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34节

“剧场外面戒备森严,设置了严密的警戒线,由八十余名警察保卫。由梅幸、 幸四郎上演《神风》后,梅兰芳上演了《麻姑献寿》,当晚有东京、横滨一

带的知名人士和文艺界专家一千二百余人。”

演出盛况空前,而观众们的眼光和评价,也比第一次梅兰芳来东京时内 行、地道多了。一些评论文章不仅能指出中国京剧歌舞的特点,而且还能区

别各种不同的声腔。像十月二十七日的《东京每日新闻》发表的高泽初风题 为《帝剧初次演出》的评论文章指出:“二十五日演《麻姑献寿》,梅兰芳

扮麻姑,舞姿很美,嗓音响亮,舞台绚丽,十分精彩。在音乐上,[ 西皮]、

[二黄]和昆曲齐备,登场人物又多,再加上服装道具灿烂夺目,观众一看 到就大吃一惊······”《万朝报》也登载了中内蝶二的评论文章:“看到梅兰

芳那种端庄优美的姿容和恰到好处顿挫有节奏的动作,再听到他那用纤细尖 新的嗓音唱出来的美妙唱腔,人们就像遨游于另一个天地之中,这里有盛开

的美丽鲜花,有漂亮的禽鸟彼此和鸣,这里是如此温馨,令人感到无比快乐。” 这次演出期间,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是梅兰芳对于电影拍摄生活的又一

次体验。 梅兰芳从小就是一个电影迷。还在电影发展的初始阶段,梅兰芳就是电

影院里的忠实顾客。那时的电影还是无声黑白片。 后来,当梅兰芳的艺术表演逐渐成熟以后,他再去影院看电影,就开始

细心琢磨电影演员那丰富而细腻的面部表情,用来丰富自己的舞台艺术。同 时,也感到了一种遗憾。作为一次性的剧场演出,梅兰芳永远无法做到像电

影演员那样,在拍摄完毕后,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对着自己的表演,尽情地 进行自我观摩、自我欣赏、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

当然,这种遗憾在当时,也不仅仅是梅兰芳自己才有。 还是在一九一○年前后。一天,梅兰芳到“北京第一舞台”观看杨小楼

先生的大轴戏《挑滑车》。那天杨小楼的表演特别精彩,观众感到格外地满 足。第二天,梅兰芳在一家堂会的后台上,一见到杨小楼先生,就不由地夸

起他来:“昨天看您的《挑滑车》真过瘾,比哪一次都演得饱满精彩。”杨 小楼却笑着说:“你们老说我演得如何如何的好,可惜我自己看不见。要是

能够拍几部电影,让我自己也过过瘾,那该多好呀!”

从那时起,梅兰芳就开始留心各种机会,渴望着把自己的舞台表演搬上 银幕。

一九二○年,梅兰芳到上海的第四次演出结束后,商务印书馆的协理李 拔可先生,找到了梅兰芳。原来,商务印书馆的电影部刚刚从美国购进了一

部分电影器材,想请梅兰芳拍两部戏试机。

梅兰芳当即答应了下来:“拍电影我没有经验,但是我想试试看!” 当时在场的还有很多朋友,一致认为身段、表情比较多的戏适宜拍成电

影,一位朋友主张拍《天女散花》,而梅兰芳要拍《春香闹学》,商量的结 果是二者都拍。

五月中旬,电影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商务印书馆照相部的大玻璃棚内开 机。

尽管梅兰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经验,但他还是根据自己看电影的体会, 适应着各种镜头的需要,对自己一系列的动作、表情和唱腔进行了重新设计,

虽说当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片,字幕必须加印到银幕上去。

先拍《春香闹学》。梅兰芳饰丫鬟春香,李寿山扮老师陈最良,小姐杜 丽娘的角色则由姚玉芙担任。服装、化装和舞台上一样,书房内景用的是舞

台布景片子,道具如书桌、椅子等都是借来的红木制的实物。

没有导演,梅兰芳就尝试着自己设计场面和表演。 在春香出场时的一个特写镜头里,梅兰芳用一把折扇先把脸遮住,待镜

头慢慢拉开后,扇子往下撤,渐渐露出脸来,接着,又做了一个顽皮的笑脸,

将春香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性格一下子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那天拍摄时, 正赶上一个外国电影公司的朋友来参观。他们对这个镜头的表现方法和春香

的面部表情都十分欣赏。

接下来春香的一段唱和身段表演,由于没有音乐伴奏,比舞台上的时间 精简多了,但梅兰芳还是一丝不苟地进行着表演。例如用手指在手心里“弄

粉调朱”,手在两鬓上按一下表示“贴花拈翠”;“理绣床”时做用双手摊 床的身段;“烧夜香”时则双手合掌当胸微微蹲下身子。到最后一句唱腔“小

苗条吃的是夫人杖”时,梅兰芳不得不装模作样地用右手举起腰间系的汗巾, 来象征老人用的拐杖。

当拍到春香假领“出恭签”去逛花园一场时,梅兰芳遇到了麻烦。在舞 台上,这场戏本来是作为暗场处理的,但到了电影里却变成了明场。镜头在

一家借来的私人花园里拍摄,花园的草坪就是梅兰芳表演的舞台。扑蝴蝶、 拍纸球、打秋千······梅兰芳从来也没打过秋千,站在上面战战兢兢地把握着

重心,不敢摇晃,生怕掉下去。但后来拍好了再看,倒也符合春香“花面丫 头十三四”的年龄和心态。

《天女散花》是在天蟾舞台上拍摄的。这场戏,在舞台上连唱带做,占 用的时间很长,十分费劲。到了电影里,虽然时间缩短了一些,但动作的节

奏,必须靠嘴里哼着[ 六] 、[ 流水] 等唱腔来控制,因而并不省力。再加 上将立体的舞台场景拍成平面的电影,演员也无法完全按照原来的舞台位置

来做身段,因而常常不得不重复拍摄。有时,演员们虽然事先已经试过好几 次了,到正式开拍时还不免临时出现问题,不是焦点不对就是画面跑出了镜

头。只要摄影师嘴唇一动:“这个镜头不合要求。”大队人马就得再重来一 遍······

电影拍成后,梅兰芳就回到了北京。

第二年的秋天,梅兰芳接到上海朋友的来信,说是在上海海宁路新爱伦 电影院里看到了《春香闹学》的两本影片。不久又接另一朋友发自上海的信

件,说是在西门方板桥共和电影院看到了《天女散花》的放映。

直到那年冬天,梅兰芳才终于在北京真光电影院里,看到了银幕上的自 我表演形象。尽管由于当时拍摄技术的落后,很少用近景,镜头多半是全景

和远景;尽管摄制人员对灯光技术还未很好地掌握,以至片上时有模糊、暗 淡的景象出现;尽管唱词和对白都用了原始的字幕插入方法;尽管只有“云
首节 上一节 34/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