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29节
容貌之间,则幽娴贞静之气达于面目。”
上海《时报》驻港记者也曾详细报道过《上元夫人》在香港演出的情形:
“是夜以梅艺员饰上元夫人,携四仙女,且歌且舞,其为舞也,周折疾徐, 皆有法度,亦动中自然。其徐也,则如明月初升,春云乍展;其折也,则如
落花依草,急雪回风,其进而益急也,则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令观者目不 及瞬,手不及指,而倏忽变化,不可方物。噫,技亦神矣哉。吾闻日本古舞
尚未尽失传,前年该艺员应征赴日本时,日人谓其舞蹈节奏皆合方法云。其 为歌也,在该艺员所演诸剧,皆唱弋阳腔,惟兹剧则独唱昆曲,笙萧并奏,
倚而和之,其声静而文,柔而和,缓而不靡,沉而不弱,如听空中仙乐,近 寂而远闻,如聆微风过箫,音往而神在。记者于此,诚不自知一听一击节也,
且抑扬顿起,皆乎舞蹈之节相应,不差累黍,故一曲终,万掌齐拊,相与叹 为绝技。计自开演至今,一切表情诸剧及装演神仙故事,无不曲尽其妙,若
以歌舞论则究以此剧为首屈一指,故是夕观者人山人海,皆欢喜赞叹,以为 得未曾有云。”
除《上元夫人》外,其他几出古装歌舞剧《嫦娥奔月》、《天女散花》 和《黛玉葬花》等也获得了好评。《德臣西报》评论梅兰芳的《嫦娥奔月》
中“采花”、“思凡”两场说:“梅伶举步温文,声音清亮,其晋酒时,拂 袖旋舞,歌喉婉转,尤令坐客鼓掌不置,成叹观止,优界大王之徽号,梅伶 可当之无愧。”
当时,香港的《华字报》还登了一则骈文启事,为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征 诗。晃岩先生的七律四章和黄昆仑先生观《上元夫人》剧的七古一章获选。
此外,邓稚援先生观看了《黛玉葬花》后,作了七古一章。谭荔垣、张燕飞、 张猛进等诸位先生也写诗相赠。又有李、吴、林、李、黄、何、周七位女士
以七姐妹为名,步谭荔垣先生的韵脚,也纷纷写诗相赠。有人曾经统计过, 那次赠诗给梅兰芳的,有三四十人之多。
梅兰芳进港时,原定只演十天至十五天,后因各界挽留,增演至近一月。 这里,有一份梅兰芳在香港演出的剧目表,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十月二十四日 《麻姑献寿》 十月二十五日 《御碑亭》 十月二十六日 《千金一笑》 十月二十七日 《汾河湾》 十月二十八日 《贩马记》
十月二十九日 《樊江关》(日场)《嫦娥奔月》(夜场) 十月三十日头、二本《虹霓关》
十月三十一日 《探母、回令》 十一月一日《黛玉葬花》 十一月二日《牢狱鸳鸯》 十一月三日《邓霞姑》 十一月四日《春香闹学》 《游园惊梦》
十一月五日《银空山》 《回龙阁》(日场)《上元夫人》(夜场) 十一月六日《贵妃醉酒》
十一月七日《甘露寺》带《回荆州》 十一月八日《天女散花》 十一月九日《天女散花》 十一月十日《佳期》、《拷红》 十一月十一日 《天河配》
十一月十二日 《穆柯寨》(日场)《贩马记》(夜场) 十一月十三日 头、二本《虹霓关》
十一月十四日 《晴雯撕扇》 十一月十五日 头、二本《术兰从军》 十一月十六日 《黛玉葬花》 下一月十七日 《霸王别姬》 十一月十八日 《霸王别姬》
十一月十九日 《嫦娥奔月》 十一月二十日 《天女散花》
十一月二十一日《天河配》 《春香闹学》 十一月二十二日《水漫金山》 《辕门射戟》 临行那大,前往欢送的人群不下万人。沿岸鸣放送客的鞭炮,码头上悬
挂着欢送的彩旗,各团体学校纷纷与梅兰芳合影留念,江中的小轮则鸣笛致 敬······
来港前曾担心港粤同胞未必能欣赏京剧的梅兰芳,被这次演出所受到的 空前热情接待感动了。他兴高采烈地坐在返程的客轮上,望着逐渐远去的岛
城,心中充满着对这座城市的好感。
《西施》 一九二三年的春天,梅兰芳开始排演前、后本《西施》。 当时正是一个新戏迭出的时代。辛亥革命所引起的文化变革,向传统戏
曲提出了新的进行启蒙教育的要求:“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 唤起国家思想”(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而京剧名演员汪笑侬
率先对传统皮黄从服装到内容都进行了改革。这种改革逐渐形成了一股波涛 汹涌的时代潮流,从上海向北京,向全国各地奔涌而去。
梅兰芳的弟子程砚秋,于一九二二年首赴上海演出获得成功,回到北京 后组织了自己的戏班和声社,开始大量编演新戏,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红
