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28节

这其间十六年中,承华社都是梅兰芳艺术实践的基地。

承华社成立后的演出,首先选择了按照西式标准建筑的真光剧场。 还是在一九二一年,崇林社在吉祥戏院演白天戏时,每当经过东华门大

街,总能看到马路南边在大兴土木。随着时光的日夜流逝,一座新型剧场拔 地而起。

这是一座纯粹西洋风格的建筑,看上去又比南通的更俗剧场气派了许 多。

沿着白色的大理石台阶抬级而上,迎面看到的是楼上半圆形的大玻璃 窗。窗的左右石台上,一边矗立着一个石雕像,是古希腊雕塑的仿制品。长

发、有两个翅膀,比真人略高一些。玻璃窗里面,是专门为观众准备的休息 厅,休息厅下面,是剧场的进口处。剧场里的地面是前低后高的坡式设计。

半圆形的舞台,紫红色的大幕和侧幕。舞台上有着正规而繁复的舞台灯光装 置。进口门、出口门之外还有两个太平门。这是北京第一座现代化西式剧场。

第一次踏进这座建筑时,梅兰芳就被吸引住了。 这座剧场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是新式的。它一反过去北京老式戏院的习

惯,第一次雇用了一批专门职工。售票室有两个人换班,进出口处有两个人 查票。顾客必须持票进场,对号入座。剧场内没有“看座的”,或卖点心的

闲杂人等,场内也没有人来人往的杂乱情形。顾客如果要喝茶或者吃点心, 可以到小吃部去。

这种严谨的剧场管理方法,排除了先前旧戏院内许多不属于艺术表演和 艺术欣赏的成分,给剧场凭添了许多神圣而庄严的气氛。梅兰芳喜欢这种气

氛。于是,刚刚成立的承华社,就到这个新剧场里来演出了。

这个剧场,就是当时的真光剧场,现在的儿童剧院。

艺动香港

一九二二年十月,应香港太平剧院的邀请,梅兰芳率领由一百四十多人 组成的承华社剧团,第一次南下赴香港演出。这次南行的主要目的,一是想

把自己的艺术介绍给港粤同胞,二是也想检验一下京剧这一北方传统剧种, 能否得到南方观众的认可。

十月十五日,梅兰芳一行乘坐的“南京号”邮轮刚刚驶入九龙码头,一 下子就被闻讯赶来的许多小轮、划艇以及岸上越聚越多的人群包围起来。为

了一睹梅兰芳的风采,港九之间的轮渡交通,竟被这种罕见的欢迎方式所堵 塞,停运时间长达四小时之久。

梅兰芳到达香港后,暂时住在友人邓昆山家中。香港总督施云爵士受梅 兰芳的好友——当时英国驻华公使艾斯顿先生的委托,派来了西警五人跟随

照应。梅兰芳出入上下车时,都由他们开闭车门;在剧场后台化装时,他们 也在门外守卫,以确保梅兰芳的安全。后来,梅兰芳收到了一封索诈五万英

镑的恐吓信,也是由他们负责侦防的。香港警方还特制了两种襟章给出入剧 场的工作人员佩带。演员为绿色,其他办事人员为红色,襟章上印有梅兰芳

的相片作为标记,以便稽查。

十月二十四日,梅兰芳在香港的太平戏院进行首场演戏院内外布置得富 丽堂皇。戏院门口,五色彩灯缀着“梅兰芳”三个大字。院内通往台前的通

道上满是点缀的彩布和鲜花。舞台上方,悬挂着南洋烟草公司所赠的当纱大 幕,还有横衽各一幅。台口、包厢栏外,以及前座上空,都用结纱结成彩带,

并将五光十色的电灯点缀其上,照耀全场。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周寿臣、伍汉 墀、周少歧,以及同乐会同仁都赠了花篮列置台前,蔚为大观。

梅兰芳在当晚演出了一个半小时的《麻姑献寿》。其中“采花”和“当 筵”两场的歌舞博得了热烈的掌声。此后每场的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

戏票在演出前就早已销售一空。演出时,观众席上人山人海,济济一堂, 就连观众席外的各个角落里,也挤满了临时加的座位。到梅兰芳的《上元夫

人》、《虹霓关》和《嫦娥奔月》等剧上演时,在座席外站立观剧者达数百 人之多。演出《霸王别姬》时,竟出现了两三人合坐一座的情况。香港多少

年来剧场内严禁加座的规定,也不得不临时予以变通。

在港督、市政官员以及港议会会员等高层观众的热心推荐下,一些前来 看戏的西方人士逐渐增多。以前,驻港的外籍人士偶尔去中国戏院看戏时,

多穿便衣。而这一次,都郑重其事地穿上了礼服,以表示对梅兰芳的仰慕和 尊重。一次,《霸王别姬》演到“舞剑”一场时,有不少西方观众看得如醉

如痴,竟一反他们的矜持习惯,应和着舞台上的舞蹈表演节奏,跟着音乐旋 律哼唱起来。

昆曲《游园惊梦》也受到了空前的赞扬和好评。据说,后来昆曲在港粤 一带风靡开来,就是从梅兰芳此剧的演出发端的。

梅兰芳来港时,带了足够的剧目,本来的打算是一个剧目演一次,少数 好的演两次。但是《天女散花》演出后。观众要求重演的愿望极其强烈,欲

罢不能,只好连演了三次,才算了结。香港社会上传出了这样的佳话来赞扬 梅兰芳的这出戏:“三睇散花,抵得倾家。”

当时,为安全起见,香港正实行宵禁。演戏时间以夜间十二点为止,限 制极严。但考虑到梅兰芳的演出恐怕因此而受到限制,不能尽兴,于是,经

港督咨询议会批准,特许太平戏院的演出时间可以延长至十二点半。 每场散戏时,因观众过多,剧场内常常发生拥挤不堪的局面。跌倒或丢

东西的现象也逐日增多。警方曾因此而向戏院提出意见。为解决这一问题, 戏院不得不从十一月十一日起,在“大轴戏”后增添一出“送客戏”,由粤

剧名伶陈少五先生等演出,以挽留部分观众停留片刻,从而减少门口的拥挤。 据说,这也是香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这股前所未有的“梅兰芳热”,不仅在剧场内被撩拨得沸沸扬扬,而且 也蔓延到了整个社会上。梅兰芳的演出剧照,梅兰芳的艺术评论,一时间成

了香港舆论界关注的焦点。

《大光报》曾从声调、容貌和表演三个方面对梅兰芳的艺术进行过总体 评价,很能代表当时香港观众的意见。文章说:“其声、色、艺之佳可称三

绝。以色论,询可称天仙化人。以声论,则婉转滑烈,近于流莺,吐音之际, 一字百折,有如柔丝一缕,摇漾晴空,且忽然扬之使高,则其高可上九天,

忽然抑之使低,则其低可达重泉,上如抗,下如堕,可谓极其能事。及曲终 之际,则余韵悠然,古所谓余音绕梁三日者,斯为得之。以艺论,则喜怒哀

乐处处传神,能令观者忽然而喜,忽而悠怵以思,忽而穆然以会于剧场之上 如亲见古人,出其性情而与之相接;至于舞蹈之际,则端庄婀娜兼而有之,
首节 上一节 28/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