忧如何?”······四个“如 何”的念白,一个紧似一个,气氛层层加重,即使其中的一个“咳”字或是
一个“呀”字,也是字字千钧,含有无限的情感,从而令人回肠荡气。
当项羽入帐安睡,舞台上只剩下虞姬一人时,满腔的沉郁苦闷,一下子 喷薄而出。她双手抚胸,柔肠寸断,一边用温存的眼光目送着项羽的离去,
一边猛抬头按住宝剑,《霸王别姬》中饰虞姬保持着巡营时的高度机警。同 时,用微裹斗篷和轻按鬓角的动作刻画出凉夜如水的环境气氛。
配合这一系列身段的,是那段著名的〔南梆子〕唱腔。其中的第二句“我 只得出帐外且散愁情”是句高腔,梅兰芳每唱到这里必获得满堂彩声。这段
唱腔集中体现了梅派风格音堂相聚的特点——高音、中音、低音衔接无痕, 不露出压迫声带的痕迹,也听不到提气的准备,自然沉稳,贴切而优美地把
虞姬的感情宣泄了出来。
舞剑前,随着一阵紧似一阵的锣声,虞姬的悲情已是欲藏弥露了。她先 是背着项羽拭泪,随后转过脸来强作欢笑,这时的“笑”已含泪了;奉请项
羽入座饮酒时,她眉尖微舒、眼睛微睁、双唇微启之“笑”,更分明地现出 了人为的痕迹。
直到太监来报:八千子弟兵俱己散尽!虞姬的真实感情才全部喷发出来。 她注视着霸王的佩剑,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愿乞君王腰间三尺宝剑,自刎
君前,以报深恩也。”说完,痛哭出声。项羽阻拦,虞姬接念:“大王啊!” 三字一出,直如巫峡猿鸣,杜鹃啼血一般,令人闻之鼻酸。接 下来长歌当哭,
字字泣血:“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最后, 拔剑自刎,香消玉殒了。
应该说,在这出戏里,集中了梅兰芳舞台表演的多方面的长处和精华: 扎实的基本功,独特的演唱技巧,娴熟的表演方法和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准确 揣摩、把握······
如此过硬的表演,在当时,能够与他抗衡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杨小楼又一次感到了悲哀。 五月,崇林社应邀到上海演出。就像天津是杨小楼业绩的发祥地一样,
上海是梅兰芳成名的地方。十里洋场间,小巷里弄内,到处是翘首以待的梅 兰芳迷。上海观众对梅兰芳自然是不一般看待的。而摸透了上海观众脾气的
梅兰芳,为了投合他们喜爱新奇的心理,也专门带了几出新编戏来:《天女 散花》、《游园惊梦》、《麻姑献寿》······
这是梅兰芳到上海的第五次演出。和前四次的来访一样,整个演出期间, 舞台下,是以空前热烈的气氛、空前热情的态度观看梅兰芳表演的观众们;
社会上,是大小报纸上有关梅兰芳演出的劈头盖脸的评论和赞赏文章;旅馆 里,是一批又一批希望能结识梅兰芳的社会名流······
对此,杨小楼心里自然更不是滋味。回到北京后,杨小楼就病了。 而通过几件事情的暗中较量,梅兰芳也发现了自己在观众中的影响及分
量,从而增强了自信。一番谨慎的思考和策划之后,梅兰芳组建了自己的戏 班——承华社。其时在一九二二年的夏天。
承华社的班底主要还是崇林社的人马,由姚玉芙任总管事。由于是梅兰 芳出面组班,自唱头牌,因而属于旦角挑班型。二牌为老生王凤卿,武行却
没有能够撑得起的三牌人物,因而承华社的演出缺少过硬的武戏,这是它的 一大缺陷。其他硬角还有小生朱素云、姜妙香,老旦龚云甫,花脸郝寿臣,
小花脸萧长华等。
承华社的成立,为梅兰芳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腾飞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环 境。以后一直到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爆发,梅兰芳隐居香港,承华社解散,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