拂传》、《花舫缘》、《玉狮坠》、《孔雀屏》、《风流棒》、《鸳鸯冢》 等七出新戏竟在半年时间内编排上演。
与此同时,尚小云排演新戏的锐气也势不可挡。除了由一些折子戏改写 而成的新编戏外,他甚至还演出过如《摩登伽女》一类的时装戏。在这出戏
里,他的头上是烫发。身上是印度风格的服装,脚下是丝袜和高跟鞋。表演 的动作中,有一段是他专门从英国舞蹈教师那里学来的英格兰舞。为这段舞
蹈伴奏的,是钢琴和小提琴等西洋乐器······
当时的名旦徐碧云、朱琴心等,也各自排了二十多出新戏,而老生演员 马连良、高庆奎等的新编剧目,也在舞台上争奇斗艳,追求着新的升华。
从香港载誉而归的梅兰芳,这时正沉浸在双重的喜悦之中。自己第一次 组团成功,而第一次独立率团出外演出又获成功。成功带给梅兰芳的,是更
大的力量。他以几乎是“月出一新戏”的速度和热情,提领着舞台上的一代 风骚。
《西施》的编者自然还是齐如山先生。 在齐如山的回忆录里记叙了他编写《西施》一剧的初衷。一次,齐先生
到当时的教育部去办事。部里的工作人员多是齐如山的好友,因而他们开诚 布公地谈起对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京剧剧目的看法。他们说:“中国剧情节
的范围,多在本国内,有国际思想的很少,有国家观念的也不多。”性情急 躁的齐如山当即反驳起来:“你们诸位话是极对,但对于国剧研究的还差。
国剧中井非没有国际的事端,而且多得很。不过戏中的国际思想与现在的情 形不同,与诸君心目中之国际情形,自然也不同了。中国向来以中央华胄自
居,自己才是人主帝王,其余四邻都是番邦······诸公认为他没有国际思想者, 实因此故,非真没有也。”
受到这一件事的启发,为了表现京剧剧目中的“国际思想”,齐如山选 择了《西施》这一剧本。
剧本系根据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改编。改编的原则,除了 点明齐如山津津乐道的“国际思想”外,主要是压缩原本以适合演出的时间 限制。
这出戏基本上以唱为主。“西施女······”和“水殿风来秋气紧”等〔二 黄慢板〕,曲词明丽典雅,行腔也起伏跌宕,梅兰芳唱得尽情尽性,观众们 听得也如醉如痴。
上海《时报》驻港记者也曾详细报道过《上元夫人》在香港演出的情形:
“是夜以梅艺员饰上元夫人,携四仙女,且歌且舞,其为舞也,周折疾徐, 皆有法度,亦动中自然。其徐也,则如明月初升,春云乍展;其折也,则如
落花依草,急雪回风,其进而益急也,则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令观者目不 及瞬,手不及指,而倏忽变化,不可方物。噫,技亦神矣哉。吾闻日本古舞
尚未尽失传,前年该艺员应征赴日本时,日人谓其舞蹈节奏皆合方法云。其 为歌也,在该艺员所演诸剧,皆唱弋阳腔,惟兹剧则独唱昆曲,笙萧并奏,
倚而和之,其声静而文,柔而和,缓而不靡,沉而不弱,如听空中仙乐,近 寂而远闻,如聆微风过箫,音往而神在。记者于此,诚不自知一听一击节也,
且抑扬顿起,皆乎舞蹈之节相应,不差累黍,故一曲终,万掌齐拊,相与叹 为绝技。计自开演至今,一切表情诸剧及装演神仙故事,无不曲尽其妙,若
以歌舞论则究以此剧为首屈一指,故是夕观者人山人海,皆欢喜赞叹,以为 得未曾有云。”
除《上元夫人》外,其他几出古装歌舞剧《嫦娥奔月》、《天女散花》 和《黛玉葬花》等也获得了好评。《德臣西报》评论梅兰芳的《嫦娥奔月》
中“采花”、“思凡”两场说:“梅伶举步温文,声音清亮,其晋酒时,拂 袖旋舞,歌喉婉转,尤令坐客鼓掌不置,成叹观止,优界大王之徽号,梅伶 可当之无愧。”
当时,香港的《华字报》还登了一则骈文启事,为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征 诗。晃岩先生的七律四章和黄昆仑先生观《上元夫人》剧的七古一章获选。
此外,邓稚援先生观看了《黛玉葬花》后,作了七古一章。谭荔垣、张燕飞、 张猛进等诸位先生也写诗相赠。又有李、吴、林、李、黄、何、周七位女士
以七姐妹为名,步谭荔垣先生的韵脚,也纷纷写诗相赠。有人曾经统计过, 那次赠诗给梅兰芳的,有三四十人之多。
梅兰芳进港时,原定只演十天至十五天,后因各界挽留,增演至近一月。 这里,有一份梅兰芳在香港演出的剧目表,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十月二十四日 《麻姑献寿》 十月二十五日 《御碑亭》 十月二十六日 《千金一笑》 十月二十七日 《汾河湾》 十月二十八日 《贩马记》
十月二十九日 《樊江关》(日场)《嫦娥奔月》(夜场) 十月三十日头、二本《虹霓关》
十月三十一日 《探母、回令》 十一月一日《黛玉葬花》 十一月二日《牢狱鸳鸯》 十一月三日《邓霞姑》 十一月四日《春香闹学》 《游园惊梦》
十一月五日《银空山》 《回龙阁》(日场)《上元夫人》(夜场) 十一月六日《贵妃醉酒》
十一月七日《甘露寺》带《回荆州》 十一月八日《天女散花》 十一月九日《天女散花》 十一月十日《佳期》、《拷红》 十一月十一日 《天河配》
十一月十二日 《穆柯寨》(日场)《贩马记》(夜场) 十一月十三日 头、二本《虹霓关》
十一月十四日 《晴雯撕扇》 十一月十五日 头、二本《术兰从军》 十一月十六日 《黛玉葬花》 下一月十七日 《霸王别姬》 十一月十八日 《霸王别姬》
十一月十九日 《嫦娥奔月》 十一月二十日 《天女散花》
十一月二十一日《天河配》 《春香闹学》 十一月二十二日《水漫金山》 《辕门射戟》 临行那大,前往欢送的人群不下万人。沿岸鸣放送客的鞭炮,码头上悬
挂着欢送的彩旗,各团体学校纷纷与梅兰芳合影留念,江中的小轮则鸣笛致 敬······
来港前曾担心港粤同胞未必能欣赏京剧的梅兰芳,被这次演出所受到的 空前热情接待感动了。他兴高采烈地坐在返程的客轮上,望着逐渐远去的岛
城,心中充满着对这座城市的好感。
《西施》 一九二三年的春天,梅兰芳开始排演前、后本《西施》。 当时正是一个新戏迭出的时代。辛亥革命所引起的文化变革,向传统戏
曲提出了新的进行启蒙教育的要求:“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 唤起国家思想”(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而京剧名演员汪笑侬
率先对传统皮黄从服装到内容都进行了改革。这种改革逐渐形成了一股波涛 汹涌的时代潮流,从上海向北京,向全国各地奔涌而去。
梅兰芳的弟子程砚秋,于一九二二年首赴上海演出获得成功,回到北京 后组织了自己的戏班和声社,开始大量编演新戏,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红
拂传》、《花舫缘》、《玉狮坠》、《孔雀屏》、《风流棒》、《鸳鸯冢》 等七出新戏竟在半年时间内编排上演。
与此同时,尚小云排演新戏的锐气也势不可挡。除了由一些折子戏改写 而成的新编戏外,他甚至还演出过如《摩登伽女》一类的时装戏。在这出戏
里,他的头上是烫发。身上是印度风格的服装,脚下是丝袜和高跟鞋。表演 的动作中,有一段是他专门从英国舞蹈教师那里学来的英格兰舞。为这段舞
蹈伴奏的,是钢琴和小提琴等西洋乐器······
当时的名旦徐碧云、朱琴心等,也各自排了二十多出新戏,而老生演员 马连良、高庆奎等的新编剧目,也在舞台上争奇斗艳,追求着新的升华。
从香港载誉而归的梅兰芳,这时正沉浸在双重的喜悦之中。自己第一次 组团成功,而第一次独立率团出外演出又获成功。成功带给梅兰芳的,是更
大的力量。他以几乎是“月出一新戏”的速度和热情,提领着舞台上的一代 风骚。
《西施》的编者自然还是齐如山先生。 在齐如山的回忆录里记叙了他编写《西施》一剧的初衷。一次,齐先生
到当时的教育部去办事。部里的工作人员多是齐如山的好友,因而他们开诚 布公地谈起对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京剧剧目的看法。他们说:“中国剧情节
的范围,多在本国内,有国际思想的很少,有国家观念的也不多。”性情急 躁的齐如山当即反驳起来:“你们诸位话是极对,但对于国剧研究的还差。
国剧中井非没有国际的事端,而且多得很。不过戏中的国际思想与现在的情 形不同,与诸君心目中之国际情形,自然也不同了。中国向来以中央华胄自
居,自己才是人主帝王,其余四邻都是番邦······诸公认为他没有国际思想者, 实因此故,非真没有也。”
受到这一件事的启发,为了表现京剧剧目中的“国际思想”,齐如山选 择了《西施》这一剧本。
剧本系根据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改编。改编的原则,除了 点明齐如山津津乐道的“国际思想”外,主要是压缩原本以适合演出的时间 限制。
这出戏基本上以唱为主。“西施女······”和“水殿风来秋气紧”等〔二 黄慢板〕,曲词明丽典雅,行腔也起伏跌宕,梅兰芳唱得尽情尽性,观众们 听得也如醉如痴。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